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浜镇故事|浜镇小学我成长的摇篮

浜镇故事|浜镇小学我成长的摇篮

时间:2019-09-27 01:21:51

相关推荐

浜镇故事|浜镇小学我成长的摇篮

浜镇小学是我成长的摇篮。我在浜小的六年学习生活中,不仅学到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还增强了体质、懂得了劳动能创造财富的道理。

小时候,我渴望着读书,在家数手指啦,用小棒头做算术啦;常学着大人翻书,装看书的样子啦·····

八岁的我,应该上学了。我们首选上浜镇小学,因为学校大,名气响。可是,妈妈带我去浜镇小学报名,结果说我生日太小,年龄不足,没报上。

过了年,九岁了,如再报不上,就要十岁上学了,太丢人啊!于是妈妈决定浜镇、蟠龙二个学校一起报,想必总会取一个。

记得那时正巧我感冒发烧,自己走不动。妈妈背着我先报浜镇小学,再报蟠龙小学,庆幸总算报上了,能上浜镇小学了。她哪里知道,当时是划片的,我们生产队几个孩子都报上浜镇小学了。

▲浜镇小学老照片

我家在蟠龙河龙王庙旁(蟠龙16队),去浜镇小学要走二里路,走小路要经过曹、倪二家幽深、高大、茂密的竹林,阴森森的,怪吓人。还传说那里有又高又大的白、黑无常,要捉人的。我们很少走,即使走,也要成群结队才走。

走大路,就是沿着蟠龙河岸向北走,但家长担心我们会玩河水,危险。所以总是千叮万嘱,不要玩水。

小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获得的知识是各方面的。

我的第一任老师,是一位上了年纪的男老师,名叫沈珍。他高高的个儿,清秀的脸庞。看得出,年轻时很英俊。 文化课学习比起现在的孩子不知轻松多少。记得一年级语文第一课是:”开学了,开学了”。以后有:《何生和秋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乌鸦喝水》、《狐狸和乌鸦》、《狼和山羊》······

▲记忆里妈妈做的苏联布书包

课后几乎没有作业,家长也从未布置家庭作业。我们的学习用品及其简单,妈妈自己做的苏联布书包(当时能买这布已经很优待了),笔袋用自己家土布做的;草稿纸没有,就买一块练习本大小的石板,用石笔在上面写字、做算术,自己做一块擦布。放学回到家,温习功课,有空就看连环画。周日休一天,没人去哪里补课,参加辅导班。课间活动花样很多,除了到大操场排队滑滑梯、跷跷板外,女生玩拍皮球,跳橡皮筋,抛豆囊、造房子等;男生玩清兵捉强盗、打弹子、推铁环、斗鸡······

▲童年的记忆

▲童年的记忆

浜小读书时,我最喜欢年轻漂亮的施志芳老师,(听说住在石角施宅)。她身材高挑,白白净净的脸,大大的会说话的眼睛,一头齐耳的黑头发。头发总喜欢夹在耳朵背后,走起路来一蓬一蓬的,挺精神。她教书、说话,都和蔼可亲,从来不训斥学生。

我还喜欢五年级时的语文黄雪娟老师(住浜镇东街)。她辅导我做作文,耐心细致,给我反复修改,并让我的作文经常贴在学习园地上。最难忘的是,有一次,学校搞庆祝儿童节活动,她让我和龚品秀同学一起跳舞,参加歌曲“南泥湾”的表演。我们梳着二条小辫子,扎着二朵粉红的蝴蝶结,手里拎着小花篮,边唱边跳出场。我心里高兴极了,要知道,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表演啊!那情景永远不会忘记!我还记得:教音乐的石玉老师教我们”要学蜜蜂采蜜忙”的歌;语文施士俊老师是我们毕业班的班主任;叶士槐老师教我们珠算。其他老师,因年久记不起来了。

在做广播操时,各班级集中在大操场上。大家精神抖擞,动作整齐划一,舒展着身体的每个部位。操场上有一个常客,大家叫他WU李华。他手拿着一根小木棒,穿着一件灰色长衫,胸前衣襟里塞满了捡来的废纸,高大肥胖的身体,嘴里自言自语说个不停。我们做操,他也学着做。我们蹲下,他会说假大便、假尿尿,常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因此,常受到影响,思想不集中,动作不整齐。不过,后来我们知道他,因为小时生病造成这样的,所以大家很同情他,可伶他,做操再也不会分心了。

在浜小的课表中,除了语文、算术等文化课,还有音、体、美、劳课。特别是劳动课,我们除了学会了擦桌子、扫地、整理教室外;还学会了不少种地、收割庄家等劳动技能。我们轮流到校内的实验地劳动,体验农民种地的辛苦。此外,每年春播、秋收农忙时,学校组织低年级学生,到生产队里去拾麦穗、稻穗,拾棉花,挖山芋、花生等。高年级学生放一至二周忙假,要求参加生产队劳动。还记得规定学生每周积一定量的青肥,支援农业生产。并带到学校,计数的。

有一次劳动后回家,我手里拖着铁搭和同学陆兰芳一起回家。拖了一阵,我想把铁搭扛在肩上,哪知刚提起,铁口“嚓”一声铡到自己脚后跟上。当时因麻木而不痛,雪白的一元硬币大的一块,连皮带肉没了。一会儿鲜血涌出来了,很痛,怎么办?兰芳忙到旁边地里摘了些棉花,捂在我伤口上,急忙赶到我家,叫我妈妈去了。以后的一个多月,为了不脱课,妈妈天天背我或者用独轮车送我上学。从此,我有了一个血的教训:铁搭不能一会拖一会扛的,铁口要松动的,这是深刻的教训啊!

那时候,浜镇小学操场上经常有文艺演出。五、六十年代,正宣传走集体化道路、办人民公社,忆苦思甜。一批文艺积极分子自编、自导、自演节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崇明山歌盛行乡间,深受百姓欢迎。我们这些小学生这时就不嫌路远了,三、五成群,结伴来看。浜小大操场搭台演出,观众人头攒动,黑压压一片。我们挤啊,钻啊!拼命往戏台前靠。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同学陆美芬的父亲,(住在浜镇南边,蟠龙河旁)陆士伦和住浜镇的陆美珍合演的《淘米记》,男的划着船,女的在淘米,二人对唱。好听极了,现在我还能哼上几句。姚超老师和陆美芳(陆美珍的姐姐)合演《双推磨》;陆士伦还表演说唱,《六十个头》。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高超演技,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真是深入人心啊!

▲借用一张浜镇初中78届毕业照

美好的回忆像潮水一样涌来,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总在我眼前晃动;一幕幕生动的画面像电影一样浮现在我眼前;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永驻心间,挥之不去。感谢浜镇小学、感谢母校的老师培养了我们,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力量、给了我们希望、给了我们成长的养料。心语

作者:沈树玉

编辑:陆安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