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最美孝心少年 最美孝心少年黄青青

最美孝心少年 最美孝心少年黄青青

时间:2020-11-27 15:23:23

相关推荐

最美孝心少年 最美孝心少年黄青青

,赵文龙10岁,妈妈因病瘫痪,生活不能自理。早上5点,他就起床做饭,叫醒妈妈,帮她洗漱,喂她吃饭。接着,再把她抱上轮椅,推行6公里,抵达医院。他含着泪,对妈妈说:“您一定要好好活着。”

赵文龙,2000年出生于包头市昆都仑区一户普通人家。作为家中独子,他从小深受父母宠爱,一家人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然而,疾病的到来却让这个完整的家庭不欢而散。

,妈妈李英身患重疾,不久,又逐渐失去了行动能力,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为了不拖累丈夫,李英主动提出离婚,丈夫因此离开了这个家。

那年,赵文龙10岁,他选择留下,照顾自己的妈妈。从此,他用稚嫩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家的所有重担。

考虑到妈妈生病,需要吃新鲜的食物。赵文龙经常一大早就去菜场,挑选新鲜又便宜的青菜,煮给妈妈吃。有时候,带的钱不够,菜场的叔叔阿姨都会多给他一些,有的甚至免费送些菜。

早上5点,赵文龙就起床做饭,叫醒妈妈,帮她洗漱,喂她吃饭。如果妈妈当天要去医院治疗,等吃完饭,文龙就把她抱上轮椅,推她出门,走上6公里,抵达医院。

为了给妈妈增加营养,在放学或者拿药的路上,赵文龙就会去路边的垃圾桶里捡空瓶子,搜集起来换点钱,再去菜场买点肉,回家给她做肉丸子吃,而自己就在旁边吃青菜。

李英知道儿子的心意,心里很清楚,如果自己不吃,儿子不仅不会吃,还会伤心难过。所以,她总会积极地提起筷子,幸福地吃起来。看见妈妈吃得很开心,赵文龙乐得咯咯笑。

晚上,赵文龙忙完家务后,就开始给妈妈做全身按摩,舒缓她僵硬的身体,一按就是好几个小时。按摩完成后,他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手酸胳膊疼。有时,直到凌晨3点才能上床睡觉,但他从来都没有任何怨言。

医生告诉李英,为确保生活无虞,她需要每周做3次治疗,每次大概700元,一个月下来就需要8000多元,这对一个低保家庭来说,实在无力承担。

刚开始的那段时间,李英的治疗费用基本是靠亲戚救济,对此她心中充满愧疚。可病还是得治啊,只有活着,才能和儿子多点时间在一起,才不会辜负儿子无怨无悔的辛苦付出。

于是,她做了一个决定,将每周3次的治疗改成每周1次,只要保证自己活着就好。每次治疗时,文龙就会守在门口,心里很是紧张。一来怕妈妈因为减少治疗次数,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二来是怕妈妈治疗疼痛,心有不忍。

很幸运,妈妈每次都会转危为安地出来。这时,赵文龙原本还挂着泪珠的脸蛋立马浮出了笑容,他说:“妈妈,您一定要好好活着,只要您陪着我,再苦的日子都是甜的。”

一年当中,儿童节是赵文龙最期盼的日子。这天,他会推着妈妈来到八一公园,选几个便宜的项目游玩一下,每次离开时都会依依不舍。有一次,文龙忍不住,问李英:“妈妈,咱们什么时候才能将这里的游乐设施都玩一遍啊?”

李英一听,顿时觉得心里酸酸的,眼眶也湿润了起来,她这是在心疼儿子,也是在责怪自己。懂事的文龙立马就看出来了,他话锋一转,安慰道:“等我工作挣钱了,咱们就好好出去玩。”

无论周末还是寒暑假,赵文龙每天的主题就是洗衣、做饭、打扫、陪妈妈去医院,他已经干得十分熟练,家里每个角落都被这孩子打扫的干干净净,只为了能让妈妈待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周围邻居无不称赞叫好。

10月,央视启动了一项“寻找最美孝心少年”的大型公益活动,旨在从全国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发掘出新时期“孝心少年”的典型代表。也是在那年,赵文龙被评为“最美孝心少年”。

后来,李英母子得到了来自许多爱心人士的援助。赵文龙有一个专用的小本子,记录了爱心人士给自己和母亲捐赠的每一笔钱,他说:自己一定要努力读书,争取考上军校,报效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浙江省军区秋季新兵授衔授枪仪式上,他实现了心中的军人梦想,如愿地佩戴上军衔,成为一名光荣的警卫战士,扛起了中国军人的使命和责任,感到分外光荣!

赵文龙因母亲身患疾病,需要全程照料,在本是无忧无虑、备受呵护的年纪,却承担起这个家庭所有的重担,毫无怨言,真的是一位仁善的大孝子!

而母亲李英,宁愿独自承受,也不愿拖累他人,可唯独不能辜负和割舍的,就是自己的儿子。所以,无论生活有多难、有多苦,这对母子依然能够从容于心,淡定于行,相亲相爱,坚做生活的勇者,从不轻易言弃!

参考资料:央视《新闻直播间》之《赵文龙:13岁的男子汉》

丈夫受伤瘫痪,婆婆几乎失明,妻子不堪重负离家出走并改嫁。6岁的女儿黄凤,揣着家里全部积蓄27块钱,拉铁板车驮着父亲,领着奶奶,从安徽到上海,长途跋涉500多公里,开始了边乞讨,边寻医问药之路。

这个女孩儿叫黄凤,是一个97年出生的,来自安徽蚌埠五河县的农村的孝顺女孩儿。

2002年春天,在黄凤5岁那年,父亲黄志仁外出务工,不慎从高处摔落,伤到颈椎,导致颈部以下全部瘫痪。

家里失去了顶梁柱,让原本就穷困潦倒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

父亲的病一直不见好转,妻子不堪重负,也没有了耐性,最终她狠心抛弃所有,离婚再嫁。

年底时,妻子借口出去打工挣钱,头也不回的走了,6岁的女儿黄凤追出去2里地,也没能留下狠心的母亲。

正月,父亲黄志仁和母亲协议离婚,当月,母亲就改嫁到了隔壁村,此后两家人就很少往来,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父亲瘫痪生活不能自理,母亲改嫁不管不问,奶奶双目失明,也需要照顾,生活陷入了绝境,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个6岁的孩子一夜长大,承担起了全部的重担。

她跟奶奶学会了做饭,种菜。她的个头还没有锅台高,就踩着板凳做饭。

“爸,饿了吧?从今以后我要给你烧饭。”

“你个头低,还没锅台高,能烧什么饭?”

“爸,我会煮面,会炒小青菜!”

那几年,他们不是做米饭就是清水煮面条,经常吃咸菜,有时会炒个便宜的青菜。

其实,女儿黄凤第一次做饭时,米饭和青菜根本没做熟,但父亲却吃的很香,他感觉那是他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饭菜。

女儿学着电视,每天都要为父亲翻几次身,她胳膊和双手没有力量,只能用头顶着父亲的身体,用牙齿咬着父亲的衣服来助力,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6年。

,黄凤听说上海能治父亲的病,便做了简易的铁板车,决定沿街乞讨送父亲去上海治病。

她坚定的告诉父亲,不管生死,也要给爸爸治病,我一定行!

几天后,当时年仅11岁的黄凤,揣着家里的全部的积蓄27块钱,用铁板车拉着父亲,领着年迈有眼疾的奶奶,开始了从安徽到上海,长途跋涉500多公里的寻医治病之路。

一路上祖孙三人风餐露宿,也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帮助,不久之后,他们终于出现在上海街头,开始边沿街乞讨,边寻医问药。

他们睡过大街,住过桥洞,在天桥底下躲过雨,在废弃房子里取过暖,虽然日子很艰苦,但黄凤一刻都没有想过放弃。

后来他们的感人事迹被网友拍下,传到了网上,得到了网上,得到了社会上很多好心人的帮助,祖孙三人的生活开始发生了变化。

特别是一位好心阿姨,听说了他们的感人事迹后,把黄凤当女儿一样,每天给他们一家送饭,还带黄凤来家里洗澡吃饭。

社会的关爱,让他们一家感动,也让黄凤看到了治愈父亲的希望。然而,两个多月的漂泊,始终没有得到好消息,一家三口只能又回到了安徽老家。

8月的一天,黄凤在电视上得知,北京神经干细胞移植技术,可以治愈父亲,于是那年暑假,她再次拉着父亲出发了,只不过这次的目的地换成了北京。

到了目的地,当得知治疗父亲的医药费,经过减免后,仍需要20万时,她没有放弃,又坚定拉着父亲在北京街头乞讨。

看着女儿如此拼命,父亲痛不欲生,他说:“我真想死了算了,这样女儿就不用跟着我受罪了!可是我太没用了,全身不能动弹,脸上停一只蚊子都赶不走,更别说去结束生命……”

于是他想到了绝食,然而让他想不到的是,她不吃饭女儿也不吃饭,就这样父女俩饿着熬了三天,父亲终于妥协了,和女儿哭成一团。

父亲哭着说他对不起女儿,女儿小时候特别活泼,现在沉默寡言,都是他这个废人连累女儿。女儿黄凤却说会一直照顾爸爸!

后来,“板车女孩”黄凤的感人事迹,通过网络不断发酵,感动了社会很多爱心人士,他们获得了潮水般的援助,他父亲也住进了北京的爱心医院。

医生很惊叹,她父亲瘫痪这么多年,没有得到专业护理,身上竟没有一块生疮和腐烂,这简直就是奇迹。

我觉得,这不仅是奇迹,这更是一种女儿对父亲的爱,这正是女儿黄凤长年累月,坚持不懈给父亲翻身照顾的结果。

黄凤的孝心举动,感动了所有人,也改变了家人的命运,父亲经过治疗,已经可以坐在轮椅上做一些简单的活动,她后来也考上了大学,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黄凤被评为最美孝心少年,后来,她的故事被拍成电影《女儿》,教育我们要有孝心,懂得担当和责任。

黄凤的梦想是想当一名医生和护士,社会用爱帮助了她的父亲,她也要用自己的力量来回馈社会。

尽管生活很艰辛,命运很坎坷,但她始终勇敢担当,没有向命运低头,用实际行动展现了90后责任和担当。

她用担当和责任感动所有人,用孝心和爱温暖了所有人,这才是父亲真正的小棉袄。

也许,黄凤扛起来的不仅是家庭的重任,更是对生活的希望。愿每一份的善良都能被善待,愿每一份感动都能带来幸福。#情感#

【人物访谈】2

《孝心少年风采录》出版

——作家韩胜勋文学创作梳理(二)

【书人书事】10月,韩胜勋著《孝心少年风采录》由新世纪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报告文学和诗歌两种文学形式,讲述了中央电视台评选出的11名“最美孝心少年”的感人事迹。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海军原副司令员赵兴发中将题写书名。老一代革命家陈云同志的秘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朱佳木同志亲自对这本书的创作进行指导。在他建议下,作者将原本单纯诗配画的表达形式,加入了故事叙述,更充分地展现了孝心少年的风采。朱佳木同志在为此书写的序言中说:“我想,这样一本书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它可以成为广大青少年向榜样学习的读物,也很适合家长、学校用来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样书出来后,朱佳木同志又在百忙中,抽出时间进行审看,指出一些问题,提出修改意见。朱佳木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云与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理事长等职,工作非常繁忙,还能这样深入细致的指导《孝心少年风采录》的创作,足见他对这本书创作的重视。

【社会反响】《孝心少年风采录》出版后获得很好反响,《中国青年网》《读书网》《少年儿童 参考网》《豆瓣阅读》《京东图书》等媒体和媒介进行了推介和报道,赞扬说:此书传承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弘扬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孝心少年风采录》成为《百度百科》推介书目,许多红军小学,将此书作为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图书之一。(未完待续)

图片说明:

图一:《孝心少年风采录》封面。

图二:版权页。

图三:作者与老一辈革命家陈云的秘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朱佳木(右)合影 。

图四:作者向红军小学学生捐赠《孝心少年风采录》。

①我伯伯家的两个女儿,从小一块长大的,出嫁以后,互不往来,也不说话,两家的孩子也不往来,都二十多年,两家孩子都结婚了,还这样。

每年清明节,也都是裢襟两联系好了相约开车去扫墓,即便在一起,也当没看见。

我也从中做了不少工作,可他们觉得这样挺好,各过各的日子,互相不打扰。

有没有一样的?欢迎来评论区说一说。

①正搂着女友睡觉,突然接到老总的电话:小张啊,小张你不用来上班了!我突然大吃一惊,痛哭流涕的说:老总,我虽然上班玩游戏,经常打瞌睡,偶尔迟到,一星期请两天假,时不时还和您顶嘴,可是我总得来说没什么大毛病,您不能把我开除了!电话里传来老总不耐烦的声音:别给老子装蒜,明天就是你和我女儿大喜的日子,你不会忘了吧?!

①父亲高位截瘫,母亲不堪重负改嫁他人,留下6岁女儿跟双目失明的奶奶相依为命,于是6岁的黄凤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12岁时她做了1个大胆决定,揣着27元钱用铁板车推着父亲和奶奶跋涉525公里到上海治病。

黄凤,安徽五河县申集镇人,是个95后,她原本有着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是父亲因一次意外,高位截瘫。

这下,不仅要照顾父亲,还要照顾失明的奶奶。妈妈难以承受这样的压力,丢下黄凤和家人,离婚了。

妈妈离开的那一天,黄凤大哭着,拉着妈妈的衣角,说:家里离不来妈妈,求求妈妈别走。但是妈妈回头看了一眼家,然后头也不回的的走了。

妈妈的离开,让家里陷入了困境,黄凤才6岁,连饭都做不好,但是黄凤擦干眼泪,看着躺在床上的父亲,和失明的奶奶,她觉得自己该承担起这个重担了。

首先,就要解决吃饭的问题,于是小小的黄凤,开始做饭了。她乐观的对父亲说:爸爸,你今天想吃什么呀。

爸爸说:你这孩子还能做饭吗?黄凤对着父亲说:爸,我会炒青菜,我炒给你吃。

还没灶台高的黄凤,搭着板凳,用力的举起大锅铲,炒了一盘青菜,她分成了3碗,把青菜喂给父亲吃,虽然青菜半生不熟,但是父亲却笑着说:很好吃。然后背着黄凤,留下了眼泪。

就这样,黄凤挑起了一家生活的重担,开始学做饭,学着操持家务,学着照顾父亲和奶奶,这一做就是6年。

到时,在她12岁时,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要带着父亲去上海医病。但是该怎么去呢?她没有钱,买不到车票,于是她决定走路去上海。

于是,她开始设计铁板车,车上要坐2个人,一个是爸爸,一个是奶奶。于是她找人设计了推车,质量要好,要能承受2个人的重量。

于是,他们三个人就开始出发了,黄凤揣着全家的生活费27元,开始了漫长的求医之路。她早上从家里出发,推着父亲和奶奶上路,走一路歇一路,很缓慢。父亲见到因为吃力而大喘的黄凤,心疼女儿劝她回去。

但倔强的黄凤却说:爸爸,我一定给你推去上海治病。

父亲却说:算了,回去吧,我们也没钱医病。

但黄凤却依然不肯放弃,于是一路走走停停,开始了从安徽到上海的征程。一路上,他们的钱花光了,就只能饿着肚子,但是总会有好心人给他们一些食物,看他们穿的单薄,会给他们衣服。

他们就这样来到了上海,可是没钱住旅馆,有好心人给他们棉被,他们三个人就盖一床被子取暖,但是初到上海,黄凤没有钱,为父亲治病的事也没有成功。

直到几个月后,有拍客发现了她,并将她的故事上传到网上,于是全国的人都知道了黄凤的事,大家纷纷伸出援手,想帮助这个女孩。

于是,黄凤的父亲被接到了上海的武警医院,开始各项检查,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父亲的病明显有了好转。

黄凤父亲黄志仁竟然可以在轮椅上坐10分钟了,黄凤看到这些,更加努力的照顾父亲,鼓励父亲,每次父亲在坐轮椅之前,黄凤都要为他清理大小便,换上干净的衣裤。

虽然知道医院有护士,会照顾父亲,但黄凤却不放心,一分钟都不想离开父亲,就连医生都说:黄凤照顾的很好,病人身上一块褥疮都没有。

经过治疗后,父亲可以回家复建了,但黄凤也应该上学了。政府为了黄凤一家租下离学校近的房子,方便黄凤下课后照顾家人。

@带刺的噯情 :

早上6点,黄凤就得起床,做好早饭喂给父亲和奶奶吃,然后去上学,中途趁着休息,她还要回家帮父亲翻身。

11点半下课后,她要赶紧回家做午饭,照顾好家人后,然后再回教室上学,下午5点,她回家做饭,洗碗,洗衣服,然后做作业,帮助父亲复建,然后照顾父亲和奶奶睡觉。就这样,忙碌的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虽然很苦很累,但黄凤却从不抱怨,她乐观的说道:希望爸爸能好的更快,她辛苦一点没啥,以后她要做护士,学会护理,以后读书都要带着爸爸一起去读。

直到,黄凤被评为最美孝心少年,还有人将她的故事拍成了电影《女儿》。黄凤是90后,年纪虽小,却勇敢的扛下了生活的重任,面对生活的苦难,她坚持咬牙下来,乐观面对。

【湖北宜昌:连续9年推出新春第一课】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 张黎磊 刘超)对于现在就读湖北省宜昌市第六中学的余佳琪来说,新春开学第一天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她家的“诚实守信、乐观友善”家训成为全市学生学习的榜样。父亲热心救人被评为宜昌十大民选新闻人物,余佳琪拾金不昧被表彰为宜昌市美德少年,父女俩同时出现在了“新春第一课”里,这让她感到无比激动和难忘。

自起,宜昌市教育局联合市委文明办、三峡广播电视台推出“新春第一课”主题教育活动。活动选材取自宜昌本土特色文化、先进人物、典型事迹,用身边的榜样引领孩子健康成长。9年来,每年春季开学的第一天,全市中小学生和家长都会守候在电视机前,共同收看“新春第一课”。

宜昌市“新春第一课”最初就确定了“培养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课程标准,每年确定一个主题。今年,以“弘扬抗疫精神·培育时代新人”为主题,为学生上好人生成长大课。

“新春第一课”始终坚持发掘学生中的典型代表,为孩子们树立身边的榜样,如带着母亲上学的“全国最美孝心少年”黄露露,9岁挑起家庭重担的“湖北美德少年”徐梦婷,打工捐助山区贫困学生的大学生曹浩,面对孤独仍乐观生活的留守儿童余文灏……这些孩子们最熟悉的身影、最感人的故事表达的是最真实的感动,树立的是最有效的榜样。

“宜昌市‘新春第一课’系列教育活动实实在在,直击孩子们的心灵,现已成为宜昌中小学生的一个期盼,一份弘扬中华美德的‘盛筵’。”宜昌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覃照说。

作者:特约通讯员 张黎磊 刘超

《中国教育报》03月15日第3版#教育##教育微头条##开学季#

近日,曾获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度特别关注孝心少年称号的梁燕,再次引发关注。她坎坷的身世、坚强的精神、真挚的孝心以及质朴的知恩图报之情,让众多网友泪目。

1998年8月,在赶圩回家的路上,平睦镇平睦村村民梁贤江捡回一个被人放在纸箱里遗弃的女婴。他一个经济困难、年近花甲的孤寡之人,硬是“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她拉扯大了,并给她取名“梁燕”,“希望她能像燕子一样能翱翔天空”。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像梁燕这样的孝女值得我们90后与00后学习,做人要知恩图报,不要忘恩负义!#故事#

近日,广西钦州女大学生毕业后回家乡当老师的消息火了,冲上热搜,网友纷纷点赞!

1998年8月,在赶圩回家的路上,由于经济困难独身、年近花甲的平睦村村民梁贤江看到一个被放在纸箱里遗弃的女婴。他高兴把女婴抱回家,并取名“梁燕”,希望她能像燕子一样能翱翔天空。

,小梁燕6岁时,梁贤江因病瘫痪在床,好心的他便告诉了女儿她的真实身世,要她去寻找亲生父母,但她说什么也不愿意离开:“不,我不走!哪有女儿不管阿爸的?”

从此,小梁燕一边读书,一边学习做各种家务,同时还学习如何护理瘫痪的父亲,稍有闲暇就学编织箩筐卖钱贴补父女的开销。

,梁贤江病情恶化完全丧失自理能力。14岁的梁燕在上学的同时,每天给养父换洗至少三次。,她的事迹经媒体宣传后,荣获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度特别关注孝心少年称号。

今年,大学毕业后的梁燕毅然选择回家乡小学做一名老师,既可以为家乡的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又能够方便照顾父亲,23岁的她笑得特别开心,感觉到无比幸福!

祝福心中有爱的一对父女!愿好人一生平安!

妈妈不堪生活的重负,喝农药去世,爸爸入狱,爷爷病倒,5岁的袁德旗请求奶奶把他卖了换钱给爷爷治病。

当不幸的灾难接踵而至,一个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奶奶的肩头,奶奶扫大街,每月1000元钱,还不够爷爷吃药用。

袁德旗怕奶奶累着,心疼奶奶,就对奶奶说:“奶奶,咱家没钱,爷爷要看病,不行的话就把我卖了吧。”奶奶抱着懂事的孙子,眼眶湿润了。

从此后,小德旗就主动帮奶奶干活,除了帮扫大街和做家务,还学会做饭和捡废品。

为了让奶奶少些辛苦,德旗不顾奶奶的阻拦,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寒冬酷暑,每天4点半就起床帮奶奶扫大街,他的手在冬天里冻到发脓溃烂。

炎热的夏季,口渴到嘴唇干裂,德旗也不舍得买瓶水喝,实在坚持不住了,就到附近一个医院接水喝。

但他从来不怪这个家给予他的苦难,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拥有大房子,好生活,漂亮的衣服,相反他总是可怜爷爷奶奶不容易。

拖着重重的垃圾车边走边打扫,已成了他的习惯,他不怕脏不怕累,就怕有着卫生死角打扫的不干净。

因为德旗家在农村,来到市区后,到附近一所小学借读,家中窘迫的状况,曾让他几次对奶奶说不愿意上学了,但奶奶深知,在今天这个社会,没有文化是行不通的,再苦再难,都不能让孙子失去学习的机会。

为了不耽误上课,德旗总是离上课还有半小时的时候,回到家里换下脏衣服,然后清洗干净,才会饿着肚子,拿起书包匆匆往学校赶去。

中午回到家里,德旗又忙着给爷爷奶奶下面条,什么菜最便宜就吃什么菜,他最喜欢吃的土豆炒肉丝,自从妈妈不在,爸爸入狱,爷爷患了严重的腹积水后,就变成了一种奢望。

就连逢年过节,德旗也穿不上一件新衣服,都是捡拾别人不要的旧衣服穿。

和同龄的孩子相比,小德旗没有父母的怀抱可以撒娇,不会玩网络游戏,只有扫不完的马路和生活的劳累和心酸。

吃过午饭,德旗有时还要拉着捡来的废品,到五六里地到废品站去卖,一次能卖十几元钱,一个月能卖三四次,攒下的钱,要留给爷爷治病用,他希望爷爷快点好起来,这样他和奶奶也会少点辛苦。

忙碌一天,到晚上德旗还要给爷爷按摩肚子,以减少病痛带给爷爷的折磨。

有小朋友让袁德旗去他们家玩,看到人家那么富裕,自己家却住在一个小破屋里,他不再怨妈妈离他而去,想妈妈的时候,就蹲在角落里默默流泪,怕爷爷奶奶看见了伤心,从来不让爷爷奶奶知道。

小小的他,心里有一个愿望,那就是长大了能找份好工作,多赚点钱,住上像同学家那么大的房子,让爷爷奶奶晚年享福。

德旗的事迹被大家知道后,很多人都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当地政府给他一家安排了廉租房,学校也免除了德旗的学杂费,师生们一起捐款给他买了棉衣棉裤,让他安心读书。

11月,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德旗有了让北京读书的机会,拥有了和大城市孩子一样好的学习环境,还参加了学校的棒球队。可是仅仅三个月,德旗又回到了老家安徽亳州,他不放心爷爷奶奶,他要回去帮奶奶扫地,帮爷爷按摩吃药。

德旗盼着自己快快长大,更希望爸爸在狱中好好改造,争取早点出狱,多陪陪他和爷爷奶奶。

一次节目中,演员陈晓送给德旗一本《安徒生童话》,希望德旗不管受了多少委屈和多少的磨难,心中都要有一个童话,然后通过努力,实现童话般的生活。

,11岁的袁德旗荣获由中央电视台开展的“最美孝心少年”称号,他的孝心和自立自强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是新时期所有少年儿童的榜样和楷模!

苦难是所最好的学校,希望德旗年少吃的苦,受的罪,能成为他成长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让他的心胸在磨砺中变得强大,更希望社会上好心人的帮助能温暖他的一生。

爸爸妈妈说:“我们出去打工了,家里交给你了。”11岁的儿子,说,“好,你们放心吧。”他家有个患癫痫的哥哥,一个没上学的妹妹,一个82岁的奶奶,还有三亩旱地,四亩水田。11岁的男孩,能撑起这个家吗?

这个男孩叫田应志,他1998年7月出生在兴仁县屯脚镇坡脚村 。他有一个哥哥叫田应权。还有一个妹妹。

哥哥三岁得了小儿麻痹症,走路一步三晃,后来又得了癫痫,发作时口吐白沫,面目狰狞,有时候一天发作四五次。田应志开始很害怕,后来习惯了。他想为哥哥减轻痛苦,他决定自己一定要做个医生,帮助哥哥治好病。

7岁的时候,田应志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把他送到学校。哥哥虽然已经超过了入学年龄,但是父母担心他路上出问题,更担心他在学校犯病,不敢让哥哥去上学。但是,田应志看到了哥哥的渴望。

田应志看在眼里,一直恳求爸爸妈妈,但是爸爸妈妈一直不同意。他上了二年级后,他再次恳求爸爸妈妈,并且向他们保证,自己会照顾哥哥,自己愿意从一年级开始重新上,不管是路上还是学校,他都负责照顾哥哥。父母这才同意了把哥哥送到学校。

从那时候起,田应志就成了哥哥的“贴身保镖”,路上搀扶着哥哥,到了学校给哥哥整理书本,收拾书包,扶着哥哥去厕所。

这几年,家里为了给哥哥治病,欠了很多外债。靠着种地打零工,很难维持下去。底,父母就商量着出去打工赚钱。可是这一大家子怎么办?

一个残疾的田应权,需要有人照顾,根本离不开人。田应志才11岁,还有一个妹妹。奶奶已经80多岁,身体也不太硬朗了。家里还有三亩旱地,四亩水田。这些农活谁来干?家里大大小小的家务怎么办?

夫妻两个犯了愁,留一个人在家里照顾家庭最好,就少了一个能赚钱的人。在家里,守着这些事情,一年到头也没有什么收入啊?

田应志看到父母的为难,他拍着胸脯说,“爸爸妈妈,你们放心吧,我都11岁了,我能做好这些事情。你们都出去打工吧!”

爸爸和妈妈看了看,“你能吗?你还是个孩子呢。”

田应志说“我能做好,我不会做还有奶奶呢,我跟奶奶问清楚,你们放心吧。”

夫妻两个思前想后,狠狠心,还是赚钱重要。春节过后,两个人还是坐上了外出打工的汽车。临走前,妈妈千叮咛万嘱咐,交待田应志,这个家就交给你了。

田应志看着爸爸妈妈远走的背影,下定决心,自己一定要当好这个家。从那之后,他就成了当家人。

奶奶年龄大了,他自己下地干农活,三亩旱地,他一个人用锄头刨,到了收玉米的季节,他一背篓一背篓地背回家里。

回到家里,他还帮助奶奶料理家务,照看年幼的妹妹,帮残疾患病的哥哥穿衣服、洗脸、洗脚……

这些活虽然辛苦,其实一点都不怕,他最害怕的是哥哥癫痫发作。发作时的情景实在是惨不忍睹:口吐白沫,在地上翻滚着,颤抖着,抽搐着。他每次都冒着被哥哥咬伤的危险,把哥哥搂在怀里,哥哥口中的白沫顺着他的身上往下流,待哥哥抽搐的身体渐渐恢复了平静,他就打来清水帮哥哥抹脸搓手,为哥哥换上清洁衣服,然后守在哥哥身边安慰着 。

田应志愣是一点一点撑起了这个家。除了照顾家里,他在学习上,非常努力。他白天没有时间学习,总是在晚上大家都睡了,自己单独学习,他想要学习好,想要以后能当医生。

日子就这样一年一年度过,到了9月,这对兄弟同时来到了离家更远的屯脚中学上初中。 这个学校离家有8公里远,哥哥的身体根本折腾不起,只能住校。一周回家一次。

他把一些简单的家务事,交给妹妹,告诉妹妹,照顾好自己和奶奶就好,重活等他放学回家来做。

他带着哥哥到了屯脚中学,他去找了老师,请求跟哥哥在一个宿舍,一个班级,方便自己照顾哥哥。老师被他感动了,他提供了方便,并且特意给兄弟两个安排了一间一楼的宿舍。

田应志在照顾哥哥的同时,从不放松自己的学习,每天晚上都等哥哥休息了,在学习到半夜。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哥哥的成绩处于中下游。

刚上初三,哥哥找到老师,申请退学。哥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自己不想耽误弟弟的学习。田应志跑到教室,劝说哥哥。后来,在老师的极力劝说之下,哥哥田应权同意留级一年,继续学习。

这个时候,田应权的父母也商量好了,让田应权的父亲回家,照顾家庭。妈妈继续打工。

经过一年的努力,田应志顺利以504分的高分被兴义五中。

,田应志荣获兴仁县“十佳美德少年”、贵州省美德少年,9月,田应志入选全国“最美孝心少年”,并受邀到中央电视台参加全国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

田应志坚持初心,努力学习,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田应志参加了高考,考了517分,顺利被遵义医科大学录取,迈出了自己从医之路的第一步。

@临七月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田应志11岁,就担起了家的责任。跨过苦难,人生终将迎来美好!祝愿他早日成为一名医生!

【人物访谈】2

韩胜勋简介

韩胜勋 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韩老师讲故事》《孝心少年风采录》《韩老师朗诵诗选》等文学著作。曾担任《非遗中国行》电视栏目责任编辑、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宣传部长、中国影协、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送欢乐下基层演出总撰稿。

寓言诗集《韩老师讲故事》出版

—作家韩胜勋文学创作梳理(一)

【书人书事】韩胜勋多年来潜心寓言诗的创作,善于把寓言写成一个好听的故事,像把糖融化于水一样,将哲理融化在故事中,在内容上着眼于新的潮流、新的思维、新的观念。所以他的寓言诗有故事的趣味,有诗歌的优美,也有哲思的深刻。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北京日报》《光明日报》《东方少年》《幼芽》(贵州)、《摇篮》(江西)等刊物发表了大量的寓言诗。其中《学习与研究》(北京市委理论刊物)连续5个月刊登了韩胜勋的寓言诗。寓言诗“自负的虎”被我国连环画创始人刘继卣画成连环画,发表在《连环画报》上。这首诗还被一位作者抄袭发表,引来一篇《抄袭太可鄙》的批驳文章也见之报端。

韩胜勋寓言诗集《韩老师讲故事》4月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我国著名外交家、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写序言。他在序言中评价:“听韩老师讲故事感到亲切,唤醒了我六十年前上小学的时候读冰心、柯岩和安徒生等中外名家作品时的幸福记忆。”“韩胜勋是我们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的宣传部长,看来,他是位合格的部长……我向我的孙子孙女及其同龄伙伴以及他们的爸爸妈妈认真推荐这位美丽老师写的美丽的书。”国务院原副秘书长、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李树文题词:喻说哲理 启迪心智。海军原副司令员赵兴发中将题词:故事成趣 蕴味深长。

《韩老师讲故事》故事多多,全书分为志向篇有小鲸鱼潜水、草原远不远、麻雀与小天鹅等6首。奋斗篇有鸡的教训、不织布成网、小山羊学奔跑等14首。谦虚与骄傲篇有鸭嘴兽的骄傲、“,”与“!”的故事2首。美与丑篇有最美的故事、蝴蝶恋花、小鹿照相等7首。伟大与平凡篇有大象与细菌、一根毫毛与一枚鸡蛋等3首。自律与贪欲篇有刚感慨完的狼、不吃鸡的狐狸等4首。民间故事篇有老鼠嫁女、蛙声的传说等7首。发现篇有小松属播种、熟路与磨道等9首。求变篇有小鸡与蛋壳、蛇换新衣等7首。除旧篇有回山的虎、章鱼叹等5首。等等。

【社会反响】《韩老师讲故事》出版后获得了很好的反响,被《中国青年网》《未来网》《文轩网》《当当网》《微信读书》广泛宣传,成为了“百度百科”推介书目,被团中央未来网指定为“特别推荐青少年读物”,被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评为“金骆驼创作奖银奖”。还有许多读者朗诵其中的篇章,并把朗诵作品传到网上。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