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中医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方法

中医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方法

时间:2023-10-01 07:52:02

相关推荐

中医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方法

中医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方法,新生儿黄疸是非常多见的一种疾病,很多的新生儿会出现该病的症状,从而遭受到了该病的侵害,当该病发生之后宝宝的皮肤就会发黄,对于健康带来了相当严重的伤害,这种疾病是需要及时进行治疗的,了解一下该病的中医治疗办法有哪些。新生儿黄疸的中医治疗:脾湿型

1新生儿黄疸的中医治疗方法

在生活中刚出生的婴儿出现黄疸往往令家长很担心,现在的孩子都是宝,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作为家长的我们不要惊慌,我们的祖国医学中医有很好的治疗措施,为了让大家更好的认识中医怎么治疗黄疸,现把详细内容写下来,希望大家认真的阅读。

新生儿黄疽是指婴儿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小便发黄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与胎孕等因素有关。凡婴儿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疽,于10~14天内消退,若是早产儿可延迟到第3周才消退,其他情况一般良好,此为生理性黄疽,若7~10天后,黄色未退或加重,或兼见其他症状,则需进一步诊疗,本病中医称胎黄、胎疸等。 另外新生儿黄疸为病,是由于孕母感受湿邪,郁而化热,湿热熏蒸,传入胎儿,或寒湿阻滞,遗于胎儿,或湿热蕴郁,瘀阻内积,郁结于里,均导致胎儿脾胃运化失常,气机不畅,熏蒸肝胆,胆失条达,以致胆液外泄,而发为此病。

具体的分型治疗如下:

1.湿热发黄症状:全身皮肤、面目发黄,色较鲜明,并见发热,烦躁,啼哭不安,口渴,尿少色黄,呕吐,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内蕴,肝胆疏泄不利,胆汁外溢,侵入肤表,下注膀胱,故见身、目、尿俱黄。湿热蕴结肠胃,则便秘。邪热炽盛,故见发热烦躁。湿热内阻,脾胃不和,可见呕吐。看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之象。

治则:清热利湿退黄。

主方:茵陈蒿汤加减。

加减:热重者,加黄芩6克、黄连1.5克;浮肿,加猪苓6克、茯苓6克、泽泻6克;呕吐,加半夏6克、竹茹3克、陈皮3克;腹胀,加权实6克、厚朴6克。

主方分析:此证由湿热熏蒸而引起,茵陈蒿汤为专治湿热发黄的有效方剂。其药性大苦大寒,用量不宜过大,皆因新生儿脏腑娇嫩,脾胃薄弱,过用苦寒,恐伤脾胃。

处方举例:茵陈6克 山栀6克 生大黄3克(后下)泽泻6克 茯苓6克 车前子6克(包煎)姜竹茹3克 甘草3克

2.寒湿发黄症状:身、目、尿俱黄,日久不退,黄色晦暗,面色欠华,不思乳食,纳少腹胀,食后易吐,大便稀薄或完谷不化,舌淡,苔白腻,脉细缓。

证候分析: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阳不振,寒湿阻滞,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故见身、目、尿俱黄,颜色晦暗。湿从寒化,脾胃虚弱,气阳不振,故不思乳食,纳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腻,为寒湿之象。

治则:温中化湿。

主方:茵陈理中汤加减。

加减:食少便塘,加茯苓6克、苡仁6克;形寒肢冷,加附子3克(先煎)、吴英3克;呕吐,加半夏6克、陈皮3克。

主方分析。此方重点在调理脾胃,温中散寒,振奋中阳,疏通气机,为治疗寒湿发黄之主方。

处方举例:茵陈6克 干姜3克 党参6克 白术6克茯苓6克 吴萸3克 陈皮3克 甘草3克

3.瘀积发黄症状:身、目、尿俱黄,黄色较深且晦暗,逐渐加重,纳少易吐,腹部膨隆,大便搪,色如陶土,时伴腹痛,皮肤有瘀斑,兼见衄血,指纹紫滞,舌暗红或微紫,苔黄,脉细涩。

证候分析:湿热瘀滞,肝胆疏泄不利,胆汁外溢,故见身、目、尿俱黄,颜色紫暗。胆汁不循常道而横溢肌肤,故大便如陶土样。气机郁滞,血脉不通,久则瘀血积聚,故腹部膨隆。见瘀斑,指纹紫滞,为瘀血之象。

治则:活血化瘀消积。

主方:茵陈蒿汤、血府逐瘀汤加减。

tulaoshi

加减:若神软乏力,哭声微弱,加党参6克、白术6克;皮肤瘀斑,衄血,加蒲黄炭6克、仙鹤草6克。

主方分析:血府逐瘀汤重在活血祛瘀,疏理气机。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两方合用,可清热利湿,化瘀消积。此方不仅有大寒大苦之品,且有行气活血之药,应注意损伤脾阳。

处方举例:茵陈6克 山桅6克 生大黄3克(后下)桃仁6克 红花3克 川芎6克 牛膝6克 甘草3克

以上是中医的分型和用药方法,孩子的事才是大事,在正确的医学指导下黄疸会很好的治愈,孩子是稚阴稚阳之体,所以以上内容只是用中医的观点来认识黄疸,具体用药细则请在医师的指导下完成。

2什么办法可以治疗新生儿黄疸呢

很多的新生儿在出生之后就会出现黄疸的症状,遭受到黄疸带来的伤害,这种疾病是普遍多见的一种新生儿疾病,所以说我们必须要清楚的了解才可以,还要知道该病的治疗办法,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治疗新生儿黄疸呢。

小儿出生24小时以后发现黄疸,并能够在14天以内自然消失,没有其它症状,称之为生理性黄疸,有50%正常出生的小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对于早产儿来言,生理性黄疽的发生率要更高,可达80%。

生理性黄疸,大都在生后第3天出现。早者在生后第二天出现,迟者可在第5天出现黄染,其色泽—般较轻浅,呈浅黄色,—般2-3天消退。稍重者可延迟到出黄疸的5-6天后消退,而早产儿的黄疸,最多也不应超过7-10天。超过14天的黄疸为迁延性黄疸,或由它病引起的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出现的顺序,一般先见于面部、颈部、然后遍及胸腹及四肢,巩膜——即眼睛中发白的部分也出现黄染。生理性黄疸产生的原因,是与小儿山生后体内胆红素的代谢有关。有一种能够消除体内多余的胆红素的转移酶,要在小儿小生后3—5天才能成熟,所以此期间,新生儿体内会出现过多的胆红索而表现为黄疸。当这种转移酶成熟后,就会将多余部分的胆红素消除,黄疸也就消失了。所以生理性黄疸是不需要治疗的,它是人生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

病理性黄疸则不然,它是因各种病因引起。有些疾病还相当严重,可危及到小儿的生命。新生儿溶血是最常见的黄疸性疾病,它是由于新生儿与母亲的血型不合而导致胎儿红细胞凝集破坏出现溶血,引起贫血、水肿、肝脾肿大、高胆红素血症。若体内大量的胆红素侵犯到人的中枢神经细胞核,其发生的黄疸就比较严重,医学上称之为核黄疸,其病死率较高,并且容易留有后遗症。最常见的治疗办法是换血。

轻症可采用光疗,又叫蓝光照射,此法为治标之法,不能治本。因此,光疗不能代替换血,但可减少换血的次数。新生儿肝炎的主要表现为黄疸,常常出现在新生儿期,因生理性黄疸持续不退而就诊,在检查确诊后,经一定的治疗60—70%的病人可以治愈,并且预后较好。先天性胆管闭锁的病人出生时,外表均正常,在生后1—1周后,开始出现皮肤黄染,并逐渐加重,其黄色较暗,略带棕绿色。

西医称之为绿色黄疸,中医认为属阴黄范畴,其粪便为灰白色是其另一大特点。由于外科手术技术的限制,只有部分病人可采用手术治疗。此外还可采用激素疗法,但本病预后较差,儿3个月后,肝脏开始硬化,6个月到2岁内因肝功衰竭而死亡,仅少数患者存活较长。

对于新生儿黄疸这种疾病的治疗办法就是以上的内容了,小编希望大家可以将新生儿黄疸了解透彻,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了黄疸的症状,必须要重视起来,不要认为该病是可以自行消退的,要注意孩子的饮食以及卫生情况。

3新生儿黄疸疾病的中医治疗办法

新生儿黄疸是非常多见的一种疾病,很多的新生儿会出现该病的症状,从而遭受到了该病的侵害,当该病发生之后宝宝的皮肤就会发黄,对于健康带来了相当严重的伤害,这种疾病是需要及时进行治疗的,了解一下该病的中医治疗办法有哪些。

新生儿黄疸的中医治疗:

脾湿型黄疸,脾湿型黄疸的小儿皮肤发黄,日久不易退,其色晦暗,面色无华,体质消瘦,乏力纳少,大便溏软,四肢欠温,治疗可用健脾化湿、和中之法,中药可用茵陈、白术、干姜、党参、山药、茯苓、佛手、菖蒲、郁金、焦山楂等,中成药可用健脾丸,地茵合剂等。

湿热型新生儿黄疸,可见到小儿皮肤黄而鲜明,其色如枯色,伴见发热、烦躁、啼哭、口渴、呕吐、尿黄、便秘等症状,常用茵陈、栀子、大黄、黄芩、车前子、竹茹、陈皮等中药治疗,伴见高热、烦躁喘促,或抽搐、或昏迷,并且有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此型—般病情较重,多为核黄疸病人。中成药可灌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汤药可用水牛角、生石膏、炒栀子、黄连、茵陈、菖蒲、大黄、钩藤等药,水煎服。若患儿已昏迷则中药灌不进去时,可用茵陈、栀子、大黄、甘草煎汤,保留灌肠,一日一次,或采用针灸,西药抢救等办法综合治疗。

瘀滞型黄疽,可见面目及全身发黄,黄色较深且晦暗,并逐渐加重,身体消瘦,饮食减少,大便溏稀,并伴有皮肤出血而见瘀斑瘀点等,中医认为此为热邪深入,伤及脾胃,瘀阻血分,因此治疗要活血化瘀,养肝健脾,中药可用柴胡、赤芍、白芍、当归、桃仁、红花、川芎、佛手、陈皮、茯苓、山药、鸡血藤等药物。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措施:

1、婴儿全身症状的观察,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2、保护婴儿,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3、观察婴儿的变化,密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4、怀孕期间饮食要注意,胎黄常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而累及胎儿,致使胎儿出生后出现胎黄,故妊娠期间,孕母应注意饮食有节,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5、留意婴儿黄疸情况,婴儿出生后就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6、及早做好准备,需进行换血疗法时,应及时做好病室空气消毒,备齐血及各种药品、物品,严格操作规程。

7、如有再怀孕,应做好预防准备,妇女如曾生过有胎黄的婴儿,再妊娠时应作预防,按时服用中药。

认识到了上面的介绍之后,大家已经清楚的认识到了新生儿黄疸疾病的中医治疗办法是什么了,黄疸的出现危害到了很多的新生儿,导致他们的健康遭受到了伤害,朋友们要关注宝宝的皮肤变化,做一些预防该病的相关工作。

4新生儿黄疸的中医治疗办法是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的孩子会患上新生儿黄疸,该病是一种很常见的儿科的疾病,有很多的孩子因为患上了该病而遭受到折磨,我们需要了解相关知识,才能轻松应对疾病,一起来看看该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1、瘀滞型黄疽可见面目及全身发黄,黄色较深且晦暗,并逐渐加重,身体消瘦,饮食减少,大便溏稀,并伴有皮肤出血而见瘀斑瘀点等,中医认为此为热邪深入,伤及脾胃,瘀阻血分,因此治疗要活血化瘀,养肝健脾,中药可用柴胡、赤芍、白芍、当归、桃仁、红花、川芎、佛手、陈皮、茯苓、山药、鸡血藤等药物。

脾湿型黄疸的小儿皮肤发黄,日久不易退,其色晦暗,面色无华,体质消瘦,乏力纳少,大便溏软,四肢欠温,治疗可用健脾化湿、和中之法,中药可用茵陈、白术、干姜、党参、山药、茯苓、佛手、菖蒲、郁金、焦山楂等,中成药可用健脾丸,地茵合剂等。

2、现代的中药制剂茵栀黄口服液,其主要成分为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已经成为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首选安全制剂,被广大患者接受。轻中度黄疸,每次 5ml,2-3次/日;重度黄疸每次5ml,2-3次/日联合光疗。大多数生理性黄疸都不需要治疗。如果是病理性黄疸就需要治疗了,光照疗法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方法。

以上内容就是有关于新生儿黄疸的中医治疗方法的知识介绍,当我们的孩子患上黄疸以后,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不要以为这是小病不治疗是会好的,平时还要多注意孩子的身体状况,多让孩子喝一些水,多注意孩子的卫生。

5中医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方法

从中医角度分析新生儿黄疸,有两种分类,一种就是湿热型的新生儿黄疸,还有一种就是淤滞型的新生儿黄疸。对于两种因为不同病因造成的新生儿黄疸,我们也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今天,我们主要为大家介绍疾病的中医治疗。

1、湿热型黄疸可见到小儿皮肤黄而鲜明,其色如枯色,伴见发热、烦躁、啼哭、口渴、呕吐、尿黄、便秘等症状,常用茵陈、栀子、大黄、黄芩、车前子、竹茹、陈皮等中药治疗,伴见高热、烦躁喘促,或抽搐、或昏迷,并且有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此型-般病情较重,多为核黄疸病人。中成药可灌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汤药可用水牛角、生石膏、炒栀子、黄连、茵陈、菖蒲、大黄、钩藤等药,水煎服。若患儿已昏迷则中药灌不进去时,可用茵陈、栀子、大黄、甘草煎汤,保留灌肠,一日一次。或采用针灸,西药抢救等办法综合治疗。

2、瘀滞型黄疽可见面目及全身发黄,黄色较深且晦暗,并逐渐加重,身体消瘦,饮食减少,大便溏稀,并伴有皮肤出血而见瘀斑瘀点等,中医认为此为热邪深入,伤及脾胃,瘀阻血分,因此治疗要活血化瘀,养肝健脾,中药可用柴胡、赤芍、白芍、当归、桃仁、红花、川芎、佛手、陈皮、茯苓、山药、鸡血藤等药物。脾湿型黄疸的小儿皮肤发黄,日久不易退,其色晦暗,面色无华,体质消瘦,乏力纳少,大便溏软,四肢欠温,治疗可用健脾化湿、和中之法,中药可用茵陈、白术、干姜、党参、山药、茯苓、佛手、菖蒲、郁金、焦山楂等,中成药可用健脾丸,地茵合剂等。

3、现代的中药制剂茵栀黄口服液,其主要成分为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已经成为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首选安全制剂,被广大患者接受。轻中度黄疸,每次 5ml,2-3次/日;重度黄疸每次5ml,2-3次/日联合光疗。大多数生理性黄疸都不需要治疗。如果是病理性黄疸就需要治疗了,光照疗法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方法。

以上说的都是关于新生儿黄疸疾病的中医的治疗方法。对于湿热型的新生儿黄疸疾病,需要做的就是解湿散热,可以配合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淤滞型的新生儿黄疸疾病,重点就是活血还有散瘀,关键在治疗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坚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