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俗语:小寒大寒不下雪 小暑大暑田开裂 老农预测来年年景 挺准

俗语:小寒大寒不下雪 小暑大暑田开裂 老农预测来年年景 挺准

时间:2021-12-08 14:07:44

相关推荐

俗语:小寒大寒不下雪 小暑大暑田开裂 老农预测来年年景 挺准

俗语: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老农预测来年年景,挺准

我们都知道,农业是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基础的行业和支柱,毕竟无论人畜都是需要进食的,而稻谷大米等农作物就能为生物提供碳水化合物和其他有益物质,维持生命必须的能量。虽然在进入现代社会后,农业生产已经开始了机械化、电子化的改革,许多农民已经不用像以前那样下田地里干活,但是这依然无法改变农家存在的必要性。

事实上,农家可以生存至今,除了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外,也是因为农家流传着许多和农业生产相关的俗谚,为他们的农业活动提供有效的指导,同时也能帮助他们规避一些不益于农业生产的事物。

“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这句俗谚已经在我国的农家流传了成百上千年了。那么它的内容含义是什么呢?它又能为农家的生产活动提供什么帮助呢?下面我们就来好好说一说,讲一讲其中的道理。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二十四节气的说法,贯穿一年三百六十多天,从春季伊始到冬季结束。小寒、大寒、小暑、大暑就是二十四节气里的四个,分别对应夏季和冬季,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因为在这几个节气,天气变化都比较明显。

俗语的字面意思是如果在小寒和大寒这两个时节的时候,如果没有下雪,那么到了小暑和大暑的时候,田地就会开裂。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很好理解,冬天时候下的雪,到了来年开春的时候,就会解冻,皑皑白雪会变成潺潺流水。这些水要么汇入江河,要么流入地下水。这些水都会成为农业上的灌溉用水,使春天田地里的播种得到充足的水源,这样收成就会很好。

如果冬天没有下雪,那么第二年开春就不会有足够的水源,田地里的庄稼没能好好灌溉,田地就得因为缺水而开裂了。没有足够的农业灌溉用水,农家就会闹旱灾,一年的收成就会成问题。所以“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这句俗谚十分有道理,可以帮助到农家的生产活动,提前准备好水源。

其实这句俗谚还有一句和它对应,那就是“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这句俗谚也能从字面上理解,也就是如果在小寒和大寒时节天很冷,那么在来年的春天,天气就会变得十分暖和。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在气候上,每一年的冬天都会有一个封冻期,也就是说到了冬天就会出现一次强烈的冷空气,封冻大地。如果这一时期没有在冬季来临,那么就会延迟,到了春季就会出现“倒春寒”的现象。

一般来说,如果冬天不够冷,到了第二年的春季就会有倒春寒现象的出现。倒春寒无论是对人畜,还是对庄稼植物,都是有危害性的。

人还可以通过穿得暖和点来抵御倒春寒的冻袭,可是农作物要御寒,就得及时利用大棚等工具。有时候倒春寒来得太快,或者来得没什么征兆,就会让农家措手不及,面对自己的农作物被冻倒了一大片的愁苦场面。

如果冬天时候,特别是小寒和大寒时节,天气很冷的话,那么第二年的春季就不会出现倒春寒现象,收成就可以保障了。如果冬天不够冷,那么农家就得注意很可能会来临的倒春寒,及时做好准备,降低冻灾的损害。

以上就是“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这两句俗谚在大部分地区都是适用的,但是也不排除一些气候特殊的地区不适用,所以也得区别对待。

俗语可信,却也不可全信,这就是一种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拥有数千年历史,一些规矩和文化并不见得适合现代。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说的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没有必要将俗语当作迷信,只是在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多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张喜燕主编《俗语小辞典》、邱崇丙主编《通用俗语词典》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