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我们到底错在哪儿了?从史上最难高考作文谈起 揭露“习惯养成”的秘密!

我们到底错在哪儿了?从史上最难高考作文谈起 揭露“习惯养成”的秘密!

时间:2021-05-26 03:23:58

相关推荐

我们到底错在哪儿了?从史上最难高考作文谈起 揭露“习惯养成”的秘密!

一 史上最难作文题

全国II卷的作文题目被戏称为“史上最难作文”,大家先来感受一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这个故事讲的是“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是一个逻辑学概念,也是统计学的一个基本的常识,指的是我们在进行数据筛选时掉入了逻辑陷阱,从而误导我们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

我们先不谈幸存者偏差,先从家长的角色代入,看一看故事本身可以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首先,你看,连英美的军方专业人士在面对问题的时候都不一定能够发现问题的关键,都需要专家“力排众议”,我们作为普通人,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就上岗做了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犯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既普遍又正常,发现问题不必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自信刚愎自用:正确的姿势是善于自省。

其次,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很容易跟英美军方“看到哪里弹痕多加强哪里”一样,看到孩子存在什么问题就跟什么问题死磕,这样做不仅会让你徒劳无功辛苦白费,而且问题也会越来越多:正确的做法是建立系统化思维。

第三,人人都有思维盲区。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遭遇思维盲区,遇到一些让我们抓耳挠腮上蹿下跳也无法解决的难题,连自省机制都失效了。这个时候就要借助外脑,找对专家,帮忙捅破窗户纸,可以让我们瞬间实现进阶:正确的做法是善用专家的力量。

咩爸就是这样贴心的一个专家,上述一二三点就是咩爸帮助家长解决问题的逻辑。

写辛辣入味的文章,不怕得罪家长,方法讲的少理念谈的多,无非是一再阐述基本的立场,激发家长的自省能力;

做“养而教家长参与训练营”,是传授家长系统化思维;

一对一服务,帮家长分析问题,捅破窗户纸,解决思维盲区,实现瞬间进阶。

接下来,咩爸将大家最关心的“习惯养成”问题进行深度拆解,让大家彻底认清“习惯养成”的真面目。

二 为什么我们的难题解决不了?

上回说到:

很多家长因孩子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而苦恼;

以为孩子养成了所谓的好习惯就一劳永逸了。

越是想给孩子养成好习惯,越养不成好习惯;

大多数人都以为自己懂“习惯是什么”,其实他们并不懂。

当孩子学习方面出现问题的时候,没有家长不会去尝试帮孩子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无外乎三步:

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解决问题。

这三个步骤,哪一步最简单?哪一步最难?

发现问题是最简单的。

因为挑毛病谁都会,每个人都能帮孩子列出来一份问题清单。

解决问题是最难的吗?不是。

很多问题,当你真的看清它的本质时,解决问题的答案自然会水落石出,所以为问题找到解决方案不难。

最难的是定义问题。

定义问题难在,需要家长去追根究底探究问题的根源。

一方面,需要消耗精力和认知资源,需要分析所有可能的相关因素;

另一方面,当我们追根究底的时候,就会发现无一例外,问题的根源一定在于家长。

找挡箭牌是一种天生的本能,自省却是一种需要后天习得的能力。

问题的根源因此被我们有意无意的掩盖了。

这时会出现三种可能性:

第一种,是家长没有精力去探究问题的根源;

第二种,是家长没有探究问题根源的认知能力;

第三种,家长缺乏自省能力,发现自己的问题时,习惯于甩锅。

于是,我们发现相当多的家长,根本不管引发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有意或无意地只关注现象,并错把现象当原因,拼命在孩子身上寻求解决方案,无异于抱薪救火,火上浇油。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定义问题,当问题的本质被透彻地揭示出来时,解决问题将非常容易。

三 越来越臃肿的习惯

我跟无数的家长聊过他们遇到的问题,当他们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普遍都会将问题归结为“习惯”问题,并错误地认为“习惯”一旦养成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我来罗列一些家长的话,看看你是不是也这么说过:

我想养成孩子爱学习的好习惯。

我想改正孩子粗心的坏习惯。

我孩子的学习习惯不好,从来不会主动做作业。

我想养成孩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我想养成孩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我想养成孩子遇到难题不放弃的习惯。

我想养成孩子不畏难的习惯。

……

听得多了,连我也不知道“习惯”到底是什么了。

为此,我专门去查阅了一下“习惯”的定义。

习惯,汉语词语,意思是指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今泛指一地方的风俗、社会习俗、道德传统等通过实践或经验而适应习惯于做艰苦工作。

基本释义:

1 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习惯成自然。对这里的生活还不习惯。

2 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好习惯。不良习惯。

一查,惊出我一身冷汗。

不难发现,习惯这个词原本非常单薄,只是后来人们对她不断地错误解读,不断被赋予不当的期望,习惯就变成现在这样——人人都觉得自己懂,没有人真正搞清楚是什么。

我们肉眼可见的是,习惯的概念与内涵越来越丰富,很多非习惯因素统统也被统统划入“习惯”的概念内涵之中,习惯这个词越发臃肿……

“习惯”逐渐变成了一个筐,家长遇到什么棘手的问题时,都会随手往里面一装,万事大吉。

这么一装不要紧,问题的责任人悄然完成了变更——由家长变成了孩子。

我仿佛听到了“面对疾风吧”背景音乐响起,孩子被置于风暴的漩涡,随之而来的是源源不断的指责。

四 幸存者偏差

为什么会这样?

大家再回顾一下文章开头引用的飞机弹孔的故事,我们来推演一下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当大家去总结在学习方面拔尖的孩子——所谓牛娃学霸们——所具备的优良品质时,发现那些孩子都具备如下特点:

热爱学习,

勤于思考,

上课认真听讲,

课后积极主动,

不畏难乐于挑战,

不粗心认真踏实,

……

于是,大家都认为,这些牛娃学霸都是先养成了这些好习惯才变成学霸的,我孩子的学业不佳,是习惯没有养成。

再一看自家孩子,唉呀妈呀:

不爱学习,

坐不住,

不积极主动,

注意力不集中,

畏难,

粗心,

磨蹭,

贪玩,

……

一开始是发现那么一两条,很快就会发现是全中,一急眼,得出结论:“我家孩子习惯不好”,“牛娃都是天生的”。

唯有在这么说的时候,家长仿佛可以将自己置身于事外,获得片刻的喘息。

这个时候,我们再用文章开头故事当中所隐含的“幸存者偏差”就很好理解:

学霸不是因为先具备优秀品质才成为学霸,

而是,

当他出现任何一个严重问题的时候,

都成不了学霸。

几乎没有人意识到,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不解决,所有的问题都会涌来。

任何一个问题的出现,

都说明出现了系统性的问题。

我们要把事情做对,不能出现一点纰漏。

所以,家长更应该关注的不是养成好习惯,而是改掉坏毛病。

据此发现,我总结了一个

“咩爸新木桶理论”:

每一个优秀品质都像是构成木桶的一个木片,

它们互相支撑才形成了一个整体,

只要有一片被破坏了,

整个木桶就会散架。

五 习惯的因与果

很多人在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的时候,错把所谓的“坏习惯”这个果当成了孩子学习不好的因。

当我们把问题定性为习惯问题,认为孩子习惯不好时,这种简单粗暴的错误定义,变相的阻止了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根源,导致问题得不到解决。

我更倾向于把所谓的坏习惯看成一种“现象”,它也是一种果,而不是因。

真正的元凶,被深深的隐藏起来了。

特别是,当习惯问题被我们扩大化以后,它就对应了各种的因,我们就更加无法从一团乱麻当中找出问题的关键。

于是,坏习惯成了万年背锅侠。

应该要认识到,别人的所谓“好习惯”,不是别人遇不到我们遇到的问题,只是别人遇到问题的时候多想了一步,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把问题解决了。

很多人都认为别人学习好,是因为有好习惯。所以,就会觉得,只要有了好习惯,就自然会学习好了。

事实可能恰恰相反:是先学习好了,才有了好习惯。

习惯只是一种结果。当我们需要经由一些重复的动作去实现某个目的的时候,重复的动作会形成一定的肌肉记忆,部分地保留到潜意识当中,就形成了我们所谓的习惯。

比如我本人跑马拉松,我没有把跑步本身当成一种生活方式,而只是为了一场马拉松比赛去跑步,通常只会在比赛前两到三个月做一些准备,有目标有计划地去跑步,跑步的过程也很快乐。而一旦比赛结束,我会迅速恢复不跑步的状态,因为我的目标已经达到了。

那些之所以重复去做某事的人,不是因为别人的意志力比我们强多少,只是因为它可以满足行为人的某种需要,或者行为人具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你每天朝九晚五去上班的行为可以重复几十年,它依然不是习惯,只是你有目标需要经由几十年的朝九晚五来实现。

当一个动作不再满足人的需要,或者不能实现人的目标时,重复动作就会失去根基没有继续下去的意义,就会自动消失。

这就是所谓习惯的运行规则,用这个角度来套你看到的各个例子,你会发现整个事情被理顺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你还会妄图通过强压的方式,去帮助孩子建立某个习惯吗?

六 去他的习惯

是时候得出我们的结论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上次谈习惯的文字,开篇就说好习惯是个伪命题,是最大的谎言。

习惯就是一个骗子,它是世界上最没有价值的东西。

习惯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强大。

好习惯的养成没你想的那么难,坏习惯的戒除也比你想象中容易的多。

习惯养成了可能没那么好,习惯没养成也不必那么遗憾。

好习惯是银样镴枪头,中看不中用;坏习惯是纸老虎,一捅就破一碰就倒。

不要再幻想通过强迫自己或者孩子,通过日复一日的动作,渴望养成习惯了。

所谓的21天养成一个习惯也是扯淡。它唯一的意义是,给了你一个明确的目标,给了你一个把一件事情短暂做下去的理由。

可悲的是,信了这个理论之后,往往让更多的人陷入连21天也坚持不了的懊恼当中,对自己的自制力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所谓的好习惯如何养成?

第一,让过程变得快乐;第二,找到目标和意义。

所谓的坏习惯如何戒除?

就事论事,将以往被你定义为坏习惯的问题列出来,挖掘引发问题的原因,专注于各个击破去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当中,该自省去自省,该思考去思考,该讨论去讨论,该学习去学习,该求助来求助。

有问题找咩爸,

就是一个相当明智的选择。

不管怎样,都请你记住:

没有坏习惯就是好习惯。

从今往后,我们眼里没有需要养成的好习惯,只有有待解决的小问题。

请随手点个在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