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又一地标消失!芜湖人记忆中的天门山标志性建筑今日与我们告别

又一地标消失!芜湖人记忆中的天门山标志性建筑今日与我们告别

时间:2021-02-22 14:03:24

相关推荐

又一地标消失!芜湖人记忆中的天门山标志性建筑今日与我们告别

8月29日上午10点03分

新中国第一座投入使用的跨江电塔

也就是220千伏皖中大跨越输电塔的南塔

在一声轰鸣中按预定目标倒下

爆破拆除成功

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60年历史跨江电塔爆破拆除

诗仙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这样写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长江两岸的东西梁山,隔江对峙,就像天设的门户。

东梁山一侧,高113米,有着60年历史的跨江电塔就耸立在山顶,正展现着最后的风采。

作为新中国第一座投入使用的跨江电塔,220千伏皖中大跨越输电塔,由长江两岸的南北两座电塔组成,都是钢筋混凝土烟囱式结构,他们建于1958年,1960年正式投入使用。

北塔是在今年3月实施了爆破,今天爆破的是南塔。

长江封航 确保船只安全

电塔所在的东梁山紧邻长江,爆破点与长江航道的直线距离只有100来米。

这次爆破不仅在陆地上临时封闭了天门山景区,而且对方圆500米范围进行了管制。

另外长江航道也进行了临时性的封航,这是为了防止爆破飞石砸中过往船只。

芜湖的海事部门今天凌晨开始,提前了6个小时对上下游六十公里左右的船只进行管制、分流,在整个爆破核心区600米范围内清空了长江上的所有船只。

今天爆破后,还将通过一个多月的时间进行清运和植被恢复,诗仙李白笔下“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自然风貌也将被恢复。

通过还岸于民,还绿于民,还景于民后,将拉动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

皖江第一跨,让我再看你一眼,从南到北

今天,这位朋友离开了。很多人的回忆里,也许都有他的身影。他高大勇敢,临江而立,风雨不能催;他忠于职守,日夜守望,承载光明六十载。

他不是一个人,是一座塔。

安徽220千伏皖中大跨越越南塔

是故事,就得从头说起。他叫南塔,建于1958年,于1960年投入使用,与和长江对岸的“孪生兄弟”北塔一起,成就了“220千伏皖中大跨越”的名号。220千伏皖中大跨越是国内首座220千伏长江大跨越,也是安徽省内第一个220千伏的电力工程。

1960年220千伏皖中大跨越越竣工图景

南塔位于安徽芜湖市大桥镇东梁山山顶,于长江南岸屹立,兄弟北塔位于和县西梁山镇长江大堤外,于长江北岸屹立。兄弟俩身高相同,113米,身体构造也相同,均为钢筋混凝土烟囱式结构。一南一北,相距1411米,隔长江天堑相望,自1960年开始,一直担任着安徽江南江北的输电任务。

时代往前,故事往前。

1985年以前,220千伏皖中大跨越一直都是安徽江南、江北之间唯一的电力联络通道。直到这一年,500千伏荻港大跨越的建成,让安徽境内的长江上出现了第二条过江电力通道。南塔和北塔两兄弟扛起的这条皖江第一跨,变得不再唯一。

后来,随着电网快速发展,安徽500千伏电网网架形成,在220千伏皖中大跨越下游约687米处又出现了500千伏龙政线大跨越。

再后来,时间来到,安徽省南北电网变成了主要靠500千伏跨江线路进行互联,220千伏联络线正式解环运行。何为解环运行?就是江南江北的电网在220千伏这个电压等级上,不进行联通,断开了。至此,220千伏皖中大跨越退役了。

南塔和北塔,虽然还屹立在长江两岸,但是,已经不传输电能了。

新建的电力跨江铁塔旁边,南塔显得有些沧桑

其实,退役之时,南塔和北塔兄弟俩可能就有些撑不住了。这几年,他们的混凝土塔身已经开始加速风化。整个南跨越塔基础已出现沉降和倾斜的情况,据测量,倾斜值达到406毫米。

这对附近的居民和周边的建筑来说,已经构成安全风险。还有一点就是,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安徽全面融入长三角经济圈,这是使得安徽境内的长江段——800里皖江成为黄金水道上的黄金航线。为此,安徽提出了打造江海联运枢纽中心的战略。

位于芜湖的国家级长江流域多用途核心枢纽港

安徽芜湖作为国家级长江流域多用途核心枢纽港,这里的航道通行环境至关重要。

当年在修建220千伏皖江大跨越时,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设计的允许通航净高仅为37米左右,已远远不能满足如今深水港5万吨货轮通航净空50米的要求。所以,南塔北塔组成的这条线路,成为了深水航道工程净空的最后一道障碍。

,经过多方论证,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决定对皖江第一跨实施爆破拆除。

拆除皖江第一跨的工体量及技术难度都很大,爆破施工牵涉到公安、海事、林业、环保、消防、气象以及市县镇村各级政府。今年3月25日,北塔顺利爆破,但南塔爆破相较于北塔困难更大,因为南塔处于天门山风景区,周边有游乐设施。

南塔塔体位于东梁山顶,施工作业区域狭窄,周边地势陡峭、林木茂密,机械难以上山,爆破所需的工器具及材料全靠工作人员背拉肩扛上山,相当耗时间。

1980年,电力工人在南塔上的一张合影

很多人,很多物件,因为时代,都将默默与我们告别,停在历史里。

曾经作为皖江一个时期的标志性存在,最终又消失在一片尘埃里。但我们知道,他和北塔,都曾经存在过。

皖江第一跨,再见。

冬,南塔

全媒体记者 祁骥、徐新山供稿

今日芜湖综合网络整理

猜你想看

【官宣!中江桥30日上午8点正式通车,通车后该怎么走?公交线路怎么改?速点!】

【这些人在长江做尽坏事 最后被一部手机“出卖”】

【马上,版第五套人民币就要来了!长这样……】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