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清末科举取消后 众多文人靠什么生活 是困苦还是比以前滋润

清末科举取消后 众多文人靠什么生活 是困苦还是比以前滋润

时间:2019-02-27 20:09:25

相关推荐

清末科举取消后 众多文人靠什么生活 是困苦还是比以前滋润

1300多年来,科举仕途,一直都文人出人头地之路,1905年,大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后,文人彻底失去了通过考试博取功名之路,熟读四书五经的文人们,他们靠什么生活呢。

大清是一个很特殊的朝代,面临着一个社会制度的大改革。在科举制度废除之前,已经有一部分的文人,开始寻找新的生存之道。

说白了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办报纸,卖文求生。

很早之前,大约在1872年,英国人就在上海创办了《申报》,哪个时候,在报纸发表文章,是没有报酬的。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文人们生活压力逐渐的增大,也就没有什么心思,去发表什么文章。

古代文人,都是很有清高的,不耻言官,谈钱则被认为是一种耻辱。

可是到了清朝,情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文人的命运已经被推到生活的最底层,为了生存,大量的文人,你不得不紧跟西方工业化进程,集体“下海”谋生。

文人,还得靠知识吃饭。

1897年,商务印书馆成立,为书报的出版和印刷,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同年6月,第一个吃螃蟹人出现了,晚清文人——李伯元,来到上海,创办了报纸《指南报》,专门揭露时政弊端,劝善惩恶。

李伯元可以说,是晚清时期,上海报纸的创始人。

当时,政治讽刺小说非常的流行,刘伯元就用小说连载的方式发行,报纸的销售额大增,后来又以总结的形式,发行单行本,就这样,通过办报纸,李伯元在上海可谓是衣食无忧,风光无限。

晚清另一个重要的人物——梁启超,也是靠办报纸,办刊,过着光鲜亮丽的生活。

有了报纸这个途径,晚清文人,就在报纸上发表各种政治讽刺小说,基本上都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甚至还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购置田产。

一直到民国初年,文人的生活状态也很不错。

尤其是政治,经济中心上海。

最为著名的要数“鸳鸯蝴蝶派”,他们在《礼拜六》上发表一些通俗小说,深受小市民阶层的欢迎。

这个派系,还专门创办了文人新社,定期举行踏青、野餐,弹琴等活动,利用手中的钱物,在精神上,一直保持文人独有的雅趣。

民国初年,上海文人中,有一个叫做周瘦鹃的人,他创办了一个刊物《紫罗兰》,销量非常的高,张爱玲就经常在上面发表文章,因为这个卡内,周瘦鹃获得大量的财物,在苏州买下一个大花园,自称“紫罗庵主人”。

还有一位文人——郑逸梅,独辟蹊径,专门为报纸缝隙填补,在报纸的空白之处,写一些雅俗共赏的文章,深得读者的喜爱。

总体来说,晚清的文人,通过办报纸,卖文章,做翻译,写稿子,基本上都能做到经济独立,逐渐的人格也开始独立,摆脱了封建束缚,思想生活逐渐的自由开明起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