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史上最长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落幕

史上最长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落幕

时间:2019-02-18 06:30:00

相关推荐

史上最长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落幕

中国气象报记者 李慧

12月15日下午,延时44个小时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5次缔约方大会(COP25)在西班牙马德里闭幕,创造了筹备时间最短和谈判时间最长两个历史纪录。大会虽然通过了“智利-马德里行动时刻”及其他多项决议,但并未在《巴黎协定》第六条实施细则议题上达成共识,留待明年继续磋商,争取在英国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大会上取得成果。 本次大会有哪些成果?围绕气候变化减缓、适应、资金、技术等议题开展讨论,有哪些科学支撑?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作用”和气象技术支撑在哪儿?专家为大家一一解读。

科学顾问:

IPCC第一工作组主席 翟盘茂研究员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 袁佳双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 黄磊

本次大会成果

本次大会达成了包括“智利-马德里行动时刻”及其他30多项决议,见证了全球对于提高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s)的广泛呼声。新的减排目标将在明年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下一届气候变化大会上由各国政府提交。,我们期待更加雄心勃勃的气候目标。

“《巴黎协定》第六条是上一次气候大会的‘遗留’问题,本次会议应该围绕这一条(市场机制)展开谈判,但是由于各方分歧太大,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妥协性并不强,各方不肯在重要议题上退让。”袁佳双表示,“实际上,谈判是多边协议,需要各方作出妥协。”全球已经意识到,要想应对气候危机,必须完成经济转型,发展清洁能源并推进绿色经济增长。

大会强调运用“以自然为基础的解决方案”应对气候危机,且提出在实施过程中确保原住民的权益得到保障。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核心议题。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及合作伙伴联合领导的“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倡议就致力于恢复森林和景观,让退化的土地重现生机。

意见分歧 关键问题待议

袁佳双表示,和往届大会一样,本次大会最根本的分歧在于共同但有区别责任(CBDR原则)。在此基础上,最关键的就是资金和技术,其中资金是核心,发达国家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减排资金。“资金和技术”是大会分歧的关键点所在。

本次大会各方就一些重要议题达成一致,例如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性别与气候变化、技术转让等,但各方在减排力度、为受气候变化影响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国际碳信用额交易市场规则等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

根据此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的《碳排放差距报告》,为实现到21世纪末将全球升温控制在相比工业化前不超过1.5摄氏度,各国的集体目标必须比当前水平提高5倍以上。但按照当前各国的集体努力,到2100年,全球将相比工业化前升高3摄氏度左右,这将给一些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包括海平面上升、风暴增加等。但是,与会各方在减排力度、为受气候变化影响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等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COP25主席、智利环境部部长卡罗琳娜·施密特称,对于未能就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达成一致感到“悲伤”,这一机制的目标是为了建立一个“充满生机、环境友好、可持续”的市场,“我们正处在悬崖边上”。

科学支撑极具看点

这次会议虽然在谈判问题上存在分歧,但科学支撑方面极具看点。大会期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科技咨询机构(SBSTA)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联合举办了两场大型特别报告解读会议。

一场是关于《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的解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翟盘茂以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身份,与第一、第二、第三工作组其他联合主席一道,进行了长达三小时的解读。报告反映了关于荒漠化、土地退化、可持续土地管理、粮食安全和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方面的最新科学认知,并评估了如何进行更加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和管理,以应对与土地相关的气候变化问题。报告已于今年8月2日~6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IPCC第50届全会上获得通过。

另外一场是《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解读,翟盘茂等IPCC第一、第二工作组联合主席进行了讲解。该报告评估了海洋和冰冻圈有关的最新科学认识,讨论了气候变化下海洋、沿海、极地和高山地区生态系统和人类群落的影响、脆弱性和适应能力,并提供了实现气候恢复型发展途径的不同方案。报告于今年9月20日~23日在摩纳哥召开的IPCC第51届全会上获得通过。

这两场特别报告解读场面宏大,参加人数多,影响力大。实际上,IPCC发布的历次评估报告,是国际社会认识气候变化问题、建立应对机制的最重要科学依据,极大地影响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谈判进程和走向。中国气象局是IPCC国内牵头组织部门,多年来,中国气象局积极参与IPCC建章立制和改革全过程,从科学角度维护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权益。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的“中国作用”

中国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本次大会期间,中国代表团始终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虽然大会在核心议题《巴黎协定》第六条的相关谈判中未能取得一致意见,但中国仍将继续推动相关各方争取早日达成共识。而针对是否建立及如何建立气候损失补偿机制的问题,目前也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大会前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度报告》也指出,当前气候多边进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发达国家提供支持的政治意愿不足。中方在报告中敦促发达国家以透明、可预见、基于公共资金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充足、持续、及时的支持,包括兑现到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承诺;尽快提出以1000亿美元为起点的新的集体量化资金目标,包括详细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等。

此外,世界气象组织在本届大会上反复警告,全球正在经历最热的五年甚至十年,随之而来的是气候灾害频发多发。因此,针对防灾减灾建立补偿机制,尤其是对最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提升发展中国家应对、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至关重要。

一直以来,中国气象局是中国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重要成员,在中国代表团的领导下,立足公约原则,与各部门密切合作,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科学支撑议题谈判,积极、建设性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维护了国家利益,圆满完成大会谈判任务。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和国家气候中心的4位专家作为中国代表团核心谈判成员参会,负责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研究与系统观测、性别与气候变化、气候赋权行动等4项公约议题的谈判。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还作为研究与系统观测议题的联合协调员主导该议题的谈判进程。

适应气候变化,我国不但积极采取措施,还通过南南合作为同样气候脆弱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多种支持。巢清尘表示:“中国同样是气候脆弱、受到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国家。我国也是发展中国家,所以我们一直强调,适应和减缓同样重要。在支持发展中国家‘适应’这个问题上,我们为很多发展中国家提供气象预报预测产品,风云卫星为很多国家提供卫星遥感产品,我们也在给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应的分析工具,通过南南合作提供资金等支持,切实用行动推动谈判工作往前走。”

中国气象局还负责SBSTA第51次会议的整体协调工作,并完成有关SBSTA闭幕的中国代表团简报编写。中国气象局专家在参会期间还参加了多次双边会议及多项边会,并在边会上作主题报告。

虽然本届大会没有就核心议题的谈判达成共识,但各方仍对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寄予厚望,希望明年在格拉斯哥举行的新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取得进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