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孝慈护理床 济南京鲁孝慈医用护理床

孝慈护理床 济南京鲁孝慈医用护理床

时间:2020-01-03 06:33:13

相关推荐

孝慈护理床 济南京鲁孝慈医用护理床

蒲湾头村位于即墨区田横镇,在王村西偏北7.5公里处,S603省道南侧。南邻田横卧龙村,西北邻金口山东村,东邻Y040乡道。

据《徐氏族谱》载:明永乐时(1403~1424),徐氏由云南迁来此地,定居菖蒲湾边,名村为蒲湾头。清同治版《即墨县志》标有此名。村中有徐、孟(均百户以上)、姜、韩、赵、宫、房、李、史、戴等十多个姓氏。

蒲湾头村以前有一座三官庙,香火旺盛,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才拆除。村南还有几座道士墓尚存。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的蒲湾头村人孟吉烺将清代几位帝王对孔孟宗族的御批录于族谱,以彰显名门荣耀。后来蒲湾头村孟姓族长孟兴轲率族人赴邹县续谱,抄录了乾隆帝的御批。回来后,雕凿于石碑上,立在蒲湾头孟氏祖庙中,称之为乾隆赐的“优免碑”。该碑用汉白玉石雕凿而成,正面镌有“圣旨皇恩”,背面有“优免孟氏差徭碑记,今此碑下落不明!

徐房氏,清代即墨蒲湾头村徐田妻,清康熙年间出生于古阡村(今属金口镇)一个农民家中。房氏自幼聪颖贤惠,因受家道熏陶,深懂礼节孝道。十五岁时,嫁给蒲湾头村徐田为妻,徐家也是务农世家,全家人力耕勤纺,家中虽生活清贫经济拮据,一家人也是其乐融融。二十岁时房氏生一子,取名士英。

士英降生不满周岁,徐田便重病缠身,四处求医无果,不久便撇下老小离世而去,是年房氏二十一岁。等痛定镇静下来,孝慈与节义在心中翻腾,由此坚定了她要以一个虚弱的身躯撑起这个家的决心。

房氏治家有道,处事谨遵古礼。勤纺绩,俭持家,千辛万苦,捋顺家业,不几年时间,便还上其夫徐田所欠的治病费和殡葬费,使家境衣食渐渐充足。与邻居更是和睦相处,在自家温饱的同时,接济邻里中困苦家庭,乡誉极高。对待公婆关怀无微不至,对老人衣食冷暖时刻牵挂心上。老人患病则煎药奉汤,不离床前。公婆皆得善终含笑九泉。

房氏对儿子严律以教,成人后给予聘媳立家。子尊母训,勤俭持家,家境随之更加兴旺。士英生二子,长子又复生子。此时房氏已是古稀之年,精心治家,从无有奢侈,家庭人丁两兴旺。到孙子一辈,房氏家业已拥有耕田300余亩,两世见孙。世人称“徐氏一门五世,皆赖节妇以其终始。孝慈与节义并著,古称完人。” 年七十有四,因病卒于清朝乾隆年间。房氏赡养公婆、抚育幼子的孝慈之举,载乾隆版《即墨县志》。

有一次,朱元璋受到郭子兴猜疑,被监禁起来,并断绝饮食。马皇后知道后,便偷偷做了一些炊饼,趁热揣在怀中送给朱元璋,结果胸前皮肉被烫得焦红。

有道是:“患难见真情”。那么极端的患难见证极端的真情。

如果有女人在我被关在牢里,随时会被杀这种极端落魄的时候,还关心我没饭吃,哪怕烫焦自己也要偷偷带饼给我吃。

这份爱和恩情,别说是一辈子对她好了,把命给她我都愿意。

老朱同理,马皇后焦胸送饼那一刻就注定老朱这辈子不可能负了马皇后。

马皇后是宿州人。父亲马公,母亲郑媪,在她小时候就病逝了。

马公素与红巾统帅郭子兴关系很好,于是便将马氏托付给郭子兴抚养。

马公死后,郭子兴将马氏收为义女,像对待自己女儿一样养育她。

后来郭子兴觉得手下朱元璋是一个非凡之人,便将马氏许配给他。

马皇后虽然是个女子,却颇有胆识。

陈友谅进犯龙湾时,她将宫中黄金布帛全部拿出犒劳士兵。朱元璋攻克太平后,前线一直战无虚日,她亲自带领家属为前线将士缝衣制鞋。

她在朱元璋要杀功臣时,温言劝阻。

朱元璋在前殿决断政事,时常大发雷霆,马皇后总是等他退朝回宫后,根据不同情况巧妙地规劝朱元璋。

虽然朱元璋性情严厉,但由于马皇后从中劝谏,而使许多人得以减缓刑戮。

李文忠镇守严州时,杨宪诬告他有违法行为,朱元璋便要立即将李文忠召回治罪。

马皇后劝阻说:“严州在敌境内,不宜轻易撤换守将。况且李文忠一向贤能,杨宪的话岂可轻信?”

朱元璋这才没将李文忠治罪。后来李文忠果然建立功勋。

翰林学士宋濂受其长孙宋慎牵连而获罪,被逮捕至京城,判以死刑。

马皇后劝谏道:“平常百姓人家为子弟聘请老师,尚且能始终以礼相待,何况皇帝天子呢?而且宋濂一直住在家乡,对孙子所作所为必不知情。”

这一次朱元璋没有听从皇后的劝告。事后马皇后陪太祖用餐,她不喝酒也不吃肉。

朱元璋便问是什么原因,皇后回答道“:我这是在为宋先生做福事啊。”

朱元璋听后顿时露出伤感的神情,放下筷子站起身来,第二天便赦免了宋濂的死罪,将他安置在茂州。

马皇后善良宽厚,关心老百姓。

一天,马皇后问朱元璋:“现在天下百姓都已安居乐业吗?”

朱元璋说“:这不是你应该问的事。”

马皇后说“:陛下是天下百姓之父,我也算是天下百姓之母,子民是否安宁,为什么我不能过问一下呢?”

每逢干旱年月,马皇后总是带领宫里的人吃素,以助祈祷上天降雨;每逢荒年,则吃粗麦饭野菜羹。

有时朱元璋不忍心,告诉她已经采取了救荒赈灾的措施。

马皇后说“:与其每次去救济灾荒,还不如平时就预先积蓄储备。”

洪武十五年

1382

八月,马皇后染病在床,奄奄一息。群臣请求祭祀祈祷,遍求良医。

皇后对朱元璋说:

“人之生死,是由天注定的,祭祀祈祷又会有什么效果呢,况且医生怎能将死人救活呢?

如果我服药无效,千万不要因为我的死而怪罪医生们。”

马皇后临终时,朱元璋问她还有什么话要说。马皇后嘱咐太祖道:

“希望陛下求贤人,纳忠谏,自始至终,子孙贤能,臣民各得其所。”

八月十日,马皇后去世,终年五十一岁。朱元璋悲伤痛哭,从此不再重立皇后。当年九月二十四日葬于孝陵,谥号孝慈皇后。

宫中之人十分怀念马皇后,以歌寄托思念之情:

“我后圣慈,化行家邦。

抚我育我,怀德难忘。

怀德难忘,于万斯年。

毖彼下泉,悠悠苍天。”

——全文完收起

公元1407年,年仅46岁的徐妙云病重,朱棣哭得撕心裂肺,弥留之际,抱着徐妙云大声说:“你说的,我都答应,我都答应。求求你别离开我啊!”

一代帝王,那哭声冲破了紫禁城,直抵云霄。

徐妙云是何许人也?

明成祖朱棣原配皇后,明朝开国功臣、中山武宁王徐达长女。

天资聪颖,幼年时便贞洁娴静,喜欢读书,有“女诸生”的美誉。

自幼入宫,选在燕王朱棣之侧。

洪武九年(1377年)正月被册封为燕王妃,深得孝慈高皇后喜爱。洪武十三年三月,随朱棣就藩北平,夫妻情深,王府内政肃然。建文元年七月靖难之役爆发,徐氏镇守北平参与军务,使朱棣无后顾之忧。

建文四年(1402年)被册立为皇后。

1407年,轰然长逝,朱棣从此不再立皇后,也使得永乐一朝皇后位,空缺长达十七年。

事情是这样子的:

在迷离之际,她拉着朱棣说:“我就快要不行了,最后我还有三件事放心不下,你答应我好吗?”

朱棣赶忙询问她是何事,徐妙云说:“第一,当今虽天下太平,但民生并没有完全恢复,请皇上多加体恤百姓。”

朱棣重重点了点头,保证一定做到。

徐妙云调整了呼吸,吃力地说道:“第二,在用人时,要光用贤才,不能因为一个人有小的过失就弃之不用 ,也不能因为一个人有点小聪明就重用他。”

徐妙云又看着跪在床前的太子朱高炽说:“第三,我回不去北平了,最大的遗憾就是当年靖难时曾随我一起守城的士民之妻还没有赏赐,你务必替我完成。”

说完,徐妙云缓缓闭上了眼睛,一代贤后与世长辞。

徐妙云去世后,朱棣情难自抑,恸哭垂涕。朱棣伤心地说道:“以后在宫中朕再也听不到皇后的直言了。”

公元1409年,朱棣北巡,按照徐皇后遗愿赏赐了北京官员军民,也对守城妇女给予赏赐。

徐皇后有何德何能,让一代帝王如此牵挂。

徐皇后不仅遗传了父亲的军事能力,学习也是出奇的好。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真乃女中豪杰。”

朱元璋在徐妙云很小的时候就对徐达说:"你这个女儿将来一定会大富大贵,我要让她做我儿媳妇,你要好好教育她。”

后又闻知徐妙云,才德俱佳,便将徐达召来说道:“朕与你是布衣之交,到今日仍然同心同德,始终没有嫌隙,自古以来君臣相互投合的,一般都成了姻亲。朕的第四子气质不凡,知道你有个这么好的女儿,能将她配给我的儿子吗?”

徐达马上叩头拜谢,徐氏与朱棣遂约定婚姻。

其实徐家明白,这是一场政治联姻。位高权重,难免引起帝王猜忌,如今若能成为亲家,风险降低了很多,并且朱棣一表人才,确实是个不错的人选。

未婚配前,朱棣与徐家长女就已相伴三载,是一对名副其实的少年伉俪,婚后更是恩爱有加。

婚后九年,徐氏相继为朱棣诞下三子四女,在这期间,朱棣从未与任何其他女子生过孩子。

直到后来徐皇后,身体太差,不能再生育,才有了生母不详的庶女常宁公主和庶子朱高爔。

公元1380年,徐妙云跟随朱棣去北平就藩。在北平二十余年,不仅是朱棣的贤内助,更是将府中内务事宜管理得井井有条。

建文元年七月靖难之役爆发,徐氏镇守北平参与军务,使朱棣无后顾之忧。

靖难之时,朱棣率军前去袭击大宁,李景隆乘机率军围攻北平。

情况十分危急,徐氏,临危不乱,沉着冷静地与朱高炽及守城将官一起谋划守城事宜。

他们号召城中将士的妻子一同誓死守城,徐妙云亲自督战,与李景隆大军展开战斗,一直支撑到朱棣顺利回师。

可以说:没有徐妙云,就没有后来功成名就的明成祖。

因此,后来给徐氏的立后册文中,朱棣提到:咨尔徐氏,中山武宁王徐达之女,为朕正妃,内助藩国二十余年,朕躬行天讨,无内顾之忧。

公元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称帝,徐妙云被封为皇后。

她时常对治国提出自己的见解,朱棣对她的进言,总是给予赞许,并采纳。

她常教育皇太子和诸王,孝亲恤民,教育嫔妃,要恭敬和睦,要求亲戚,守法奉公。对于那些骄纵不法的外戚,徐皇后便召见训责他们,而对于那些守法奉公的外戚,则时常召见赏赐,以资鼓励。没有人不对她心悦诚服的。

永乐五年(1407年),年仅46岁的徐皇后去世了。在病重之际,朱棣前去探望,还没说话就已泣不成声。弥留之际仍不忘劝朱棣以国事为重,不要太挂念自己。

徐妙云去世后,朱棣因她穿丧素服百日、辍朝一年,只在西角门等地听政议事。

公元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北征时病逝,同年2月,朱棣与徐皇后合葬长陵。这对恩爱的夫妻在地下可以长伴了……

【南风知汝心】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徐皇后一生可谓是奇女子,她的淡泊,让人钦佩......

对于徐妙云,朱棣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她陪自己从少年到中年,从燕王到永乐大帝,身后一直都是这个女人在默默付出。

徐皇后和朱棣的爱情就是如今我们所说的那句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对此,你怎么看?

@南风知汝心 关注我,带你了解往事,解读人生百态!

公元1395年,秦王朱樉被自己王府里的三名老妇人下毒致死,当消息传回京城时,朱元璋非但没有深究,竟然还说自己这个儿子是死有余辜!

朱元璋生平有26个儿子,对于自己的儿子朱元璋是十分的疼爱,每一个都封为了亲王,等他们长大后就前往自己的藩地就任。而朱樉排名老二,生母是孝慈马皇后,因此朱元璋对其尤为疼爱。

洪武三年,朱樉被封为秦王,同时也是诸王之首。朱樉年幼聪慧,严毅英武,因此得到了朱元璋很多的宠爱,然而在朱元璋的众多皇子之中,朱樉的性格却是最为顽劣的,脾气最为暴躁的一个,成年后更是荒淫无度,多行恶事。

洪武十年,21岁的朱樉本该前往自己的属地西安就藩。可是舍不得儿子的朱元璋又将朱樉留在自己身边一年。第二年,朱樉才正式前往自己的封地。

临行前,朱元璋曾多次告诫朱樉,如今天下刚定,百姓还处在疲惫期,你要警记元朝覆灭的教训。到了封地,一定要爱惜自己的百姓,千万不要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可远离了京师来到西安的朱樉立刻就忘记老爹的教导,天高皇帝远,没人能拘束的他在看到自己的秦王府不够气派时,就立刻命令军队找来大量民工修缮自己的王府,还大量的侵占民地,军地,为此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

对于朱元璋的多次劝导,朱樉不仅不听,反而变本加厉,连续多年命令自己封地的军民收买金银,用于充实自己的府库,无奈之下的西安百姓甚至卖儿卖女来满足朱樉的过分要求,对于此等情形,朱樉非但不收敛,竟然命令王府守军将前来求情的三百多名百姓捉拿,还当场打死了一名老人。

平日里的朱樉在自己的王府里只知道饮酒取乐,还命人在王府中修建了池中凉亭,并以折磨王府宫人来取乐。当时的朱樉偏爱王妃邓氏,为了讨好她,甚至将王氏囚禁别处,每日只给腐烂的水果供她食用。

除此之外,朱樉还喜好滥用私刑,对于犯了错误的宫人,朱樉对其大加惩罚,将犯错误的宫人割掉舌头,挖去眼睛,甚至学起了纣王,大冬天将犯错之人脱光衣服埋进雪堆,绑在树上用火烧死。

按照明朝律法,王府中的罪人按律应该押解到南京受审,可是朱樉担心这些人到了南京会将自己的这些不法之事泄露出去,竟然将这些人一一活埋。

洪武二十四年(1391),由于朱樉的过失太多,引起民怨,朱元璋特将其召回南京,让太子朱标前往西安巡视考察,回来后的朱标将西安的惨状告于朱元璋,大怒下的朱元璋想要废除秦王,幸得朱标的调解。一年后,朱元璋才将其放归属地。

回到属地的朱樉仍旧不思悔改,竟然逾越礼制,在王府内,让人制作皇帝跟皇后的衣服,让自己的爱妃身着皇后之衣,同时还将自己床做成五爪龙床。朱元璋在得知此事后怒斥秦王“僭分无礼,罪莫大焉”。

在驻守西安时,面对边境游牧民族,朱樉不顾朱元璋的怀柔政策,多次出兵西征,对于俘虏大肆的坑杀,甚至虐待孕妇,将上百名孕妇捉到府中令其强行生产,还掳走一百多名童男将其阉割,掳走一百多名童女将其贩卖为奴。

对于朱樉的种种行径,西安的百姓敢怒不敢言,西安的官员稍有劝诫,就招来秦王府守军的一顿毒打。久而久之,朱樉俨然成为了西安的“土皇帝”。

洪武二十八年(1395),对于朱樉长期压迫的不满,王府内的三名老仆人在饭菜里下药,将年仅四十岁的朱樉给毒死了。

朱樉死后,消息传到南京,朱元璋自知这个儿子作恶太多,死有余辜,只是命令人将犯人处死,并没有因此而牵连太多人。

在对于拟定朱樉谥号时,朱元璋告诉礼部,秦王朱樉德行不良,作恶多端,死有余辜,虽然他是我的儿子,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寒了天下百姓的心,因此给朱樉拟定了一个“愍”字,谥号“秦愍王”。

朱樉死后,还未消气的朱元璋又让人将其下葬规格降低,不准许以亲王的规格下葬,并在祭文中写道:

“诸王之中,以你最为年长,所以首封于秦,希望你的后代能够世袭,来保卫大明的疆土,奈何你品德不正,终究死于非命,特给你谥愍字以来警示其他诸王。”

作为明朝第一代秦王,朱樉的确是死有余辜,然而朱樉的后代却谨记朱元璋的话,世代安心受法,造福百姓,共传十一世,十六位王,也成为了整个明朝传承最久的王,直至明朝灭亡。

公元1603年,年仅29岁的孟古哲哲对守在床前的努尔哈赤说道:“贝勒爷,臣妾临死前想见母亲,可否烦请贝勒爷派人前往叶赫部请一下我的母亲。”尽管纠结,但是这位一生夹杂在娘家和夫家之间煎熬的大妃,还是向努尔哈赤开了口,乞求努尔哈赤去对头叶赫部请自己的母亲来。

努尔哈赤想起曾经两人的恩爱时光,便不情不愿地答应了孟古哲哲的请求,当即派遣使者前往叶赫接孟古的母亲。可孟古的哥哥纳林布禄恨透了努尔哈赤,竟然拒绝母亲前往建州探望病重的妹妹,只派了管家南太代为看望。

努尔哈赤一看来的是管家,对大舅子的非常恼火揪着管家南太就是一顿胖揍,随即赶走了。如此一来,孟古不但没有见到心心念念的母亲,反而激化了双方的矛盾,只能抱憾死去,享年29岁,而此时的皇太极只有11岁。

对于陪伴了自己长达的孟古的突然离世,努尔哈赤伤心不已,整天茶饭不思。自此,努尔哈赤发誓七七四十九天不喝酒、不吃肉,并且将伺候孟古的四名侍女殉葬。

然而,就在孟古大福晋死后三个月,努尔哈赤便迫不及待地打着报仇的幌子发兵建州,接连攻下叶赫二城,夺下七寨俘获两千人,报了纳林布实禄不让孟古见母亲之仇。

其实,孟古与努尔哈赤的婚姻一开始就是一场交易。

孟古哲哲,出身名望贵族家世显赫,是海西女真势力强大的叶赫部贝勒杨吉砮的二女儿。与孟古相比,努尔哈赤的身份的确有些寒酸,更何况当时的努尔哈赤还在做佟佳氏的赘婿,吃着香喷喷的软饭。

直到努尔哈赤24时经商路过叶赫时,杨吉砮只觉努尔哈赤前途不可限量,非要把自己年仅八岁的闺女许配给已婚的努尔哈赤,当场说道:"等我的小女儿长大了,我就让她嫁给你。"

努尔哈赤一听有人愿意嫁女儿给他,自然是高兴不已,竟然恬不知耻地说道:"如果你想联姻,现在就把大女儿嫁给我吧。"

只见杨吉砮摇摇头答道:"我大女儿配不上你这样的英雄,只有小女儿才配得上你!"

努尔哈赤当场答应了,杨吉砮当即赠送了努尔哈赤一大批马匹、甲胄当做资助。

这个"故事"看起来非常美好,可真实性就要大打折扣了。当时的努尔哈赤只是一个平庸之辈,杨吉砮再怎么慧眼识英雄,也不可能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一个比自己女儿大16岁、已婚且有妻有子的落魄小子吧?最重要的是努尔哈赤还是个赘婿,估计这是皇太极为了帮他母亲造势瞎编的罢了。

而努尔哈赤自从起兵开始,东征西讨,为统一女真东奔西跑,花了整整五年,终于重新整合了建州本部。努尔哈赤的势力逐渐强大,各部落纷纷和努尔哈赤联姻结盟。

于是,叶赫贝勒纳林布禄也跟风将十四岁的孟古嫁给了努尔哈赤。当时努尔哈赤的原配佟佳氏已经去世,当家的是大福晋富察衮代,一位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还包括一位侧福晋、两位庶妃。男人随着身份的变化,身边的女儿自然是越来越多,努尔哈赤接二连三的纳妾。

而孟古直到嫁给努尔哈赤四年后,才生下了儿子皇太极。此时刚刚嫁过来的嘉穆瑚觉氏就已经生下了九阿哥巴布泰,接下来的几年,努尔哈赤的子女全被这位嘉穆瑚觉氏给承包了,接连生下二子三女。

如此看来,孟古的日子过得并不舒心啊,并没有史书上吹嘘的那么受宠爱,不然怎么可能就只生下一个皇太极呢?

努尔哈赤用了整整十年时间,终于统一了建州女真,这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叶赫部落的利益。因此叶赫部落联合乌拉、辉发以及哈达等九部联军进攻建州,输得一塌涂地,东哥的父亲布寨被杀。而努尔哈赤竟然将布寨的身体一分为二,送给了叶赫,导致两者之间矛盾和仇恨加剧。

孟古这场有政治任务的婚姻,没有达到母家所要求的效果,叶赫部与努尔哈赤之间的摩擦不断,尤其是这次叶赫战败,让叶赫忧心忡忡。

于是,叶赫部准备将孟古的堂侄女、12岁的女真第一美女东哥嫁给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自然是满心欢喜地答应了,没有一个人考虑过孟古的心情,她只是一个夹在国仇家恨之间的牺牲品。

不过,东哥可不是孟古,她直接拒绝嫁给杀父仇人,并且扬言谁能杀了努尔哈赤就嫁给谁。努尔哈赤气急败坏,展开了一场又一场大战,吞并了一个又一个部族。

直到43岁的努尔哈赤迎娶了12岁的阿巴亥,27岁的孟古的存在感几乎为零。后宫的尔虞我诈,娘家与夫家争斗不断,一向温顺的孟古有苦难言,只能将其压在心底,时间一长疾病缠身,不到29岁就撒手人寰了。

直到她的儿子皇太极称帝,改国号大清,才追封自己的生母孟古为"孝慈武皇后",成为了大清第一个拥有皇后称号的人。

综上所述,孟古并没有做过大妃。当然她也不是妾,按照清初的习俗来说,她是比妾高级、又比正妻低一级的次妻,其子女也都是嫡出,与庶福晋子女的地位有天壤之别。

孟古的这一生着实凄惨,不受宠爱也就罢了,就连自己的真情实感也不敢流露,成功的努尔哈赤身边最不缺这种女人。

而孟古能在史书中有着极高的评价,自然是因为她的儿子是最后皇位争夺战的胜利者,沾了儿子的光,被追封为皇后,史书上才不吝大篇幅赞美她,可信度着实值得推敲。

参考文献:《清史稿》

洪武十三年春,朱彪替李善长求情,向朱元璋进谏:”父皇诛夷过滥,就不怕忠臣们寒心吗?“朱元璋命人取来一根棘杖,让朱标握在手里。朱标怕疼未取,冲着朱元璋只说了一句话,朱元璋气得拔刀向朱彪刺去。

据正史记载,朱标是孝慈高皇后马秀英所生,是朱元璋嫡长子,13岁成为太子,在24年的储君生涯里,言行举止都得到了满朝文武高度认可。

1355年冬,朱标出生在太平府一户商人家里。

那时,朱元璋正带着部队攻打应天府(南京),战事不顺利。他正焦头烂额时,突然有人进来禀告:”马夫人生了个大胖小子!“朱元璋听后喜出望外,撂下眼下战局,立即跑到周边的山上,写下了“到此山者,不患无嗣”的字句。

无巧不成书,不久,应天府竟真的被朱元璋给攻下来了。于是他逢人便夸:”朱彪是上天派来的福星“

因此,在众多皇子中,朱元璋最喜欢朱标,从他出生开始就深得宠爱。

朱元璋为了把朱彪培养成一代明君,他为朱彪配备了史上最强师资力量——文有宋濂,武有常遇春、徐达,帝王术自然是他手把手教导。

洪武十年,朱元璋颁诏书:“自今正事并旗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朱标从小学这么多东西,而且还样样优秀,被立为太子后,面对如山的奏章,宵衣旰食,席不暇暖,就是铁打的身子也禁不起这么折腾,他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

在朱元璋的悉心培养下,朱标得到了群臣一致的认可,朱元璋也深感欣慰。

朱标能力和品行都很出色,但是朱元璋总觉得朱标有些妇人之仁。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严明刑罚,以此来减少犯罪事件的发生。太子朱标看到有一些刑罚太过残 忍,未经上奏,擅自删除了一部分刑罚。朱元璋得知此事后,毫不留情地斥责了朱标。

洪武十三年春,胡惟庸刚刚伏诛,李善长也被牵连其中,朱彪斗胆为李善长求情,便向朱元璋进谏:”父皇诛夷过滥,就不怕忠臣们寒心吗?“

朱元璋先是黯然伤神,然后命人取来一根棘杖,丢在地上,让朱标捡起来握在手里。朱标当然知道棘针扎手,面露难色,并未去取。

这时候,朱元璋弯腰捡起,并用手握着拔掉了上面的刺,即使双手流血,他眼睛都不眨一下。

拔完之后,朱元璋叹了一口气,意味深长地说道:“知道你下不去手,我帮你把这些刺都清理掉!”

但是,年轻气盛的朱标还是不能认同这种做法,冲着朱元璋说了一句话:“父皇难道不知道‘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吗?”

朱元璋看到朱标完全听不进去,气得七窍生烟,顺手从卫侍左右的锦衣卫身上,抽出绣春刀,朝朱彪刺去。朱标赶紧闪到一边。

此时,朱元璋突然回忆起当年马皇后背着自己逃跑的场景,心中不免悲伤,止不住地流泪,朱标这才躲过一劫。

此后,朱元璋知道朱标的性格难以改变,他便当起了恶人,只为能让朱标的登基之路,又宽又顺。

可怜天 下父母心,上自皇帝下到乞儿,教孩子从容生活,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可惜,天不遂人愿,朱标没有等到从容的这一天,朱元璋更没有等到。

1392年,朱标从陕西考察完回到了京城,没过多久就重病无法下 床。

宫中的御医束手无策,心急如焚的朱元璋,又从民间寻找名医,可他们都找不出病因,更不知道如何救治。

没过多久,年仅38岁的朱标就病逝了。天妒英才,在朱元璋64岁时,太子朱标突然离世,对朱元璋是沉重的打击。他此刻不仅仅是失去了儿子,还失去了用尽一生心血培养的接 班人——下一代君王。

@彩虹微醺

热播剧《山河月明》中,太子朱标的突然离世,朱元璋亲自为他擦拭手,戴上戒指,用玛瑙堵住耳朵,口中含玉,陈宝国饰演的皇上没有一句台词,却把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演绎得淋漓尽致。

朱标从小受儒家文化熏陶,处处礼贤下士、宽厚仁慈,一方面,施仁政 治理天下;另一面是既有温度又不失棱角的人物,上哄得了老爹,下驭得了弟弟,外震慑得住一众臣子。

太子朱标如果能顺利继承皇位,明朝或许能够复刻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为明朝开辟一个盛世。如果朱标能活得更久些,或许朱元璋也不会手刃那么多的功臣,可历史从来都没有如果这件事。

#纪录片大赏# #历史# #山河月明#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