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战火西北狼片尾曲 战火西北狼剧情分集介绍

战火西北狼片尾曲 战火西北狼剧情分集介绍

时间:2020-12-10 09:36:03

相关推荐

战火西北狼片尾曲 战火西北狼剧情分集介绍

谷智鑫,从1998年出道,到凭《特种兵》真正走红,他足足用了时间。但因一场拍摄意外,让他从事业巅峰坠入低谷,仅仅不到半天时间。

凭《特种兵》成名后,谷智鑫想趁热打铁,“再冲一冲,再拼一拼”。时间到了,这时他已经35岁了,女友也32岁了,他跟女友约好,等他拍完《兵出潼关》就去登记结婚。

7月底,《兵出潼关》要补拍一场戏,谷智鑫要骑马出镜,闯过炮火纷飞的阵地。岂料,此起彼伏的爆破声,使马儿受到惊吓,一声嘶鸣后,突然高高跃起,把谷智鑫甩了下去,疼得他顿时昏迷过去,随后被送往医院。

杀青宴不能举办了,去领结婚证也泡汤了,而最重要的是他不能站起来了。经诊断,谷智鑫的脊椎严重受损,医生说他后半生可能要在轮椅上度过。

谷智鑫一听,犹如五雷轰顶:这就意味着,事业、爱情、梦想,所有的一切,都将离他而去。

在他受伤之后,谈好的戏约纷纷撤掉,包括那部《十送红军》男主角,而他也无法兑现结婚承诺,压力和自责之下,他又患上了抑郁症。

而让谷智鑫重获生活勇气和信心,是女友阿斯茹不弃不离的守护,以及知道她怀孕的消息,忽然间唤醒他内心的责任感和生活斗志。

谷智鑫开始积极配合治疗,并进行恢复性训练。在家人和女友悉心照料下,三个月后,他终于站了起来。

但这场意外,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观。人生如戏,可他的人生经历,要远比电视剧还要感人和励志。

谷智鑫说,他依然喜欢表演,但他更想拥有一个健全身体和幸福的家庭。拍戏的时候,他都会带着妻儿来剧组,以便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

凭《恰同学少年》小有名气后,谷智鑫参演的题材大多是军旅剧,像《我是特种兵》《穿越火线》《战火西北狼》《武工队传奇》《大刀记》等等。

类型片一旦成功,今后军旅硬汉角色便邀约不断,在戏路选择上,谷智鑫有时也很被动。

谷智鑫那次受伤,虽然没有瘫痪,但多少落下后遗症,也给他尝试转型带来一定影响,所以他更偏向于动作戏少、危险系数低的话剧作品。

当然,他最经典的作品还是那部《我是特种兵》,“小庄”重情义、忠爱情,身手不凡,非常讨喜,只是“小庄之后再无特种兵”。

大家还记得谷智鑫和《我是特种兵》吗?

#影视杂谈# #说TA#

战火西北狼:解放军小分队被国民党包围,队长一看,原来国民党长官和自己是老相识

搞不懂在抗战时期就分陕甘宁了吗,宁夏是什么时候成立的我都有点懵逼了!!@战火西北狼

李鸿章为了海防主张放弃新疆,左宗棠严厉驳斥,如果新疆放弃了,不仅陕西、甘肃、蒙古等地不得安宁,京师也会遭到威胁,而且西北自古是中华重地,汉、唐等朝代的盛衰和是否掌握西北有重大的关系,所以当年乾隆不惜耗费重大军费,开疆两万里,也要将新疆纳入版图。

当时沙俄和英国对中国西北虎视眈眈,而阿古柏在沙俄支持下占据新疆叛乱,想要阻止沙俄的侵略,就要先平定阿古柏的叛乱;要想收复沙俄占据的伊犁等地,就要先收复乌鲁木齐。乌鲁木齐不收复,不仅陕西、甘肃不得安宁,就连蒙古、京城、河北等地也会遭受战火威胁。新疆和京城就好比臂膀和手指相连,只有保持形势完整,敌人才能无缝可乘,保住新疆就是保住蒙古,就是保住京师的安全。

所以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海防和塞防两者并重,依据当时的情况缓急程度,塞防无疑更加迫切。对于军费问题,海防有常年经费,而塞防经费却极为艰难,常常发不到满饷。李鸿章等人力主海防,主张暂时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左宗棠强烈反对,因为如果停止塞防军费,相当于自撤国家的藩篱,而且就算把塞防的军费转给海防也未必有多大好处,却极大危害边塞安全。不收复新疆,陕甘地区的清军便会被长期牵制,不仅不能裁减兵饷、助益海防,而且是“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新疆并非不毛之地,有诸多资源矿产,妥善经营可以长期固守,如果“剿抚兼施”、“粮、运并筹”,收复新疆是有可能取得胜利的。

朝廷的醇亲王奕譞却赞同李鸿章的意见,称赞“李鸿章之请暂罢西征为最上之策”,还有河南巡抚钱鼎铭在李鸿章支持下撤回了原在左宗棠西征军中的宋庆部。而湖南巡抚王文韶支持左宗棠,主张塞防,“目前之计,尚宜以全力注重西北。”丁宝桢、吴元炳等人也提出沙俄是清廷的心腹大患,朝廷里海防和塞防争论不休。

对于塞防,李鸿章怀疑左宗棠进兵西北是否能取胜,攻击他的行为是军事冒险,不顾国家安危;左宗棠针对他的攻击作出回应,表示自己本来是一介书生,今年已经65岁,自知时日无多,并不是为了贪图功利,试图将收复新疆的重任压在自己身上;自己只是眼看沙俄已经占据伊犁地区,阿古柏割据新疆,如果不管不问,敌方侵略势力必然更加嚣张,会有日侵百里之势,后果不堪设想,自己做这一切都是为了朝廷着想。

对于两人的争论,无疑左宗棠是对的,李鸿章偏执一词,只看重海防,毫无全局观念。李鸿章看到英法等国从海上侵略中国,就连日本也在积极从海路扩张,意识到海防的重要性,但是他却对沙俄的侵略视而不见,沙俄占据伊犁,支持阿古柏,下一步就是威胁蒙古,进而京师也会陷入危机之中,所以塞防更加迫切。

左宗棠是从全局出发,提出海防、塞防并重,只要分别缓急,就能做到二者兼顾。还有一方面,李鸿章害怕和洋人打仗,认为出兵收复新疆太困难,而左宗棠独树一帜,敢为天下先,主动请缨,发出一股浩然正气,给萎靡不振的风气注入了活力。

而清廷经过廷议,初步得出海塞兼营的意见,清廷要左宗棠统筹全局、陈述己见,左宗棠受谕旨鼓舞,再次强调了“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左宗棠海塞并重的观点,等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他要求出兵收复新疆的意见,得到了军机大臣文祥的大力支持。1875年5月,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金顺为乌鲁木齐都统,帮办新疆军务,朝廷同意了收复新疆。

左宗棠提出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等方针,在出兵前做了充分准备,1876年4月,清军在肃州(今酒泉)誓师,湘军将领刘锦棠总理行营营务,率军进疆,很快收复北疆古牧地、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接着休整过后,再次兵分三路进军南疆,半月之内连下达坂、托克逊、吐鲁番三城,不久阿古柏暴卒。清军再接再厉,一鼓作气,消灭了阿古柏残余政权,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大部分地区。以清军兵威为后盾,曾纪泽在1881年成功与沙俄议定《伊犁条约》,清政府收回了伊犁,1884年,新疆设省,刘锦棠成为首任新疆巡抚。#头条创作挑战赛#

1981年,南疆再次燃起战火,敌军疯狂入侵我国边境。为了保家卫国,广西边防部队奋起反击,给予来犯之敌迎头痛击。广州军区司令坐阵指挥,专门给儿子、儿媳打去电话,说:“你们马上到一线去。”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革命先辈们甘愿为国献身,从不计较个人得失。1979年1月正值农历春节,成都军区的领导干部却都没有休息,进行战备值班。作战值班室的同志们各尽其职,军区吴司令眉头紧锁,望着地图沉思,目光望向了祖国的南疆。

突然,作战值班室的电话打了进来,上级告诉吴司令:“组织有1个重要任务,请你进京来领受。”第2天,吴司令安排好军区工作后,乘坐飞机进京。进京后,吴司令才知道“西北局势紧张”,组织看重他的能力,准备将他调往大西北。

面对组织的信任,吴司令当即接受了任务,前往大西北赴任,继续担任了大军区司令。几天后,吴司令乘坐飞机,正式来到祖国的西北边陲。到了机场,吴司令走下舷梯,军区刘司令(奉调入京,另有重用)、谭副司令迎了上来。

刘司令笑着说:“克华同志,你把担子挑起来,我就能放心走了。”很快,吴司令和刘司令交接了工作,正式就任军区司令。吴司令刚刚上任,1个大难题就摆在他的面前,那就是“如何稳定住西北局势”?

此时西北谣言四起,老百姓人心惶惶,不少人纷纷抢购车票,准备全家内迁。为了稳定局势,吴司令召开了全军区干部会议,经过同志们商议决定:“为了稳定局势,军区干部的家属全部到西北来,让群众们看看我们守卫疆土的决心。”

为了做好表率,吴司令带头给夫人、儿子打去电话,让他们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和学业,立即乘坐火车来西北。不久后,吴司令的妻儿抵达西北,全家人一同守卫祖国西北边陲。

到了南疆燃起战火,我西北边防部队枕戈待旦,让对面的敌人不敢有异动。待南疆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后,西北局势也渐渐稳定,吴司令又不顾旧疾复发,开始考察辖区的各个战略要地。

当年4月,吴司令前往库尔勒视察,来到某部5师驻地。视察工作结束后,该师领导准备了1桌酒菜,非要好好招待一下老首长。吴司令来到食堂门口,望着1桌子饭菜,只问:“你们搞这1桌子菜?是花的公家钱,还是花的个人钱。”

该师干部回答:“老首长,这桌饭钱我们付,请您入席。”吴司令还是没有进门,又说:“你们违反了招待标准,谁付钱都不行。把菜端下去,分给战士们吃,咱们吃四菜一汤就行。”炊事员撤下了几道菜后,吴司令等十几位同志才入了席,众人吃完饭后按价付钱。

几天后,吴司令风尘仆仆来到某边防团视察,接见了边防战士们。当听到边防站缺少粮食、蔬菜时,吴司令当即下令:“由军区后勤部组织专门车辆,按时向边防站运输粮食、蔬菜,满足边防战士们的需求。”

不久后,吴司令一行又赶到了博尔塔拉军分区,对军分区的战略要点进行了视察。视察结束后,军分区安排了四菜一汤招待,其中包括一道蘑菇炖鸡。没想到炊事员准备匆忙,蘑菇炖鸡上桌后,众人发现鸡肉没炖熟。

吴司令示意不要声张,军分区司令却察觉异常,当面批评炊事员。吴司令却笑着说:“小肖同志(军分区肖司令),你不要责怪炊事员了,鸡肉的营养全在汤里,吃不吃鸡肉都一样。”因为吴司令讲话,炊事员免于被处罚,1场尴尬也被化解了。

又过了几天,吴司令一行途经奎屯兵站,就住在兵站的木板床上。夜里,吴司令休息,突然听到“咔嚓”一声,床板塌了下去。警卫员慌忙进屋,将吴司令扶了起来,兵站负责人也急忙跑来,连连向吴司令做检讨。

吴司令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说:“同志们,你们不用检讨,这和你们的工作没有关系。”就这样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吴司令走遍了辖区的草原、戈壁、荒漠、高山,获取了边防第1手资料,并因地制宜制定了战略。

1980年春,西北局势彻底稳定后,吴司令奉调回京。按照组织的安排,他再一次担任重任,被任命为广州军区司令。吴司令刚刚抵达广州军区,就前往广西边防一线视察,轻车简行由宁明至合浦,一路均吃住在部队招待所中,并按价付款。

1981年夏,为了收复法卡山,广西边防部队对入侵之敌发起反击。前线战事紧张,吴司令亲自给儿子、儿媳打去电话,表示:“你们把孩子留在后方,你们去前哨部队参加战斗,代替为父出征。”

就这样吴司令的儿子、儿媳赶往了作战第一线,参加了法卡山战役,在前线顽强奋战。经过我边防将士的浴血拼杀,来犯之敌最终被击溃,我军收复了法卡山阵地。待广西边防部队凯旋时,吴司令等军区领导亲自迎接,热烈欢迎保家卫国的勇士们。

到了1982年,吴司令奉调入京,担负起更加重要的职务,就此告别了大军区司令的岗位。这就是勇挑重担、甘于奉献的吴司令,他一生“五任司令”,多次挽狂澜于不倒,是真正的国之柱石。

#兰州头条# 兰州战役主战场~沈家岭。漫步曾经的战场,仿佛看到了战火硝烟,听到了鼓角争鸣,看到了彭大将军的威武雄壮,人民军队的浴血奋战!欣慰的是,兰州战役是决定西北大局的关键决战,更加欣慰的是从此华夏大地再无战火涂炭,中华民族自此走向伟大复兴的光辉征程!

“铁娘子”吴仪,退休后低调洒脱,83岁人生依旧辉煌!

,69岁的国务院前副总理吴仪宣布“裸退”,不再担任任何职务,并表示“希望完全把我忘记”。

虽然退出了江湖,但江湖上仍有这位“铁娘子”的传说。6月26日,位于北京的养老社区“燕园”正式迎来了首批入住者,吴仪受邀前来参观。

时年77岁的吴仪面色红润,步履矫健,完全看不出花甲老人的状态。当大家询问她为何精神状态如此好的时候,吴仪笑着说:“我就是爱折腾,折腾着学习和体验。所以不仅让我身体,还有心理都能达到年轻状态。”

如今这位共和国历史上第三位女副总理、国务院前副总理吴仪已经84岁了,她的退休生活非常丰富精彩。

1938年,吴仪出生于湖北武汉,彼时全面抗日战争已经爆发,华东、华中、西北各地相继沦陷于战火中,许多无辜百姓流离失所。

吴仪的父母很早意外去世,年幼的她只能与哥哥相依为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家庭条件所迫,小吴仪十分懂事,随着年龄增长,她的性格也渐渐有了变化。

上中学时,吴仪剪短长发,兴趣爱好也更像男孩。常理来说,普通女孩子大部分会学习文科,比如财会、英语、新闻专业,可是年轻的吴仪却有着远大理想,她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了石油行业,并立志要往这个方向研习深造。

1956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北工学院国防系;1958年,西北石油开采、冶炼大发展,吴仪改变了从军的愿望,立志加入我国石油建设,考入北京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的前身)。

毕业后吴仪被分配到对口专业上进行工作,经过一番努力,吴仪在工作中取得重大成绩。1988年,吴仪当选为北京市副市长。因工作能力突出,吴仪被提拔为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屡次代表中国与外国进行谈判。

,吴仪升任国务院副总理,于非典时期主持了防疫工作。,69岁的吴仪宣告辞职。奔波一生,吴仪至今未结婚生子。

至于未婚原因,吴仪的回答很简单:“我不是独身主义者,只是生活没有赋予我这个机会。我没有谈过恋爱,至今还没有一个人能闯进我的生活。既然已经这样安排了,就不必勉强,一切顺其自然吧。”

退休后的吴仪在生活方面追求小资状态。注意,这里的小资状态不是铺张浪费,而是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物质和精神上。

比如吴仪平时非常喜欢下厨,因为是武汉人,热干面、红烧武昌鱼、炸藕夹这些武汉的特色菜对她信手拈来。

为了更好发挥自己爱下厨的喜好,她还亲自种菜,追当一位极致的美食家。

除了“吃”之外,吴仪还会在休息时间陶冶情操,她选择陶冶情操的方式就是弹钢琴。

经过数年勤学练习,吴仪从一位钢琴小白,成长为一名可以熟练弹奏《致爱丽丝》的入门钢琴家。

因为吴仪已经上了年纪,手指不像年轻时那么灵活,几乎无法在钢琴上获得特别高的造诣。可是弹钢琴的爱好却能让吴仪忙中偷闲,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除了弹钢琴、爱下厨之外,吴仪赋闲在家后还专门学习中医理论知识。曾经有记者上门拜访她,其间吴仪为记者把脉,她就说出了记者身上的一些隐疾,让在场众人非常惊讶。

根据业内人士分析,吴仪的中医水平已经达到了中级中医师的水准。通过中医理论知识,会让吴仪更加懂得爱护和保养自己的身体,弹钢琴则能提高心理状态,爱下厨能满足口腹之欲。“三管齐下”就会让吴仪越活越年轻。

除此之外,吴仪在退休的闲暇时光还经常与老友们相聚,写下了许多非常生动的人生感悟。这些人生感悟主要从吴仪年轻时的工作与生活经历,以及晚年退休时对身旁周遭的感悟。

屈指算算,退休来,吴仪没有向国家提出什么要求,很少公开露面,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她就是这样践行了自己的当年的承诺。

1975年,甘肃省修葺大佛寺,在工人施工时,挪动了殿里的一尊佛像,但没想到,佛像被挪动之后,在大殿的后墙处竟然出现了一道暗门。工人们顺着暗门进去之后,惊奇的发现,里面是一个密室,还摆放着12个木柜!

在甘肃张掖的西南方向,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庙,大佛寺。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一座寺庙,大佛寺流传着很多的传说。

新中国成立之后,当地政府绝对大佛寺中破败的地方进行翻修,大佛寺前还曾起过一场大火,一个著名的护经尼姑在大火中丧生,曾经被火焚烧过的地方也需要翻修。

在翻修过程中,工人们想要挪动一下大殿里的佛像,在挪动其中一尊佛像时,像是触发了什么机关,大殿后墙边上竟然出现了一道暗门。

工人们顿时觉得惊讶,也顾不上佛像时,急忙跑到暗门处查看。工头带了几个人,拿着手电筒猫腰钻进了暗门里。

进去之后,工人们发现这里面竟然是一个凭空凿出来的密室,密室里摆放着12个柜子,柜子上摆放着整整齐齐的经卷。

工人不敢马虎,立马向相关部门汇报。当考古专家到达现场之后,立马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住了,只见密室里密密麻麻摆放的全是经书,这让考古学家感到很兴奋。

经过考古学家鉴定,这些经书就是传说中的“佛国天书”《永乐北藏》,又名《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密室中还汇集了我国佛教各宗各派经、律、论1261部,6647卷。

密室中有明万历姑苏坊刻本《大般涅槃经》,万历二十五年弘仁寺金属《大般涅槃经》、顺治十年《大般涅槃经》、明代官版雕印佛曲15册、佛画20多幅、手写《大唐西域记》一册、御赐北藏经版822块、明英宗圣旨一卷、清代写经200卷。

最特别的是明朝正统年间用金泥、银泥所抄写的600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方广佛严华经》、《金光明最胜王经》、《涅槃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方便佛报恩经》共622卷。经过百年,这些文字依然熠熠生辉,没有一丝脱落和褪色,实属不易。

其中的《严华》、《报恩》两经,各有一卷曼荼罗画是用金线勾勒,以石青、石绿、丹石、朱砂、白银粉设色,被称为“五彩八宝佛画”,是世所罕见的稀世珍宝。

这是中国继敦煌莫高窟发现藏经洞以后,再一次惊人的发现。考古学家震惊之余,又在猜测这些宝贵的经书是被谁藏在这里的呢?

经过调查,专家们发现,这些经书最后是由一个法号为“本觉”的尼师保护的,为的就是这些经书不受到破坏。

本觉不是第一个保护经书的人,在她之前,还有很多个寺院中的僧人,在这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他们尽心尽力的保护着这些经书。

在抗日战争时期,甘肃也是一片战火,为了保护这些经书,僧人们把这些经书运到祁连山深处藏了起来,那里原来有很多千年前古人凿出来的山洞。

后来僧人们觉得不安全,就在大佛寺里悄悄地开凿了一个密室,布置了一个机关,然后将这些经书藏在里面。

1941年,西北军阀马步芳曾想驻军大佛寺。张掖县的书记张声威听说消息后,连夜赶往大佛寺报信,和大佛寺的住持合力将经书藏好。

多年来,僧人们就这样一代一代保护着经书,这最后一代护经人,就是本觉。本觉俗家姓姚,遗憾的是,她没有留下名字。她原本是个普通人,19嫁给了当地的一户人家,但是没过多久,丈夫就去世了。

丈夫去世之后,她只有18岁,那个年代把女子的贞洁看的比什么都重要,姚氏也决定为丈夫守节,从此常伴青灯古佛。

姚氏在家里事无巨细的照顾公婆,直到把他们养老送终之后,才来到寺院削发为尼。1952年,本觉来到大佛寺,在藏经殿旁边搭了个小木屋住了下来。

寺院里的住持将她看做亲传弟子,并将藏经书的地址告诉了她。后来,又将这护经重担交给她。

本觉一直守护着这些经书不被人发现,直到1975年,大佛寺不幸起火,本觉葬身火海。后,政府修葺寺庙,这些被人护了几百年的经书才重见天日。

后来施工队还发现,在本觉师父的禅房里,也有一条密道,就是通往这个密室的。

因为这一代代的护宝人,这些珍贵的文明才能重现人们眼前,这些稀世罕见的经书,也为大佛寺染上了传奇的色彩。

1955年,董其武获知自己被授予上将军衔,觉得受之有愧,写信请求降为中将,却遭到了毛主席的拒绝。

董其武是山西运城人,与傅作义是同乡,两人仅相差4岁,无话不谈,因而他们整个军旅生涯都紧密合作。

1924年,董其武从阎锡山创办的学兵团毕业后,随即加入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先后担任排长、连长等职务。后来,他又转投傅作义部,并担任国民党军第73师436团团长、师长等职务。

抗日期间,董其武奉命率部参加长城阻击战,在怀柔与日军英勇血战15小时,打退日军数十次进攻,歼敌近百余人。

1936年,董其武与彭毓斌师长共同指挥著名的红格尔图保卫战。

此役以少胜多,经过激烈的战斗,共毙伤日伪军1700余人,俘虏300余人,击落日敌机一架,并捣毁日军司令部,缴获日军辎重、电台、机要文件等重要物资,基本上粉碎了日军企图侵占归绥的阴谋。

整个抗日期间,董其武率部在晋陕绥边区与日军多次交手,立下多次战功,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抗日部队。

解放战争爆发,董其武率部奉命与解放军多次交手,先后在大同集宁战役、张家口战役、察绥战役等地展开角逐,给解放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1947年,蒋介石为了董其武能够死心塌地追随自己,特意授予他国民党上将军衔。

随着平津战役落下帷幕,此时的董其武早已厌倦内战,开始有了投诚起义的想法。

董其武为此排除困难,给部下做了大量思想工作,最后决定接受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提出和平方式解决绥远的问题主张。

蒋介石闻知消息,还想拉拢董其武,不仅给了他西北军政副长官的头衔,还向绥远地区增补了1900两黄金的经费。

董其武经过审时度势,拒绝了蒋介石的一片心意,根本不为所动。

1949年9月19日,董其武率领10万绥远军在包头市宣布和平起义,绥远地区就此解放。

董其武这个举措让当时120万绥远人民免遭战火之苦,也让国民党的残余势力瑟瑟发抖,同时也对全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董其武被任命为绥远军人民政府主席、绥远军区副司令员、第23兵团司令员等职务。

朝鲜战争爆发后,董其武率部奉命入朝作战,英勇抗击美帝国主义,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1955年,我军即将授衔之前,把具体拟授方案下发各地。

董其武获知自己被授予上将军衔,觉得受之有愧。毕竟自己是投诚将领,难免有些心里膈应。

于是,他连夜写了一封长信,让北京军区司令员杨成武转交给党中央和毛主席,强烈请求降为中将军衔。

毛主席接到信,反复看了几遍,立刻明白了董其武的心思,不由皱起了眉头。

经过一番思考,毛主席对杨成武说:“他是有名的起义将领,但要明白起义是好事,是受人民欢迎的,也等于是为人民创了业。以前他确实是蒋介石的官,军人要服从命令,蒋介石叫他打,他不敢不打。可是放下武器后就是朋友,合作了就是同志。我们也不会揪住过往不放。根据功劳、贡献与资历,他应该要授予上将军衔,谁有意见也不能降低,这是党的政策,也是党中央的决定!”

杨成武回去后,把毛主席的这些话如实转告了董其武。

董其武一个人在房间里反复琢磨,最后忍不住失声痛哭,也就不再提降军衔的事情。

晚上,董其武跑到傅作义的住所,谈及此事,两人不由都感慨万千,对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胸襟均是心悦诚服。

尤其是董其武,在同乡面前完全放开了,喝了酒,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嘴里也一直喊着:“共产党伟大!毛主席伟大!”

就这样,董其武成为唯一被国共双方都授予上将军衔的将军。

1980年,董其武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年开始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直到1989年3月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

张富清老爷子走了,享年98岁。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又走了一位。

对这位老爷子印象深刻,看到他逝世的消息,忍不住,还是觉得要写点什么东西,也不算作纪念,只是觉得他的离开,应该在世间留下点什么东西。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年看他的采访视频。几十岁的老爷子了,头发花白,哭得老泪纵横,令人动容。

“和我的战友相比,我算得了什么呢?”“和牺牲的战友相比,我已经很幸运了,至少还活着。”“和他们的牺牲相比,我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当年他在镜头下的话,留给了我深刻印象。

而印象更深的,则是张富清老爷子身上的累累功勋,几乎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

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两次……我不懂军事,却也知道这些奖章背后沉甸甸的份量。

都说站着的三等功,躺着的二等功,亲人代领的一等功,更别说规格更高的特等功与战斗英雄。在我贫乏的想象之中,这些都是战神,或者说死神,才配拥有的。

但张富清有,还不只一枚。

“我想入党,想向党靠拢,所以每次战斗前都报名参加突击队。”说起当年,张富清这样说。当年炸碉堡的任务完成后,他瘫倒在地时,发现自己浑身是血,头顶剧痛。他想起来,跳下城墙突围时,他像是被人猛击了头顶。这时一摸脑袋,他才知道子弹擦过,头皮被削掉一大块,流到脸上的血都已经干了。

战争结束后,张富清没有以战功要求什么,反而自愿选择到最艰苦的地方,发挥热量。1955年,张富清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从此,他便扎根此处,为祖国大地走向富强而奉献一生。

这里,只有短短几行字,可能不消几秒就可以看完。然而,这却是一位老英雄一分一秒度过的,没有鲜花与掌声,只有默默耕耘。从来不问组织要待遇,只埋头奉献。连儿女也不知道他的功勋,而当一次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一切才浮出水面。

以前,我有时会想,这个时代,还有那种“傻子”吗?有了功勋不留名,什么都不要?

但张富清的出现,给了我答案——真的有。

他们或许在偏远的山村,或许在繁华的都市,或者在人烟稀少的边陲,或者在追忆往昔,或在展望未来,或在为柴米油盐而奔波。但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藏起过往与光荣,擦干血汗,投入新的征程。

我想,比起战火连天、血脉激昂的战场,平凡而细水长流的日子才更磋磨人,因为那太普通了,平静得没有一点波澜,让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很难耐住性子。

而张富清耐住了,耐了几十年,用行动向世人证明,共产党人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能够守得住繁华、见识硝烟与战火,同时经得寂寞,把长枪换作锄头,转身投向建设。

这样一个个楷模就存在于世间,过去有、如今有、未来也有。而当我被社会上险恶的世情弄得怀疑人生、相关世界不会好了的时候,他们适时被时代推出来——你看,人性也有美的一面,世间真的有英雄。

命运给予的静好,是有人用负重换的。

在这最后的篇章,我还是想说一句。

英雄,走好!

再见了,张爷爷!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去世##张富清##生活不易,负重前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