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结尾曲勾起了童年的回忆啊!

《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结尾曲勾起了童年的回忆啊!

时间:2020-01-13 10:27:54

相关推荐

《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结尾曲勾起了童年的回忆啊!

郭富城主演的《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我买票看了,想吐槽的点太多。今年是猴年,关于三打白骨精的东西我酝酿已久,趁此良机写出来分享给大家。在吴承恩的原著中,三打白骨精只是在人参果和宝象国之间的一个小故事,只花了一回就讲完了,而且虽然白骨精最后被孙悟空打死,现了原形,但是原著中又蠢又固执的师傅还是将孙悟空赶走了。所以三打白骨精其实是一个不完整的故事,至少对于电影改编来说是不完整的。而在民间,或者说在大家对西游记的观念中,除了大闹天宫之外,三打白骨精应该是映像最深刻的一段故事了。

也难怪这次的西游记系列拍了大闹天宫之后就直接拍三打白骨精了。那么,为什么呢?我认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其实是西游记中所有降妖故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而且,其中涵盖了一个非常让人欲罢不能的戏剧矛盾。这个戏剧矛盾就是因为除了孙悟空外的取经团队的其他三人因为没有火眼金睛,导致了信息不对称,在面对白骨精,面对敌我矛盾的时候出现了不同的态度,因而又产生了团队内部的矛盾,这两个矛盾交织在一起,成了孙悟空这个唯一能解决敌我矛盾的英雄的一大难题,也成了整个取经团队的危机。正是这样一个戏剧矛盾使得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有着其他西游记中降妖故事所不可比拟的魅力,当然,像真假美猴王,误入小雷音等故事也有类似的戏剧冲突,但这两个故事最终解决矛盾的都不是孙悟空,所以可能没有三打白骨精这么受欢迎。

既然是戏曲电影,那么除了视听语言之外,戏曲唱词,念白,动作是叙事的主要表现形式。电影是强调真实表演的,而戏曲是夸张表演,因为在传统戏台上,观众和演员的距离是很远的,所以表演必须夸张凝练,脸谱也得色彩分明。那么这部电影就是以戏曲语言为主,镜头语言为辅,再加之少量的电影特效。在传统戏曲中,角色的内心活动或者要交代的剧情外化成了唱词,比如,两个徒弟去巡山许久未回,唐僧唱到:“二徒巡山未回转,心中踌躇神不安。”巡山?三打白骨精有这一出吗?没错,是巡山,绍剧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剧情是在基于原著和民间戏曲的基础上,做了许多改编的,融合了平顶山盗宝,小雷音落难的剧情,这些改编首先使得本在原著中有头无尾的三打白骨精故事变得更完整,更符合电影的规律了。其次,这些改编形成了一个非常严密的故事逻辑,而这个故事逻辑把电影想表达的内涵完美的传达出来了。

那么现在我就一边梳(Jù)理(Tòu)一边分析其中的故事逻辑。一开始,师徒四人来到白虎岭,悟空看山势险峻,建议让八戒去巡山。八戒偷懒,在树下睡了一觉,然后编了一套谎话准备回去哄骗师傅。然而孙悟空在师傅面前揭穿了八戒说的谎话,原来细心的孙悟空早就料到八戒会偷懒,跟在后头看的一清二楚(这里是借用了平顶山盗宝的段落)。这样的剧情安排为后来八戒自作聪明在师傅面前卖弄,间接导致孙悟空被冤枉埋下了伏笔。八戒因为好吃懒做,对于悟空所说“定有妖怪出没”是不大相信的,他怀着侥幸心理说:“哪会有那么多妖怪”这就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而沙僧则因为相信大师兄,说:"大师兄言之有理,此山确实险恶",两个人的角色性格立马分开了。颇具戏剧化的是,当八戒唱到:“不见妖怪不见人”,下一个镜头就是一个来望风的妖精躲在树后,这就是镜头语言的魅力。

八戒睡下后,白骨精出场,与手下的喽啰们商量不可强夺只可智取。对,这里的白骨精是有手下的,而且规模还不小,并不像原著那样孤孤单单。这样的设计一方面使得正反两派双方的力量相对平衡,一方面也是为了后面捉拿唐僧的戏。唐僧知道八戒的谎话后,教训了一番,孙悟空决定去采些桃子来给大家充饥,临行前画了个圈子让师徒三人坐在中间,这和原著是一样的。孙悟空画的圈子能够保护三人,然而八戒更不以为然了,念叨坐都做不好。因为危机此时并没有发生,三人也并不像孙悟空那样能闻出妖气,所以当白骨精变成人的模样过来的时候,孙悟空的保护措施反而没有了作用。白骨精见孙悟空已走,化作一个少女提着篮子上前来,八戒闻到了饭的味道,最先上当。这里八戒和白骨精有一段有趣的对话:白骨精装作认为八戒是妖怪,八戒解释自己是取经的和尚,然后说“你不是妖怪,我不是妖怪,大家都不是妖怪”。按理说,八戒和沙僧都没有火眼金睛,都不知道这村姑是不是妖怪,但是沙僧却说:“二师兄多加小心,这村姑莫非是妖怪变化”。八戒因为好吃懒做,宁愿相信白骨精的谎言是真的,沙僧忠诚谨慎,虽然分不出人妖,但也处处小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