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鄂前旗:红色文化带火乡村旅游

鄂前旗:红色文化带火乡村旅游

时间:2022-07-06 22:27:19

相关推荐

鄂前旗:红色文化带火乡村旅游

以红带绿

“想不到来这里既可以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又可以享受温暖的阳光、新鲜的空气、美丽的草原,这趟来值了。”来自陕西西安的林女士十分激动。 随着“1+6”红色教育基地知名度的提高,来鄂托克前旗参观红色基地、纵情自然风光、体验农家牧家生活的游客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在家里开起了“农家乐”、“牧家乐”当起了老板。红色文化、实训研发基地、草原天然氧吧、民俗风情……抓住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鄂前旗红色文化带火了乡村旅游,打出了闪亮的乡村旅游名片。

红色资源大放异彩

鄂托克前旗红色资源丰富,这里是陕甘宁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是红军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创建的老解放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开展蒙古民族工作的桥头堡,是延安民族学院的最后落脚点,是延安时期民族区域自治的试验区和民族干部的培养实践地,这些都给鄂前旗这片土地注入了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

鄂托克前旗依托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立足民族地区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按照建设“面向全国的民族干部培训教育基地”和“西部一流的党性培训教育基地”的定位,精心打造了“1+6”红色教育基地。“1”就是以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和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为中心,集中开展干部培训教育;“6”就是:三段地革命历史纪念馆、王震井纪念园、阳早寒春三边牧场陈列馆、城川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站陈列馆、马良诚顾寿山烈士纪念陵园、滴哨沟战场纪念园6处红色教育基地。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体验红色文化,人们纷至沓来,红色文化在这里迸发出无限魅力。红色教育培训基地的承载能力不断提升,以来,基地累计承接全国29个省市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机关、各盟市、旗县等主体班次1139期48728人,其他培训班及学习团队8689个45.3万人次,培训学员总数50.2万人次。,鄂前旗红色旅游共接待游客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

如今,鄂前旗根植于“红色基因”,孕育出厚重的红色文化,在红色文化的滋养下,乡村旅游在这片土地上蓬勃兴起,红红火火的红色乡村旅游,打通了一条巩固脱贫成果,共奔全面小康,力促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让红色文化活起来造福百姓

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淀了鄂前旗的历史财富。如何将这些资源活化并生动起来,进而转化为革命老区发展的新动能?鄂前旗的不懈探索与成功实践做出了响亮回答。

鄂托克前旗主要领导说:“红色是我旗文化旅游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引爆红色旅游市场,必须构建红色文化旅游体系,激活全旗旅游发展的源头活水。我们要发挥红色资源优势,科学谋划布局红色旅游精品项目,建立畅通红色旅游联席连线机制,设计一套红色教育培训课程,推出一批经典的红色研学路线,延长红色旅游产业链,构架起以城川为核心、辐射周边的红色文旅产业体系,增加红色旅游的综合吸引力和盈利点,打造全区红色旅游‘样板旗’。”正是鉴于这一发展思路,近年来,鄂托克前旗深入挖掘全旗境内红色文化,依托红色革命遗址,围绕“建设内蒙古西部红色旅游集散中心、打造全国红色教育培训基地”的发展方向,为鄂前旗旅游发展注入红色动能。

目前,通过统筹规划,进一步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构建“蒙陕宁红色旅游精品环线”等旅游线路十余条,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红色旅游带动全域崛起的发展格局。并把红色旅游产业链向农村牧区产业基地延伸,打造了红色教育拓展训练基地、苏坝海子“一锅饭”、糜地梁鄂尔多斯婚礼体验基地、草原情歌牧家乐、呼和陶勒盖蒙元风情露营地等红色研学点和研学户,逐步建立起拓展基地、研学项目、网上展厅、主题剧场等红色平台,辐射带动1000多户农牧民吃上了“旅游饭。”

让红色文化成就富民产业

立足红色文化优势,怎么才能走出自己的区域特色,让红色文化成为可持续性产业?鄂前旗出台了《鄂前旗红色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确立了“红色教育培训+红色平台+红色旅游+红色研发”的产业发展方向,整合鄂前旗特色乡村旅游资源与红色旅游结合,开展游红色地、干牧家活、品农家饭的多样性旅游产品,并与现有的各大景区、景点串联在一起,形成一条贯穿全境、独具地方特色,集培训、体验、旅游、休闲于一体,链接带动周边农牧户广泛参与的红色研学产业链。

红色培训教育主阵地的城川镇,坚持让红色文化“活”起来,让绿色发展“强”起来的发展理念,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有机融合,做大、做强、做细“红+”产业融合发展体系,连点成线、连线成面,不断释放红色效应。苏坝海子村以“大锅饭”为特色的“人民公社大食堂”,让游客在参加拓展活动的同时,吃小杂粮、红军餐、大锅饭,住大土炕、蒙古包、青年旅店,截至底已累计接待游客6000余人次。鄂前旗文旅集团建设的红色拓展训练基地7月开始运营以来,已接待了3万余人。庞大的客流量,也给包括柳编在内的当地传统手工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农牧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呼和陶勒盖蒙元风情露营地负责人阿明布克介绍说:“高峰期,露营地的餐饮消费每天可就地消化六、七只羊,一百四、五十只鸡,还有当地产的辣椒、土豆、玉米、南瓜等绿色农产品。”

一张红色名片将鄂前旗的红色资源变现,红色旅游拉动下的旅游业,已成为鄂前旗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牧民增收新的动力点。昂素镇草原情歌牧家乐负责人孟克巴雅尔在接受采访时,脸上难掩喜悦的笑容:“近几年,来这里接受红色教育培训,开展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人越来越多,光我这里一年接待1.5万人,收入能有100多万元吧!”孟克巴雅尔还介绍说:“我还在牧家乐开办了牧民超市,牧民们把自家产的羊肉、奶食品、炒米小杂粮等农畜产品放在这里销售,把自家的农畜产品变成了备受各地游客喜欢的商品。”红色资源衍生出可观的经济效益,据统计,鄂前旗红色文化直接带动1000多个合作社、农(牧)家乐和1.5万农牧民的就业创业,人均增收1.2万元。在红色旅游的拉动下,全旗接待游客1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51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6.7%和17.3%,乡村旅游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后劲和活力显著增强,步入了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快车道。

监审:宋俊宝 审核:米广辉

文:胡凤岗 编辑:张帆

鄂托克前旗风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