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易县美食做法面条好吃 易县当地特色美食

易县美食做法面条好吃 易县当地特色美食

时间:2020-05-04 00:58:51

相关推荐

易县美食做法面条好吃 易县当地特色美食

#保定头条# #保定身边事# #大卖园超市# 大卖园超市买了份面条,瞬间穿越到了[捂脸]

今天去易县爬山玩,回来错过了饭点,去大卖园超市买份儿面条回家做打卤面。卖面条的师傅正忙着,我看旁边有一兜称好的3.7元,拿起来就走,当时没有仔细查看日期。回到家做饭时,一看生产日期,居然是3月9号,哇靠,瞬间穿越了,仔细闻了闻,似乎有点过期馊了的味道,但又拿不太准,让老婆闻了闻,她说没事:应该是价签打错了。

我就纳闷了,你说年份打错情有可原,日期怎么也不对呢?难道真是3月9号的面条?那距离现在也11天啦

一份面条穿越了[捂脸]

八六年,北京开往易县火车上,早上在歺车吃一碗普通兰边碗汤面,花了两元,够贵!!

南方周末

绿皮火车上的美食“变形记”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那贫穷的年代,类似的事儿很多,但像“二蛋”这样骂出来的却很少,因此,他这一骂,几十年过去了,乡亲们提起来,免不得还要大笑一阵。

说起来,这个故事已经发生几十年了,但村上的人依然津津乐道,时不时拿出来当笑话讲,有时候还用来给孩子们忆苦思甜。

话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还没有改革开放之前,国家经济落后,群众生活艰苦。特别是易县这个当时的贫困县,农民非常贫穷,山区的农民更是穷得叮当响。一个壮劳力一天挣的工分,算下来就值一两毛钱。当时分配是“人七劳三”“人八劳二”。即生产队分粮食也好,年终分红也好,人口有一个算一个,只要是喘着气儿的都算,人占七成或者八成,劳动得的工分只能占到三成或者二成。因此,出工不出力是普遍现象。加之当时把“资本主义尾巴”都割了,农民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和土地打交道,没有别的收入来源,贫穷就像狗皮膏药一样牢牢地粘在农村这片土地上。

中国是礼义之邦。穷归穷,亲戚之间的感情不能断。每逢节日,或者庙会等,人们都要走亲访友。当地叫“串亲戚”。主家对亲戚来访一定要热情,土话叫“待且”,就是招待客人的意思。为了表示热情,要是男的来了,再穷的人家也得凑几个下酒菜,打上一瓶散酒,而且主食要做白面(小麦面粉)的。家里没有,向街坊四邻借点白面也要做,总不能让客人吃棒子面、红薯面,那就太没有面子了。借来的白面有时擀面条,更多时候是烙饼或者包饺子。

每当家中来“且”的时候,便是孩子们最为兴奋的时候。兴奋的不是“且”,而是“且”来了,总能落点“好吃的”。那个时候来“且”,只有男主人(没有的另当别论)有资格陪“且”,别的人都得等到“且”吃完后才能吃饭。这个等待的过程往往是对孩子们莫大的剪熬。尤其是遇到“不识相”的,一杯小酒下肚,都要不少时间,只听得嘴巴“嗞嗞儿”响,不见酒下去。孩子们饥肠辘辘,直咽口水,可是他那里依然是慢条斯理,似乎有唠不完的家常。

但是,无论等多久也得等啊!一是不得不等,二是机会难得。“好吃的”对那时的孩子来说基本上是最大的奢望。“且”们都明白这一点,因为家家如此,彼此心里明镜儿似的。所以,即使饭菜再少,就是吃不饱,“且”也不把饭菜吃光,总要剩下一些。这既是礼节,也是为了孩子们能够沾光吃上点“好吃的”。其实不过是残羮剩饭而已,但那时就是孩子们所谓“好吃的”。

俗话说,五根手指伸出来不是一般齐,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在易县西部山区的一个山村里,有一个孩子叫“二蛋” (化名,这人还健在,不好直写其名),当时也就10来岁。有一天家中来“且”了,是一个壮年庄稼汉。这人很不讲究,明明二蛋眼巴巴的倚在门框上等“好吃的”,这位“且”却视而不见。喝酒喝了很久,二蛋又饿又急,但也只能耐心地等着。好不容易酒喝完了,上主食了,二蛋终于看到希望了!那天主食是白面儿水饺,这可是一年都吃不上几次的美食啊!二蛋一会儿看看吃得正香的“且”,一会儿看看盘子里的饺子。恨不得马上听到“且”说句“真的吃饱了,吃不了啦”。可是眼瞅着盘里饺子所剩无几,这个“且”居然没有一点停下来的意思,继续边唠边吃。直到盘子里剩下最后一个饺子时,“且”还不停下来,伸出筷子去夹最后一只饺子。

“大事不好!”二蛋真急了,脱口而出:“你王八蛋操的都吃喽啊!”这一声大喊,把“且”喊傻了,举着的筷子悬在半空,似乎凝固在了那里。二蛋的爸爸先是震惊,震惊片刻,从炕上(当时家家睡土炕,招待客人也是在土炕上摆张矮饭桌)跳下来,拣起地上放着的一只大鞋狠狠地朝二蛋砸过去,一边砸一边大骂:“你个兔崽子,老子打死你!”二蛋再也顾不得“好吃的”了,一溜烟儿跑出老远……

这件事当时在村里成了茶余饭后的笑谈,给村民们带来了不少的乐趣。直到今天人们还时不时的拿出来当笑话讲。

如今,二蛋已是古稀之年了,一直生活在那个山村里,过着平凡却再也不愁没有“好吃的”的生活。而他的那一句话至今还生命力旺盛,一句话简直让他成了“传奇”!

一直想去看的感情复杂的卢沟桥。

芦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古老的石造联拱桥,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像这样雄伟古桥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六月,卢沟桥始建;1192年建成。1985年卢沟桥正式退役。

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1937年7月7日日本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卢沟桥地处京都咽喉,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国外也称“马可波罗桥”,桥全长260米,宽9.30米,十个桥墩,十一孔。经试验:这座古桥有较大的承载能力,曾通过429吨大型平板车而无恙。

“卢沟晓月”是著名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桥两边有望柱和栏板,望柱281根,每个望柱上都有一石狮,石狮头上、背上、腹部、爪下都藏有一石狮,形态各异。据古书《从海记》中说:“桥柱刻狮凡六百二十有七”,共有大小石狮501个。这些狮子经历了金、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几个时期的修补,融会了各个时期的艺术特征,成为一座石刻艺术博物馆。

早在13世纪,卢沟 桥就闻名世界。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在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

早在战国时代,卢沟河渡口一带已是燕蓟的交通要道,兵必争之地。

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区西)之后,这座桥更成了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门户。

由于清康熙年间永定河洪水,桥受损严重,不能再用,大量古迹在洪水中销声匿迹。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桥东头则立有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碑。

公元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殡葬于河北省易县西陵,须通过此桥。由于桥面窄,只好将桥两旁石栏临时拆除,在两侧添搭木桥,以便顺利通过棺椁。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

通常所说的卢沟桥有八百余年历史,是把新旧两个桥的时间算在一起,我们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卢沟桥,有三百余年的历史。这座石桥在1985年为了保护古迹,才不再通车,桥面和桥头都保留有三百多年前的巨大面条石桥面。

桥头的一边还建有造桥工人抬巨大石块那惟妙惟肖神态的雕塑,脸上表情生动形象,让人赞叹艺术的魅力。

来卢沟桥看看,很令人震撼!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