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感动中国观后感 感动中国1观后感

感动中国观后感 感动中国1观后感

时间:2020-04-29 02:50:10

相关推荐

感动中国观后感 感动中国1观后感

“想娶我,就得连我爹一块娶。”,河北农村一位姑娘的出嫁条件,吓退了一众求婚小伙,没想到还真的有人答应了。

姑娘的父亲名叫陈家林,因患小儿麻痹症,再加上年轻时发生过意外,走路一瘸一拐,行动不便,所以一直没有结婚,只和母亲相依为命。

1990年,41岁的陈家林听说有个刚满月的弃婴,心生怜悯,再加上自己也想老有所依,于是和母亲商量收养这个孩子。

没想到母亲非常赞同,从此,一个单身汉既当爹又当妈,跟着老母亲学起了带孩子。渐渐的,喂奶、换尿片、哄孩子睡觉,老陈是越做越熟练,越做越开心,他还给孩子取了名字,叫陈红,盼着陈家将来的生活,红红火火。

眼看孩子渐渐大了,家里还是很贫穷,陈家林第一次想出去打工,为陈红挣学费。村里人都不理解,陈家行德积善收养女娃就算了,现在还要供她读书,等闺女一出嫁,老陈岂不是做了“赔本”买卖?

“现在出钱供陈红念书,等她嫁人了,你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有好心人劝陈家林,可陈家林把孩子当亲闺女,尽心养育。

后来,在陈家林的坚持下,陈红进了学校,懂事的陈红,学习认真努力,艰苦中有爱相伴,一家人其乐融融。

但不幸的是,陈红12岁那年,奶奶去世了。小陈红哭成了泪人。从此,家里只剩残疾的父亲,养家糊口都艰难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陈红帮着父亲操持家务,还反过来照顾父亲。冬天,为了方便残疾的父亲解手,陈红就给父亲端屎端尿。起初,陈家林还不好意思,但陈红却说:“小时候你给我擦,你不嫌我,你老了,我当然也不嫌你脏。”

父女俩生活不易,可还有风言风语,挑拨父女的感情。有人甚至私下跟陈红说,陈家林根本不是你的亲爸爸,你是被他捡来的。

陈红一听,宛如晴天霹雳,她哭着跑回家问父亲,陈老汉见瞒不住了,只能一五一十说了实话。

善良的陈家林最后说:“你不是我亲生的,但我把你当亲生闺女一样养,如果你不愿意,你可以不叫我爸爸,如果你想离开,也可以离开。”

陈红变得沉默了。她为亲生父母抛弃自己而难过,也总想起了奶奶和养父对自己种种的好。

养恩大于生恩,陈红暗暗下决心,既然养父把自己拉扯大,那自己也应该照顾养父一辈。

为了减轻家里负担, 陈红初中毕业后,就四处打工。小小年纪扛起了养家糊口、照顾养父的重担。

一转眼,陈红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她知道父亲的不舍和顾虑,也不忍心离开父亲,于是在相亲的同时,提出“要带着老父亲一起出嫁”的条件。

“人家结婚陪嫁妆,陈家结婚陪父亲!”这个条件,吓退了好多上门提亲的小伙子。而陈红丝毫没有动摇自己的决定,她说:“我必须承担起照顾养父的责任来,没有什么理由抛弃他。”

老陈生怕自己拖累了女儿,立即回绝道:“不行,那哪行。谁也不傻,谁会找带着老头出嫁的媳妇呢?”但陈红主意坚定:“我们相依为命这么些年,谁也离不开谁。”老人见说服不了女儿,也只好作罢。

“谁愿意娶个媳妇还带上个老头呢?”陈红也能理解别人的想法。于是,对于成家,她抱着随缘的态度。

然而,,陈红在网上遇上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人。

这个小伙子叫孟飞翔,他们年龄相仿,志趣相投,两人在网上有着永远聊不完的话题,自然而然,就从网友发展成了线下的朋友。

不过,陈红还是很担心孟飞翔接受不了自己的家庭。所以,即使孟飞翔一再表示对其有好感,陈红并没有答应和他成为男女朋友。

但是一个突发的意外事件,改变了陈红的决定。

有一天,陈红上班时接到邻居电话,被告知父亲突发心脏病,已经送进医院急救。陈红立马放下工作,去了医院。等医生拿出病危通知单,陈红彻底慌了神。

当孟飞翔得知此消息后,马上请假赶往医院,帮助陈红照顾起陈家林来。在他悉心照顾下,陈老汉居然很快就康复出院了。

陈红看到了孟飞翔的一份真心,陈家林也感叹,女儿总算找到了好人。

陈红的孝心也感动孟飞翔,他欣然答应了陈红的出嫁条件。同时,还主动去做通了母亲与亲戚的思想工作。

10月22日,带着父亲出嫁的陈红,在一片祝福声中,高高兴兴地嫁给了孟飞翔。

家和万事兴,第二年,陈红夫妻还添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孩子的到来,让陈红既感受到作为母亲的幸福,也更加体会到养父当初养育自己的艰辛。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陈红“带着养父出嫁”一时传为佳话,后来,她还被评为河北孝女登上报纸。

对于陈红此举,你怎么看?

作者:欣旷神颐

编辑:笑颜

参考资料:

河北卫视《天下故事会》好人好梦系列之“带着养父出嫁”-12-21

#头条创作挑战赛##人物#

离开了母亲,离开了故乡。这个当初的少年,就是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的台湾国民党老兵高秉涵。那么,一个国民党老兵怎么会感动全中国呢?

那是因为,饱受思乡之苦的高秉涵,毅然承担起了护送诸多台湾老兵骨灰回乡的重任。那是在他担任律师的第一年,年轻气盛的他将一个偷渡被抓的国民党老兵给判处了死刑。

可庭审结束后,那名被判死刑的国民党老兵颤颤巍巍的交给他一袋药,并且对他说道:“我的母亲病得很严重,我是想偷渡过去给她送药的,可我再也回不去了,如果将来有机会,请求你将我的骨灰一定送回到我母亲身边吧!”

高秉涵听着他声泪俱下的请求,他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下来。后来,在诸多台湾老兵的集体抗议和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呼吁下,台湾终于开通了两岸人民互相探亲的绿色通道。

高秉涵得知这一消息后,在第一时间就开始履行自己当年承诺,他冒着大雨跑到殡仪馆领取了那名老兵的骨灰坛。当他抱着骨灰坛踏上飞往大陆的飞机那一刻时,他在心里默默的对着怀中的骨灰坛说道:“老哥,我高秉涵信守承诺,今天就带你回家看妈妈!”

可让高秉涵没想到的是,当他返回台湾时,自己护送老兵骨灰回故乡的事迹早就在台湾传开了。甚至他周围的那些年过八旬的老兵还主动找上门来,请求他日后一定要将自己的骨灰坛送归故乡,这样他们死也瞑目了。

身为一名老兵的高秉涵,对于这些老兵的思乡之苦完全可以感同身受。于是他郑重承诺:“各位老哥哥请放心,只要我高秉涵还能走得动,就一定将各位的骨灰坛抱回家!”

听了他的承诺,这上百名国民党老兵激动得个个泪流满面,纷纷上前对高秉涵表示感谢。

自此以后,高秉涵就成了他们这些国民党老兵心目中的天使般的存在。有一次,高秉涵因正在出庭无法接听电话,当案件审理结束时,他发现手机上居然有几十个未接电话。当他回过去才知,是一名老兵已进入弥留之际,撑着最后一口气想要见他。

高秉涵听后,一刻也不敢耽搁,开车立马朝医院赶去。站在老兵的病床前,他看到老兵用那孤寂无神的双眼巴巴的望着自己。

于是,他俯下身子,轻轻的对老兵说道:“老哥哥,安心去吧,我一定抱你回家!”听到了承诺老兵安详的闭上了双眼,一旁的护士对高秉涵说道:“他苦苦撑了一天,就等你这句话呢。”

从此以后,在台湾飞往大陆的飞机上,经常能看到一个两鬓斑白,怀抱瓷坛的老人,他神色肃穆,始终呆呆的望着怀中的瓷坛一言不发。

可只有高秉涵知道,他怀中抱的不止是老兵们一坛一坛的骨灰,更是他们这些漂流海外游子们满腹的乡愁。他希望这满满的乡愁能将那海峡填满,让子孙后代回家的路不再遥不可期。

高秉涵,这位历经坎坷与艰辛的七旬老人,用他那瘦弱的身躯肩负起了200多名台湾老兵魂归故乡的重任,他用那瘦弱双臂为海外的游子架起了一座“回家的桥梁”,让他们实现了“叶落归根,魂归故里”的夙愿。

我们也坚信,在千千万万个像高秉涵这样的爱国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台湾终要归航、民族终要团圆、游子终要回家!

#在头条看见彼此#

,《感动中国》播出之后,敬一丹和白岩松分别说了这样的话:

敬一丹:奖杯捧走了,这里留下了什么?

我想这里留下了两个字:

相信。

这些捧着奖杯的人,让我们相信,他们让我们相信,这是一个有爱的世界;

他们让我们相信,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有爱的未来。

白岩松:我们今天和曾经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因感动而流下的泪水,就是这种相信的证明。而未来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笑容的绽放,就是相信的最好收成。

#辞旧迎新打卡挑战活动#

这里的关键词除了“感动”,还有“爱”和“未来”。

未来代表着希望,也就是奔头。

《山海情》里说:有奔头那就不算苦,没奔头才叫真的苦。

不管当下的我们身处怎样的逆境,面对怎样的不如意,我觉得都不可怕。

因为只要还有希望,只要还在前行,早晚会柳暗花明。

遭遇困境不可怕,可怕的是没了希望,没了前进的勇气。

再难熬的日子也总会过去,不管到什么时候,希望和奔头都应该是我们不能丢下的宝贝。

您说对吗?

我是琦亭,好习惯践行者,致力于分享有温度的文字。

本文为琦亭在头条的原创,搬运抄袭必究!

如果您喜欢,不妨点个赞+关注,常来转转。

1948年,为了躲避战乱,为夫家保留一丝血脉,一位母亲告诉自己12岁的儿子:“你要跟着帽子上有太阳的人走,要活着回来”。就这样,少年离开了母亲,离开了故乡。

这个当初的少年,就是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的台湾国民党老兵高秉涵。那么,一个国民党老兵怎么会感动全中国呢?

在那个战争年代,自从高秉涵离开了母亲,他就开始了流浪的生活。但高秉涵紧记着妈妈的话,跟着帽子上有太阳的人走就安全。1949年10月,他随着国民党军队登上了最后一艘开往台湾的船。

刚去台湾时,13岁的高秉涵为了生活,他睡过火车站,翻过垃圾堆,甚至和流浪狗抢过吃的,尝尽了世间的艰辛。

一天,高秉涵在车站的人群中,看到了自己小学的校长。校长对高秉涵说,孩子,你还小,一定要想办法读书。高秉涵说,我不读书,我想回家,我想我娘。

校长说我们这一辈子还能不能回家都不知道。你妈妈是教书的,她最大的希望就是你多读书,你读书就是孝顺你的妈妈。

在校长的指导,失学三年的高秉涵开始了半工半读。他完成了初中,高中的学业,最后考上了军事法律系。

毕业后,他接手的第一个案子,就是一个坐着轮胎想偷渡回家给母亲送救命药的老兵。根据当时的法律,高秉涵不得不判他死刑。行刑前,死刑犯把他身上已经化成粉末的救命药交给高秉涵,求他帮忙带回家给母亲。高秉涵痛哭失声。

同样饱受思乡之苦的高秉涵,觉得自己对不起那个逃兵。他发誓,如果有机会回去,他一定要找到逃兵的母亲,做他的孩子,并替他行孝。

高秉涵无时无刻不在思想着家乡,思念着母亲,可是他不知道怎么来传递相思之苦。

1973年,38岁的高秉涵开办了自己的律师事务所,成为了台湾著名的律师。他遇到越来越多像他一样思念家乡的同乡。于是他们在律师事务所组织了一个同乡会。由于他的年龄最小,大家推选他为会长。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加入阿根廷国籍的菏泽老乡,从家乡带回来一些土特产和一捧家乡的泥土。他把所有东西分给老乡们。

高秉涵分到两勺泥土,他将一勺放入保险柜里,另一勺分成七次冲入水中,喝下了肚子。他说自己思乡的泪水都不止这七壶水。

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两岸关系缓和了。虽然可以回家探亲了,可惜高秉涵的母亲已经去世。很多老兵也已经白发苍苍,行动不便了。他们回家的梦很难实现了。

一天,高秉涵接到医院的通知,一位97岁的邱先生心脏随时会停止,他没有家人,资料上唯一的联络人就是高秉涵。

高秉涵去了医院,邱先生已经不能说话了,只能流着泪看着高秉涵。高秉涵对他说,邱大哥,你放心,我负责抱你回家。过了一会儿,邱先生就安祥地闭上了眼睛。连护士都说,他等的就是你这一句话。

两岸互通来往以后,高秉涵实现了他的诺言,将邱先生送回了故土。

后来,那件事经过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老兵找到高秉涵,恳求将来也带他们回家。高秉涵无法拒绝,一一答应。

护送老兵骨灰回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把他们的骨灰领出来,到送回他们的家乡会经历很长一段时间。

把老兵们的骨灰坛领出来,没地儿放就只能放在他的家里。邻居们对他意见很大,孩子们也很害怕。他就三番五次给他们解释。

别人问他图什么?他说:开始图的是一种感恩的心,因为小时候他们是我的依靠。他们老了,我就抱他们回家。后来我觉得应该为两岸的和平做出贡献。所以,他从开始只送山东老乡到后来全国各地,只要有人找他,他都会倾尽全力。

从上个世纪两岸开放开始,来,高秉涵送了100多位老兵的骨灰回家,不管他们在哪儿,他都是手捧骨灰坛,亲自送他们到家。海峡两岸都被高秉涵的义举深深打动。

高秉涵为两岸寻亲之旅架起了一座桥梁。,高秉涵当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乡愁是一种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感同身受。所以,高秉涵不但是在帮助老兵们实现落叶归根的愿望,也是一次次满足自己多年来心中的那份乡愁。 乡音难忘,故土难离。漂泊在外的游子,心心念念永远是母亲,是家乡,是祖国。 高秉涵说,此生唯一的希望是能早日看到两岸统一。这愿望不仅是高秉涵一人的,更是华夏儿女的希望。

沧县大官厅乡白贾村白方礼老人十几年如一日,蹬三轮车行程20万公里,所得收入35万元,全部捐献教育,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白方礼老人作为草根助学的代表,成为“感动中国”特别奖的得奖者。

白方礼生于19,祖辈贫寒,13岁起就给人打短工。他从小没念过书,1944年,因日子过不下去逃难到天津,流浪几年后当上了三轮车夫。

靠起早贪黑蹬三轮车糊口度日,经常挨打受骂,让人欺负,再加上苛捐杂税,终日食不饱腹。解放后的白方礼,靠自己的两条腿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模范,也靠两条腿拉扯大了自己的4个孩子,其中3个上了大学。同时,他还供养着20岁就守寡的姐姐,并支援侄子上了大学。

一个不识字的老人,对自己能用三轮车碾出一条汗水之路,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感到无比欣慰,老人虽然没文化,但就是喜欢知识,特别喜欢有知识的人,从小就教导他们好好学习,谁要学习不好,他就不高兴。

1974年白方礼从天津市河北运输厂退休后,曾在一家油漆厂补差。1982年,老人开始从事个体三轮客运。

1986年,白方礼回沧县老家探亲,发现农村中有些孩子因交不起学费不能上学。他决定靠蹬三轮挣钱支援教育。

70多岁的白方礼蹬车奔波在天津街头,穿着简陋的衣衫鞋帽,吃着凉水送馒头,一年四车不得闲。夏天,烈日炙烤,他从三轮车上昏倒过,冬在冰雪满路,他翻车摔倒过。车一步步地蹬,汗一滴滴地流,钱一元元地攒,然后他就把汗水换来的钱捐给一学校和教育机构。

1995年,白方礼得知天津红光中学是一所接收藏族孩于的学校,便蹬车来到学校,掏出钱说:“我是白方礼礼,今后我要用三轮车的钱每月资助这里的藏族字生,別让孩子们受委屈。”

1994年,81岁的白方礼在天津西站附近租了一个七平方米的小售货亭。里面摆着糕点、烟酒等,门上挂着一块牌子—白方礼支教公司。他把售货亭交给别人经管,自己去蹬三轮车。他对聘来的员工说:“我们挣的钱姓教育,必须每日结算,月月上交。”

1999年,市政建设的需要,白方礼那个小售货亭被拆除了。那年冬天,老人在车站附近一个自行车棚里,给人家看了三个月的自行车,每天把收来的零钱整齐地放在一个饭盒里。存够500元时,他蹬车带上饭盒,在一个飘雪的冬日,来到天津耀华中学。他向老师们递上饭盒里的500元钱,说:“我干不动了,以后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在场的老师被感动得流下眼泪。

十几年来,白方礼老人骑三轮车行程20万公里,换来35万元钱,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

9月23日,白方礼在天津逝世,享年92岁。

3月13日,白方礼入选首届“感动中国” 人物。

,白方礼老人作为草根助学的代表,成为“感动中国”特别奖的得奖者。

他那辆三轮车被中华慈善博物馆永久收藏。

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九部委追授其“最美奋斗者”光荣称号。

为纪念白方礼捐资助教的善举,他家乡的贾村小学更名为白方礼小学。

“中国人抗战胜利了,胜利的代价是几百万人的死亡。”

,电影《1942》在mainland China上映。这是一部人道主义的、现实的历史著作。该片以1942年河南大饥荒为背景,向大众展示了过去逃难饥荒日子里“换子换妻吃”、“狗吃人”、“人吃人”的悲惨境遇。

据《偃师县志》、《河南省志》等史料记载,1940年至1944年,河南省连续三个月干旱无雨,小麦收成不足两成。红薯、高粱、荞麦几乎不收;正当农民们期盼秋收的时候,遮挡阳光的蝗虫接踵而至,吃光了他们的高粱和荞麦。

河南省遭受的不仅是自然灾害,还有起决定性作用的人为灾害。一是1938年日军稳步推进,开封沦陷;为了保卫郑州、武汉、Xi安,阻止日军南下西进,国民政府选择了以水代兵,打开了黄河大堤,导致了抗战三大惨案的“花园口大堤决口”。河南、安徽、江苏三省遭受重创;二是日军所到之处,都会大规模破坏农田农作物,破坏军队的补给线。于是,在连年战乱的影响下,河南等地大量农田被毁,灾民试图靠耕种获取食物的基本条件也随之破灭。

《1942》的剧情呈现双线结构:一个是老地主一家与河南其他村民逃离饥荒的情节;二是以蒋、、等为代表的国民政府的动态变化过程。,在他们对灾区的认知,当时的灾情和灾民的情况以及他们的救治策略。

其实就是电影《1942》的故事和制作背景;接下来我就从这部作品的艺术形式和结构形式来分享一下我的拙见。

作为冯导最后一部用胶片拍摄的电影,影片的质感大多呈现“三低”,即低曝光、低锐度、低饱和度。浓淡色调下有很高的反差,让主要元素(主题)衬托得恰到好处。影片的色温随着场景的切换和情感暗流的流动变化而不断切换。可以注意到,作品中人物众多,反复穿插,双线情节反复交织,色彩从冷到暖,从暖到冷。冯导凭借其强大的画面管理能力,不仅渲染和深化了片段的情感表达,还将艺术作品的各个部分进行了恰当的安排,形成了统一和谐的整体,从而保证了观众的视觉平衡。

影片的人物着装设计也对影片整体均衡的质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无论是国民政府的官员,还是逃离饥荒途中的灾民,他们的衣着都是简单朴素的,放在同一个场景中,场景中的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颜色(平衡感)。影片中人物的身份和地位,只通过风格的差异和衣服所包含的简单元素就能一目了然,而不是通过衣服的亮色、奢华和时尚。减少作品对人物的过度点缀,一是符合历史片和战争题材的风格,符合现实;而是弱化了人物过多元素的沉重感,让观众更专注于演员对剧情的演绎效果,让影片的叙事更加纯粹。

从影片的构图和影像来看,《一九四二》对群体影像的大规模记录,使得影片的上下镜头占比较高。但由于难民都身体虚弱,背负重物,视角多切为低平面(低角度)拍摄,以突出沉重感和逃离饥荒的长途跋涉感。这部电影充满了蚂蚁、受害者、饥饿的人和难民。这组影像是这部电影的主体,也是剧情、主题、情感最重要的载体。大量场景描绘绝望、悲剧、死亡感,千余个人物纠缠成一个组合,却又都能各得其所,各有各的状态;每一个人物的面容、神态和气质都通过镜头闪现出来,真实地、生动地展示了事件的真实性。

然后,从“冯的黑色幽默”的角度分析影片的情节特点。

“黑色幽默是一种荒谬和病态的文学体裁,是一种将痛苦和欢笑、荒谬的事实与不平等的平静反应、残酷和温柔并列的喜剧。”(摘自百度百科)

打动了盲鹿的蛮横荒诞的死亡结局。盲鹿偷了战地记者白修德的驴,被白修德发现后,因惊慌而放走了驴。于是栓柱和他们两个便在夜里找到了丢失的驴子。经过一番寻找,盲鹿终于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偷到的驴被煮成热汤,被军队吃掉了。双方发生打斗后,盲鹿被其中一名军官用平底锅击中脖子后部,一头扎进热汤中死去。最可笑的是,一名军官斩钉截铁地指责肇事军官,“你怎么能把他射在锅里?”而一旁的瞎鹿头还泡在火锅里,没人拉出来。

当然,影片中也有大量可笑又悲伤的场景。比如,在国民政府不作为的背景下,其办公室的“天下为公”形成强烈反差,成为笑谈;到达洛阳后,他们的老雇主的一群人被勒令停止进城,因为他们是从政府指定灾区逃离的。到了洛阳,他们就不再是受害者了,他们没有权利和资格获得救济(受害者分类的僵化而可笑的标准)...

最后,影片的结尾。

他的老上司到陕西后,他周围亲戚都离开了,这一事实粉碎了他的精神支柱。他忍不住沿着遇难者路线徘徊,带着养女回去。“陕西有办法,就是我没有办法。想死就想死在离家近的地方。”然后画面在一大一小马路广角镜头中结束。结尾处理对情绪激越和浅层紧张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出发前没有恐惧,飞行中没有对轰炸机的恐惧。他们只是平静而麻木地跟着心里剩下的最后一丝希望,回家了。整部作品不是出于民族主义和国家意识,而是出于一种“人”的立场,出于同情和怜悯。

“复仇也好,胜利也罢,战争结束最真实的是无数家庭破碎,无数人失去亲人,再也回不来了。”#电影# #影评#一目十影的视频

筹备,两次被禁拍摄,遭三次审查,这样的国产片再也拍不出了

一目十影

今年春晚节目不错,感动,养眼!

还记得大雨中,刘翔带给我们的感动吗?

《乡关何处》评:读你的文字,叫人深深感动,看你年纪轻轻,真没想到,这么深的感触哦,文笔实在了得,用才子来形容你一点都不为过,很棒!

-01-16 20:34

江波

文章写得很牛X,完全可以发表。

宛心

楼兰你好:在读了你的文章后,思绪停顿了好久。很喜欢你这样的文字,也很喜欢你这样的文章氛围,淡淡的忧伤,淡淡的平静,淡淡的矜持,淡淡的坚强...分明是伤痕累累,却格外平静.好像你就静静的坐在我对面,很平静的述说着发生在你身上的一切,点点滴滴。

-11-07 21:46

芳草萋萋

家乡,总是让人有太多太复杂的情结,她曾经养育了我们,但却又似容留不得我们,想想,真不知对她是爱是恨了! 读了你的几篇博文,真的很佩服你的文笔,希望以后能多读到你硬朗的文笔和饱含着真情实感的文字!

-11-06 23:07

玉儿

余光中先生也写了首《乡愁》,把乡愁比做邮票、船票、坟墓、浅浅的海峡,以寄寓诗人漂泊不定的无根之感与对整个中国的眷恋。

~~~~~~~~~~`

也喜欢《乡愁》!

读你的文字,叫人深深感动,看你年纪轻轻,真没想到,这么深的感触哦,文笔实在了得,用才子来形容你一点都不为过,很棒!

喜欢你的文章,因为你的字字句句都是用心在书写,早就下班了,我得赶紧走了,读你的文章,一定也得用心去读,不然亵渎了,呵呵,我会慢慢再品!

-11-06 23:04

一江明月

好文字,缠绵,哀愁,细腻,唯有感动自己的文字,才能感动别人。

读来有些心酸,也有些豁达。

也许那个行囊,就在我们的肩头,陪着我们浪迹天涯。

-12-09 22:40

于进海

真的很好!!

-10-31 19:46

r466466

漂泊在外,最苦是乡愁--------------------

-10-27 14:48

土木老表

被人转载,过来看的,写得真好!

-10-16 19:13

cxh6825839

游子的心迹,令人感泪!

-10-04 00:34

雁过无痕

感动!

-09-28 11:47

知了

如史诗般……

欣赏!

-09-26 10:26

飞舟静

这是用心写下的呀

-09-01 19:26

红土地

难得的心情!难得的深情!更难得的文笔!

-08-04 18:52

东北老乡

文笔实在是了得,细腻而自然,深邃而流畅。

-07-20 15:07

寸言人韦

能把思绪化作文字是一种幸福。这文字是自己生命的历程,也是独特的你疗伤的一种方式。赞赏,理解,学习!

-07-18 14:48

雁过无痕

很好的一篇散文!赞

-07-04 12:19

红朝皮名

这篇啊,描写得很优美

-05-09 22:45

子洲

能够写下这一一文字的你,是可以静下心来的!对社会的针砭,要么有能力当权以干戈,要么做好自己,有一日决绝的你的话语有分量!改变难能可贵!要不给人一种愤青的感觉,已不合时宜!

-11-13 16:57

水云居士

感动 好浓的乡土气息呀

-10-31 14:12

南朙之宾

乡愁或者说对家的思念,我们80后,仍在异乡漂泊的人;我们来自农村的孩子;我们的父母都在外打工,为生活,更为了我们;........博主,感触良多啊!加油吧,我们年轻人,为了我们漂泊的心。

-10-26 18:14

毛毛

再次感动 转走

-10-09 17:09

天宫

好好精美!

浙江 金华

-10-05 21:52

五色石

老乡好文章!乡关何处?人面何处?好令人惆怅……

-10-05 16:00

淡淡秋风

烟波江上使人愁!!!

-10-03 21:13

小雨飘飘

乡愁。细腻的感情,真实地流露。

《乡关何处》原文地址:乡关何处:天涯漂泊的游子,物是人非的老屋。乡愁、流浪、渴望

#农村##社会##散文##乡愁#

“你现在不能死,一定要等我们死了,把我们送回家后才能死”,老兵们对高秉涵殷殷嘱托。,台湾老兵高秉涵累计护送200多位老兵的遗体骨灰回到祖国安葬。因为一个承诺,坚持27年,毫不动摇,他因此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高秉涵1935年出生于山东菏泽,为了躲避战乱,四处流亡,辗转来到台湾。初到台湾举目无亲,后来在火车站遇到一个老乡,高秉涵哭着说,我想家了,我想妈妈,我要回家。老乡告诉他,来到这里,就别想回家了,你还小,该念书还是得念书。

高秉涵一边念书,一边打工,用打工的钱支付学费,后来他考入“国防管理学院”法律系深造,毕业后担任法官,十年后辞掉工作,建立起自己的工作室。

高秉涵在台湾娶妻生子,三个孩子也都非常的争气,家庭美满幸福,但是,高秉涵心中仍然有忘不掉的隐痛,他思念在对岸的亲人,他怕听到鸡犬的叫声,那样会让他更加的思念自己的家乡。

妻子曾这样说,虽然有我们母子的陪伴,但是我们知道,我们还是代替不了他心中挂念的对岸的亲人,他们是他的梦,是他的魂儿,作为他的妻儿,我们只有帮助他实现自己的诺言,帮助他实现与亲人团聚的梦想。

高秉涵在台湾认识了很多老兵,他在这些老兵中年龄最小,这些老兵就交给他一个任务,那就是一定不要先死,一定要想办法把自己的骨灰带回大陆。高秉涵知道这些老哥哥的心意,他又何尝不是呢?于是,不假思索,就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台湾当局开放同胞回乡探亲,台湾民众四处奔走,积极响应,直到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很多的老兵回到了隔绝几十年的家乡。

1991年,高秉涵回到老家山东菏泽,见到了自己的亲人,同时还有一些老乡希望他能够找到更多老兵的遗骨,把他们带回老家安葬。

整整27年,高秉涵信守承诺,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义举感天动地,累计将200多位老兵的骨灰送回大陆,实现了对他们的诺言。

他心中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祖国统一。其实,我们心中同样有一个类似的心愿,希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