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以分裂走向统一为题写一篇短文

以分裂走向统一为题写一篇短文

时间:2024-06-10 09:04:10

相关推荐

以分裂走向统一为题写一篇短文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从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的必然。从西汉、东汉、三国,到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从五代十国,到宋元明清,历史终归统一。

以分裂走向统一为题写一篇短文

从分裂⾛向统⼀,三国归晋的全过程

东汉末年,天下⼤乱。群雄并起,豪杰蜂拥。为了抢地盘,各路军阀四处开战,东汉朝廷丧失了对地⽅的控制,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壁之战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孙权三⾜⿍⽴的局⾯。公元2,曹操的⼉⼦曹丕代汉⾃⽴,建⽴曹魏帝国,定都洛阳。早已名存实亡的东汉正式灭亡,三国历史正式开始。不久,刘备在成都称帝,建⽴蜀汉政权孙权在建邺称帝,建⽴东吴政权。中华⼤地上诞⽣了三个政权:魏、蜀、吴。

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之⼀,魏、蜀、吴三国征战不休,给中华⼤地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尽管曹魏是三国之中实⼒最强的,曹操和曹丕也有志于天下⼀统,但奈何受时局所限,⼀直未能完成统⼀。⼀直到曹魏后期,司马家族掌控曹魏以后,权⾂司马昭出兵攻灭了蜀汉,开启了三国统⼀的第⼀步蜀汉灭亡后,司马昭受封晋王,不久死去。司马昭的⼉⼦司马炎篡魏⽴晋,建⽴了西晋王朝,曹魏灭亡。此时三国只剩东吴了。西晋建⽴后,司马炎派兵征讨东吴,⼤获全胜,东吴灭亡。分裂了⼏⼗年的三国,完全统⼀了,三国归晋,天下⼀统。

三国归晋终结了战⽕纷飞、⽣灵涂炭的三国时代,为国家和⼈民带来了安宁和希望。那么三国是如何归晋的呢以此为题,聊聊三国归晋的全过程。

曹魏实际掌权⼈司马昭遣三路⼤军伐蜀,进展顺利,⼀举攻灭了蜀汉

魏明帝临终时,以宗室曹爽和功⾂司马懿为顾命⼤⾂,魏帝曹芳继位后,因其年幼,曹爽和司马懿以辅政⼤⾂的⾝份,处理朝政。刚开始,曹爽和司马懿还能和谐相处,但是时间⼀长,就出问题了。曹爽毫⽆威望和功绩可⾔,却嫌元⽼勋⾂司马懿碍⼿碍脚。为了⾃⼰独揽朝政,曹爽以明升暗降的⽅式,把司马懿排挤出了权⼒中⼼。

此后,曹爽⼀个⼈执掌曹魏,权倾朝野。⽽司马懿则装病,避其锋芒。曹爽执政时,胡作⾮为,把朝政弄得⼀团糟,惹得曹魏重⾂们⾮常不满。于是司马懿借机联络重⾂,在重⾂的⽀持下,发动⾼平陵之变,⼀举拿下曹爽,灭其三族,彻底翻盘。

⾼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取得了曹魏的执政权,曹魏逐渐落⼊司马家族⼿中。司马懿执政三年后死去,司马懿的长⼦司马师接过他的⾐钵,以抚军⼤将军的⾝份执掌曹魏。司马师执政时,⾏废⽴之事,废掉曹芳,迎⽴⾼贵乡公曹髦为帝。司马师执政后期,镇东将军毌丘俭及扬州刺史⽂钦联合起兵讨伐司马师,司马师亲征淮南,虽然最终平定了毌丘俭和⽂钦,稳定了淮南局势,但是司马师也因为眼疾发作⽽病死在许昌。

司马师临死前,把权⼒移交给弟弟司马昭,曹魏进⼊司马昭时代。司马昭掌权后,积极谋朝篡位。司马昭多次逼迫朝廷给他加官进爵,然后他⼜假惺惺地拒绝。司马昭在朝着篡魏⽴晋的⽅向,⼀路狂奔。眼看着司马昭就要成为晋朝的开国之君,魏帝曹髦不⽢⼼成为司马昭受禅称帝的⼯具,曹髦怒吼“司马昭之⼼路⼈皆知”,随后带着⼀群乌合之众讨伐司马昭。

曹髦前往司马昭府邸的路上,遇到了司马昭⼼腹贾充的队伍的阻拦。贾充指使太⼦舍⼈成济当街杀死了曹髦,曹家⼈最后⼀次反击司马家族的⾏动失败了。

帝遂帅僮仆数百,⿎譟⽽出。⽂王弟屯骑校尉伷⼊,遇帝於东⽌车门,左右呵之,伷众奔⾛。中护军贾充⼜逆帝战於南阙下,帝⾃⽤剑。众欲退,太⼦舍⼈成济问充⽈:“事急矣。当云何”充⽈:“畜养汝等,正谓今⽇。今⽇之事,⽆所问也。”济即前刺帝,刃出於背。王闻,⼤惊,⾃投于地⽈:“天下其谓我何!”-《魏晋春秋》

曹髦突然被杀,彻底打乱了司马昭的称帝计划。司马昭承受了巨⼤的舆论压⼒,尽管此时司马昭距离皇位只有⼀步之遥,但他最终还是决定放弃称帝。为了减轻弑君所带来的舆论压⼒,在曹髦被杀三年后,司马昭启动了伐蜀之战。

司马昭决定伐蜀时,曹魏朝堂⼀⽚反对之声,只有镇西将军钟会赞同司马昭的决定。于是司马昭任命伐蜀统帅,263年8⽉,⼗⼋万魏军兵分三路伐蜀。魏军的作战意图是,钟会率领伐蜀主⼒10余万⼈,从斜⾕、骆⾕的⼤路进攻汉中邓艾和诸葛绪各领3万余⼈马,从陇西⽅向牵制蜀军。邓艾沿⽢松、沓中阻击姜维,诸葛绪进占武街、桥头,切断姜维的退路。邓艾和诸葛绪前后夹击姜维,防⽌姜维退往汉中。以便钟会所率领的魏军主⼒等迅速占领汉中,进⽽打开通往成都的通道。

于是征四⽅之兵⼗⼋万,使邓艾⾃狄道攻姜维于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祁⼭军于武街,绝维归路,镇西将军钟会帅前将军李辅、征蜀护军胡烈等⾃骆⾕袭汉中。秋⼋⽉,军发洛阳,⼤赉将⼠,陈师誓众……钟会分为⼆队,⼊⾃斜

前将军李辅、征蜀护军胡烈等⾃骆⾕袭汉中。秋⼋⽉,军发洛阳,⼤赉将⼠,陈师誓众……钟会分为⼆队,⼊⾃斜⾕,使李辅围王含于乐城,⼜使步将易恺攻蒋斌于汉城。会直指阳安,护军胡烈攻陷关城。姜维闻之,引还,王颀追败维于强川。维与张翼、廖化合军守剑阁,钟会攻之。-《晋书·⽂帝纪》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魏军的作战意图,的确⾮常⾼明。但是诸葛绪因为⾏动迟缓,差了⼀天的路程未能截住姜维,姜维成功从桥头突出重围,率部退守剑阁,依仗险要地势,和钟会所部在剑阁对峙。钟会被姜维困在剑阁,⽆法前进⼀步。钟会曾写信劝降姜维,但是姜维不为所动。

按照魏军本来的作战计划,邓艾应该和诸葛绪⼀样,领兵东去,在进攻成都的路上,和钟会部队回合。但是姜维抢先⼀步退守剑阁,据险防守,魏军的作战意图⽆法实现,邓艾向东和钟会回合已经毫⽆意义。于是邓艾决定出奇制胜,他改⾛阴平⼩道,穿越七百⾥荒⽆⼈烟的艰险区域。邓艾率部克服路上的艰难险阻,成功达到江油。蜀汉的江油守将马邈见邓艾如神兵天降⼀般,当时就吓傻了,当即向邓艾投降。邓艾随后攻破绵⽵,斩杀蜀汉丞相诸葛亮之⼦诸葛瞻。魏军占领绵⽵后,蜀军全线崩溃。邓艾乘胜追击,随后攻占了雒县,⼤军逼近成都。

蜀汉后主刘禅见⼤势已去,于是放弃抵抗,直接投降了邓艾。随后,刘禅派⼈前往剑阁,令姜维向钟会投降。姜维领命向钟会投降。曹魏灭蜀之战结束,蜀汉灭亡。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蜀汉灭亡后,刘禅和⼤批蜀汉官员被押往洛阳,沦为司马昭的阶下囚。若刘备和诸葛亮泉下有知,看到这⼀幕,该做何感想

司马昭的⼉⼦司马炎篡位称帝,建⽴西晋,曹魏灭亡。司马家族篡魏之举,遭⼈诟病

伐蜀之战⼤获成功,司马昭也凭借攻灭蜀汉的巨⼤军功⽽受封为晋公。司马昭命邓艾和钟会留驻蜀地,但是钟会意欲效仿刘备,割据蜀地称王,他伙同监军卫觀诬告邓艾谋反,由此引发了钟会之乱。钟会之乱平定后,司马昭拜相国、封晋王,和皇帝相差⽆⼏。

司马昭此时名⽈魏⾂,实为晋帝,如果他此时称帝,其实是轻⽽易举的事,不会遇到什么阻⼒。但是司马昭背负弑君的骂名,⼼⾥始终没底⽓。再加上司马昭也不是那种看重虚名的⼈,既然已经实际上就是皇帝了,何必⾮要执着于皇帝的名号呢。曹魏名义上的皇帝曹奂,完全就是个傀儡。没有任何权⼒,也不会对司马昭构成任何威胁。于是司马昭把称帝之事交给了长⼦司马炎。

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嫡长⼦,司马昭受封晋公时,司马炎被册封为晋国世⼦司马昭受封晋王时,司马炎被册封为晋国太⼦,⾃然是司马昭名正⾔顺的继承⼈了。

蜀汉灭亡半年后,司马昭因病去世。司马炎顺势继承了司马昭的相国职位和晋王爵位。彼时曹魏可谓是名存实亡,早已是司马家族的天下了。司马炎废帝⾃⽴,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事了。四个⽉之后,司马炎急匆匆逼迫魏帝曹奂,禅位于⾃⼰。

公元266年2⽉,司马炎在洛阳受禅称帝,建⽴西晋政权,曹魏灭亡。⼤概是出于愧疚和补偿⼼⾥,司马炎对曹奂⾮常不错。司马炎降封曹奂为陈留王,⾷⾢万户,宫室安排在邺城。曹奂能使⽤太⼦依仗,并奉曹魏为正朔。上书不称⾂,受诏不跪拜。

曹奂退位后,⼜活了三⼗多年,直到五⼗⼋岁才去世。相较于后世的退位之君,动辄被暗杀,活不过三个⽉。曹奂这个退位皇帝的结局,其实是最好的了。曹奂受封的陈留国,⼀直传国⾄南朝齐,历经2。

从⾼平陵之变到司马炎受禅称帝,历时⼗六年。司马家族为了改朝换代,历经三代四⼈,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和司马昭,他们以接⼒赛的⽅式,积极谋朝篡位,最终把曹家的天下,换成司马家的天下。曹魏也被西晋所取代。

司马炎篡魏⽴晋,和曹丕代汉⾃⽴,虽然有相似之处,但本质上完全不同。西晋的天下,是司马家族谋朝篡位的结果,西晋的江⼭,是窃取曹魏⽽来的,不是他们打拼出来的,相当于管理层收购。曹魏的天下,则是曹操实打实,⼀步步打下来的。曹操登上历史舞台时,东汉政权早已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就算没有曹操,东汉也不会撑太久。曹魏的江⼭,是曹操⾃⼰⾟苦打下来的,并⾮篡夺汉室江⼭。曹操只是借了东汉的⼀张⽪⽽已,他完全是⾃主创业。曹操打天下时,所需的兵员、军饷、物资等,都是曹操⾃⼰筹措的,和汉献帝、东汉朝廷没有任何关系。

所以,司马炎篡魏⽴晋,当然是不能和曹丕代汉⾃⽴相提并论。历史上,司马家族的风评之差,前⽆古⼈后⽆来者。备受⾮议也在情理之中,甚⾄连他们司马家族的⼈都看不下去。

司马炎受禅称帝时,他的叔祖,也是司马昭的叔叔司马孚,在送别曹奂时,他握住曹奂的⼿,哭得⼀塌糊涂,⽼泪纵横。司马孚哭着说,⾃⼰到死都是⼤魏的纯⾂。

及武帝受禅,陈留王就⾦墉城,孚拜辞,执王⼿,流涕歔欷,不能⾃胜。⽈:“⾂死之⽇,固⼤魏之纯⾂也。”-《晋书·司马孚传》

东晋时,晋明帝有次和温峤、王导闲聊时,问起晋朝的天下怎么得来的。温峤不知如何回答。于是王导就说“温峤年轻,有些事可能他也不清楚,还是让我来为陛下解答吧。”于是王导就把司马懿诛杀曹爽、王凌的事,和司马昭弑杀曹髦的事,都告诉了晋明帝。晋明帝听完,羞愧⽆⽐,⽤⼿遮住脸说,“如果像你说的那样,晋朝的天下怕是长久不了。”

可见,连司马家族⾃⼰⼈都觉得,司马家篡夺魏室之举,是⾮常丢⼈的事。

西晋伐吴,攻灭东吴,三国归晋,天下⼀统

司马炎建⽴西晋王朝后,魏蜀吴三国中只剩东吴还残存着,三国⿍⽴的局⾯不复存在。征讨东吴,⼀统江⼭,既是司马炎⼼之所向,也是当时的⼤势所趋。

尽管司马炎有志于天下⼀统,但彼时西晋政府最要紧的事情是发展民⽣,战乱给百姓带来了极⼤的痛苦,⽼百姓急需⼀个稳定安宁的⽣活环境。所以司马炎暂时搁置了伐吴之事,积极稳定内政和发展民⽣。司马炎继位之初,就展现出了明君的姿态,勤政爱民、选贤⽤能、劝课农桑、兴修⽔利、减免赋税。由此创造了太康之治,此时的西晋民⽣富庶、社会安宁、百姓安家乐业。

在发展内政的同时,对于伐吴之事,司马炎也没闲着,积极为伐吴之事做准备。公元269年,司马炎任命⽺祜为荆州刺史,坐镇荆州。此举可视为伐吴的试探性动作,⽺祜镇守荆州时,和东吴名将陆抗在荆州前线对峙,期间曾发⽣过唯⼀的⼀次战⽃,即西陵之战,以⽺祜战败⽽告终。此后,⽺祜和陆抗未再爆发过战⽃,反⽽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荆州前线⼀⽚安宁。尽管是对⼿,两个⼈还传出了“⽺陆之交”的佳话。

⽺祜虽然打仗不⾏,但是谋略过⼈。⽺祜在荆州时,主要是采取怀柔政策,同时在荆州开垦荒地,种植粮⾷,所种的粮⾷“⾄季年有⼗年之积”,为⽇后西晋伐吴储备了⾜够的粮草。

⽺祜还向司马炎推荐王濬为益州刺史,让王濬秘密在蜀中修造⼤型舰船和训练⽔军舰队,以便⽇后伐吴时,⼤军可以沿长江顺流⽽下直捣东吴。王濬的⽔军在西晋伐吴时,⽴下了⼤功,⾜见⽺祜此举的战略意义。

在荆州刺史的任上,⽺祜⼀直在思考西晋伐吴的战略计划,在给晋武帝的伐吴建议中,⽺祜提出了⽔陆并进、合⽽围之、东西夹击的伐吴战略战术。

今若引梁益之兵⽔陆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徐、扬、青、兖并向秣陵,⿎旆以疑之,多⽅以误之,以⼀隅之吴,当天下之众,势分形散,所备皆急。巴汉奇兵出其空虚,⼀处倾坏,则上下震荡。-《晋书·⽺祜传》

陆抗死后,西晋唯⼀的对⼿没有了。⽽且经过⼗多年的准备,伐吴之事也准备得差不多了。就西晋和东吴的双⽅实⼒⽽⾔,也是差距悬殊。西晋综合国⼒明显超过东吴,政局也⽐东吴安定得多。司马炎虽然不是雄才⼤略的君主,但其才⼲⽐东吴末帝孙皓强太多,太康之治就是明证。反观孙皓治下的东吴,政局⾮常动荡,孙皓为⼈暴虐,酷爱杀⼈,官员百姓⼈⼈⾃危。孙皓好酒⽆度、沉迷美⾊、不问政事,朝政荒废。东吴要是不灭亡,那就太没天理了。西晋趁势伐吴,也在情理之中。

公元279年⼗⼀⽉,经过的准备,伐吴之战正式开打。司马炎按照⽺祜⽣前制定的伐吴战略,出动20余万

以分裂走向统一为题写一篇短文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也证明了这句话,战国时期,秦国击败六国统一了全国。三国时期最终魏晋统一了全国。所以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