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得胜无线话筒 得胜无线话筒比BBS音质好吗

得胜无线话筒 得胜无线话筒比BBS音质好吗

时间:2019-05-27 16:38:46

相关推荐

得胜无线话筒 得胜无线话筒比BBS音质好吗

1955年,许世友得知自己授衔上将,开怀畅饮。酒酣时电话响起,大扫其兴,便不耐烦地拿起话筒,略带醉意地说:“喂,我是大将军许世友,你是谁?”话筒那边说:“小兵恩来!”

新中国成立之后,许多重要的大事也被安排上了日程,其中的重中之重便是对多年战争中的英雄将士们授勋加衔,多年的抗战没有这些将士的付出不可能得胜,他们可以说就是新中国建国的基石!

这个授勋加冕的议事,不仅仅是给予他们荣耀和光环,更是将他们的付出宣告天下百姓,让他们的战功得到国家与人民的认可。

而这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着衣锦还乡的古语,中国人都有这么一个观念:年轻时奋勇拼搏,闯出赫赫战功,只是希望自己年迈之后能够得个体面,风风光光的下岗。

当时的许多立下过赫赫战功的将士们便是抱着这样的念头,都在期待自己能得个什么军衔,自己的军服上能披挂上什么样的勋章。

而这巨大的难题也是令得相关的负责人十分的头疼,这种论功行赏的时候,稍有不周全,都会令得有些人不满。

新中国成立不久,如果因为这些事情,导致这些开国元勋对国家心存芥蒂,那就是犯了大错了。

为了做到足够的严谨,工作人员日夜不分的搜集资料,评估战功,再上交给中央领导审阅,不断的修改、审核,在不知修改了多少遍之后,名单终于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认可,名单敲定,授衔大礼举办在即!

在大名单敲定后,最高层级的授勋却又出现了一个难题:开国大将的名额只有十位,可是战功符合资格的将领却有13名。

这让中央领导也委实为难,这手心手背都是肉,委屈了谁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没有办法,中央领导只能一个一个接触这些将领,试探他们的态度。

可没曾想,人都还没聊完,便有将领主动提出不愿让党中央为难,这个大将名额自己可以主动放弃。

这一举动无疑是帮了党中央大忙,最后大将名单也成功敲定,授勋大典成功举办。

授勋大礼上,大部分的战士将领都感到很开心,大典总的来说是成功的,可也有人感到不满,认为受封的军衔过低,配不上自己的戎马一生。此人便是被授予了上将军衔的许世友。

许世友曾经是红四方面军的将领,当时因为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的错误指导,导致军队被彻底整肃,队伍里的指战员也上了党中央高层的黑名单,认为应当永不再用。

许世友得知自己以后可能没法再领兵打仗了,大为不爽,单枪匹马拿着枪便找到了毛主席跟前,在毛主席的一番谆谆教诲后,许世友当场宣誓跟随主席,愿为人民的尖刀!

而之后他在战场上的表现也对得起主席对他的信任。

可以说许世友将军的大半生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可就算是这般的付出,都配不上一个大将的军衔吗?就因为当初的那件事,导致党中央仍旧对自己心存芥蒂不愿真正的信任自己吗?

许世友觉得特别委屈,便开着车来到中南海,喝退了守卫,气呼呼的冲到了周总理的办公室,要讨个说法。

周总理见到怒气冲冲的许世友,只是微微一笑,招呼许将军坐下,端着两杯热茶来到沙发上坐下,不紧不慢地说出了一句话:“世友啊,栗裕是大将,萧克与你一样也是上将,这样你还不满意吗。”

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在许世友的内心掀起了惊涛骇浪。

这栗裕在自己以及大军众多将士的心中都有着极高的地位,宛如军中战神,指挥过许多重大战役,基本全胜,更曾经是自己的首长,自己的许多领兵打仗的本事还是从他身上学来的,栗裕都才是个大将,自己又怎么可能在军功上和他平起平坐呢。

而这萧克也是一名战功累累的将领,且资历比自己更深,功绩也绝对在自己之上,党和人民都对他十分认可,而他居然自愿降衔只要个上将,自己与他同级,又有什么好不满意的呢。

周总理简单的一句话,令得许世友茅塞顿开,内心通透后大笑了两声,向周总理道了歉后许世友便回到了自己的住处,开上了两坛美酒,心里想到:这军衔只是个名头,虚名终归是虚名,关键是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认可,这样的认可感和荣誉感才是最重要的。

就在许世友畅饮大笑之时,一通电话打来,许世友接起后说道:“我是大将军许世友,你是哪位?”“你好啊,许将军,我是小兵恩来,现在是和平了,不用天天打仗了,但酒还是要少喝啊,不能再酗酒了。”

作者:XX

编辑:小甲

毛主席听着秘书读的战报,脑际中浮现我军鱼雷快艇的英姿和“太平”号下沉的情景,脸上露出微笑,连连说:“好!好!这一仗打得好,证明我们的海上‘铁拳’是硬的,初战得胜,振奋我军,震慑敌人。”

1954年10月25日,“前指”首长张爱萍抵达高岛海军观通站,亲自视察、核实打击“太平”号的作战准备情况。

陶勇:“东海舰队为落实毛主席打沉敌舰的计划,我们采用‘母鸡下鸡蛋’的方法掩护鱼雷艇到达出发阵位。派遣护卫舰按照习惯路线巡航,鱼雷艇并靠在护卫舰旁。当编队到达战区后,在大舰转向过程中将小艇放下。护卫舰开走了,鱼雷艇却悄悄地进入田岙待机阵地,在敌人的睡梦中完成歼敌部署,这叫‘瞒天过海’战术。”

张爱萍拿起望远镜,仔细观察伪装待战的6艘鱼雷快艇,十分满意。

张爱萍:“好一个陶勇,你的‘瞒天过海’做得天衣无缝。敌舰敢过来,必定有来无回,逃不出陶勇的掌心啊。”

国民党海军驻大陈岛观测站上,一群人正围坐在桌前打牌,突然被“发现共军3艘舰艇”的报告打断,各就各位进行观察、绘图作业。

敌雷达兵不断报告着“目标距离、方位、航速”。当听到“共军编队返航,未见异常情况”,当官的喊着:“这是共军老一套,太平无事,继续打牌。”

11月14日零点5分,我军雷达站观察到一个亮点缓慢移动,蒋军海军军舰终于像夜游的鬼魂一样,趁着月黑风高出来活动了。经仔细判断,目标是“太平”号,我军雷达兵立即大声报告:“敌‘太’字号1艘驶出南鱼山,距离19海里,航向东南。”

陶勇司令员听到报告,兴奋地站起来。他拿起电话,命令“前指"指挥员、舰队参谋长马冠三:“快艇立即出击,消灭敌舰。”

“前指”马冠三参谋长命令:“一中队155、156、157、158艇立即出击。”

4艘鱼雷艇撤去伪装,升上国旗,发动主机,一艘艘“利剑”出鞘,在岸上雷达站引导下,以单纵队迅速向敌舰海域驶去。

电话中不断报告数据,引导快艇接近敌舰。

“方位147,距离15海里,敌舰航向62度,航速12节。”敌我距离迅速缩小,155艇的水手长首先发现敌舰,大声报告:“左前方发现目标。”敌舰轮廓在视线中越来越清晰,艇长调整航向,准备实施攻击。

此时,敌舰也隐约听到了鱼雷艇的马达声。敌舰长惊慌失措,误判为我军的轰炸机来了,于是下令舰上对空武器一齐向空中发射,实行拦阻射击。密集的炮弹在寂静的夜空爆炸,照亮了海空,恰好给我军指明了目标,利于我艇对敌舰准确攻击。

副中队长铁江海在敌舰炮火映照下,就像一尊铁铸的金刚。他手拿话筒,注视敌舰,果断地发出了攻击的命令:“各艇成左梯队,航速1800转,准备鱼雷攻击!”

4位艇长全神贯注,屏住呼吸,眼睛紧盯目标,操纵着鱼雷攻击瞄准仪。鱼雷兵们熟练地做好一切发射前的准备工作,只等令下。

“距离20链、距离18链……”副中队长铁江海发出响亮的命令:“预备——放!”8条鱼雷形成一个射击扇面,像8支利箭从水里穿越,海面泛起一条条白色浪迹,同时向敌舰冲去。

1时38分,“太平”舰剧烈爆炸,海空震天巨响,火光冲天。158艇发射的一条鱼雷命中了敌舰右舷。水兵们近半个月来紧绷的神经一下松开了,他们欢呼雀跃,高喊着:“命中了,命中了!”

铁江海下令:“打开消音器,施放烟幕,成单纵队撤出战斗!”

4艘鱼雷艇以43节的最高速退出战场,在海面上清晰地划了8道漂亮的弧线。我鱼雷艇队胜利返航,无一伤亡。

“太平”舰上一片混乱,搞不清是受到何种攻击,舰长还在歇斯底里地向总部呼救:“我遭共军的空军袭击。”舰上人员一面进行损害管制抢救,一面还在胡乱地对空中射击。

被鱼雷重创的“太平”舰,其舰艏没入水中,舰艉翘起,漂浮在海里挣扎着,完全丧失了机动能力。2个小时后,敌人派“太和”舰和扫雷舰、护卫艇各1艘前来救援,并用缆绳系住“太平”舰,企图由“太和”号把它拖回台湾。

天明时,“太平”号舰艏的舷号已经湮没在水中,拖带速度越来越慢。7时15分,“太平”号急剧下沉,“太和”号马上砍断拖缆,顿时“太平”号舰首深深栽到海里,舰尾高高翘了起来,海水慢慢浸过驾驶台,漫上桅顶。7时45分,“太平”号全部沉入水中,海面掀起一个巨大的漩涡,油迹和漂浮物随波漂荡,海面逐渐恢复平静。

陶勇在指挥所听到胜利的战报,兴奋地站立起来,高喊着:“同志们,打得好,人民感谢你们,返航!”

人民海军鱼雷艇部队首战告捷,消耗鱼雷8条,击沉护卫舰1艘,击毙中校副舰长宋季晃以下官兵29人,伤敌37人,上校舰长唐廷襄以下145人逃生。人民海军无一伤亡。

“太平”号被击沉的战报传到台湾,蒋介石坐在椅子里,神色黯然,一言不发。国民党海军总司令梁序昭笔挺地站在蒋介石面前等候训斥。

老蒋站起来正要发怒,但忍了忍,还是强压住了。他坐下闭目说:“刚失东矶列岛,又沉‘太平’号,共产党海军发展快啊。我大陈要塞吃紧,务必加强海上防务。”说完,挥手扬长而去。

真拼啊!河南郑州,高三毕业班学生来到学校运动场参加考前动员会。随着音乐声响起, 让他们吃惊的一幕出现了

离高 考还有不到10天的时间,这所学校毕业班的老师们发现班里有不少学生都出现了头晕、失 眠、精神萎靡的现象。

“学生们压力太大了!这样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的临场发挥!“ 老师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没有什么办法缓 解一下学生们的紧张情绪呢?

当天下课后,几个毕业班的班主任和一些任课老师就在办公室里开起会来。大家集思广益,一起商量如何在考前帮助学生缓 解焦虑,释放压力,为他们打气,让学生们能一身轻松,斗志昂扬的去参加高 考。

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会议蕞终采纳了一位老师的建议,决定在6月4日(距高 考还有3天)那天,给学生们召开一场特别的考前动员大会。

确定好方案后,大家便开始进行分工、敲定细节,一直开到晚上十点才散会。

6月4日这一天,学校高三毕业班全体学生按照通知,准时来到校运动场的主 席台一侧的看台上就座。通知只是说不占用大家过多时间,参加一个简短的考前动员大会。

“这么热的天,为什么不在阶梯教室里举 行,而要选在空旷的运动场上?”学生们也不明就里,议论纷纷。大家刚坐好,就听到站在操场上的主持人老师拿着麦克风大声宣布:“考前动员大会现在开始。

随着音乐声的响起,只见从主 席台右侧的操场尽头有一列队伍沿着跑道向主 席台方向缓缓走了过来。这是什么情况? 学生好奇的注视着这列向他们缓步走来的队伍。

等队伍走近时,学生们不由欢呼起来。只见10个人一字排开,身穿不同色彩、不同款式的旗袍, 身姿挺拔,步态优雅,正款款前行。 排在队首的竟是平时那位不苟言笑的女年级主任,身穿蓝色印花旗袍,面带微笑,向同学们挥手示意。

走在她后面的依次是教毕业班的4位女老师,旗袍加身,各个身姿婀娜,气质令人耳目一新,同学们都不敢认了。大家一边鼓掌,一边欢呼。

当大家的目光转到后五个人时,一下子都呆住了!

短暂的停顿后,大家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全场立即沸腾起来,呼喊声,胡哨声此起彼伏!

原来这5个身穿旗袍走秀的,竟是教他们的5名男老师!与前五位美 女老师一样,身姿挺拔,步态优雅。不仅如此,他们身上旗袍的颜色和图案与女老师穿的相比更为艳丽,但不知为何,却毫无违和感!

他们带着灿烂的笑容,一边走,一边指着自己的旗袍并向同学们大喊:“旗”开得胜!金榜题名!

台上的同学们都炸锅了,呼喊声一浪高过一浪,全场的气氛被推上了顶点……

看到这一幕,网友们都不淡定了!

有网友说:为学生也是拼了!好老师!

也有网友说:不光有好的寓意,而且还能缓 解高 考生的紧张情绪!老师好样的!

还有网友持反对意见:完全没必要!哗众取宠!搞好教学才是蕞重 要的!

大家对此事怎么看?

#河南身边事# #​我要上头条# #金粉社区#

六十年代的一天,位于北京怀柔北宅村的明朝靖难之役功臣朱能墓汉白玉石门被推开,只见里面陈列着四口装满长明灯油的大缸,令两旁用青砖砌成的墓室显得格外瘆人。不过朱能墓在民国年间就被盗墓贼洗劫一空,因此墓室里除了四口大缸外,只剩下朱能和夫人王氏的墓志。之后朱能墓墓冢和神道原址一度不复存在,直到由当地村民挖出被埋在土里多年的文官石像生,北宅村决定重修朱能墓,向世人展现这位为朱棣打下江山的大将传奇。

朱能不仅与明朝皇帝同姓,而且祖籍地怀远县也隶属于凤阳府,所以与朱元璋算是老乡。朱能父亲朱亮从一开始就追随朱元璋,官至燕山中护卫副千户,全家迁往北平,隶属于朱元璋第四子朱棣。1394年朱能继承亡父的副千户军职,与朱棣出征北元,降服北元太尉乃儿不花,首战告捷,从此受到朱棣器重,被任命为燕王府护卫指挥使,这一年朱能只有24岁。

话说1399年6月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建文帝通过兵部尚书齐泰下密旨给北平都司张信,令他见机行事逮捕朱棣,却不料张信在母亲的劝说下主动向朱棣坦白。此时朱棣决定先下手为强,一个月后命姚广孝打出尊祖训,诛“奸臣”,为国“靖难”的旗号激励将士出征士气,而朱能和张玉则为朱棣打响了靖难之役第一枪,诛杀北平指挥使张昺和谢贵,迅速控制北平九门,只用了800人就占领北平全城。

在杀出北平以后,朱能遇到的第一个对手便是年近七旬的开国功臣耿炳文。面对耿炳文率领的30万大军,朱能一马当先,指挥三十名死士冲进敌阵,硬是拼出一条血路,一直追击耿炳文部至滹沱河畔。耿炳文自然不服,整军再战,只见朱能跃马大呼,亲闯对方老巢,最终俘获士卒3000人,大败耿炳文部。

而白沟河之战则是朱能的另一代表作,这次建文军由朱元璋外甥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指挥,总计60万人,欲直取北平,正可谓是来势汹汹。更何况李景隆部下,开国功臣郭英还使出了杀手锏地雷,即石壳内填充火药,插入引信后就密封埋于地下,只要对方一接近便可引爆。此外李景隆先锋官平安与大都督瞿能也占据主场优势,一度大破朱棣燕军数千人。值此关键时刻,战场上突刮大风吹断了李景隆军旗,引发建文军内乱,朱能与朱棣决定趁着风向火攻,反败为胜,歼灭建文军达10万人。

当燕军抵达山东境内后,朱棣在东昌遇到了有生以来最难缠的劲敌盛庸,不仅有万余部下在战场上覆灭,还痛失爱将张玉,就连自己也陷入包围圈,是朱能突出重围救了朱棣一命。此后燕军又在淝河遭遇滑铁卢,朱棣失去另一位爱将王真。当众将都劝朱棣退兵的时候,唯有朱能拔剑而起:“昔日汉高祖十战九败,最后却夺得天下,我军是连连得胜,岂能小有挫折就退兵而回,向他人称臣。” 朱能一番话彻底重燃燕军将士的信心,1402年5月朱能率领前锋渡过淮河,接连攻克灵璧,泗州,盱眙和扬州,让建文军再无反击的能力。

1402年6月,朱能又率先兵临南京城下,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朱棣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事后朱棣大封功臣,朱能受封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左都督,成国公,世袭罔替,赐免死铁券,仅次于姚广孝和邱福。两年后朱能又被加封为太子太傅,每年俸禄增至2200石,位居人臣巅峰。

1406年7月,面对安南即今天的越南胡朝国王胡季犛挑衅,杀害朱棣指定的国王,陈朝王子陈天平和负责护送的明朝使臣薛匆,朱棣下旨由朱能佩征夷将军大印,率领80万大军征讨安南,并亲自为朱能送行至广西龙江。谁知仅仅过去了三个月,朱能就在龙州明朝与安南边境处病逝,年仅36岁。

当朱能死讯传来,朱棣泪流满面,一方面为了稳定军心,他令张辅接替朱能,另一方面则追封朱能为东平王,在靠近昌平天寿山皇陵禁地东北部的边缘地带苏家口,即今天的怀柔北宅村为朱能营建王陵。建成后的朱能墓墓冢周长约167米,封土高约6.67米,墓园由红门,石牌坊,神道和享殿碑亭组成, 人称小十三陵,其中武将石像生就是按照朱能生前容貌雕刻而成。

1407年6月,张辅继承了朱能遗志,占领安南全境,不久朱棣将安南改为明朝交趾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由十五府,三十六州和一百八十多个县组成。为了告慰朱能的英灵,朱棣命令将安南阮氏俘虏迁至北京,为朱能守墓,而这批俘虏也正是北宅村最早的村民。

朱能死后成国公的爵位共传11代,这当中朱能之子朱勇在土木堡之变中阵亡,被明英宗追封为平阴王,玄孙朱希忠则先后六十六次代表皇帝祭祀,并因击退蒙古部落俺答汗立下战功,死后被万历追封为定襄王。

但是轮到了末代成国公朱纯臣,拒绝执行崇祯旨意,辅佐太子朱慈烺,反倒是主动开齐化门投降李自成,更献媚劝李自成称帝。朱纯臣夫人徐氏看不下去,选择自焚殉国,而李自成也瞧不起朱纯臣,借故将他处决,罚没家产,朱能后人从此与平民百姓无异。

本文参考资料:《国朝献征录》,《明通鉴》,《北宅村村史》

10月的一天,河北易县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在对道光皇帝慕陵价值数十亿人民币的楠木大殿进行维修的时候,竟意外发现了连史书中都没有记载的楠木椽头彩绘,为失传的蜡烫技法对楠木原料进行涂色和加工。事实上尽管历史上的道光以节俭著称,但他为了修建自己的陵寝慕陵,不惜两次重建,总计花费白银440万两。等到五年后道光又与英国签署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至此清朝财政濒临破产,国库里只剩下22万两白银。

从清西陵档案可知,原先道光帝陵寝位于河北遵化清东陵宝华峪,其中原配孝穆成皇后早在1827年就下葬宝华峪地宫。结果让道光没有预料到的是,宝华峪地宫出现漏水现象,导致孝穆成皇后棺材被水泡坏。当道光严惩相关官员以后,决定在清西陵龙泉峪重建皇陵,是为慕陵。

为了体现自己所谓的节俭,道光在重建慕陵前特意写了一首御笔诗,称“心犹自慊增惭惧,慎俭平生其庶乎。”如果仅看这两句诗,再结合道光之前的表现,相信不少人都会被骗。毕竟按照《清实录》的记载,当自己第三任妻子孝全成皇后过生日的时候,道光都还下旨只允许在宴会上杀猪两头,主菜只有简单的打卤素面。即使是大学士长龄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以后得胜还朝,道光为他准备的庆功宴也只有一两道小菜,连酒都是没有度数的米酒。

然而讽刺的是,在营建慕陵的时候,道光却大兴土木,不惜使用楠木来装饰地面建筑。特别是慕陵隆恩殿和配殿从天花板,隔扇,门窗乃至放置牌位的壁龛全部取材于楠木之最金丝楠木,光每根楠木原材料在当时就价值万两黄金,放到现在整个工程加起来相当于数十亿人民币。不仅如此,在施工的时候道光还亲自指导,将殿内楠木刻成龙的图案,仅隆恩殿一处就刻有楠木龙形1096条。如此规制在紫禁城都找不到类似的建筑,只有承德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可与之媲美。时隔今日当游人前往慕陵隆恩殿参观的时候,仍然可以闻到楠木发出的香气。

那么慕陵的楠木原材料都来自何方呢? 第一是来自国内楠木产区,例如湖北竹山县,《清实录》就曾记载道光年间的湖北巡抚杨懋恬进献过楠木。第二是来自藩属国越南阮朝,缅甸贡榜王朝和暹罗,即今天的泰国,而上述三国也在道光年间进献过楠木。第三则不排除在维修明十三陵时借机将明朝楠木换下来,因为道光年间清朝确实修葺过十三陵,但修完以后的地面建筑结构却比之前要小,当中存在疑点。

不过道光又很爱面子,为了维持自己的节俭形象,在修建慕陵地面建筑的时候还下旨减少规制和占地面积,声称要“不在宫殿壮丽,以侈观瞻”。结果就造成从外表来看,慕陵确实风格简约,没有神功圣德碑楼,没有神道石像生,没有方城和明楼,坟头只是简单的宝顶。但慕陵内部结构却大肆采用金丝楠木来装饰,仅从这点来看,道光就十分虚伪。

至于慕陵地宫是否被盗,上世纪九十年代清西陵文物管理处曾专门进行电子技术勘测,并查阅了样式雷家族图纸档案,发现地宫仅相当于皇后陵寝规制,为四券两门,里面没有雕刻佛像和经文,同时为了防水设置了双重地漏和龙须沟。而地宫里葬有道光本人,原配孝穆成皇后,第二任妻子孝慎成皇后和第三任妻子孝全成皇后棺木,陪葬品目前能确定的只有装有道光帝后玉玺谥宝和黄金制成的谥册木匣,没有发现被盗迹象。

由于道光陵寝一共修建了两次,最后还剩下一大堆没用完的建筑材料,均被道光下旨进行保管。等到咸丰皇帝修建自己的陵寝定陵的时候,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英法联军入侵,实在拿不出钱,只得征用道光陵寝剩下的建材,包括旧砖605464块和地宫石门等石材65件,节省了白银20万两。

1835年慕陵施工全部完成,但仅仅过去了五年,道光就输掉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签署《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和向英国赔款,将清朝国库彻底败光。从此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开端,更是百年国耻开始,因此道光算得上是昏君,慕陵也是最好的反面教材之一。

1956年的一天,南京博物院在对弘觉寺地宫展开抢救性发掘的时候,竟出土郑和骨灰和牙齿。从发掘简报可知,郑和骨灰和牙齿装在一个鎏金喇嘛塔中,样式为起源于西洋的金刚宝座塔,塔内供奉释迦牟尼涅粱像,两旁则放置6只青花瓷盖罐。

经过对牙齿的检测,死者为中老年男性。随着近几年有更多新文献和史料被发现,初步结论为郑和死后是按照佛教徒礼节进行火化,而弘觉寺出土的鎏金喇嘛塔暨青花瓷盖罐正是郑和的骨灰罐,至于地处牛首山南麓的郑和墓景区,大概率只是衣冠冢。

由于郑和下西洋的官方档案在明朝中期就遗失,外加《明史·郑和传》的相关记载也很简略,要想研究郑和的生平事迹,只能通过文物和其他古籍汇编来入手。根据《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一书的记载,1431年1月,60岁的郑和最后一次率领大明船队下西洋,行程最远抵达非洲最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然后返航。1433年4月初,62岁的郑和于返航途中在古里国病逝,而古里国就位于今天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一带。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郑和死后灵柩被运回国内,由明宣宗朱瞻基敕葬南京牛首山,但运回来的灵柩极有可能是骨灰而非遗体,并且现在的弘觉寺和郑和墓景区同在牛首山,特别是郑和墓景区无法证明墓穴里葬有郑和真身,因此加大了郑和火化后下葬弘觉寺舍利塔的可能性。

《琉球志》曾这样记载,通常大明船队都会在船上准备两副棺椁,用来应对突发情况,如果返航时间较短,就把死者泡在水银里,进行简单防腐处理后运回国内下葬,但这种办法很明显对郑和不适用。

毕竟郑和是于当年4月初去世,季节在南亚已属夏季,而由副使王景弘接替指挥的船队于7月22日才返航南京,正值南方高温酷暑,因此郑和遗体不具备保存条件。就连江苏郑和研究会及部分郑和后裔也承认,牛首山现存郑和墓应为衣冠冢,老一辈传下来的是墓室里只有郑和靴子和些许头发,只是没有得到考古发掘来验证。

而古里国宗教信仰是佛教,具备火葬条件,更重要的是郑和本人就是佛教徒。关于这个论点,有两大直接证据,第一就是浙江平湖市博物馆藏有一部明朝佛经《妙法连华经》,由郑和亲自供奉,上面明确写道“大明国奉佛信官郑和,法名福吉祥”。 第二则是姚广孝在《佛说摩利支天经》 里也承认,“今菩萨戒弟子郑和法名福善......其所得胜报,非言可能尽矣!”

至于弘觉寺更与郑和生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历史文物》杂志在介绍弘觉寺的时候,曾提到郑和在下西洋前多次前往弘觉寺进行祭祀活动,还把海外得到的佛牙等佛教信物放进弘觉寺舍利塔地宫。当郑和督建南京大报恩寺工程竣工后,经过朱瞻基特批,郑和将寺内五谷树,婆罗树等奇花异木移栽至弘觉寺,付出大量心血。

另外就弘觉寺出土的鎏金喇嘛塔暨青花瓷盖罐具体而言,当中的青花瓷盖罐为梅瓶式样,与北京定陵,南京明朝开国功臣墓,广西桂林靖江王陵和湖北钟祥梁庄王墓陪葬梅瓶为同一个风格,只是尺寸为缩小版。能够使用梅瓶来装骨灰和牙齿,就足以证明死者的背景,并且牙齿检测年龄也与郑和去世年龄相符。

在鎏金喇嘛塔上还刻有铭文,即“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这也是一个关键信息。另据北京石景山区文物志记载,李福善又名李童,是法海寺的创建者,为御用监太监,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和景泰五朝,曾跟随朱瞻基出征喜峰口和平定蒙古兀良哈部。永乐年间李童与郑和有交集,两人为同时侍奉明成祖朱棣。如此一来由李童主持安葬郑和的骨灰,于情于理都能解释得通。

早年南京碧峰寺有一块石刻铭文《非幻庵香火圣像记》,作者是郑和部下周满,在提到弘觉寺的时候,直接了当写明“圣皇大恩,师浴麓德塔”,这里的师即师父郑和,德塔为舍利塔的另一种称谓。郑和下葬佛塔,这才是他的最后归宿。

除了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景区及弘觉寺外,云南昆明晋宁区还有一座郑和家族墓,葬有郑和生父马哈只,记载了郑和身世。原来马哈只是色目人,为元朝末年云南地方官吏,生有长子马文铭和次子马三保即郑和。

明朝成立以后,傅友德率部平定云南,马哈只在昆明城破后阵亡,年仅10岁的郑和被俘。在回答傅友德提问时郑和沉着冷静,毫不畏惧,傅友德见他很聪明,将其阉割后送给燕王朱棣。等郑和发迹以后,回到昆明重葬父亲,并由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撰写墓志铭。

正像《明史·郑和传》为郑和盖棺论定的那样,“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郑和下西洋既是古代中国探索世界的巅峰,更是绝唱。无论是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景区,弘觉寺还是云南郑和家族墓,都值得我们前去纪念这位中华民族史上伟大的航海英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