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我的家乡 甘肃永昌梅家寺

我的家乡 甘肃永昌梅家寺

时间:2021-09-10 21:48:21

相关推荐

我的家乡 甘肃永昌梅家寺

我曾给朋友说我们永昌,东有云庄寺,南有金山寺,西有梅家寺,北有圣容寺。四大寺庙坐镇四方,庇佑永昌境内平安康宁,物阜民富。这样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无非就是想提高家乡的知名度,引起各位看官对梅家寺的初步好感。其实梅家寺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寺,只是一个地理名词在现实中李代桃僵,就像这鱼香肉丝没有鱼,夫妻肺片没有肺,老婆饼没有老婆的尴尬一样……

其实我对梅家寺的历史沿革知之甚少。直到新农村建设,生我养我的老房子要拆了之际,我才感受到内心的不安和愧疚,身为梅家寺的土著居民,我居然不知道他的历史,我产生了想把梅家寺的情况写在纸上让后人去凭吊的想法,尽管梅家寺没有以我的姓氏命名,但是挡不住我对她的热爱……梅家寺绝不是欺世盗名之徒,梅家寺的确有寺。根据《梅氏家谱》记载梅氏先祖名讳梅林,字孟德,落第秀才,后从军戍边,身经百战,战功卓著。升任把总、千总、守备、游击,乾隆三十八年(1774年)皇帝赐封为“昭勇将军”退役还乡,任族长。1778年梅林公倡议修建“梅氏家府寺”,他首先拿出皇帝赐给的封赏,发动全族捐款捐物,筹银万两,投劳数千,建造了“梅氏家府寺”。

“梅氏家府寺”大体坐落在现在梅家寺村委会所在地,原中坝渠以南,范家沙坡地上。坐西向东,东西长60米,南北宽40米,占地面积为2400平方米。建有正堂五间,夯土台基,砖木结构,高台出廊,青砖铺地,挑檐雕梁,五彩粉壁,九根大柱顶梁而立,大红油彩,黄色封顶。寺门上方悬挂着书有《梅氏府寺》四颗金黄色的大字匾额。正堂上方供奉着梅氏家族列祖列宗的神位,上方两侧挂有木匾。寺内正前方立有梅老太君王氏的纪念碑。正堂两侧各建二间偏房,供护寺人员和教书师爷用之。中间有三米宽的走廊一条,用青方砖辅地,供来往行人走动,走廊两侧建有四个花池,呈十字形,花池里种植四栋红黄刺梅和各种花草。南偏房门前种植两棵翠柏,寺门正东建有两栋供学生读书的教室。长年有师爷教读,护寺人员由族人轮流管护。可以说一砖一石皆心血,一房一屋都有情。每逢三月清明、七月十五、春节除夕全族成员由族长率领,来到寺院祭奠先祖。如有族人不孝,做了违犯家规的事情,由族长主持,集合全族老幼执行家法,警示后裔。“梅氏府寺”在族长梅林的主持下,风光了十几年,在当地已有名气,乾隆五十六年(1792)的地名普查时,永昌县地名管理部门以《梅氏府寺》 给当地命名为《梅家寺》,列入永昌地名志,流芳至今。

后来地方上的有志之士,集议要在《梅氏府寺》的基础上建修一座庙宇,几经酝酿,争得梅氏家族的同意,于清嘉庆五年(1801)以梅、张、范、李四大家族为主,发动梅家寺全体民众,捐资出劳,改建为“三官庙”。增建了魁星楼、娘娘殿,塑了佛像,十八罗汉,扩建了“三官庙”山门,在山门前两侧立了梅家的碑,张家的牌坊、范家的照壁,大殿门前用白砂石刻制了两尊狮子,挂了一口大吊钟,看上去更加辉煌灿烂,预示着梅家寺的兴旺。“三官庙”的建成,满足了梅家寺人民的文化活动需求,促进了当地文化交流和城乡商贸通的进程。

因为地域偏远名不见经传,甚至不能像其他寺庙一样拥有一个流芳百世的高端的名字,却也不能掩盖其芳华。要知道在物质资料匮乏的年代,吃饭都是问题,能有气力修建祠堂寺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气,需要多长时间的准备和积累。透过历史的迷雾,我们仿佛看见一群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劳力起早贪黑,搬石运砖,担水倒土,伐树接木,砌墙抹灰,三五月汗滴禾下土,百十人劲往一处使,终于有了寺庙的模样。祠堂的冷峻和佛像的庄严,让凡夫俗子市井之徒泯灭了嫉妒心、傲慢心、嗔恨心、贪心等烦恼,开始向美向善。那些闲的牙黄垢臭无所事事人的开始了农田地里的劳作,那些猫颠狗窜蹑脚顿首的人挺起了胸膛,那些敞胸勒怀炸毛玄天的人尝试着注重自己的仪表,那些嘘皮荷叶高三达四的人学会了谨言慎行,那些由心晃荡明加夜合玩耍的人回归了家庭,那些温怵子变得风风火火雷厉风行,那些羊混子变得明明白白聪明伶俐,那些凭逼支棱薄比溜舌的孽果子知道了孝亲敬长,就连那些长相寒酸的憨巴也变得眉清目秀面带慈悲了,晃常子使串弯的二窝猴学会了熬眼麻啪挣钱,那些儿干坏事的愣头青知道了叼谷磨麸挖抓生活,一天家晒太阳的勺波掉也知道过日子了……总之,木哈数木明堂的事情少了,有追求肯努力的人多了,不能不说正是由于祠堂或寺庙的约束和感召凝聚了人心,扶植了正气,才有了后来梅家寺的绵延不绝繁荣昌盛。

可惜的是六十年代破四旧运动中,梅家寺用自己的消灭殆尽见证了那场运动破坏力的强大,也见证了当地居民响应国家号召的迅速。在历史的回望中徒留叹息和遗恨。如果寺庙还在,我闲暇时可能会走进寺庙虔诚的祈祷国泰民安,也会给看破红尘情事的凡夫俗子一个出家修行的去处……梅家寺同永昌境内的圣容寺、云庄寺一样给了黎民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众精神生活的寄托,是过去族规家法的凝结。勤劳勇敢的梅家寺人民,遵从天道人伦,传承孝悌文明的文化符号和人文性格像烙铁一样植入人民的心里,勤俭持家,劳动致富,与人友善,善良淳朴。如果没有宗教的感化和乡约民俗的束缚,穷山恶水出刁民或许就成为历史的主宰了。改革开放后乡风沾染铜臭气息,我怀疑与拆庙毁坟数典忘祖的行为不无关系。梅家寺没有灵隐寺的盛名,游客罕至但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也没有少林寺的威名,山清水秀且绿树葱茏草木葳蕤。同样是寺,有的在历史中摇曳成灰,有的在现实中盛名难副,生存或毁灭,在历史的浩渺中不过是沧海一粟,祸福难料。

河西走廊本来就地势不够开阔。梅家寺南有南山阻隔,北有北山遮挡更显得地域狭隘。典型的河川谷地又被地势落差分割成小块菜畦,大型机械根本就没有施展的空间,平均每人还不到2亩,造就了梅家寺人可怜的收入。因为农业不能满足人们对小康社会的期盼,所以更多的人想方设法经营其他产业。好在依靠老人头水库中积蓄的祁连山雪水滋养,农作物种植向来品质优良。解放前梅家寺的罂粟和胡萝卜就驰名于世。现在罂粟早已不能种植,但是胡萝卜却依旧支撑起焦家庄镇的绿色农业门面。尽管现在被人熟知的永昌胡萝卜以金川西和红庙墩的品质为佳,却不能掩盖过去梅家寺胡萝卜长期居于永昌县龙头地位的事实。现在梅家寺主要种植胡萝卜、大麦、小麦、土豆等农作物。这些千百年来的传统农作物填充了人民的肚子,保证了生命的延续。

在我的印象中,一条沙石乡道(如今是柏油马路)缠绕着中坝渠横贯东西连接了东面的水磨关和西面的南泉,村落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分布在中坝渠两侧。梅家寺虽然土地贫瘠且人均面积有限,但是南有南坝(此南坝非彼南坝),北有中坝滋养,水源充沛的直接利好是没有荒芜的土地,且马路两旁种满了白杨。夏日时节,沿路上下,脚下流水淙淙向东,耳边凉风习习盈耳,身旁白杨依依遮阴,两旁农民伯伯往来种作,一派山野田园气息,俨然是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中坝渠在梅家寺段曾经有过水磨和发电站,都是毛主席时代的红利,现在都不复存在了。

梅家寺的生产队有两个不得不说,一个是尖墩子,即第一生产队,位于梅家寺的最西端。尖墩子,顾名思义,原来有一个尖状的土墩子,成为他的代名词。还有一个是横梁山。第四、第八生产队。横梁山在梅家寺村委会的东南角,地势较高。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印证了这句老话,横梁山走出去了大量人才,就连永昌县屈指可数的清华生之一的孙尚玉就出自横梁山。好多人都不知道传说中妖孽级的学霸,当年甘肃省理科第三名,居然是梅家寺的人,可见梅家寺有多么的低调。梅家寺人的质朴无华和低调踏实虽是优点却也丧失了许多宣传自己的机会。之所以说这两个生产队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到梅家寺村委会所在地说成是到梅家寺去,好像他们不是梅家寺的属地,而是独立平行的行政机构一样,我们觉得别扭和可笑。后来,我思梦来,思梦去找到了答案。村委会所在地代表最低一级的行政机构这是毋庸置疑的。除此之外,村委会所在地还有学校——梅家寺小学。有诊所,有商店,有磨坊,有铁铺,有修理摩托车的店,有修理拖拉机的,有卖种子农药的,显然村委会所在地就如同中国的北京一样,处于核心地位,代表着繁华,他们到村委会所在地就像是进城一样高兴。

截止3月,梅家寺村域面积达5.2999平方公里,有787户人家,真切期盼这些人家都能住的干净整洁,活的潇洒自在。有4765亩耕地,也希望这些耕地能保证梅家寺人民的绵绵瓜瓞。

梅家寺曾为中国革命做过自己的贡献。1936年红西路军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永昌区临时政府,至11月底相继在永昌县建立起13个村级苏维埃政权。梅家寺区苏维埃政府就是其中之一。红西路军在此建立梅家寺区苏维埃政府,经群众选举,教师张维当选为主席、梅榆春为副主席。区长李万善、副区长范培青、刘选贵。委员安维福、李观音、张德寿。根据中红网记载“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根据军委主席团电示,改变军事行动部署,决定撤离永昌,继续西进。此时,由于连续苦战,红军各部伤亡较多,弹药补给匮乏,且疲惫不堪;而敌军又以重兵压境,围追堵截,形势十分严峻。针对这种情况,在突围西进前夕,西路军总部决定把伤病员转移到水磨关以西的梅家寺、南泉、新城子等处暂由红军控制的村庄安置,梅家寺村民梅玉春捐粮捐物,为保留西路军的火种和骨干力量,贡献很大。

梅家寺作为一个村级行政单位,已经在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小康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然不能把她与革命的城市,英雄的乡村相比,但她抚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让他们体格健壮心理健康。在所有梅家寺的人心中,她就是魂牵梦萦的牵挂,身不由己的执念和寻根问祖的渊源。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