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江西铅山河口古镇:晋商万里茶道第一镇 堪称明清商业建筑博物馆

江西铅山河口古镇:晋商万里茶道第一镇 堪称明清商业建筑博物馆

时间:2019-08-10 04:43:15

相关推荐

江西铅山河口古镇:晋商万里茶道第一镇 堪称明清商业建筑博物馆

万里茶道,是明清时期的一条中外商贸文化交流的通道,它由山西晋商开拓并运营达两个多世纪。它以福建武夷山下梅为起点,途经闽、赣、湘、鄂、豫、晋、冀、蒙八省区及蒙古和俄罗斯,纵贯中国大江南北、横跨欧亚大陆,全长13000多公里,形成了一条以茶叶贸易为主的商道。这是一个堪与丝绸之路相媲成为中国商业文化史上的传奇。目前,万里茶路正在由中蒙俄三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万里茶路的起点是福建武夷山的下梅,而今天我们要探访的,则是万里茶路的第一镇——河口古镇。当年,山西商人首先把武夷山以及邻近诸省所采购的茶叶,由人挑水运车载马驮汇集到河口这个地方,做进一步加工集散,装船外运。所以说,河口,是万里茶路的第一镇。

河口位于江西省东南部,是铅山县城所在地,地处闽浙赣边,桐江、信江两江交汇,是当时中国南方内河港口重镇。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盛极一时,闽浙皖赣川广荆苏等地货物集散于此,转销全国,成了商贾云集的"八省通衢"之地。成为与景德镇、樟树镇、吴城镇齐名的江西四大名镇之一。

优越的地理位置形成的商贸发达,带来了河口镇的繁荣与发展,在繁盛时期有商铺2000多家,沿江有10多处码头泊船数千艘,每处码头都由与临河大街相通的巷弄命名,大小码头按照货物类别各有分工,各个商帮维持运营。

临江古街是过去的主要街道,从城东的古街入口处算起,经一堡街、二堡街到三堡街,全长约三公里。街道平均宽度五至六米,街面多以长条青、麻石或鹅卵石铺成。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街道约有一千五百米左右,基本上保留了古商业街的格局。街道两边尚存旧店铺450多家,多数保持了明清建筑的特色。

位于二堡街西口的的何氏家族百年老药号“金利合”药店,建于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其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西方宗教建筑造型,是一座非常典型的中西合璧之作。

二堡街上的世界书局,也有百年历史,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土地革命时期,曾经帮助苏区办报纸,现在是一家古玩经营商店。

这位老人从年轻时嫁到这里已经有半个多世纪,而比她来到这里要早得多的这座民国风格的“吉生祥”药铺与她的家相对为伴,共同见证流逝的年华。

一场猝不提防的雷阵雨过后,明清古街上,长条青、麻石铺砌而成路面上布满雨水,映衬出斑驳的倒影更加古韵悠长。

明清古街店屋鳞次栉比,东西方向连续建造,北侧弄堂往北,通向信江。北侧的店屋后进多是建筑在江岸上,依自然地形以为房基,或凭空挑出,或以石柱、木柱支起,高筑临水楼台,临河而居的人们在高高的吊脚楼上,凭栏远眺,可一览江边商埠胜景。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筑起了临江防洪堤和江边路,把高高的吊脚楼和河埠头全部包了进去,当年商埠胜景悄然消失。

走过明清古街南侧弄堂,就通往古镇其它街弄。过去,河口有“九弄十三街”的说法。这里的“九”和“十三”皆为虚数,喻街弄之多。这众多的街弄均分布在明清古街以南,或纵或横,因地形而随宜变通,自然地舒展铺排开来。

古镇还有一条穿城的内河,叫做“惠济河”。它弯弯曲曲穿城而过,在古街二堡中段(大桥口)汇入信江。这是人工挖成的城中河流,河上原架设了30多座大小不同的石梁桥,现在还存有10多座。

城中之河、石梁桥、两岸民居建筑互相衬托,相得益彰。惠济河由明朝首辅费宏退隐故里主持开挖,既方便了居民用水和运输,又为这座江南古镇添了不少温婉秀气。

加工,集装,贩运茶叶,是河口古镇商贸货物里的大宗主营项目,据记载,当时河口镇与茶叶加工贩运相关的从业人员就有3万多人。

这座古民居名曰“东海第”,位于穿镇而过的惠济河畔,正立面墙体从河床上壁立砌起,大门口架接青石跨水梁桥,通小河右侧道路。宅门楼为石雕拼镶,制工精细。整个宅子外观看似殷实小户,内部却宽阔豪华。

东海第”现在的主人是今年76岁的潘学诗老人。老人告诉我,这座宅子是他祖上留下的。当年他的祖上是专门为驻在这里贩运茶叶的晋商提供茶叶包装苫席和竹萝的篾匠,靠着勤奋吃苦和精明能干,后来进一步与晋商联手做茶叶生意,积累了财富,盖起了这座精巧的建筑。

由于河口与外界的广泛的商业联系,全国各地的商贾云集此地,除了店铺商号之外,还建有大量的会馆。这些工商业会馆仍保持着浓厚的地域特色,是工商业者在外经商的同乡或行帮组织的聚会之地,反映了各地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图为一堡街上的福建会馆遗迹。

作为“万里茶道”开拓者和主力军的晋商,在河口也曾经建有规模宏大的会馆,据记载,晋商会馆是和关帝庙建在一起的,拜托自己的同乡关老爷保佑在外平安,生意兴隆。这也体现里晋商鲜明的地域特色。寻访晋商会馆的过程颇费周折,几经打问,找到旧址,眼前却是一栋现代居民楼。

此情此景,让人不胜唏嘘。经人指点,才在墙角里看到有几根仰天耸立的石柱,那是当时晋商会馆前厅的樑柱,布满青苔的柱体高达厚重,可以推想到当年晋商会馆的气派与豪华。

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内地水运衰落,河口古镇的交通物流枢纽作用渐渐衰落,在历史前进的车轮旁,河口古镇被遗忘在历史的站台上,顾影自怜地守着曾经的辉煌渐渐老去。

在古街上漫步,会遇见一些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人。与老人攀谈,他们会想你讲述这里曾经的繁华。如今,古街上的一些店铺变成了民居,昔日的繁华恍如隔世,只留下悠悠岁月的痕迹和记忆。

悠久的传统民居、会馆、河岸、古桥、亭阁散落在九弄十三街的老街区里、含有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随着时光的推移,有的遭到了破坏损毁,破烂不堪。蜿蜒在古镇中曾可通运集散的惠济河,如今散发着恶臭、污染严重、蝇虫滋生,脏乱差的环境影响着依然居住在这里的百姓生活。

开始,中国、蒙古、俄罗斯3国联合开展“万里茶道”的申遗工作,作为“万里茶路”第一镇的铅山县随即响应,组织有关方面展开了一系列挖掘、整理、宣传、保护利用工作,对接“万里茶路”申遗工作,重塑这一历史文化品牌。图为已经开始拆迁改造的明清古街的三堡街。

当地政府坚持保留维修传统建筑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并重的原则,把老旧棚户区改造和保护开发千年古镇结合起来,制定规划,分步实施。对古街区里的一些后建的现代建筑毫不留情的进行了拆除,对部分老旧危房里的居民进行了异地安置。这位老住户搬离了惠济河边的老宅,但也会经常回来看看,对故地流露出深深的眷恋。

一批明清古建筑陆续进行复建和修缮。图为正在修复的建昌会馆和崔家大院。

在一片废墟的街区里,观音堂依旧香火旺盛,人们在这里寄托对未来的美好心愿。

古街上的“河记茶庄”老字号,经过整修后的铺面保留了古老的形式,古香古色。

走进“河记茶庄”,装饰摆设古朴典雅,四周墙壁挂着关了关于河口古镇与万里茶道的图片和文字介绍,老板万红卫热情地向我讲解并邀请我一块品茶。在他身上,我感受到了新一代河口古镇人对“万里茶道第一镇”历史的自豪感和对古镇焕发青春活力的憧憬。

在古镇开发热的潮流里,许多地方单纯追求旅游开发,严重的商业化把历史的厚重感冲刷的不伦不类。作为“万里茶道第一镇”的河口古镇,但愿能坚持正确的开发方向,将一个原汁原味,充满深厚文化内涵的人文历史名片,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