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这两位老人完美诠释“生有涯 知无涯”认识一下

这两位老人完美诠释“生有涯 知无涯”认识一下

时间:2018-07-17 17:19:10

相关推荐

这两位老人完美诠释“生有涯 知无涯”认识一下

佟培基和他的书 河南大学宣传部供图

张宗子实地考察路永摄影

只有高中学历的博士生导师

口述人:佟培基采访整理: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周斌实习生刘晓晴

佟培基全国著名唐诗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读书改变命运”,河南大学佟培基教授的人生经历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因为自幼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且执着苦读,他从一名汽车司机到博士生导师,成了全国著名唐诗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佟培基,1944年生,河南开封人。自学成才。曾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书画院院长。主要著作有《全唐诗重出误收考》《孟浩然诗集笺注》《辛弃疾选集》等。在建党九十周年大会上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日前,在他几乎被书籍堆满的“陋室”里,记者采访了这位年逾古稀依然精神矍铄的学者。

5岁时替小学生写作业

我喜欢读书,首先得益于母亲的熏陶。母亲在青岛长大,青岛师范学院毕业的。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个女孩有这样的学历并不多见。我三四岁时她就教我写字,5岁时就替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写作业。

上小学时,暑假作业要求每天抄一首诗。我到开封图书馆看到《唐诗三百首》《万首唐人绝句》。我天天抄,一天不止一首。开学以后,暑假作业超额完成,受到表扬。抄诗让我对唐诗产生了浓厚兴趣。从喜欢诗到喜欢词,包括《词律》啊,《白香词谱》啊,读的时候自己也试着写。

小时候,我和著名书法家桑凡(生前曾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擅篆刻,书法善诸体,尤以篆、楷见长)住同院。那时他20多岁,我八九岁。他有一个大案子,天天在上面写字、画画。我放学后就跑到他屋里,在那个大案子的角落里写作业。他说:“我教你写字吧,你照着‘张迁碑’写吧!”从那时开始,书法我一直没丢,在部队时办板报都是我的事。

上高中时家里太困难,一个学期五块钱的学费都交不起。勉强上完高中,只好放弃考大学了。

除了书,家里没值钱的东西

19岁参军,当汽车司机,经常要进京执行任务。当时北京前门外有一个旧书门市部,就在全聚德烤鸭店附近。我每次进京都要到旧书门市部看看。那时旧书几毛钱,新书也就一两块钱。我就挑喜欢看的,买的有邓广铭的《稼轩词编年笺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汽车坐垫下边的工具箱里,我放的都是书,四五十本。无论是出差还是军事演习,我都带着书,随意看书,这也是一种享受啊。

我很喜欢诗词,凡是有关这方面的书,我见了就挑便宜的买。当兵一个月也就五块钱,几乎都买成书了。我复员时,行李箱装的一大半都是书。我这些年所有的工资除了吃饭、养家之外都买书了。除了书,家里没值钱的东西。

调进河大当助理研究员

退伍后工作安排在开封高压阀门厂,待遇好,工资也高。一天我一个在河南大学(当时是开封师范学院)办公室工作的小学同学在街上碰到我,说河南大学缺司机。我一听赶紧说,我去你们要不要,后来很简单地就把我调过来了。到河南大学第一天先办工作证,办罢工作证我直接上图书馆办借书证。我经常去借,图书馆管理员都认识我。我借的书都是学术性很强的,有些馆藏的书他们都是不借的,但我能借出来,包括《宋会要辑稿》。到河大借书方便了,我开始研究辛弃疾的词,编辛弃疾的年谱、选集。我当司机时就已经出来好几部书稿了,只是没有出版。

1979年我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报考后领导知道了。因为我开小车,天天拉的就是党委书记,他也很了解我,说“培基你不能走!”“为什么不能走?”“咱们这也缺人”。我说这缺人是不假,可是我是个工人啊。我考上社科院就是助理研究员,相当于讲师。这助理研究员和司机是多么大的一个跨度。他一听说好吧,你别走你留下来,学校请你当助理研究员。后来他真办到了,一纸调令把我调到了文学院唐诗研究所当助理研究员。

我调过去评了讲师,《河南日报》《工人日报》都发报道,成了新闻人物了,后来破格把我提为副教授。当时我发表论文也多,好多论文都是在当司机时看的书写成的。写成后没地方发,等我当了讲师以后刊发了,都是在国内顶尖的刊物。

我要一填这都假了我不想造假

2002年,河南大学准备成立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点,我是第一学术带头人。当时把专著、书什么的报到了国务院学位办,工作人员一审查我的学历是高中。博士生学位第一学术带头人学历是高中的,全国可能就我一个。他们说:“不对啊,佟老师表没填完啊。”就打电话到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第一学术带头人,博士都不是,研究生都不是,你带什么人?当时研究生处、研究生院长找我,说佟老师你把这几张表都填了。我说我怎么填啊,这不是让我造假吗?

我犹豫了两天我没填,我原样又退回去了,我说我不能填。我说国务院学位办学术评审委员有一半人都认识我,这些博士生导师,都是我学术界的朋友。我说我要不填没问题,他们知道我是高中生,我要一填这都假了,我不想造假。大不了我这辈子我不当博导。我本来就是个汽车司机,真不行我回去开车。后来档案又拿到国务院学位办,工作人员一听真的是高中,大吃一惊啊!

(,河南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点首次申报即成功获批。佟培基成为高中学历的博导。)

我开始是给本科生上课,当时教中国书法艺术史、古籍标点。后来主要是给硕士研究生讲课,讲的是《全唐诗》的整理,还有唐诗的文献学。招博士研究生,到带了10届。河南大学连续带十届博士研究生的人搞不好还没有第二个呢!

选定目标就要不停地往前走

关于做学问,我想向年轻的朋友们提点建议。考上大学以后,自己选择专业了,不管是古典文学也好,当代文学也好,历史学也好,哲学也好,选择以后,第一条是你要选择一个比较高的目标,不要只把四年学上完就好了,你可不是只为了拿毕业证,要想怎么把这四年过好,这四年要把真本事学到手。对专业要产生兴趣。

另外一条,一旦选定这个专业了,你得照着40年、50年的路走,你不要想着毕业后干三年五年一举成名就怎么怎么样,千万不能这么想。老师曾经给我的题词就是“锲而不舍”。一旦选定目标,你就要一直不停地往前走,走的过程中要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成果。不仅要有长目标还得有短打算。你要做出经得住历史考验的结果,你可不能凑一条一发表就完了。

我这些话给学生当面都说过,他们说佟老师你说这些很难啊。我说你意识到难那就有希望了,你要觉得我说的很容易那就麻烦了,觉得我说的很难就说明你已经有思想准备了。

和二月河同时获全国自学成才奖的农民学者

口述人:张宗子采访整理: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实习生程贺

张宗子新安县铁门镇韩都村农民当地园林和农史方面学者

初中一年级没读完就被迫辍学,没有相关学术背景,没有经费支持……在河南新安县,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农民学者张宗子,他发表了20余篇园林和历史方面的论文,并编写20余部著作。

知道张宗子,是在采写《古人谁实现了水果自由》选题时,查阅到一篇1984年下载量不低的学术论文,署名为“新安县铁门乡农民张宗子”。怀着好奇打听,得知老先生如今已是新安县文化名人,数十年勤耕不辍,不仅在园林和农史方面研究硕果颇丰,而且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推动了当地文旅事业发展。

一个普通农民为何会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他又是如何坚持数十年并硕果累累?6月20日,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来到新安县寻访张宗子。老人头发花白、瘦骨嶙峋,几年前患了胃癌后,依然坚持抄录研究各种历史资料。在泛黄书籍堆至屋顶的书房里,老人通过回忆诠释着“活到老、学到老”。

管理果园时对问题寻根问底

我1946年10月出生于新安县铁门镇韩都村,初中肄业,13岁便回村务农,一生只上过六年半学。务农几年后,我觉得还是要读书。借了一套《古文观止》,每天看一两页,要是碰到不懂的地方,就向村里有学问的老先生求教。

为了读书方便,我要求给生产队的耕牛割草,按斤称挣工分,活虽然累,但可以随时读书。在这期间,我又读了孔子、老子的学说,和《本草纲目》《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传统经典。

1971年,我管理村里的果园,为了管好,我读了《普通生物学》《中国果树栽培学》和其他关于植物学、果树技术的书,也阅读了启蒙时期康德、伽利略、达尔文、赫胥黎等人的著作。曾到离家数十里外借书,也到离家二十多里的县城买过。后来农村开始实行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我开始利用自己的园艺特长,在责任田里育果树苗出售,别人有了钱是修房盖房,我都是把钱用在买书上。

在果园工作时,有时看园艺方面的书会发现有些问题在各种书里的说法不一样,我会记下来进行对比,再看其他的资料进一步求证,一定要把发现的问题寻根问底弄清楚。

比如说我国的葡萄栽培时间问题,一般的教科书都认为始于张骞通西域以后,我查证《史记》《汉书》,发现没有张骞引进葡萄的记载,而在早张骞通西域司马相如所作的《上林赋》中,却记载着当时汉武帝的上林苑内已有葡萄。我又查证其他古籍证明在张骞出使西域以前,我国已有葡萄栽培。1984年,我的第一篇论文《葡萄何时引进我国》在《农业考古》上登载,这篇论文的发表激起了我撰写论文的兴趣和勇气。

我在潜心攻读农史书写论文的同时,坚持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产中,帮助乡亲们发展林果生产,在我的带动下,我们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葡萄村。

学术大家没因我是农民而看轻我

1983年,我在郑州买了一本佟屏亚先生著的《果树史话》,这本书对中国果树栽培历史介绍得非常详细,但书里存在一些错误,就对其进行校正并对有些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写信寄给了佟先生。

佟先生对一个农民能对中国历史有这么深入的研究感觉非常惊奇。我的《葡萄何时引进我国》就是佟先生推荐给《农业考古》主编陈文华的。佟先生是我的伯乐,没有他,我的学术生涯可能就开始不了,我的一生说不定是什么样子。

为考证有关晋代植物学家嵇含所著《南方草木状》一书的真伪,1985年冬,我到北京中国农科院拜访了佟先生,希望能收集一些有关《南方草木状》的资料。他从农科院图书馆借出了清代吴江沈氏版本《南方草木状》,我在他家里把书抄录一遍。

后来佟先生又到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影印了1983年《南方草木状》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外学者的全部论文,托河南农业大学刘振亚教授带回河南交给我。

1989年两会期间,佟先生把我的简历和一些学术文章亲自送交河南人大代表团,请他们帮助解决我的工作问题。后来在河南代表团成员河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吴绍骙的帮助下,当年8月,我就被安排到新安县政协委员会工作,之后又评上了高级农艺师。一个农民获得高级职称,在当时很少见。中国农史学会成立,我还被推举为理事。

我这个农民出身的学者能够在农史方面有所成就,和恩师们的帮助分不开。这些学术大家没有因为我的农民身份而看轻我,看轻我写的东西,对我请教的问题认真回复,让我至今感动。

坚持搞学术完全是出于爱好

几十年来一直坚持搞学术是因为这是我的爱好。我的研究不成体系,碰着啥是啥,通过实地考察、查资料,写出来的都是自己的看法。那时为了求证《南方草木状》的真伪,专程跑到巩义嵇含的老家,实地去看古代碑刻。“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我写东西的原则就是要交代清楚,后人引用的时候也是有根有据,不会让人无法捉摸。

我现在写的这些东西不是为了职称,不是为了出名,完全是出于爱好,弄出一项成果后,自己也很高兴,能够求证一些东西也是一种乐趣。

1995年,我获得了由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职工自学成才奖,河南只有三人获奖,其中有二月河先生。

沉浸研究时,烦恼都忘了

,我患了胃癌,在病床上坚持看书,坚持做研究是因为我这个人一看书就啥也不想了,脑子就是看书这一条路,其他烦恼的东西都忘了,从思想上是一种解脱。看书写书时把其他东西都忘却了,这也是养生的一种吧。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一种中国精神。人就得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科技这么发达,你不学电脑不用智能手机赶不上社会发展。我学了电脑,还会用文字扫描仪,有些字不好输入,一扫描就出来了。

退休后我就自由了,全身心地都投入到研究新安人文历史里来。祖祖辈辈在新安这个地方五六百年了,所以我就想弄清楚这里的文化,让后人知道更多家乡的历史,把家乡的历史传给后人。

新安县搞旅游开发,青要山这个地名最早的考证从我这儿开始。我到山上记记看看,查查资料,发现它是畛河的发源地。黛眉山旅游开发,我从典籍中查找资料,严密考证,提出了黛眉山区域是商汤故里一部分的新的论断,将黛眉山的历史文化前推至夏商之交。~,新安县函谷关申报世界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时,我当时编写了25万字的《汉函谷关历史文献辑录》,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历史资料。

我也没有什么心愿,接下来就是想把我这一生总结总结,六卷本的《新安文史丛编》就是在病中完成的。我写的东西也不像文学作品一样能得大奖,能留下一些别人喜欢看的东西就达到目的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