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反映边疆将士的诗句 反映边疆将士的古诗词

反映边疆将士的诗句 反映边疆将士的古诗词

时间:2021-01-30 07:05:13

相关推荐

反映边疆将士的诗句 反映边疆将士的古诗词

子曰诗词那些被我们误会的诗句

枝上棉柳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本意是指大千世界机会很多,不要过分注重于某一件事而却不知变通,今被认为男女之间无需死守一方,可以爱的人或值得爱的人很多。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出自《诗经.风》当中的《击鼓》篇,主要表达的是沙场的战友之情以及士兵们戍守边疆不得回家的无奈和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却被人们用来形容爱情。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本来是指是春天的夜晚即便是很短的时间也很珍贵,用来曰美景的短暂和珍贵。却被认为是形容洞房花烛夜。

涨知识了不[兔逢新春]

(接前,请关注支持,谢谢!)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予以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则给予无情的鞭挞(如《战城南》《丁都护歌》等)。李白还写了不少乐府诗,描写劳动者的艰辛生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与同情(如《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待续,请点赞支持,谢谢!)

小学生必背经典古诗词

(47)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作者简介】

李白(701一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西域,幼时又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被公认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李白的想象天马行空,诗句如行云流水,900多首诗篇传诵千年,有《李太白集》传世。

【注释】

(1)关山月:古乐府《横吹曲》调名,属于乐府诗,其内容大多是抒发离别的情怀。(2)天山:指祁连山,在今甘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之间。(3)玉门关:为汉武帝时设立的通往西域的重要关卡,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在今甘肃敦煌一带。(4)汉:指汉代。(5)下:出兵的意思。(6)白登:今山西省大同市东部的白登山。(7)胡:古时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吐蕃。(8)窥:窥伺,侵扰。(9)青海湾:指今青海省的青海湖,因为颜色是青色的,所以得名青海湖。(10)由来:自古以来。(11)戍客:戍守边疆的战士。(12)边色:一作“边邑”。(13)苦颜:指凄苦的容颜。(14)高楼:这里指住在高楼中的戍边兵士的妻子。(15)未应:没有能够。(16)闲:停止,空闲。

【译文】

一轮明月从天山升起,它穿梭在苍茫的云海之间。

长风从几万里以外吹来,吹过了玉门关一带。

当年汉朝曾出兵白登山,因为胡人在骚扰青海的边境。

这里自古以来都是征战之地,很少有人能够活着从这里回去。

戍守的战士望着荒凉的边地景色,思念着要回到家乡而愁容满面。

家乡的妻子在夜晚登上高楼,叹息的声音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风光以及战士艰苦遭遇的诗歌。全诗包含三部分,前四句描写边塞的壮阔景象,通过对“明月”“天山”“玉门关”的刻画,展现出边塞的辽阔图景。中间“汉下白登道”四句是过渡句,承接上文,从这一句开始则转而描写现实,即这里是历来征战的地方,自古以来就很少见到战士回家。最后四句,则转向描写戍边战士的苦境,表现他们的思乡之情。整首诗主要表现自古以来边塞上无休止的战争冲突,但诗人却不以此来下笔,反而从侧面,即边塞的风光和战士的思乡来突出展现,这使得诗歌的内涵更为沉重了。#天天古诗词#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意气风发的时代,这个“大有胡气”的朝代中,边疆战争之频繁和战胜次数之多,在中国古代史上非常罕见。所以只有唐朝才能诞生专门的边塞诗派,诞生像“年年战骨埋荒外”这样的诗句。而至于“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种豪言壮语,则由于后世朝代偃武修文的风气,甚至成为了古代史上中国人尚武精神的绝响。尤其是贞观年间,大唐帝国四面出击,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唐玄宗有段时间好大喜功,这一喜好被有心人直接利用,妥妥的劳民伤财。边疆将士们不惜人力求得战功,获胜也许得到不少恩赐,但这代价太大了。

杜甫曾经和朋友李白、高适一起讨论上面的时局,诗人是敏感的,所以他们对未来也充满担忧。

平民百姓,有谁不想要天下太平,战乱中深受苦难的无疑是老百姓。杜甫在后面的安史之乱中吃尽了苦头,流离失所。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杜甫的文字里,都能感觉到当时的现状是何等凄凉。

以前的我,读唐诗却不了解背景,最终也未能体会诗人的情感。现在,阅历丰富点,联想也更多了,所以,也就能更多的理解杜甫诗句里的沉重。

相比杜甫,李白的诗更多的是浪漫,他也经历过苦难,但他的文字显得有点超脱。要论更喜欢谁的,我想,现在我更喜欢杜甫,因为感觉距离近一点。

看《杜甫传》打卡第四天。#打卡挑战局#

∥墨脱,竹山竹奇∥不到墨脱,不知道有那么多竹林,一丛丛一排排一簇簇,枝繁叶茂密密如丝,相连成片延绵不断,真是一个翠竹的世界。

登上了墨脱斑竹山远望,云雾缭绕群山巍峨,竹林无边,青翠欲滴。那竹竿上紫色的斑点格外醒目,好像是人们洒下的泪痕所凝成。不是吗?

我记得,唐代大诗人李贺写过这样的诗句:“筠竹千年长不死,长伴秦娥盖湘水。”明代作家李梦阳也写过:“不知篁竹苦,谁见泪斑深。”对斑竹作了极力的渲染,哀婉动人。清朝初期的诗人施闰章则说:“游人自洒离愁泪,不是当年旧泪斑。”寓意颇为深远。此刻,我默诵着历代有关斑竹的诗句,怎能不自然而然地沉入优美的神话和诗的意境之中?

离开斑竹山,我们走向了竹林深处,只见几个战士围着一只大铝锅,沸腾的锅里正煮着一片片鲜嫩的竹笋。大伙捧着竹筒饭,就着竹笋片,蘸着辣椒,真是清香扑鼻,令人垂涎欲滴。据随行的军医袁支模讲,墨脱竹笋肉厚、质好、脆嫩、清香、味鲜,是一种高蛋白粗纤维,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具有防癌治癌功能。

我们在竹山,数不尽的竹,看不完的绿,从高处越林穿竹而下的两位门巴姑娘,停停走走,走走停停,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我先搭话了:“挖竹笋?”年长的一个羞答答地“唔、晤”,声音很低。小的一个却落落大方,“是呀!”说着,一双黑而发亮的眼睛直盯着我,说:“我们这里竹可多啦,西藏有20多种,这山上就占了一半!有香竹、方竹、牡竹、梨藤竹、新小竹……”那种“家乡好”的得意样子喜形于色。

我倾听着,尽管不大相信她所说的数据,却佩服她能在生人面前大胆地诉说,不简单!望着她俩闪入竹林的背影,我似有所思……

雅鲁藏布江环抱的茫茫竹山,像一座飘浮的翠岛。远处一瞥,只见朵朵绿云朵朵浪花,恍惚有身临其境之感。夜宿门巴楼,听门巴老人说,这竹山是深居天宫的一个仙女,一日出巡南天,偷看了人间大地的惨景,不忍凡俗生灵受苦受难,因而不顾天界规严悄悄下凡,寓居墨脱峭岩洞穴,用金梭银线绿云银丝,装点了山岭,又引来天河水化成雅鲁藏布江……

严冬,这里群山镶玉,万林垂枝。入夏,新竹添翠,花香沁人。春来,新笋拔节,满林哔剥脆响。金秋,霜染林醉,竹蛙击鼓欢唱,这一切景况是在向竹山人家祝福,竹山丰收了……

美在自然,壮在开拓,墨脱是避暑胜地,也是竹器工艺的家乡。在发展西藏旅游,振兴边疆经济的今天,竹山将放射出丽夺目的光彩!

∥我是@读走西藏 谢谢∥

1966年夏,16岁的上海知青王庆军初中毕业后跟着一帮同学一起坐车去了新疆,去实现人生梦想,奉献青春,支援祖国边疆建设。

四天三夜的旅途,到了大河沿车站,换乘敞篷卡车继续前行,到了天山脚下的农二师五团场时,从身上掸下一层黄沙。

那会条件真艰苦啊,皑皑白雪的天山,茫茫的戈壁荒滩,正如诗句中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荒凉至极。

他们住的是地窝子,那是一种半地下的穴居房,房顶和地面平齐,这样不至于被大风刮跑。而吃的总是一层不变的棒子面窝窝,唯一得以改善的是长途跋涉运进来的白菜萝卜,几乎见不到肉。而每天强体力劳动甚至超过14个小时,靠着原始的工具挖渠引水,洗碱改壤,把盐碱地变良田。

辛苦的付出总有回报,到了1973年,王庆军所在的连队已经成功改壤千亩良田,小麦、棉花、玉米都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种植,长势良好,饮食、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可以农场自给自足了。

1974年,王庆军的连队来了十几个浙江籍的支边女青年,大都高中毕业,年纪二十二三岁。中午吃饭的时候,指导员正在挨个关心战士们个人感情问题。王庆军一眼就相中了站在门口的那个浙江姑娘。

王庆军是连队年年的先进个人,奖状贴满了宿舍,还曾经得到过一身新军装和一双解放鞋的奖励。当指导员把这个浙江姑娘介绍给他的时候,他咧着嘴笑得那么开心,又那么腼腆。

这一年王庆军已经24岁了,是属于团里优先考虑个人问题的对象。指导员故意找借口离开了,让他俩先谈谈,互相熟悉熟悉。

这个浙江姑娘叫吴小梅,她看着这个被大漠洗礼过而变得果敢干练的男人,皮肤粗糙,但是筋骨有神,她同意出去走走。他热情洋溢地介绍着六七年来连队取得的成就,可是就是忘了介绍自己。

第一次见面极为短暂,仅仅是午饭间隙的二十来分钟。回去后王庆军一直很开心,做任何事情,浑身是劲。而每次指导员试图探吴小梅口风时,她说:“我刚到边疆不久,现在考虑的是如何实现人生梦想,和男战士们一样建功立业。”

隔了几天,他们第二次见面,王庆军就已经不知道该聊点啥,于是故意没话找话:“小梅,你来新疆有些日子了,这里的生活饮食能习惯了吗?”

吴小梅叹了口气:“好久没有吃鱼了。”吴小梅的家乡靠海,鱼对她而言,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但是这会别说海鱼,就是一般淡水鱼也是相当奢侈的。

吴小梅也就是这么随便一说,而王庆军当回事了。几天后,趁着休息,他和两名战友一起驾着连队拖拉机,狂奔近百里去大湖里打了上百斤鱼,给整个连队改善伙食。战友没人知道王庆军为什么要跑那么远,冒着那么大危险去打鱼,但吴小梅知道王庆军这是为了自己,开始觉得这个男人靠得住,慢慢有点感动。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王庆军似乎每一件事情都是奔着小梅去做的,但是从来没给小梅压力,因为整个连队都受益了。王庆军回上海探亲,为了小梅吃到自己给的大白兔奶糖,硬是想办法弄回了好几斤,连队几乎每人都分到了。

1975年,连里新建了一排土坯房,家庭户能分到独立的宿舍。25岁的王庆军跟23岁的吴小梅说他也想分宿舍,吴小梅说这算是求婚吗?

王庆军这才觉得不太妥,一方面写信给双方父母征求同意,一方面让指导员充当介绍人,从中多做工作。感动归感动,吴小梅总觉得这似乎跟想象中的爱情还差点啥,如果爽快答应,心里多少有点不甘。

可是双方父母也没反对,指导员又大力支持,再想想王庆军这人也没有啥毛病,而且懂得关心人。连队和自己一样的情况也很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自己也没有拒绝的理由。中秋节俩人便领了证,办了集体婚礼,搬进了土胚房。

结了婚,王庆军就定下心来积极搞生产。俩人白天在连队工作,回来后不管多累,王庆军还抢着洗衣、做饭,照顾着心爱的人。但俩人的生活里似乎缺了点热闹。

1976年,王庆军一次驾驶事故伤了腿,吴小梅这才着急起来,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别看表面多高冷,多坚强,实际上内心是有多依赖王庆军,多害怕失去他。吴小梅跑到医院,一把抱住王庆军,顿时不受控制地号啕大哭起来。王庆军苍白的脸上顿时泛出血色,拍着她的后背,笑着对她说:“没事,没事,就是个小伤。”

后来,吴小梅一边工作,一边衣不解带地照顾王庆军,直到康复。很辛苦,但同时王庆军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温柔。俩人关系在这阶段,才真正进入了热恋期。

1977年夏,王庆军和吴小梅的爱情结晶出生,是他们的独生女儿。一家三口在新疆共同生活了十几年,为了女儿的教育,王庆军后来调到了兵团小学。

一直到1994年,女儿迁回了上海爷爷奶奶那里,去读高中。而他俩依旧生活在新疆。一直到,王庆军在兵团小学退休,这才带着吴小梅回到上海,和女儿女婿团聚。

边疆建设年代的王庆军是幸运的,他和吴小梅的结合是指导员介绍,连队促成的。但是在共同的边疆建设工作和生活中,他们相濡以沫,最终赢得了真爱和幸福。这种先结婚,后恋爱的形式,大概也只有那个年代能修成正果。

每天一首古诗词

【前出塞九首】(其六)

【唐】杜 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解析】

杜甫写有《出塞》曲多首,先写的九首称《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后出塞》。开宝末年,边将哥舒翰贪功于吐蕃,安䘵山构祸于契丹,于是征调遍天下。巨大的战争灾难和负担落到了人民的头上。《前出塞》通过集中描写一个战士戍边十年的过程,反映了唐王朝发动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策。这组诗采第一人称的写法,抓住人物特征,着重心理刻画,结构紧凑,层次井然,九首宛如一首。这里选的是第六首。诗中既表达了反对穷兵黩武的意向,也表示出通过政治手段解决边疆问题的主张。

诗的前四句,口语入诗,传达出尽人皆知的作战常识,这是士卒作战经经验的总结,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拉弓就拉那力量大的硬弓啊,射箭就射那箭杆长的好箭!射敌人时先射他骑的马啊,捉敌人时先捉他们的头领!------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这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如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

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的终极目的: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为守边,为制止侵略,不是为了无限度的杀伤,不是为了劳民伤财的穷兵黩武,不是为了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

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讲用兵练武的原则,后四句则讲要节制武功,不能无节制地杀伐;前四句讲的是士卒皆知的道理,后四句点出统治者利令智昏,不顾一切的杀戮,讽刺意味十足。先行铺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诗句既浅显生动,又深峻警策,于工整流畅中给人以意象丰厚的感受。古人曾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胡震亨《唐音葵签》)。此话虽欠允当,但杜甫反映时事的诗写得最多最好,确是令人敬佩的事实。

《林则徐雕像》

正月初六,登上红山嘴。到这里,就要瞻仰林则徐雕像。由于满清政府的腐败,虎门销烟的功臣林则徐,被“发配边疆”。林大人曾经到过红山嘴,有诗句为证:“…任狂歌、醉卧红山嘴。风劲处洒鳞起。…”

那应该是冬天,不知道是不是春节。林大人喝了好些酒,放肆地吼着歌。北风劲吹,刮起了地面的雪。

#新春庙会#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