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考研清华历史系准备 清华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清华历史系准备 清华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招生简章

时间:2022-06-16 13:28:54

相关推荐

考研清华历史系准备 清华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招生简章

同事的孩子今年高考考上了清华大学历史系,本硕博连读。

学校大张旗鼓地庆祝,同事本人也很兴奋。

可是,单位有人说可惜了,读个历史系,将来就业的时候有的愁的啦。

我于此真是不大明白,毕竟是国家的强基计划,就业渠道真的狭窄吗?

我孩子也喜欢历史,虽然考不上名校,将来要是读了普通985的历史系,会不会更找不到工作了?

天呐,历史系这么难就业的吗?为啥那么多高校都设了强基计划呢?毕业都去干什么呢?

我们将来专业该怎么选呢?

我发愁啦[求抱抱]

[鼓掌][鼓掌]

墨尔根黛青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清华大学校内,总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展厅9000平方米,是清华大学综合性艺术博物馆。民国十五年(1926年),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与历史系合办考古学陈列室。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国立清华大学成立文物馆并筹建艺术系。1950年,成立清华大学文物馆。11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竣工。3月9日,北京市文物局正式批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备案。同年4月24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落成仪式。

为什么要让孩子读读历史?这位清华学霸的回答太赞了!

身为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百家讲坛嘉宾,张宏杰老师有这样一句话,让人记忆深刻:“读历史读多了,你就知道很多事不能着急,今天我们社会中发生的很多事情在历史上基本都能找到原形,所以多读历史可以让人更从容、更淡定一些。”

身边很多孩子很容易被一些改编的历史电视剧带偏,或者被游戏里的角色误导了,比如王者荣耀里,荆轲的角色设定为了女性,李白的定位是刺客,还有诸葛亮、扁鹊变成了法师,虞姬、李元芳变成了射手……

去年全国卷一的作文题,就给出了一段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史料,让孩子针对他们说出自己的感触。

如果是“历史盲”或者被游戏改编历史带偏的孩子,真的很容易吃亏。

其实,有智慧的父母,都会早早带孩子启蒙历史。常读历史的孩子,不容易焦虑,更能脚踏实地克服困难,常读历史的孩子,不容易偏激,更能客观全面看待事物,常读历史的孩子,更能辩证看待历史人物,学会独立思考。

简单来说,读历史是给孩子的思想体系升级的捷径。一本万利,何乐而不为呀!

不过,千万别一上来就搬大部头给孩子看,且不说孩子能不能看懂了,光是拿在手里也觉得压力大呀。先挑一些经典的青少年版本,借此埋下种子,以后娃自己便能敞开了读别的历史书,不再要父母太操心。

给大家推荐一套《柏杨给孩子的资治通鉴》 它是按时间顺序讲历史。这样看书就讲故事、追剧一样,有连续性、戏剧性,更能吸引孩子,欲罢不能。

柏杨是知名的当代作家,还有个隐藏的宝藏身份:史学家。他的创作生涯大致分为: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历史、十年《通鉴》,文学和史学一半一半。

20世纪80年代,柏杨把文言文的资治通鉴,翻成了白话版的《柏杨版资治通鉴》,36册,堪称巨著。各种语言版本在全球卖过千万套,豆瓣评分高达9.4,可见大家对他的认可和推崇。

在这部巨著的基础上,根据孩子的阅读能力和特点,出版社和史学专家再花了十年,打造了这套《柏杨给孩子的资治通鉴》。

书里不但包括280多个历史事件、1000多个历史人物,还添加了丰富的文哲史的常识,融汇400多个知识点,帮孩子扩大阅读面的同时,也能有效提升孩子的文史成绩。

全套共8本书,有87万多字,信息量满满,还赠送了6节音频课,随时随地都能听,原价280元,现在仅需140半价包邮到家。不管是作为大语文的补充材料,还是历史课的课外阅读拓展,都是极为经典的版本。

如果家有中小学生,千万别错过,点击下方链接订阅:

1931年,钱伟长以历史100分,语文100分,数理化25分,英语0分,考入清华历史系。第2天,他却要求转入物理系。

钱伟长,19出生于江苏无锡。祖上三代都是教书先生,文化氛围浓厚。16岁时,四叔相继失去妻子和儿子,父亲突然病逝。此后,钱伟长便长伴四叔左右。

钱伟长的四叔叫钱穆,就是后来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在四叔的熏陶下,钱伟长的文史造诣却早早就胜过了同龄人。

1931年,钱伟长同时报考了5所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和厦门大学。结果,他一连收到了5份录取通知书。

当时,历史考题很偏,很多人都交了白卷,可对钱伟长来说,丝毫没有难度,满分也是情理之中。

语文考的是作文,写一篇“梦游清华园记”。这对连清华的校门都没进过的考生来说,无疑是太难了。

结果,钱伟长却在45分钟内,写了一篇450字左右的赋,阅卷老师看后直叹:一个字也改不得!再次满分交卷。

数理化是钱伟长的弱项,一共才考了25分,其中物理5分,英语压根没学过,0分。然而,瑕不掩瑜,5所大学同时抛来橄榄枝,而他选择了清华的历史系。

然而,就在他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日本发动了“9.18事变”,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他从收音机里得知,蒋介石命令张学良,不要抵抗,原因是:人家有飞机大炮,你打不过。

钱伟长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当即决定:不读历史系了,要学造飞机大炮。他跑去找到物理系主任吴有训,表明自己的决心,希望吴主任能让他转系。

可是,钱伟长的物理只有5分,无论是从制度还是人才培养的角度,吴主任都不能答应。看样子讲道理是行不通了,钱伟长就想了一招——软磨硬泡。

早上6点,钱伟长就候在办公室,等吴有训8点钟来上班。接下来,两人就开始你一句,我一句,一通理论。

在连续7天的软磨硬泡后,吴有训实在没辙,只好给他机会,但有条件:先试读,一年内,化学、物理、数学都要考到70分,才能正式就读物理系。

刚开始,连续好几周,钱伟长的成绩都不及格,即使每天5点起床学习,还是不见成效。一次早晨,他又去科技馆背书,突然发现有个人,总是在那里学习,去得比他还早。

这人就是华罗庚,当时是数学系的助理。一来二去,钱伟长和他熟络了起来。在华罗庚的帮助和钱伟长的努力下,一年后,他不但顺利转入物理系,还成了班里的佼佼者。

本科毕业后,钱伟长继续深造,考取了清华大学研究院,跟着吴有训做光谱分析,致力于热力学。

钱伟长不仅在学业上,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在体育方面,同样如此。钱伟长身高只有1.49米,但非常热爱运动,对自己要求严格,无论寒冬或是炎夏,学校体育场上总有他的身影。

他曾以13秒4的成绩,在100米的田径赛中,夺得季军;带着不服输的精神,迈腿跨过栏;后来又入选国足,出征菲律宾远东运动会,为中国队加分增光。即使步入老年,他依然像那少年,神采飞扬!

1940年,钱伟长去往加拿大留学,临行前,他告诉四叔:出国绝不是为了自己,为了家庭,而是想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抵达多伦多大学后,钱伟长主攻弹性力学。以他的聪明才智,加上导师的悉心引导,很快就有了研究成果,并发表一篇论文,和爱因斯坦等人的文章刊登在同一本文集中。

爱因斯坦看到后,十分惊讶: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而那一年,钱伟长留学还不到1年。

1942年,多伦多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喷射推进研究所,和钱学森等人,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自此,钱伟长在美国的事业,扶摇直上。

4年后,钱伟长不顾大好前程,放弃年薪8万美金的工作,毅然回到祖国,去清华大学担任一名普通教授。别人一周上6堂课,他主动上17堂,月薪只够购买2个暖水瓶。

他的理由很简单:只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1983年,钱伟长接到一纸调令,任命他为上海工业大学的校长。四个现代化迫在眉睫,国家需要人才,希望他能不负众望。

钱伟长才发现,这个大学已经2年没有校长,全校学生不到1000人。为了完成使命,钱伟长不断地推陈出新,率先推行学分制,上海工业大学焕然一新,生机勃勃。

1994年,上海工业大学连同其他几所大学合并重组,新的上海大学诞生了!如今,无论是办学水平,师资实力,都已跻身先进。

耄耋之年,这位倾其一生于教育事业的校长却不拿工资,住在学校,没有自己的房子。别人不理解,他只说:“我不在乎,我只要事情办得对国家好就行。我没别的要求,我希望国家强大起来,强大要力量,这力量就是知识。”

钱伟长凭着卓越的文史造诣,明明可以顺风而行,早早功成名就,活得悠闲自在;可他偏偏选择逆流而上,只做对国家民族有利的事情,无论是否困难重重,都无法改变这个决心。果真,如他所言:“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身居清华历史系教授,弘扬和宣传中国历史文化是不是也有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呢?在弘扬和宣传中国文化都做了哪些工作?如果自己只是在清华学府校园授课,在社会做的不够或没有做,那是不是缺少社会责任,崇洋媚外是不是跟自己也有责任。这么好的教授在这么好的学府清华,为什么不回国的留学生那么多?你有没有教他们怎样爱国,不要崇洋媚外呢?社会的价值观导向在你们?

#上大学到底是专业第一还是学校第一#

以我工作了50年的眼光和感受给年轻人一个忠告:学校比专业重要。如果你是清华大学历史系的毕业生,就好过你是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

为什么?

一所大学的品牌意味着这所大学的文化积淀,熏陶比学习重要。在一所具有百年积淀的大学校园,你能接触到的积淀不光是比颐和园大池子里的淤泥还要厚的学识,还有比长城更绵延的人脉。“清华大学校友会”,是不是听着就比“陕西师范大学校友会”逼格高得多?清华大学的一场场学术交流、讲座、沙龙,是不是会比陕西师范大学的各种忙来忙去的会,深刻许多?

有大学教授提出了挺接地气的理论:“泡菜理论”,强调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泡菜理论”认为,校园文化的育人过程就像泡菜制作一样,由糖、盐、生姜、大蒜等构成的泡菜水的味道决定了泡出来的白菜、萝卜的味道。

所以,一定先选学校,好学校即使专业不理想,也能熏陶出理想的素质,最佳!

清华教授解读战国竹简,发现了甲骨文的问题,证明夏朝真的存在

中国是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我们社会各项制度,生活习俗等都来自于数千年的不朽传承,就像《赞僧诗》里提到的那样,从尧舜禹开始,中国社会的更迭就有迹可循,从秦始皇开始,国家的形式在中国确立。

但是西方人则提出了疑问,中国最早的朝代不是夏朝。因为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夏朝是第一个朝代,可是并没有找到任何可以证明其存在过的文物,考古学中文物是最有说服力的,因为文字可以人为造假,文物确不会,所有西方人认为中国最早的朝代是商朝,这样一来足有上千年的历史出现了争议。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似乎存在漏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历史学家付出了大量心血,一家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终于有了新发现,或许这样就会帮我们证明夏朝的存在,他们发现了什么呢?

来自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他无意中找到了一些竹简,从中找到关于夏朝蛛丝马迹。他身份大有来头,他是清华历史学教授,并且常年致力于战国文字的研究工作,因此对古代文字有极高的发言权,所以对于竹简上记载的文字,李教授做出了最权威的判断。

李教授和大部分专家学者一样,都苦苦寻找夏朝的遗址和文物,作为历史学家他们知道除非找到确切的证据,否则西方学术界是不可能赞同他们的观点。就在这时,团队在中原地区发现了这批竹简,通过仪器检测是战国时期的文物,起初他没有太过重视,以为只是普通的战国时代的物品。

竹简上的文字吸引了李教授,他认真解读了上面的文字,不禁大吃一惊。原来这批竹简上保存了战国时期的尚书,由于各种原因那个时代的尚书很难留存下来,大部分都是伪造的,所以能得到真迹是很罕见的。但竹简的价值并不止于此,接下来发现的东西才让李教授更加震惊。

尚书中分为《尹诰》和《尹至》两篇文章,内容中规中矩,都是关于当时的事情,可是有两个字让他陷入了思考中。“西邑”二字在两篇文章中都有出现,且指代的是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到底是哪里呢?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两个字的价值就显而易见了。

如果对历史有一定积累的人,就会瞬间联想到夏朝,因为夏朝的都城就是西邑夏。同时经过学者研究,商朝的都城为大商邑,周朝都城叫大周邑,按照这种习惯称谓,夏朝都城叫西邑夏显然很合理。

李教授看到这个地名,首先想到的就是夏朝,这才让他震惊不已。夏朝是否存在困扰了学界很多年,但是通过这些年的文物发现,会看到夏朝频繁出现在文学经典中,即便文字容易造假,可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都提到了夏朝,在古代科技相当落后的情况下,人们记载的内容惊人地相似,就不得不承认夏朝的确存在过。

最重要的是,在朝代或者国家更替后,当代的史书都必然提到上一个王朝,这是中国历代修史书的传统,可是令人惊奇的是商超的甲骨文中没有提到半点关于夏朝的内容。那为什么后来的史学家,特别是两汉会出土大量关于夏朝的历史呢?这种事情绝不会凭空捏造,这是史学家的基本要求。

正是基于这种分析,李教授得出以下判断:甲骨文中必然提到了夏朝,可是因为年代太过久远,今人读不出甲骨文的内容,所以甲骨文关于夏朝的说法我们没有发现,但可以肯定的是夏朝绝对存在,两汉学者看懂了甲骨文,才会在史学中记载了夏朝。

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来验证这种判断,假如中国历史出现断层,当前关于三国时期的文物和一切史书都消失不见,那千百年后历史学家关于三国的认识,全部来自于《三国演义》甚至相关的小说等作品,那他们有理由认为三国的确存在过,不然为何后代会出现如此多记载,能凭空捏造一段中国历史是无稽之谈,最可信的理解就是它确实存在过。

基于这一点,我们的史学家就跳脱出甲骨文这个束缚中,不再因为没有从甲骨文中找到夏朝,就武断地认为没有夏朝,毕竟夏朝传下来许多文化习俗,现存的很多古老种族从名字和图腾上同样证明其真实存在过。

图腾对现代人不是很重要,因为随着社会发展,我们表达方式变得多元。可古代人们传递信息方式非常单一,甚至不同地区文字和语言也不同意,为加强对各地统治,图腾就成为了最好信息传播手段和记录方式,不同图腾代表不同身份和内容,夏朝最强大的部落叫夏后氏,夏朝之名由此而来。

李教授还提出了另一个观点,商朝不记录夏朝原因可能是统治者要求的,前朝名字在当朝历来是禁词,一般人不能随便讨论,否则有企图复辟就朝的嫌疑。因此甲骨文中的“夏”可能用别的词汇代替,这就给考古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同时后代出土的大量文物,就算和夏朝有关,为了严谨考古学家在没有确切的判断前也不会轻易断定这是夏朝的东西。

李教授的观点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即使没有直接发现夏朝的文物,可是从对都城高度一致表达上找到了突破口。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或许会得到质疑,但我们不应该太过焦虑,想要从蛛丝马迹中寻找历史的真相犹如大海捞针,所以要坚定信念,把一点点收获汇集起来,必将能证明中国的浩瀚历史,才能把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传承下去。

张景平,男,汉族,1984年生,甘肃兰州人,历史学博士、工学博士后。现任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水利史、生态环境史、边疆史。

一、求学工作经历

2002.9—.7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基地班学习,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9—.1 清华大学历史系学习(师从张国刚教授),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1—.2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博士后(合作导师王忠静教授)、助理研究员。

.3—今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

二、科研经历

1.主持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历史时期敦煌酒泉绿洲典型渠系复原与相关方法论研究”(批准号:41501150),已结项,8.5万元。

2.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第11批)“中国干旱区传统水利技术研究:以河西走廊为中心”(批准号:T110082),已结项,15万元。

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晚清以来祁连山—河西走廊水环境演化与社会变迁研究”(批准号:18CZS068),在研,20万元。

4. 甘肃省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局委托项目“《疏勒河志》初稿编纂”,在研,57万元。

5. 甘肃省讨赖河流域水资源局委托项目“《讨赖河志》初稿编纂”,在研,32万元。

2.参与课题

1. .01—.06 参与王忠静教授主持的水利部重点专项“《敦煌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编制研究”,承担了历史时期疏勒河、党河水系演变趋势研究。

2..01—.12 参与王忠静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水权框架下黑河水文-经济-生态耦合研究”(批准号:91125018),负责其中黑河流域水权体系演变历史的挖掘与梳理。

3. .1-今 参与王忠静教授主持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西北典型地区节水与生态修复技术集成提升与规模示范”项目(编号:YFC0402900),负责其中历史水权问题梳理。

3.学术兼职

11月—今 中国环境学会中国环境史专业委员会委员。

三、出版发表论著情况

1. 专著1种(截止2月)

张景平、郑航、齐桂花主编:《河西走廊水利史文献类编·讨赖河卷》(上、下),北京:科学出版社版,100万字。

#触角# 数千年来,丝绸之路一直在中西物质和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近年来国家重提“一带一路”倡议最核心的依据。3月9日(明晚)19:30#企业智慧生长指南# 将由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为我们带来《文明的纽带: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共同探讨中西文明碰撞与经贸交流的历程。欢迎准时收看:网页链接

说的太对了,现在的人已经迷失了本性,变成了挣钱的工具,没有了幸福感

格林读书文化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痛惜:中国人陷入群体性迷失,半人时代横行#读书 #彭林教授 #哲学 #历史

00:40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