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孩子依赖大人有碍人格独立?不 学会独立的基础就是懂得如何依赖

孩子依赖大人有碍人格独立?不 学会独立的基础就是懂得如何依赖

时间:2019-02-24 18:43:33

相关推荐

孩子依赖大人有碍人格独立?不 学会独立的基础就是懂得如何依赖

前几天带孩子在外面玩,看到一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小心翼翼地骑着不带脚蹬的两轮自行车,小男孩大概是第一次骑,还无法掌握要领。他不停地看向旁边坐着的妈妈,显然是想向妈妈求助,可是妈妈鼓励他说:“你看别的小朋友都是自己骑的呀,你也自己骑,多琢磨一下就能掌握技巧了。别依赖我哦,我可不会帮你的。”

小男孩听妈妈这样说,看妈妈真的没有帮助的意思,只好自己慢慢用脚蹬着地往前滑。滑了一会儿,大概觉得自己已经掌握好平衡了,就把两只脚都抬了起来,让车子顺着惯性往前滚,没想到一个不注意车子歪到了一边,小男孩顺着车子倒了下来,脑袋“咚”的一声磕到了地上,小男孩“哇”地一声哭了起来,这时候妈妈才来帮助把小男孩给扶起来了。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如上面小男孩母亲一样的心理,希望孩子在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比如上面的妈妈,她认为三岁的孩子可以独立骑无脚蹬自行车了,如果自己再给孩子提供帮助,那么就会让孩子有依赖心理,从而不利于孩子快速学会这件事。

我们常常觉得依赖他人相当于自己无能,想要在这个世界上独立生存好,孩子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独立。然而,《关系:适度依赖让我们离得更近》这本书里提出这样一个概念:学会适度依赖,才可以让你变得更加强大。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01、什么是“适度依赖”?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小男孩跟自己的父亲在花园里玩,小男孩试图搬开一个大石头,他使劲地搬,可是石头却纹丝不动,父亲说:“你还没有竭尽全力!”小男孩大汗淋漓地说:“我已经用尽全力了!”父亲说:“我就在这里,你却没有请求我的帮助,我也是你的力量啊,所以我说你还没有竭尽全力。”

在这个故事里,小男孩在用尽全力之后还没有搬运大石头,此时的他完全可以求助于他的父亲,因为正如父亲说的一样,能够帮助他的人都是他的力量,这就叫“适度依赖”。

《关系:适度依赖让我们离得更近》这本书的作者在书中是这样来总结“适度依赖”的概念:

适度依赖是这样一种能力,让你融合亲密和自主,在依靠他人的同时仍保有强大的自我意识,并且在需要时乐于请求别人的帮助,而不觉得自责。

看到这个概念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马伊琍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可以惯着你,也可以换了你。在很多人的眼里,这句话适合于夫妻之间较强势的一方,可是在我看来,这句话就完美诠释了“适度依赖”这个概念:我有我强大的自我意识,所以说如果你无法让我依赖的时候我可以“换了你”,然而因为你跟我的亲密关系,所以我乐于请求你的帮助,这就是“惯着你”。

同样的概念运用到孩子的身上其实也是一样的,就拿一开始骑无脚蹬自行车的孩子来说,不可否认,如果没有妈妈的帮助,孩子迟早也会学会骑车,只是时间的问题,孩子本身乐于学习就是一种强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他之所以求助于妈妈,是因为跟妈妈的亲密关系,认为妈妈会帮助自己更加快速地学会骑自行车这件事。

然而,妈妈对于孩子向自己求助这件事却有着不同的认知,她跟大多数父母一样,认为孩子要么依赖、要么独立。然而,教育孩子并非非黑即白,在过分依赖和不依赖之间,其实还存在着“适度依赖”这个词。

02、为什么我们要允许孩子“适度依赖”?

我们大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得独立,不能太依赖他人。”然而我们可以想一想,其实孩子对大人的依赖是与生俱来的,婴儿最初生下来的时候,如果没有抚养者的照顾,根本存活不下来,父母给孩子提供日常所需的食物,也要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粮食(关怀、爱和肯定),有了这些,孩子才能建立自信和良好的自我意识。这就是婴儿和母亲最初的情感依恋。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依恋研究专家玛丽美茵发现,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国家,不管文化差异有多大,儿童的依恋模式都具有显著的共通性,大致分为三种依恋模式:

l 安全型依恋这种依恋模式的婴儿会把母亲当成自己的安全基地,母亲跟自己分离时有可能会哭,有可能不哭,如果他哭不是因为害怕,而是更愿意跟母亲待在一起。这种孩子性格比较平静和自信,更容易信赖他人。

这样孩子的父母,大多都会及时察觉到孩子的需求,并且及时满足孩子。这就让孩子知道,自己在需要的时候就会有人出现,内心时刻相信事情会往好的方面发展。

l 焦虑型依恋从情绪取向治疗的角度来看,焦虑型依恋的孩子是在用焦虑掩饰被抛弃的恐惧,这样的人大多是因为父母对自己的回应方式不敏感、不及时、不持续或者时好时坏,所以长期处于被忽略或者被抛弃的恐惧当中。

这样的孩子胆小、易怒,看起来焦虑、紧张,时刻担心自己被抛弃,对世界充满敌意。

l 回避型依恋这样的孩子对待自己的抚养者和陌生人态度都一样,妈妈在时无所谓,妈妈走了也漠不关心,当抚养者抱他们时,他们常常持拒绝态度。

这类孩子大多从小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和关怀,很小的时候就练就了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有什么事情不愿意让人帮助,也不愿意依赖别人。

针对以上三种童年时期的依恋类型我们就可以看出,只有及时给予孩子帮助,让孩子对自己有适度的依赖,这样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建立安全、有效的依恋关系,在以后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才会坚信自己不是一个面对,从而变得坚强和自信。

03、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适度依赖”关系?

前面我们说了,“适度依赖”是介于“过分依赖”和“不依赖”之间的一个词语,那么这个中间的度如何把握呢?

l 了解“过分依赖”和“疏离”,把握“适度依赖”的度在《关系:适度依赖让我们离得更近》这本书中,作者把过度依赖又称为依附性的关系模式,因为过度依赖的人总是通过依附于他人来逃避生活的挑战。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身边有个孩子今年8岁,要上小学二年级了,每天早上起床还让奶奶给穿衣服、早饭奶奶怕耽误时间,一口一口喂给他吃,那么这个孩子就是依附于奶奶来逃避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那他就是个过度依赖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习惯了凡事依赖他人,遇到稍微有一点难度的事情就寻求帮助,没有面对困难的勇气,也缺乏解决问题的决心和信心。

相比这个孩子来说,我们老家农村还有一个留守儿童,上小学二年级就自己每天早上起床做早餐,自己洗衣服、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人人都夸他自理能力强。这个孩子就是标准的疏离型的孩子。

疏离型的孩子固然自理能力强,但是习惯了一个人不依赖他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不愿意寻求他人的帮助,从而容易错过正确学习的机会和途径。

l 了解自己的教养方式,才能成为“适度依赖”的父母想要把握好那个度,建立跟孩子之间“适度依赖”的关系,那么我们必须要了解自己的教养方式,父母可以自我检查是否存在以下三点:

1、 过度保护;2、权威主义;3、过早地单独面对社会及学习压力

前两种是过于包办或者要求孩子绝对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做,所以孩子没有自己的思想,久而久之变得过于依赖他人;最后一种则是让孩子过早承受压力,并且不给予一定的帮助,要么让孩子受挫、失败,在压力下变得不敢尝试、自我怀疑,继而更加依赖他人,要么在压力下迅速成长,变得不再依赖任何人。

想要成为“适度依赖”的父母,则要在以上三点中找出折中的教养方式,在该给孩子提供帮助的时候适当地帮助孩子,从帮助中引导孩子成长。

l 正确捕捉过度依赖和疏离信号,才能培养孩子适度依赖技巧其实,孩子是否是过度依赖或者是疏离都是有迹可寻的,比如过度依赖的孩子一般都有以下三种表现:

过度求助(稍有难度的事情就求助于大人,不给予帮助就大发脾气)、低自尊(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对一切都悲观,容易哭泣退缩和贬低自己)、过于幼稚(经常出现一些“退行”行为,比如吃手指等)。

那么对于孩子的疏离也有三种显著的行为:

孤立(不愿意跟父母亲近,也没有朋友,不愿意与同伴相处)、举止不当(比如自杀行为、暴力倾向、蓄意破坏行为)、负面的自我认同(比如一些反社会行为等)。

家长想要改变孩子过度依赖和疏离行为,只需正确捕捉到两者的信号,针对所表现出的行为进行具体引导和帮助就可以。

适度依赖的教养目标,不是为了让孩子摆脱过度依赖和疏离,还要让他们掌握适度依赖的技巧,这样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给予他人帮助并且得到别人的帮助。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