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民族迁徙融合:饮食交融 魏晋南北朝的餐食具有怎样的时代特色?

民族迁徙融合:饮食交融 魏晋南北朝的餐食具有怎样的时代特色?

时间:2018-11-25 13:44:59

相关推荐

民族迁徙融合:饮食交融 魏晋南北朝的餐食具有怎样的时代特色?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年代,战争频繁,人民被迫离开自己生存的家园,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战争年代,各个民族由于战乱形成了杂居的局面。

而这种局面呈现出来了各个民族之间在生活上的友好交流,生活上的互相渗透,在饮食上面有着极大的表现力。饮食文化的发展是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重要体现。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与融合的局面,使得各民族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部分少数民族向中原迁徙,形成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局面,为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这个朝代是十分动荡和政权不断变更的时代。虽然不断的分权和融合,魏晋南北朝终于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下,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民族大融合景象。

这种民族大融合现象的产生对于当时的民族和国家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很多人民的生活就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种历史现象的出现,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上有着极大的意义。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融合又分离,再融合,使得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起来,虽然政治是动荡的,局面是战火迭起的,但是各个民族之间却形成了一些十分紧密的联系。

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成长背景在这个混乱的魏晋南北朝开始交流,生活习俗等方面也开始互相影响,人民赖以生存的饮食也开始不断融合交流,每一个民族也都在逐渐品尝到了其他民族的特色吃食。

民族的融合一直以来都是统治者不断追求的目标,也是历史上恒古不变的主旋律,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并不是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而这次的民族融合规模远远大于上次,为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重大贡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向平原地区迁徙,并在平原地区定居,形成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场景。同时,当时还有一些违背道德伦理的场景出现,那就是少部分少数民族的人口被掠夺买卖,变成了一些地主和官员的奴隶,失去了人生自由。

虽然说当时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但是剥离开单纯的道德情感,而站在历史长河的制高点来看,这种场景的出现加深了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生活交流。

各民族之间不再是陌生而疏离的,当他们杂居在一起时,生活习俗和饮食习惯上会出现巨大的碰撞和交流。对于当时的社会现象来说是进步而发达的。

同时,在混乱时代的短暂的统一的时期里,人民的生产力也大规模的恢复发展,各种农作物蓬勃生长,农作物的生长也给当时的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饮食方面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进步。各个民族都将自己的饮食习惯与烹饪方法与其他民族进行交流,人民群众的饮食不再是单一的。

饮食文化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这个动荡而复杂的时代蓬勃生长,是饮食文化发展的一大重要时期,为中国饮食的历史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之后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魏晋南北朝时代独有的历史烙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少数民族的烹饪方式丰富了汉族百姓的饮食,各种乳制品在民间得以流传,在频繁的战争背景之下,乳制品成为军队的必需品

由于各个民族生活的地区不同,生长在不同土地上的作物也不同,从而烹饪的方法也大不相同。在西域地区生活的民族有着胡羹、烤肉、测肉等的特色饮食,由于西域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早晚温差大,农作物的味道与中原不大相同之外,烹饪方法也与中原不同。

而生活在东南地区的人民则是以叉烧、腊味为主要特色。因为东南地区空气中含水量大,气候潮湿,食物容易长霉和腐坏,腌制成叉烧腊味后更容易保存,这也是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地方。而西南地区的人民,因为生活地方多是丘陵盆地,则以红油等为特色。

这也饮食的到来大大丰富了原来汉族人民的饮食,同时,这些原来相隔着大半个中国的民族之间也互相进行了民族饮食的文化交流,魏晋南北朝的混乱局面使得这些可能永远不会有交集的民族,第一次进行了大规模的友好交流和生活上的互相渗透。

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各个民族之间对于食物特色的互相交流,也推动了当时整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饮食文化的变化。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人们对面食的发酵技术更加掌握,因此面食在整个国家的饮食上也进一步推广,普通的人民群众也不再仅仅只吃米,面食也逐渐的在民间流行起来。

《事物纪原》中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

“诸葛公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 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以助之,然其俗必杀人以其首祭,则神享为出兵。’公不从,因杂用羊、泵肉,而包之以面,像人头以祀。神亦享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名馒头。”

虽然魏晋南北朝的馒头与现在的馒头不是一回事,但也是当时面食上的一大重要进步。同时,放在整个历史环境的角度来说,面食的推广以及民间对面食的欢迎也是注定的,因为在那个繁杂混乱的战争年代,面食比米更容易携带,也更方便填饱肚子。

百姓在长途迁徙的过程中,可以带上已经做好的面食,例如馒头包子用来随时充饥,但米却要生火煮熟十分不便,而且米的体积过小,很容易丢失散落。

同时,由于民族之间的互相融合,乳制品也在中原地区渐渐流行开来。这是因为西北游牧民族众多,当民族互相融合时,游牧民族也将自己的乳制品带来。游牧民族之所以强壮善战,与他们所喜爱的乳制品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乳制品有利于蛋白质的补充,增强人的抵抗力,这对于魏晋南北朝这样一个复杂的战争年代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有了乳制品,人们的体魄更加强健,作战也会更有战斗力,整个国家的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这就是乳制品所带来的好处。同时也是乳制品在全国流行开来的重要原因。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带来了许许多多民族饮食、生活上的交汇点,也使得整个国家进一步发展,对于面食和乳制品全国流行开来的情况,一部分可以看作是人们对其他民族特色饮食的好奇,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战争年代对这些可以快速充饥,赶走饥饿的事物的需要,补充营养,提高抵抗力。

三、在民族融合的背景之下,带来许多特色饮食,对于饮食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标志着当时中国饮食上的巨大进步

面食随着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发酵的技术也在逐渐完善,民间也在大规模的流行面食的享用,同时,西北游牧民族带来的奶制品因为可以强健体魄,增强抵抗力,对于处在魏晋南北朝这样一个战争迭起,复杂动荡的年代而言也是极其需要的。但是除了这两种特色饮食的出现,魏晋南北朝还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特色饮食。

鱼乍就是当时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之后的一种特色吃食。传说是东晋有名的大将军谢玄在军务处理时间之外的空闲时间,自己钓鱼做成鱼鲜,寄给远在家乡的妻子品尝,二者夫妻恩爱的事例是当时的一段佳话。

在《齐民要术》中,我们可以看到鱼乍如何制作的身影,首先制作鱼鲜应该是在春天或者秋天这两个季节,因为这两个季节温度适宜,气候不算潮湿,十分适合制作。

“作鲢姨法:取 石首鱼、鈔鱼、鲻鱼三种肠、肚、胞(鳔),齐 净洗空,著白盐,令小倍咸,内(纳)器中, 密封置日中,夏二十日、春秋五十日、日乃好,熟时下姜、醉等。”——《齐名要术》

由鱼乍这种特色事物就可以看出,制作需要好几道工艺,标志着当时中国饮食上的巨大进步,民族融合的动荡局面,虽然对当时的人民有着极大的伤害,但是对于饮食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以及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却有着非常大的贡献。

结语: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分裂融合的复杂局面,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是一种动荡不安的景象,但是对于整个历史时代的发展潮流,却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的。这个时代的饮食发展表现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生活图景,映射出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色。

参考历史文献:

《齐民要术》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饮食文化》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