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乌台诗案受害人 乌台诗案全过程

乌台诗案受害人 乌台诗案全过程

时间:2020-10-01 22:41:08

相关推荐

乌台诗案受害人 乌台诗案全过程

不同的人对苏轼的看法可能不尽相同,其实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穷其一生也未能施展他的政治才华和实现他的政治理想。甚至在他四十三岁时还遭遇了“乌台诗案”,险遭不测。这还没完,到了晚年更是被一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要知道那时候的海南是非常荒凉、艰苦的。那个时候可不是什么国际旅游岛和海南度假村的。但是就是这种境遇,他还能写出那样豪迈、浪漫的诗词。你就知道这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呀!#苏轼##苏轼写诗是否与他被贬有很大的关系#

【宋韵绵长】042||魅力蜀人苏轼⑩【寂寞沙洲冷】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

1

关于这阕词,有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

相传,东坡,你的文采打动了某位年轻女子的芳心,这位一直被单相思困扰的女子暗暗发誓:非你不嫁!

后来,你被贬去了这位痴情女子的家乡惠州,听说是惠州地方官温某的女儿,名曰超超,长得十分俊美,年龄却老大不小了,仍还待字闺中。超超听说你来到惠州,并住在她家的附近,欣喜不已,高调地说:这就是我的夫君!

可是,这位被相思害苦了的女子又担心你这位驰名文坛的大师看不上,没有遣月老来牵线搭桥,就只好夜夜劳顿,只身前往你的居所,在你的窗外徘徊,听你深夜读书吟诗。你后来知晓了此事,推窗观看时,她却迅速翻墙跑开,躲得远远的。当你了解情况以后,决定自己亲自当红娘,给超超介绍一个王姓青年。可不久,你再次被贬,到了更远的地方儋州(今天的海南岛),超超的事也就放下了。

你离开惠州后,超超更是痴情,拒绝嫁人,最终郁郁而逝,葬在沙洲之畔。几年后,你遇赦渡海再度回到惠州时,听了这件事后,只见沙洲之畔黄土一堆,感于超超的痴情,于是就有了这阕动人心魄的《卜算子》。

2

这是九百多年前的冬天,冬天的某个夜晚,你被贬黄州,寓居定慧院,心事浩茫,独不能眠。

夜深人静,你在禅院内独自徘徊。

寒风飕飕,残月冰凉,斜斜地挂在老梧桐的几茎稀枝上。漏壶中的水声渐滴渐消,而你的孤影依然在幽冷的院子内游移,恍如天上飞过的孤雁,失去了同伴的照应。

那孤单的大雁呀,独自飞过浩渺的苍宇。它边飞边鸣,仿佛受到了巨大的惊吓,不时回头惊望。它惊恐不安,它神情犹疑,它心怀幽恨,时刻担心有什么不测会突然降临。

那孤单的大雁呀,还在孤独地飞鸣。它飞过无数的枝头,每一个枝头它都可以停下来栖息。它担心自己的每一次栖息,都有可能招致莫名的祸害,无端的攻击。

那孤单的大雁呀,它边飞边鸣,它最终选择在那荒寒冷寂的沙洲上栖宿。

那“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雁呀,你从它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己的处境!

东坡,那寂寞冷沙洲从此成了你心头无法消除的痛。

3

在那万籁俱寂的寒夜,在那万人沉睡你独醒的时刻,那独自徘徊的“幽人”,如果就是那位被相思煎熬着的女子,她的挚爱与痴爱得不到心上人的回应,或者对方根本就不知她的浓情爱意,她的爱是苦涩难禁的。可是,她又不甘从俗,不甘降低心中的标准,不甘将那个她所苦恋的人从自己的心中抹去,她要坚持、坚持、再坚持,固执地将苦恋进行到底!

她因此神消骨瘦,她因此苦苦挣扎,就像失群丧偶的孤鸿,把自己孤单的身影写满苍天,印满寒水,冷寂的沙洲成了它最后的归宿!

为了坚守心中的那份爱,那寒夜独自徘徊的良人,不得不独自承受爱的磨砺!

其实,她完全可以稍稍地降低一下标准,适时地择枝而栖,她就可以不必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有时,真挚的爱也竟是如此的残酷,爱的越深,伤得越惨……

4

如果那深夜独自徘徊的人就是你自己,孤高的东坡,乌台诗案的劫波刚过,创伤犹痛,余悸犹在。而眼前,自己获罪在身,自己的行动都在别人的监视中,连挂冠归隐的自由都没有,那“缥缈孤鸿”就正如你自己。

此时,残月斜挂,寒霜凝枝。

此时,苍天浩阔,夜深枯寂。

你就是那在幽院中独自徘徊的幽人,你就是那个独自哀叹“有恨无人省”的孤影。

曾经的浩劫,让你惊惧犹存。现在却不得不漂泊异乡,奇志难伸。你黯然伤神,幽愤难已。

你见那孤鸿高翔不止,她高傲孤独,目不下视;她自甘寂寞,惊魂未定,悲恨难诉;她眼界与身俱高,她“拣尽寒枝不肯栖”;她高洁孤绝,她脱尘绝俗,她最终选择了独栖荒寒冷枯的沙洲。

她就是你的化身!

你不愿随波逐流,你不愿与卑贱者同流合污;你清高自许,你怀抱幽恨,你超然出尘!

5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爱得凄绝,爱得荡气回肠。

这是一个励志故事,用孟子的话说,就是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

有一道孤绝高翔的鸿影,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从我们的心宇抹去!

我最喜欢的诗句是: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意思是:拄竹杖、穿草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出自宋代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号东坡,通俗的说,苏轼就是苏东坡。)

严格地说,这是一首词。不过,从广义来说,诗包括词。我就把这几句当成诗句吧。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这首词,充分表达了作者无论面对自然界的风雨,还是政治上的挫折,都能够泰然处之的乐观豁达的胸怀,令人敬佩。

实际上,当时苏轼的处境是相当艰难的。在“乌台诗案”中,反对派差一点置他于死地,后来侥幸保得一条小命。后来,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这个职位没有权利,他们一家甚至要亲自种地才能维持生活,可以说,此时苏轼的人生跌入了低谷。

但是,在这种境遇中的乐观旷达精神才更加令人惊叹。

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五十多年时光中,我经常会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超不过某人而焦虑;会因为自己的孩子没有考年级前几名而恼怒;会因为自己的职称晚评了几年而愤愤不平;会因为自己家的经济实力比不上别人而羞愧……

现在,把这所有的一切和苏轼的宽阔胸怀相比,就显得自己太过脆弱了。

今后余生,一定要向苏轼学习,做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苏东坡新传”~耗时一个半月,终于看完了。

看完这本书扫清了我对苏轼的几个误区,一是以前只知道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殊不知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可以媲美李白的存在。二是之前看了一个段子,就是苏轼不停被贬,越贬越远,然后弟弟苏辙为了把哥哥捞回来,一路做到了宰相。这个跟史实是严重不符的,首先苏轼也曾风光无二,做过皇帝的老师,并不是说一路只有贬,其次苏轼两兄弟的仕途一直都是同进同退,只是苏轼因为存在感太强,被重点关照,贬的更厉害,三是一直到苏轼去世,苏辙都没能做上宰相,所以,果然是段子也就听个一乐,越搞笑的东西,人为加工的可能性越大。

简单梳理下苏轼这一生,出生于蜀地,家境并不算好,蜀地在宋代比较特殊,因为仗着地利,在宋代建国后,负隅顽抗了很久,所以蜀地很长一段时间很少有考中进士的,然后一下子出了苏轼两兄弟,还都中了前几名,是非常难的一件事,甚至当时的皇帝一度很开心的说为后代收了两个宰相之才。不过苏轼两兄弟他爹也很牛,三个人都位列唐宋八大家可见一斑。另外苏家兄弟以苦寒之身一路杀出来,也得益于科举考试的放开,还有造纸术的普及,让受教育以及做官的权利从士族的垄断,变成了苦寒之身改变命运的龙门。扯远啦~

考上进士的两兄弟,并不是说立马就一步登天了,只是把他们纳入人才储备,也还是得看哪里有空缺,让他们去填,并且刚开始也只能从一些小官开始做,比如边远小县的县令甚至只是卖酒卖盐的官。是的,宋代的工商业非常发达,很多生意要么必须跟政府搞好关系,要么就干脆是政府自己在做,比如盐酒之类。又扯远了~

苏轼就在这调来调去的时候,文气也越来越盛了,毕竟水平在这儿,后来又回到中央做官,当时政坛上最有影响力的两个人是王安石和司马光,王安石推行新政,司马光是保守派,当时的皇帝宋神宗想要干出点啥,就重用了王安石,就让司马光回家歇着了,王安石有些政策太激进,苏轼就反对一些做法,然后被看成是司马光这一边的,是推行新政的绊脚石,于是苏轼被人捏造了个乌台诗案差点把人搞没了,乌台诗案就是文字狱,从苏轼做的诗写的东西里头挑出一些话,扭曲本意给他定罪。

后来神宗嗝屁了,领导换人了,然后新领导不喜欢新政那一套,全部废了,又把司马光弄回来,让王安石回家歇着,苏轼也走出了乌台诗案的阴霾,本来可以走上政坛的快车道,但是他有好死不死的说王安石有些地方改的挺好,不能都否掉,结果司马光这一派的人,也不待见他。所以又给他下放了。

苏轼被下放也不是完全没好处,正是下放黄州当团练那一阵,苏轼迎来了文学创作的高峰,左牵黄,右擎苍,还有闻名千古的赤壁赋,也都陆续出来了。下放期间虽然没啥活干,但是工资很低,苏轼不得不自己种地糊口,因为在一块坡上种地,所以东坡居士就是这么来的。

不过苏轼一直都深受皇室的恩宠,皇室一直都心心念念着他这个人才,只是苏轼因为太直,为整个宋代官僚体系所不容,后来当时实际掌权的太后,力排众议把苏轼召回来了,然后跟坐火箭一样连着升官,苏轼也渐渐达到了自己官场的巅峰。后来苏轼实在是适应不了官场,几次主动申请去当地方官,基本上每到一个地方,都为当地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事情。

后来太后死了,小皇帝宋哲宗掌权了,也许是这么多年被压制太狠,宋哲宗一掌权,就把这些保守派全打发出去了,又启用原来王安石那些支持新政的人,但是失去王安石的新政,少了几分革新,多了几分内斗,更多的是为了争权夺利。苏轼因为曾当过宋哲宗的老师,做宰相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在这些人的推动下,苏轼被越贬越远,一直贬到了海南。不单单是苏轼自己,只要是跟苏轼沾上关系的人,都被排挤的很惨,并且苏轼的文学作品一度成了禁书。

直到宋哲宗死了,又换了新的皇帝,又开始启用保守派的人,但是偏偏还是不用苏轼,只是把苏轼从海南那边召回来了一点,这么多年过去了,苏轼也六十多了,没几年染病去世了。享年64岁。

苏轼真不愧是一代天才,不光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号称李白之后的第二个诗仙,书法,绘画也是无一不精,都达到同时代甚至历史上最顶尖的水准,并且苏轼治理地方事务也很有水平,放在现在不光是文科状元,理科功底妥妥的也是个状元,手稿中记录的水利建设的方法非常靠谱,苏轼每到一任,都为地方做了很多事情,深受百姓爱戴,但是苏轼不适合混中央,因为苏轼不愿意去学那些政治技巧,性格太直在整个官场显得格格不入,这也是为啥不管哪一派掌权,他总是两头遭排挤的缘故。宋代皇权虽然很大,但是官僚体系对皇权的制约也很大,皇权毕竟还是要依赖官僚体系去治理国家,所以受几代皇帝恩宠的苏轼,也对抗不了整个官僚体系。再就跟着苏轼在官场的浮浮沉沉,也见证了宋代的内耗,国家治理从整体上缺乏一致的方针政策,换个领导人就推倒重来,政策没有一贯性,一个小小的决定都能影响整个国家,让百姓疲于奔命,另外也造成政局不稳,容易让人只想关注眼前利益,而不是长远谋划,这国家能好才怪。

抄书打卡第三天,今天是情人节,特意抄了一首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被称为千古第一悼亡词,是苏轼在原配夫人病逝十年后为其所写,千百年来,无数人读之泪下。宋仁宗年间,四川眉洲青神县,县里有个名胜中岩,岩下有一处水潭,而水潭边有一座书院,书院的先生叫王方,也就是王弗的父亲。当时那个水潭没有名字,却有很多鱼,说人只要拍一拍手鱼就会游过来,王方就跟学生说:“谁能给它起个名字啊”,大家就争相发表高论,什么藏鱼池、引鱼池等等,苏轼就说:“这鱼很了解主客之乐,唤之则来,呼之即去,就叫它唤鱼池吧”,恰好王弗也听说了父亲的这个考题,也派人从闺中送来了一张纸条,大家打开一看纸条上也写着“唤鱼池”三字。王方大喜,认为是天作之合,便请人做媒将王弗嫁给苏轼。其实在这之前两人早就相恋,王弗最爱一花,名叫飞来凤,时常拉着丫鬟去山间采摘,苏轼无意中得知便记在心里,之后每次出门都会偷偷采一些送给王弗……

苏轼十九岁进京赶考前,家里给他办了一个隆重的婚礼,那年王弗十六岁,正是最美好的年纪,两个青春洋溢的少年正要开启他们一段新的人生,新婚后苏轼为王弗作了一首来赞美妻子的词《南乡子》。

寒玉细凝肤。清歌一曲倒金壶。冶叶倡条遍

相识,净如。豆蔻花梢二月初。

年少即须臾。芳时偷得醉工夫。罗帐细垂银

烛背,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

当真是新婚燕尔的热恋啊,青春真的太美好了,有一个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的爱人,然后就是走出眉洲这个小地方,到京城去,去见最好的人,让全天下都看到他的才华,王弗也当真是贤内助,生活上体贴照顾,事业上也为其出谋划策,连兴趣爱好都相同,两人就这样携手度过了十一年。

1065年,王弗因病逝世,1066年,父亲苏洵逝世,一下子两位至爱离开了苏轼,人生低谷不过如此,他和弟弟带着遗体告假还乡,将王弗葬在离父母墓不过八步远的地方,并且在那种满了松树。再之后,苏轼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为妻,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像她。

王弗去世后,苏轼的人生就开始了漂泊的过程,因为不满王安石变法,他主动要求外放,于是他去了杭州,去了密州……一个又一个城市流转成了他生命的主题,直到乌台诗案,那一刻可以说是对他毁灭性的打击,我不知道那一刻他会不会怀念还有人说说贴心话的时光。在王弗去世后十年,苏轼在密州的一个冬天里梦到了她,并写下了这首《江城子》,从十九岁刚刚成亲的春风得意,到三十岁事业起航的豪情万丈,在那个可以称为青春的时光里,都是她,他在怀念她,但又何尝不是在怀念那段她永远回不来的时光,而且这段时光里还有天人永隔的遗憾。夫妻十一年,死别又十年,这二十一年虽沧海桑田,但相思频频入梦来,看,如今我老鬓斑白,你却仍是少女模样,当年飞来凤,如今话凄凉,皎洁月光,清风拂松,你可知我想你了。

为什么这首词能穿越千年感动无数人,我觉得不仅仅是苏轼和王弗的爱情故事,更因为他写出了人类共同的感情,失去的遗憾,回不去的你、回不去的爱情、回不去的青春……请珍惜那个还能一直陪在你身边的人吧!!

整理苏轼的资料,先找到他的年谱,把他一生的大事件与对应的时间点找到,然后把他传世的所有书法作品的时间点找到。发现苏在徐州的时间为熙宁十年(四月)、元丰元年,元丰二年(三月),总共两年的时间。在这之前一年也就是熙宁九年的中秋,苏轼在密州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在离开徐州到湖州上任的元丰二年发生了改变他重大事件的乌台诗案。

在熙宁十年大事件一是抗洪,二是在商丘为通判的弟弟苏辙来看他,二人弥补上年的遗憾,苏轼写了《中秋夜》的诗以为感慨。

元丰元年的春天,徐州大旱,苏轼带官员去城东祈雨,写下那套描写乡村生活风景的组词《浣溪沙》五首(簌簌衣巾落枣花)。但这首组词也极有可能是那一段时期的创作,和徐州人熟知的“醉中走上黄茅岗”也应该是同一时间,也就是元丰元年春。这一年是快乐的一年。

第二件事是在九月黄楼落成,苏轼兄弟在这年中秋又聚了一次,并且更热闹的是苏轼的门人也来了,如黄庭坚、秦观,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聚会。苏轼手书了黄楼赋,并立碑,但很快碑毁,留拓片若干,不知道是否存世。现在黄楼有苏辙碑。但字迹漫灭,笔画瘦硬迥异传世手札。

元丰二年二月,闻其兄文与可卒,三月改任湖州,临行写《江城子》(别徐州),我在整理文稿的最后结语是“这是苏轼留给徐州最后的背影,也是徐州留给苏轼最后的梦。”

所查这个时期书法作品资料有三:

一是《天际乌云帖》,被怀疑是熙宁十年间书写的作品。

二是《北游帖》,一说元丰元年,一说元丰二年。落款五月,如元丰二年,则已在湖州。按文字内容看,是给杭州主久和尚的一封信,其中说“北游五年,尘垢所蒙,已化为俗吏矣。”北游五年时间指知密徐二州的时间段,从时间语气距离推断元丰元年是更合适的。

三是《次韵秦太虚帖》,这是元丰二年的创作。

苏轼书法作品流传至今的大致有五十种,需要说明的是大多作品因元祐党禁并无名款日期,所以这些日期的界定其实也是很困难的,有些如天际乌云帖,那就是只有推断,那是熙宁十年往后推大致十年间的作品了。

乌台诗案爆发后,苏轼的人生急转直下,但一位侍女给她说了一句话,让他如释重负。苏轼沉吟片刻,为这女子写下一首词,竟温暖了后世一千年!

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他的很多好朋友都受到了他的牵连,其中以侍郎王定国被牵连得最厉害,朝廷把他贬到了广西宾州。

王定国风尘仆仆地去了,苏轼每每想到因为自己的事情而让好朋友遭受这么大的磨难,内心非常愧疚,于是经常给王定国写信表达歉意和怀念。

谁知王定国不但没有怪罪苏轼,还常常在回信当中安慰苏轼,说你要保重好身体啊,不要太消沉,想我了就多给我写信哦!

苏轼在感念好友的同时也很纳闷,心想,王定国老兄被贬谪到那种瘴疠之地,心态竟如此之好,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他怕不是在信里给我装坚强呢吧!

直到五年后两人都被赦免还京,苏轼才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公元1084年,神宗皇帝赦免了乌台诗案中的所有人,苏轼与众好友终于从天涯海角又汇聚到了京城。这一天,王定国约苏轼等几位好友来家里吃饭,这是两人回京后的第一次见面。

苏轼还是很愧疚,觉得自己连累好友,心想等会见了老王,一定要给他道歉,给他安慰。没想到,苏轼见了王定国,才发现老王的气色比五年前还好,看样子没遭什么罪,反而还过得很滋润嘛!

宴席间,王定国将自己的侍妾柔奴唤了出来,让她给众好友唱几首曲子助兴。一曲曲唱罢,清歌皓齿,让众友人倾倒。王定国“得意”地拉着柔奴的手,对众人说道:柔奴陪着我在岭南呆了五年呐!

苏轼一听来兴趣了,直接问柔奴道:“岭南的风土气候,应该不太好吧?”谁知柔奴看似柔弱,却用很坚定的语气回答道:“心里安定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

苏轼一听,大受触动,当即提笔,写下一首词赠与柔奴,便是这首著名的《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吩咐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在词里说道:王定国是个老帅哥,上天还给了这么一位可爱的女子,让我们哥儿几个都很羡慕。这女子唱歌很好听,让我们这顿饭吃得很高兴。我就纳闷儿这老王从岭南那么远回来,看着还更年轻了,原来是有如此佳人陪伴。就这我问这女子,岭南的风土应该不太好适应吧,生活很艰苦吧。谁知这女子居然反驳我,说不仅不辛苦,反而呆得很安心呢!

瞧瞧,这俩人可真够凡尔赛的!

苏轼写完这首词后,柔奴在京都汴梁名声大振,世人由此都知道他王定国家里啊,有这么一位美丽温柔坚强可爱的奇女子了。

后来,苏轼等好友还打听到,原来当年王定国获罪的时候,家中养有好几位侍妾,但其它几位听说主人获罪就都纷纷散去了,只有柔奴一人,愿意陪着王定国共赴岭南。

此行路远,有可能九死一生,柔奴不可能不知道,但她仍然选择与王定国共同对抗人生逆境,这份忠诚与不离不弃实在是世间难得。

若干年后,有一本书《古今情海》,也将王定国与柔奴两人的宾州之恋记载下来,他们二人在人生逆境时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的爱情也成为千古佳话,流芳百世。而这样一个有情有义的“弱女子”,也成为后世文人,争相追求的理想伴侣了。

你们有没有发现,被诗词滋养大的孩子,更有灵气,更早慧,更懂事,也更坚强!无论你遭受过什么苦难,或收获了哪种幸福,我们古代那些心口百灵的诗人们,都早已经将你的感受写进诗里了。

你想看看快乐有多少种,那你就去读苏东坡!你想看看这片土地的人民到底有多伟大,那你就去读杜甫!你想感受一个人物的志向和心胸,那你就去读曹操!你想了解一个女性到底有多豪气,那你就去读李清照。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套诗词类的好书《醉美古诗词》系列,全套共6册,原文、注释、解读和诗词背景均非常详尽,适合各年龄段爱好诗词的读者。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购买哦:

“乌台诗案”牵动四方,杭州、徐州、密州的百姓纷纷为苏轼祈祷。后宫内,太皇太后曹氏、太后高氏都为苏轼求情。曹氏病重,神宗欲大赦天下为祖母消灾求寿,曹氏说:“你也不用赦天下凶恶,只放了苏轼就够了。”——《苏东坡传》

#每天分享一句你喜欢的诗词#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沈括等人构陷,引来一场“乌台诗案”,“……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 ,被送进了御史台监狱,群小屡屡上书,皆欲置苏轼于死地。

朝野上下,无不震惊,幸得元老重臣相救;最终被贬谪至黄州。

也因此,苏东坡的一生给人的印象便为“不是在赴任途中,就是在被贬路上。”

其实,苏东坡还是有几年的志得意满,官场得意的。

神宗皇帝去世后,年仅九岁的哲宗赵煦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高氏起用司马光、苏轼等保守派,恢复旧法,元祐年间亦从此开始。

苏东坡在到达京城的八个月之内,连升三级,最后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已接近权力的顶点,离担任首相仅一步之遥。这时的苏东坡,深得太皇太后信赖:皇宫内为其留了一间屋子,可直达皇帝住处。冬日夜间寒冷,高太皇太后还会差人送来温好的热酒。

此间的苏东坡,若要想升任宰相一职,简直易如反掌,但这却有违他的天性。他已然对政客们的嫉妒厌恶至极,十分想逃离此种情状,并已向朝廷请辞现任职务。

就在他升任翰林学士不久,司马光逝世(哲宗元祐元年九月)。丧礼由理学家程颐主办。

当时的风俗是这样的:死者的亲人要站在灵柩之侧向吊祭的客人还礼,而这位古板的理学家却要遵循古礼,不让司马光的儿子出来接待客人。

苏东坡早就看不惯程颐那副自命不凡,自以为是的酸样,又现出了他那仗义执言的性情中人的本来面目,在全体官员面前挖苦程颐到:“伊川(程颐别称伊川先生)可谓糟糠鄙俚叔孙通(为刘邦登基制定礼仪者)。”从此,苏东坡在程颐心里播下了仇恨自己的种子。

次年,苏东坡虽辞掉了翰林学士一职,但仍然要给小皇帝讲课。

司马光去世后,在整个官场中,若以人品论,苏东坡是无人能及的。而苏东坡此时的文名之盛,已至登峰造极地步;官居高位,深得太后信任;几乎受到所有文人、朋友的崇敬与爱戴。

但嫉妒他的人也与日俱增。群宵小借苏东坡为主考官时所出考题对仁宗、神宗皇帝犯大不敬之罪,屡屡弹奏他。苏东坡不屑置辩,连上四次表章,请求派任地方官缺,离开京城。

但太皇太后始终支持他,使政敌群小未能达成目的。

然而苏东坡的正直敢言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直至元祐四年三月十一日,孤军奋战的苏轼,终究寡不敌众,再三肯求之下,朝廷终于答应他的请求,任命其出任杭州太守。

后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苏东坡被一贬再贬,去了海南岛。

林语堂曾总结过三条为政成功秘诀:

一、多说话,但必须空洞。

二、必须讨好朋友。

三、当特别提防开罪于人。全心全意讨好于人。

显然,苏东坡全都违背了。尤其在他的小妾朝云产下一男婴时,他写下一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诗中最后两句,更是把官场“大亨”们狠狠地挖苦嘲弄了一番。

如此真性情的苏轼,一生多歧路,也就不难理解了。但好在,也正因如此,才为后世留下了千古苏轼,千古诗篇,岂不美哉!

(资料来源:林语堂《苏东坡传》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