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三国志曹操传手游攻略详解 三国志曹操传游戏攻略

三国志曹操传手游攻略详解 三国志曹操传游戏攻略

时间:2024-04-27 10:22:10

相关推荐

三国志曹操传手游攻略详解 三国志曹操传游戏攻略

读史随笔(213)

再谈建安年间宛城的归属。

昨天,沔阴燕雀又发帖,说的是建安年间宛城的归属问题。他说到:

“关于宛城归曹,我举证证明了197年11月至198年9月宛城归曹、198年9月至207年宛城无易手记录、207年三顾至208年曹操南征宛城归曹,三个时间段具有连续性。自已没球本事驳翻,在背后嚼舌头,是个男人?刘备攻了博望、又退出了博望,争博望归属有意义?刘备就一股骚扰部队,你只看到刘备可能被夹击,你咋就不看宛城曹军的重点在防刘表呢?打一小股队伍是不是曹操也从北方回防?”

看到了吧,这就是现在“沔阴说”的学术水平。燕雀是雌是雄,有没有“球本身”我没兴趣,但整天叽叽喳喳不知所云的“骚扰”也是很烦人的,故而回复一下,以正视听。

据《三国志·张绣传》记载:建安二年春正月,“绣领其众,屯宛,与刘表合。太祖南征,军淯水,绣等举众降。太祖纳济妻,绣恨之。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计漏,绣掩袭太祖。太祖军败,二子没。绣保还穰。”这是曹操在宛县的记载并且是一次失败征战。曹操的这次“宛城之战”即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所言的“操困于南阳”。

建安二年冬,“曹操复攻张绣”,建安三年三月,“公围张绣於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乃解绣围。公将引还,绣兵来,公军不得进,连营稍前”。后曹操“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秋七月,公还许”。

这个时期,曹操没有在宛县一带形成长期的所谓“占领区”,宛县一带是“与刘表合”的张绣占领区。而此时“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乃“不求闻达于诸侯”的普通布衣,曹操又不知道他是谁,怎么可能专门和年轻的诸葛亮过不去呢?况且曹操当时对百姓还是比较宽厚的,这从他在宛县“割发代首”的行为中可见一斑。而刘备此时还没有来到新野。

建安四年后张绣投降了曹操北上许昌,南阳重归刘表,建安六年后,刘表与刘备多次在宛县以北与曹军交战。据《三国志·杜袭传》注引《九州春秋》曰:“建安六年(201年),刘表攻西鄂,西鄂长杜子绪帅县男女婴城而守,时南阳功曹柏孝长亦在城中”。西鄂就在宛北三十余里处,刘表攻打西鄂,没有曹操军队来救援,也没有南阳的地方军队来救援,南阳功曹柏孝长也躲在西鄂城中,从这也可看出,当时的南阳城(宛)已经在刘表手中是不言自明的。刘表攻打西鄂,是对南阳郡的全面接管行为。西鄂攻下后,“袭帅伤痍吏民决围得出……遂收散民,徙至摩陂营”(在禹州南),忠于曹操的杜袭逃到了曹操的领地内。随后,“建安七年(202年)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河南叶县)”(见《三国志·李典传》),并在建安八年初(203年),“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见《三国志·先主传》)。叶县在宛城北与颍川郡交界处,离宛有两百余里,博望也在宛东北七十余里。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南阳郡治宛县在刘表的控制之下。后曹操为了报复“博望之役”,于“建安八年(203年)八月,公征刘表,军西平”,西平在豫州境内,和宛城离得更远了,证明当时的南阳郡已基本被刘表控制,曹操无法前进,才军于西平的。在辛毗和荀攸的劝说下,曹操放弃了从西平进军攻打南阳的计划,因为权衡利弊,先扫平河北的袁绍残余势力更为重要,拿曹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攻吕布,表不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绍,此自守之贼也,宜为后图”(见《三国志·武帝纪第一》注引《魏书》)。此后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建安十三年(208年)“秋七月,公南征刘表”(《三国志-曹操传》)。在这五年间,我们找不到曹军任何进攻或治理南阳的史料。直到建安十三年八月,曹操才腾出手来再次南征刘表。而从建安四年至十二年这八年时间里,南阳权力真空,不然的话刘备就不会受刘表之命“屯兵新野”,如果距离新野这么近的宛城是“曹占区”,刘备如何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从容自保,境内无事”呢?

所以,建安二年至四年,宛县一带是张绣的势力范围,而张绣与刘表在战略上是合作抗曹的。南阳郡在乱世中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而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时,南阳依旧不是曹操占领的“敌占区”。《三国志·武帝纪第一》记载,建安十二年曹操全年的行程为:“十二年春二月,公自淳于还邺……秋七月,引军出卢龙塞……八月,登白狼山……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九月,公引兵自柳成还……十一月至易水……十三年春正月公还邺。”这清楚地表明该年全年曹操都在邺以北的冀北、辽西作战,而南阳此前是在刘表的控制之下。此时宛城是在谁的占领之下未见史书记载,但曹军主力不在南阳则是明确的。

所以,燕雀以宛县为“曹占区”作为理由来否定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宛县一带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三国志•崔琰传》,崔琰之死是当时的一大冤案,就连对曹操多有回护,甚至不敢为孔融作传的陈寿,都忍不住替他喊冤:至今冤之——重读曹操传

虽然关羽加入曹操的阵营,在江陵之战取得了大胜,但是很遗憾让周瑜逃脱了,关羽心中依旧不爽。此时探马来报,东吴水军又在赤壁集结了,规模比之前的赤壁之战还要大,只能硬着头皮上。另一方面,诸葛亮伏杀孙权后,带着替身人偶来到东吴,并编造了周瑜失踪的消息。诸葛瑾认为最有实力代替周瑜的就是诸葛亮,加上诸葛亮是自己的亲弟弟,不明真相就帮了一把,其他文武官员也只能跟着将就。魔化的诸葛亮就这样轻易骗取了东吴军队的最高指挥权,三国志曹操传的二次赤壁大战就要打响了。

三国志曹操传MOD合集

三国志曹操传MOD合集

毛泽东管理思想-团队建设(5)

出主意

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一切计划、决议、命令、指示等等,都属于“出主意”之类。

——《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15页

「见事早,得计早」

袁绍这个人多端寡要,多谋难断,见事迟,得计迟,慢了,得出一个方针就处于被动。翦伯赞在《光明日报》上写了一篇论赤壁之战的文章,他说,刘备这个英雄,跟曹操同等水平,是厉害的,但是事情出来了,不能一眼看出就抓到,慢一点。

蒋介石就是见事迟,得计迟。形势已经出来了,他还没有看见,等到看见了又不好得计。比如辽沈战役时他对卫立煌的部队,总是犹豫不决,最后才下决心,强迫他去热河到北平。如果早一点,我们围攻锦州的炮一响就让他马上走,我们就没有办法,只能切他一个尾巴。如果在我们还没有打锦州时,就把沈阳、锦州统统放弃,集中于平津,跟傅作义搞在一起,我们也不太好办。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下册第1015、1016、1018页

希望大家看看《三国志》中的《郭嘉传》。郭嘉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最初在袁绍部下,但他认为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后经荀彧推荐,成为曹操的重要谋臣。······郭嘉中年夭折,曹操非常惋惜,称道他:“每有大仪,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郭嘉足智多谋,而曹操能够问计于郭嘉等谋臣,听取他们的意见,果断作出决策,这说明他是一个知人善用、多谋善断的人物。

······多谋善断这句话,重点在“谋”字上。要多谋,少谋是不行的。要与各方面去商量,反对少谋武断。商量又少,又武断,那事情就办不好。谋是基础,只有多谋,才能善断。谋的目的就是为了断。要当机立断,不要优柔寡断。应当根据形势的变化来改变计划。······一个时候有一个时候的要点。这是个方法问题。这个方法不解决,每天在混混沌沌之中,什么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什么当驴狗子,什么辛辛苦苦的官僚主义。特别是对外斗争,得计迟是很危险的。

——《毛泽东谈从历史文化中学习工作方法二十则》《党的文献》第1期

「背景解读」

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7月11日晚,毛泽东找到周小舟、胡乔木、田家英、李锐、周惠谈话,说到由陈云出来主管计委工作这个话题时,毛泽东讲:袁绍优柔寡断,不会用将,《三国志》的《曹操传》、《郭嘉传》中对此都有反映。在毛泽东看来,做领导的,见事迟,得计迟,是致命的弱点。成败之举,在于明察要久,然后当机立断,不称职的领导,常常失误于此。在1959年3月2日郑州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谈到袁绍见事迟,得计迟,推崇郭嘉多谋善断时,毛泽东还举了蒋介石在辽沈战役中指挥军队的失误为例。避免见事迟、得计迟,提倡看得到、抓得起,毛泽东是把它当作现实问题,当做提高干部队伍的基本素质的问题提出来的。同时,他也不希望自己队伍中的领导干部出现袁绍这种短见而刚愎之人。

「行动旨要」

日本的大企业常常由于拘泥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而延误了决策的实践,丧失了机会。我尊重做事完美的人,但是在这个速度决定一切的时代氛围当中,迟迟不作决策则是企业的致命伤。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 马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