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为什么我们见到的贝多芬画像大都是一副冷峻的表情

为什么我们见到的贝多芬画像大都是一副冷峻的表情

时间:2020-08-11 15:58:44

相关推荐

为什么我们见到的贝多芬画像大都是一副冷峻的表情

为什么我们所有见到的贝多芬画像都是一副冷峻的表情,最典型的是怒张的头发和似乎喷火的眼神。这让我们很容易把这个形象和《第五交响曲》开头的主题联系起来,想起那个要“扼住命运喉咙”的人,那个不屈、易怒的作曲家。但是,贝多芬的乐曲并不都是紧张或激昂的,那么多优美的乐章肯定不是出自一只愤怒的手。这样一来我们该如何理解他的形象呢?欢迎关注杂坛,每天更新,带你围观历史。还可以关注微博杂坛-自媒体

德国小说家和散文家托马斯·曼在他的小说《浮士德博士》中借一位音乐家的口描述了贝多芬的样子:通宵达旦工作的作曲家穿着睡衣、不修边幅,如果有人敲门,他会因为工作被打断,怒睁着发红的眼睛站在门口,给那个胆敢搅扰他的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是一个在极限中战斗的人,作曲对他来说就是无休止的斗争,那些画像实际上就是工作中的作曲家形象,那种表情是工作中的紧张和疲劳。

尽管贝多芬的天才举世公认,但绝不是说他作起曲来轻轻松松。人们可以想象莫扎特谈笑间华章喷涌,但贝多芬却多少带有苦吟成章的色彩。而在所有的作品中,写得最苦的,是他的歌剧《费德里奥》。用他自己的话说:“在我所有的子女中,它的诞生给我的痛苦最大,带给我的烦恼也最多。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最宠爱它。”

在贝多芬的时代,歌剧是最主流的音乐形式之一,作曲家都会将此作为自己重要的创作板块,而贝多芬却只有这唯一的一部歌剧。但他花在这部作品上的精力,大概远远超过了创作一部歌剧的限度,仅仅是序曲,他就写了四首,让后人惊叹的,是这四首序曲,都是堪称伟大的杰作。

这部歌剧的原名是《莱奥诺拉或夫妇之爱》,剧情并不复杂,一位正直的贵族弗罗雷斯坦被权贵皮萨罗陷害,关进地牢。他的妻子莱奥诺拉女扮男装混进监狱,在巡视大臣到来时,救出了即将被害的丈夫,揭穿了皮萨罗,夫妇终于得救。据说这个故事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真实事件,这种故事当时也很受欢迎。故事的主题很明确:自由战胜了暴政,英雄品质和爱情战胜了腐败和仇恨。很显然,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贝多芬,以至于他竟然为此工作前后长达十年之久。歌剧本身被反复修改,最终毫无悬念地成为里程碑式的巨作。

这部歌剧首演时使用的序曲是一部辉煌的作品,概括了整个剧情。以紧张森严开始,继而抒情忧伤,然后出现英武而强烈的主题,最后结束于胜利的欢庆。后来这首曲子被命名为《莱奥诺拉序曲第二号》。但是这首曲子对当时的乐队来讲太难了,据说长达三十多个小节的木管部分从来就没有奏对过。贝多芬于是又着手重新创作,曲式上重新调整,此时他大概已经超越了剧情的限制,在另一个层面上抓住主题,结果在情感方面更为突出,效果极为辉煌,最后的高潮已经远远超出剧中人物的命运,而成为可以与后来的“第九”相呼应的情感,这首曲子被命名为《莱奥诺拉序曲第三号》。这两首序曲对比强烈,充满戏剧张力和英雄气概,后来被重视的程度并不亚于贝多芬的交响曲。

直到贝多芬去世十一年后,人们才发现了他为这部歌剧最初所写的序曲,这首曲子就被称为《莱奥诺拉序曲第一号》,是遗作中淘出的珍宝。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乐曲,情绪上对于剧情的勾画更接近古典式的克制,主题也更为抒情。贝多芬觉得这曲子比较简单,分量轻了,所以干脆废弃未用。令贝多芬头疼的,是随后创作的第二、第三两首序曲显然分量又太重了,情感上的威力过于强大,有可能反倒把歌剧显得轻了。于是就有了第四首序曲:《费德里奥序曲》。贝多芬本意非常钟爱《莱奥诺拉》这个名字,但后来出现了重名的作品,不得已才选用了女主人公剧中的化名“费德里奥”。这首曲子是四首序曲中最短的,也许经过长久的折腾,贝多芬终于愿意回到一个单纯的境地,把曲子写得欢快而阳光,以顺利地导入歌剧本身。这首曲子后来也成为最受欢迎的交响短曲。

贝多芬的这一场回环往复,是他像作战一样作曲的一个缩影,也许称得上是一场辉煌的徘徊。

欢迎关注杂坛,每天更新,带你围观历史。还可以关注微博杂坛-自媒体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