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这个故事的创作者是残酷的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这个故事的创作者是残酷的

时间:2024-07-17 10:50:14

相关推荐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这个故事的创作者是残酷的

成年人虽然看似要比孩童更加独立,然而他们却往往要依赖于各种社会因素,不同信仰、世俗之见、以及他们所标榜的理性。而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其实是更加独立的存在,面对周围的一切,他们只相信自己真实的感觉。善恶美丑,他们眼中自有判断。

布鲁诺的出现是人们在恐怖黑暗中的一束光。他犹如《辛德勒的名单》中的那位红色连衣裙小姑娘一样,象征着希望和人类来自内心深处的善良。集中营内明明如同地狱却被粉饰以天堂。那双蓝色的眼睛清澈而明亮却可以把成人的世界过滤成美好。他眼中的囚服只是“条纹睡衣”,囚服上的编号只是“一种游戏”。当条纹睡衣穿上的那一刻也就意味着将要渐渐睡去。但是睡去的是良知?抑或是仅存于人间的善良?

八岁的布鲁诺由于父亲工作的原因,不得不全家搬至偏僻的乡下。“就当作是一场冒险”面对布鲁诺的抵触,父亲这样劝慰他。

布鲁诺离开了他以前一起玩耍的朋友们,而来到新家后却由于位置太过偏僻,以至于没有办法认识新的朋友。在新家中,虽然房子很大,但趴在百叶窗上的布鲁诺,却彷佛被囚禁一样,如同天空一样湛蓝清澈的眼眸中,透出的却是黯然的孤独。

面对百无聊赖的生活,布鲁诺甚至想回学校去上课。于是父亲给布鲁诺和他的姐姐请了一个骑着老旧自行车的家庭教师。家庭教师虽然骑着老旧的自行车,但他的思想却是“紧跟潮流”。给布鲁诺和他的姐姐不住地灌输着德国纳粹的种种思想。同时,给了布鲁诺一本德国年鉴。

而在布鲁诺看来,探险则要有趣的多。布鲁诺想要用废弃轮胎做一个秋千,于是仆人带他去后院的仓库找合适的轮胎。就在这时,布鲁诺发现了通过后院仓库的窗口可以去到附近的“农场”。而“农场”却被带电的铁丝网围着。里面的人都穿着同样的条纹睡衣。布鲁诺也遇到了新的朋友,穿着条纹睡衣的八岁男孩,希姆尔。

布鲁诺想邀请希姆尔到他家里去玩,但希姆尔却说不可以,因为他是犹太人。

另一边家教告诉布鲁诺犹太人是邪恶的民族,如果布鲁诺可以找到一个善良的犹太人,那么他将是最伟大的探险家。但布鲁诺却认为给自己包扎伤口的仆人还有希姆尔都是善良的人。

布鲁诺经常带着食物和玩具去找希姆尔一起玩,尽管在铁丝网的分隔下,他们是生活在两个不同世界的孩子,但他们一起欢笑的样子却只属于一个世界,一个童年的世界。

后来母亲偶然间得知了“农场”黑暗的真实情况,每次那些难闻的焚烧气味和黑烟,来源是被焚烧的犹太人。

得知真相后的母亲几近崩溃,最终要求父亲将姐弟俩送到海德堡的罗蒂阿姨家。

临行前布鲁诺去和希姆尔告别,发现希姆尔正在担心突然失踪的父亲。于是布鲁诺想要最后帮一次希姆尔,帮他找到父亲。于是布鲁诺用铁锨在铁丝网下挖了一个洞,并且换上了和希姆尔一样的条纹睡衣混进了“农场”。

但布鲁诺不知道的是,这次冒险等待他的却是真正的危险。

布鲁诺和希姆尔一起混着一大群人被关进了一间屋子,并且被要求脱光衣服,“这是要洗澡”其中一个人大声说着。

布鲁诺的父母布鲁诺失踪了,开始拼命地寻找他。然而等他们看见布鲁诺脱下的衣物时,一切都为时已晚。布鲁诺被关进的正是一间毒气室。

这个故事的创作者是残酷的,并不仅是因为以布鲁诺的死亡作为故事的结局。更是因为他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是去关心布鲁诺是否能生还,而自然的忽视了希姆尔乃至其他犹太人的生死。

诚然,布鲁诺的生命是珍贵的,人们对于他的不幸感到遗憾。但真正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只对他的不幸感到遗憾。当然这种现象也是由于导演的特殊手法或者故事本身的侧重所决定的,电影本身就是在引导观众变成一个“种族歧视者”。这也是为什么说这个故事的创作者是残酷的。

穿上条纹睡衣,布鲁诺和希姆尔是一样的。等待他们的结局自然也是同样的悲剧。但值得人们深思的是,穿着条纹睡衣的所有犹太人,和其他人也是同样平等的,而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犹太人却遭受着非人的待遇。这正是人性的丑恶所在。引起我们思考的,不仅是人性,更是丈量这个世界的尺度。

正如影片开头所提到的“在黑暗的理性到来之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听觉,嗅觉以及视觉。”相比孩子的纯真,成年人更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的麻木不仁。或许理性并没有错,但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也需要我们用一颗孩童般纯粹的心,去真切地感受。

布鲁诺在荡秋千时摔伤了脚,原因只是为了看一眼匿藏于树林背后的农场;而现实是,即便他荡得再高,亦无法看清那人性黑暗处的真相。布鲁诺在地下室里看到姐姐丢弃一隅的布娃娃。灯亮起的一刹那,那堆布娃娃就像一堆腐烂的尸体,异变成布鲁诺心头的恐惧。

穿着“睡衣”睡去,醒来后发现到了天堂。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