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传说之灵符怎么用 传说灵魂在哪里换装备

传说之灵符怎么用 传说灵魂在哪里换装备

时间:2023-04-17 02:03:49

相关推荐

传说之灵符怎么用 传说灵魂在哪里换装备

#急急如律令怎么翻译#

律令,传说是周穆王时期的一个人名,因为此人走路很快,所以死后成为雷部一名传送文书的小鬼。

急急如律令一般是用于道教符咒的结尾,意思是令鬼神迅速去执行这项指令。如《太上正一咒鬼经》天师曰,~~天师神咒至,急急如律令。

念咒是要求体内的炁与存想中的神灵相结合起来的。这样可以使炁作用于对象产生相应的效果或变化。因此,如果发音不准,咒是不会灵验的。所以,急急如律令只能翻译为:ji ji ru lv ling

这是中国道教特有的文化,没必要为了去照顾外国人的发音而偏离本意。

@人民网

祝由二字,最早见于医书《素问》。

中医有用符咒治病的祝由十三科;唐代太医署中设立咒禁科,到元明之际太医院设立十三科,祝由科是第十三科。后来传说有祝由十三法,因在湖南辰州多有巫师使用此类方法,所以又名辰州法。

爆竹和春联,最初都是巫术的一种工具,目的都是为了驱鬼辟邪。最初的爆竹,并不像现在的鞭炮,而是真正的竹子,焚烧竹子,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就可以把鬼怪吓跑。而春联的前身是桃符,就是桃木做的木板,上面写的不是字,而是符咒,后来又在上面画上神像,传说桃木有辟邪的作用,桃木可以制服各种鬼怪。

鬼吹灯前传(全6册) 书摘:吴真道:“过去死人家里凶死的一些尸首,比如说上吊死的、淹死的、被人谋财害命的,下葬以后,生怕死者冤魂不散,化凶伤人,就想出一些办法。有的在死者口中放置定尸丹,有的请来符咒镇住。最厉害的一种就是镇尸塔!传说,被镇尸塔镇住之后,死的人永世不得超生。”——《鬼吹灯前传(全6册)》

福建永春县小坑村,一村民上山挖笋时,挖到一个奇怪的石头。他好奇地用一块石头砸了两下,没想到这块“怪石”竟然向外溢出像血一样的红色液体。

村民哪里见过这种东西,吓坏了,扔下石头就跑了。回村后,村民将见到怪石的事情,告诉了村长和村里的老人。

村长略一沉思,认为这个石头不一般,它会不会是传说中的鸡血石呢?如果真的是鸡血石,肯定不止这一块,村里靠这个可以致富了。

村长让村民领着自己去发现怪石的地方亲自查看。经过村里老人和村长反复研究,确实像是鸡血石。这一发现让村长兴奋不已,但找来专家说的话,却让村长万分失落。

专家经过比对和仪器勘测,认为怪石并不是鸡血石,而是一种植物鸡血藤。因为掉落地上,经过风吹日晒,表皮渐渐变成石头的样子,但它比同等大小的石头,要轻好多。

两下一对比,便可看出端倪。

究竟有没有流血的石头呢?还真的有,这个流血的石头,不是一般的石头,而是一个大石龟。

大石龟坐落于福建闽侯县的灵济宫,旁边还有一个大石碑。大石龟来历不小,它是明朝万历皇帝御赐之物。

当时万历皇帝后背长了脓疮,御医束手无策,一直没有治好。脓疮疼的万历皇帝吃不好,睡不好。没办法,只好贴皇榜,草诏求医。

皇榜贴出去,正好被福建闽侯县的曾成双看到了。曾大夫有祖传的秘方,专治脓疮。揭了皇榜,给皇帝治好了病。

万历皇帝大喜,要封曾成双御医,留在皇宫给皇帝看病。曾成双知道自己水平,除了祖传秘方,也就能看个普通的病,哪里敢留在宫中呢。

曾成双谎称秘方是神龟托梦给他,他才敢给皇帝看病。万历想想也对,自己是天子,上天看到自己有难,不能不管,肯定是天神托梦让曾成双给自己看病。

于是,便赏了曾成双一笔钱,并在曾成双的家乡闽侯县修建了一座灵济宫,供奉神明。并在石碑上刻有“卫朕之功,施一灵符,天医如药,有起死回生之功”字样。

从那以后,石龟被奉为神明,村民们偷偷地刮下石龟身上的粉末给家人治病。都认为只要吃了石龟身上的粉末,不管什么病都能治好。

现在的石龟身上千疮百孔,都是偷摸刮粉末留下的大大小小的坑。解放后,渐渐地破除迷信,村民也就不再相信了。

但近几年,村民们又开始半夜偷摸刮石碑和石龟上的粉末。原因是因为石龟身上发生了神奇的事情,它像人一样身上布满各种像是血管一样的红线。难道石龟要成精了,变成活的了。

而且最神奇的是,石龟有血丝的地方只在人们能够得着,不断摩挲的光滑的地方。够不着的地方,就跟普通的石头一样。

村民都说是时候吸收了人们的精血,才会长出像血管一样的线条。否则怎么会只有人们不断摩挲的地方有血红的线条呢?

真的是这样吗?灵济宫的负责人请来专家现场查看,才解答了村民的疑惑。其实所有的问题都在制作石龟的原材料上。

制作石碑与石龟的原料来自于南京阳山采石场,那里的石料基本上都是石灰岩。制作石碑和石龟的这块石灰岩蓝色偏红,表面上可能看不出来。

但经过长时间的磨损,里面的颜色便透出来,也就能看见红色的纹路了。石龟所谓红色血管,只不过是石灰岩里面红色的纹路而已。

这也就能解释了,为什么只有被摩挲过的光滑的地方可以看见红色纹路,粗糙的位置却没有。

石龟治病,确实有些玄幻,但就是有村民相信这些。幸亏石灰岩没有什么毒性,否则不仅不能治病,还能致死人命。

如果没有专家解惑,会不会有村民会继续当成神药,接着吃下去呢?对于此事,您怎么看呢?

【再修稿】50.中国古医六大医学学派

卞嵩京《汤液经解》:“中国古医为六大学派,凡治神农学者曰汤液派,治黄帝学者曰针灸派,治彭祖学者曰导引派,治素女学者曰房中派,治苗父学者曰祝由派,治俞跗学者曰割治派。我中医处方用药者属汤液派,而神农、伊尹、仲景者,为汤液派之大成也。”

金栋按:中国古代医学,汉代名“方技”,《汉志·方技略》有“医经、经方、房中、神仙”之分。上述学派中,汤液派属经方,针灸派、割治派属医经,导引派、祝由派属神仙,房中派属房中。

1.神农,即炎帝,传说上古圣人三皇之一,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淮南子·修务训》:“古者……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此医方兴焉。《古今医统大全》:“《帝王世纪》及《本草》序,炎帝以火德王,生于姜水,因而姓姜,有圣德,始教天下耕种五谷,故曰神农。味草木之滋,察寒热温平之性,辨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神而化之,作方书以疗民疾,立医道救民夭札,著《本草》四卷。”汉代托名《神农本草经》四卷传世。

伊尹,商汤之相,善烹饪、调五味而创汤液。《孟子·万章》:“伊尹以割烹要汤。”《古今医统大全》:“伊尹佐汤伐桀,放太甲于桐宫。闵生民之疾苦,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重浊,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今医言药性,皆祖伊尹。著有《汤液本草》。”

《方技略》经方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因“《汤液经》为方技家言,不通行民间。惟《汤液经》家授受相承,非执业此经者,不能得有其书。医师而异派者,无从得睹其书”(《考次汤液经序》),医圣仲景“受业于同郡张伯祖,善于治疗,尤精经方”而得有《汤液经法》一书,虽该书已轶,但赖仲景书得以传世。《甲乙经序》:“上古神农始尝草木而知百药……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汤液经解·自序》:“士安师事仲景,为汤液家嫡传,后改宗岐黄,致力针灸。据士安《序》可知,伊尹之经,仲景论且为之传,是以知仲景之前,尚有《伊尹汤液经》。《名医录》云:‘仲景受术于同郡张伯祖’……则伯祖当为汤液经传经大师,所授为汤液家法。仲景得其传,为之论广为《广汤液论》。”可见“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林亿等《伤寒论序》)。钱超尘《辅行诀传承集》说:“《辅行诀》以确切的资料证明《伤寒论》是仲景在《汤液经法》一书的基础上勤求博采而撰成。”由上可知,神农、伊尹、仲景者,本汤液派经方之一脉传承!

2.黄帝,即轩辕,传说医学源于圣人之一,故汉代托名《黄帝内经》成书,《灵枢》主讲针灸经脉腧穴,《素问》某些篇章亦论及,业界皆知。

3.彭祖,养生得道的神仙之一,传说寿七百六十岁(一说八百岁),擅长导引、房中术,并传给采女、殷王等人,后周游天下,升仙而去。因其曾受尧封于彭城,年享高寿,其道堪祖,故后世尊称为“彭祖”。《列仙传》《神仙传》《搜神记》等有说。现代理解,导引,指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医疗体育方法。《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中,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素问·上古天真论》有“呼吸精气,独立守神”、《金匮真言论》有“按跷”、《异法方宜论》有“导引按跷”等法。

4.苗父,上古神医,古代祝由之祖。其祝由愈疾之事,《说苑·辨物》:“吾闻上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而来者,與而来者,皆平复如故。”此盖后世符咒治病之始。《素问·移精变气论》:“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灵枢·贼风》:“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后世民间、官府皆有传之者。

5.俞跗,黄帝之臣,善医术,以外科割治擅长。又作俞拊、踰跗、俞柎、榆柎、臾跗,同音通假。其愈病治疾之事,《史记·扁鹊传》:“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灑、鑱石挢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练精易形。”《方技略》说“太古有岐伯、俞拊”,皆黄帝之臣,岐伯乃《黄帝内经》,俞拊疑《黄帝外经》?

6.素女,传说中神女名,与黄帝同时,善房中术,即性技巧及养生法。《素问》“七损八益”房中术语与素女房中术,丹波康赖《医心方·卷二十八》载之,马王堆出土古医籍论之,李零《中国方术概观·房中》辑之。《论衡·命义》:“素女对黄帝陈御女之法。”《抱朴子内篇·极言》:“昔黄帝生而能言……论道养则资玄、素二女。”《云笈七笺·轩辕本纪》 :“黄帝……于玄女、素女受房中之术,能御三百女。” 然御女三百之采补法,今言之有损身体,中医已弃之。后世托名素女所传《素女经》,专讲房中养生。

农历三月初三是传说中的鬼节,在这一天,你会做什么呢?在湖北东部和安徽西部地区,到了三月初三这一天,人们会做蒿子粑(bā)吃,因为吃了蒿子粑,鬼就不敢近身了。这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传说在很古老的时候,阳间和阴间的界限并不像现在这样绝然对立。那时候,人死了,他的魂魄还可以来阳间;而活人的魂魄也可以因为好奇,去阴间走一遭。

人们在阳间和阴间来来往往,就像走亲戚一样。到了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阴阳两界的界限更为宽松了。

这天晚上,阴间十分热闹。街市上处处张灯结彩,大街小巷全是衣着华丽的鬼魂。

到处都有舞龙灯的、舞狮的、踩高跷的、摆花船的,比人间的春节还要繁华、还要热闹。

所以,这天晚上,很多人的魂魄经受不了阴间的诱惑,就跑到鬼市去游玩了。他们有的观灯看戏,有的喝酒听曲,还有的趁机去探望在人间见不到的列祖列宗。

等到雄鸡报晓时,鬼市就该收市了。大部分阳间的游魂心满意足地回到原来的躯体上。

但那些自制力差的游魂玩得忘了回家,就被阎王爷收去留在阴间了。于是,第二天早上,阳间就传来阵阵哭声。

那些留在阴间的游魂的亲人请来和尚道士念经画符,为游魂们招魂。这些经文符咒和亲人的呼喊能够招回一些不那么贪玩的游魂,而那些太爱玩的游魂,他们的身体在七天后就开始腐烂,也就再也活不过来了。

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变成人间最恐怖的日子,人们称这一天为“鬼节”。为了保平安,“鬼节”前夕,人们争先恐后地去庙里烧香磕头,求菩萨和神灵保佑。

因为烧香磕头的人太多了,浓烈的香火味儿冲到观音菩萨的莲花座前,把她都给惊醒了。

神通广大的观音菩萨掐指一算,知道了是怎么回事。于是,在一天晚上,她托梦给一个老奶奶,梦中她对老奶奶说:“我是南海的观音菩萨,我知道人间有难了,所以前来拯救。我给你一颗仙草,你用它和面做粑粑吃,三月初三那天保证安然无恙。”

老奶奶睡醒后,手里真的有一棵青茸茸的小草,凑近一看,跟地里长的青蒿一模一样。

她非常激动,赶紧把观音菩萨托梦送草的事告诉了乡亲们。大家听了都非常高兴,连忙去地里采青蒿,回家磨面做粑粑吃。

观音菩萨的办法果然灵验,只要三月初三吃了蒿子粑的人,果然都平安地度过了“鬼节”。

这个令人兴奋的好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各地,于是,每年三月初三前夕,田间地头就会看到很多忙着采摘青蒿的姑娘和妇女。

直到现在,南方很多地方都保留着三月初三吃蒿子粑的古老习俗。当然,随着科学知识的传播,人们已经不会再相信吃蒿子粑可以驱鬼消灾了,蒿子粑则变成了一种极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美味食品。

【古人怎么过鬼节】

三月初三其实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上巳(sì)节”。古人用天干地支来计时,即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字与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字轮流搭配,组成六十个组合的形式来记日记年。

“上巳”就是三月中第一个出现“巳”的日子,因此叫“上巳”,也称“元巳”。那时候上巳节还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是在三月上旬。

根据文献记载,上巳节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很流行了。古人在上巳节这天有很多习俗。

“上巳节”起初是一个巫教节日,那时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méi)。高禖又称“郊禖”,是主管婚姻和生育的神。

这一天,人们祭祀高禖,辟邪除灾,祈求生育。所以说,“上巳节”也是一个求偶节、求子节。

江淮、江南一带将农历三月初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晚上有大量鬼魂出没,家家户户都在家里每间房屋鸣放鞭炮,把鬼吓走。

古时“上巳节”还有临水浮卵、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三种活动。其中,临水浮卵就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漂浮,谁拾到了谁就吃掉。

这一活动最为古老,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都是由它演化而来的。曲水流觞是文人雅士非常喜欢的一种娱乐活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对此就有生动的描写。

而三月初三的习俗,除了祭祀之外,后来还陆续发展出了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

在这一天,男男女女纷纷出游踏青,因此三月初三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和女儿节。

在古代诗词中就有很多关于三月初三热闹景象的描绘,如唐代诗圣杜甫的“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宋代欧阳修也在一首词中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我要上头条##微头条日签##故事#

点关注,不迷路!请关注@扶摇寰宇,每天都为你带来新鲜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立刻删除!)

#新春庙会#新年到,贴对联啦!

●对联文化

对联,又称楹联、对子、联语。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是汉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的瑰宝。它是在我国人民传统审美理想和民族心理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我国人民思想观念和艺术情趣的集中体现,是相关艺术形式互相促进的产物。

对联乃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缩影,其形成是由民间点点所成,其精髓之处有待大家去欣赏和研究,去发现和探索。

对联是由两串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和谐、语意相关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

对联多用来悬挂或粘贴在墙壁和楹柱上,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对联扎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融诗经的对偶规范、诸子百家的学说、辞赋的修辞文采、骈文的对仗声律、唐诗的风范格韵以及民间的桃符形式为一体,题材丰富、风格多样,集情意韵形之美,收雅俗共赏之效。

对联历经千余年不衰,深受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成为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葩。

●对联起源

对联的起源可以远溯到桃符。

桃符,又名仙木,是古人过年时悬挂在门两边,画着传说中镇邪除妖的神茶和郁垒神像的桃木板。后来桃符逐渐简化,上面只画符咒或只写“神茶”“郁垒”的名字。

这种桃符每年除夕更换一次,王安石在《元日》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指此事,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但这种桃符只是为了求神灭祸、祈求吉祥,没有独立使用对仗句子的意识,还不是文学意义上的对联。五代时,符咒和“神茶”“郁垒”的名字逐渐被联语替代。

据说,这源于后蜀国君孟昶的一个突发奇想的旨意。后蜀广政二十七年(964年)孟昶突然下了一道旨意,命群臣在桃符上题写对句,比试才华。群臣写来写去,孟昶都不满意。最后孟昶索性自己提笔写出了一副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后来这种过年在桃符上写联语的形式慢慢传入民间,深受百姓的喜爱,越传越广。虽然这副五言联并不一定是我国的第一副对联,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它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对联流传

对联在古代民间很是流行,也成为一种乐趣和文化的体现,可以说对联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和幽默,也可以反映一个地方的文化风貌和美好愿望。

对联与我国语言文字、风俗文化、文学艺术有密切的联系,与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几乎是同步发展,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深受古今中外的朋友喜欢,成为一种民族的必然、文化的必然、艺术的必然。

●对联寓意

对联文字简洁,通俗易懂,但也有被人误解的时候。

你知道对联上的横幅“五福临门”是哪五福吗?

中国人常说“五福临门”,下面哪一项是属于这“五福”的?( )

A.品德高尚B.子孙成群

答案:A。“五福”这个名词,原出于《书经·洪范》。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

你贴对联了吗?有好的对联也来分享一下吧!#浓情中国年#

1传说能口吐烈火,阻当者不燃自焚。金丹教五、六个人吓呆五十个蒙古人!

让人猛然间想到了《西游记》中的三味真火。口吐烈火就像是魔术表演时,口含油脂,对着火把一喷,呼的一下火焰一喷三丈远。信众一旦看到如此神迹,哪有不信!这些妖魔化的东西一旦在民间传开,那就是真的。因为他们不懂科学,只迷信谣言与眼睛看到的。所以逃难的蒙古族难民有三、五十人组成,遇到了五、六个金丹教徒就被吓得魂不守舍,毫无反抗的斗志,引颈受戮,成了砧板上的鲶鱼,被吓死了。

2用油彩画脸谱吓人。

脸涂油烟,鼻子涂墨,就连唱戏的五颜六色的胡须也弄来了,这是干啥?这是唱戏吗?嘴里念念有词,吓唬一般老百姓还可以。官兵见多识广可不吃这一套。

3贴符、喝符水吃金丹。

金丹教有一位魏老道妖术高强,他把符咒赐给部下贴在身上,说可以保命免死三次。还赐予部下具有魔力的仙丹,让部下与符水喝下,称可以刀枪不入,肉身坚硬如铁。

4念咒摆龙门阵。

与官兵打仗时,石明坤命令女徒弟张美荣、赵美荣掐诀念咒。两人长长的头发披散开来,头顶贴金符,口中默念“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咒语,二人右手捏着七星封,左手拿着羽毛扇子,面向东南,说到:“一定要等我们回来才可停止,眼睛不能睁开,咒语不能停,扇子要不断地扇,不许中断。”羽扇纶巾的诸葛亮也不过如此吧!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那只是在小说中。七个道人手持兵器,作为先锋列队在前,二百多名士兵跟在后边,这才安心地去打仗了。

5每杀一人,就烧一把高粱秸,绑在尸身上。这是何意?真是不懂?

杀了普通老百姓,还要向上天祷告免责吗?这一细节,是最让人难懂的。你知道这样做的原因吗?

金丹教起义后,首先遭遇的是蒙古旗兵。蒙古旗兵已经败落,和金丹教作战还差一些。但是饱经战火的淮军可不是吃素的,大口径毛瑟步枪、哈奇开斯步枪是给步兵配备的,再加上加特林机枪和克虏伯火炮,简直就是一个现代化部队的雏形。所以金丹教起义能够坚持一个月,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这和金丹教极为特别的战法也有关吧!

高粱本意乐逍遥,忽遇金丹蒙汉糟。

几缕青烟身后绑,数堆灰烬善缘消。

湘西赶尸人一念咒语,尸体就会跟着自己跳,赶尸是真实存在的吗?真正的赶尸背后有什么科学原理?来看看最后一位赶尸人的三大法宝。

深夜中,漆黑的山间小路上,时而听到铃铛和铜锣的响声,时而看到一些飘落的纸钱。再仔细一看,只见一行人头戴高桶帽,身穿大黑袍,额头上贴着黄色符咒。他们手臂与身体呈90度伸直,双腿僵硬地跳跃着前进,看得人头皮。这就是大家在影视剧里常见的赶尸情节。

由于赶尸的情形很像是死者自己在跳动,所以人们会想当然地以为,是法师念咒语控制了死者的意识。加上赶尸发源于神秘的湖南湘西,所以又被人们冠以“苗族蛊术”的称呼,为它增加了一层诡异而神秘的面纱。

赶尸起源于清朝时期,之所以在湘西一带非常兴盛,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四川在战乱中人口急剧减少,于是湖南有很多人被迫移民过去,无数湘西人背井离乡来到四川,到死也没能再回一次家,可中国人又有落叶归根的习俗。

于是,巨大的丧葬市场让运送尸体成为了新的职业。人们开始从四川往两湖运尸体,在最开始的运送过程中,是走的水路,并不需要“赶”的。但三峡这一段,水流湍急,江水中暗礁密布,船只很容易沉没失事。加上古人又迷信,绝不愿意搭载死人走这些路段,所以人们就只能从陆路运输想办法了。

但是湖南一带山势险峻,山路崎岖难行,用车马肯定是不太行的,就这样赶尸人的职业就应运而生了。

不过,人体那么重,光靠普通人一次肯定搬不了多少,而且如果搬运的速度太慢,尸体还容易腐烂发臭。于是,赶尸人就用到了自己的“秘术”。据最后一位赶尸匠田武生说,湘西赶尸确实是存在的,但并没有民间流传的那么神,他们也是普通人,并不会大家所说的“法术”。而他们真正依靠的是一句秘诀“赶尸主要有其三,一药二杆三师傅”。

所谓的“一药”是指,由于运输路途太远,对尸体进行防腐处理准备的药材。据说有的赶尸匠为了提高运输效率,还会把尸体内脏掏空,然后用苗族药物,进行防腐处理,然后背在背上,一路走一路背,回到家后,交给家属,妥善安葬。

“二杆”是说,死去的人往往都是客死他乡,运输的路途遥远,光靠背肯定是不行的。如果一趟只运送一具尸体,那么赶尸人的效益往往是非常不划算的。所以,赶尸人一趟就需要运送多具尸体,这样才划算一些。

于是,赶尸人就想到了用竹竿把尸体串联起来的方法。取结实的竹子根,再把尸体的手和身体成90度平举,再把竹子穿过尸体的衣袖分别绑在尸体的左右手,绑好后,竹子两端各由一个赶尸人抬着走。

由于竹子有很好的韧性,在抬尸体走的时候,竹子会上下起伏。而且竹子被尸体穿着的衣服遮挡得很好,在远处看,就像是尸体自己在跳着走一样。

“三师傅”就是说,因为山路难行,一个人没法控制那么多尸体。就需要一个人在前面引路,并且提醒行人注意避让。另外,还需要两个人抬竹竿,这两人必须身材魁梧,力气很大,不然是抬不动的。有的还要求赶尸人必须相貌丑陋,且以后不得结婚生子,以免赶尸的秘密被透露。

关于赶尸有各种各样的传说,其实无非是赶尸匠隐藏自己赚钱秘密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一种另类的营销手段,让人觉得赶尸非常身体从而抬高物价。拨开历史的迷雾,我们会发现赶尸也只是一个职业,一门生意而已。#湘西赶尸##湘西赶尸是什么原理##头条创作挑战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