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不要羡慕“别人家的孩子”

不要羡慕“别人家的孩子”

时间:2023-11-25 22:48:20

相关推荐

不要羡慕“别人家的孩子”

在学校待久了,和孩子、家长接触的也多了,见过形形色色的孩子和形形色色的家长。大部分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爸爸妈妈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别人家的孩子”,的确是大部分家长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

那么,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真的就是理想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吗?

这里分享两个故事吧。之所以说是故事,本意是希望,这两个发生在身边的真事,能够远离现实。

在我家女儿的同学中,当年他们班,最有出息的同学只有两个,一个是小乔,一个是小喆。他们俩在别人眼里,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对这两个孩子,我都很熟悉,从初中到高中,我们做家长的,在一起开了数不清的家长会。

特别是小乔,和我家女儿初中、高中都就读在城北一所重点中学,我们两家都住城南,离得很近,那六年,从早到晚,我们都会见面。

早上,我用自行车带着我女儿,小乔妈妈用自行车带着小乔,我们共同的目的地,是历史博物馆的24路公交车站。晚上,我们两个妈妈经常会在车站相遇,等两个孩子回来。那六年,我们风雨无阻。就连两个孩子的小饭桌,也是我和小乔妈妈千挑万选的。

小乔不负众望,复读了一年考上了清华。后来,一路读研、读博。现在美国硅谷工作。如果,故事到这里,堪称完美。

三年前,小乔的爸爸没有任何征兆,在家跳楼自杀了。据说爸爸家族有自杀史,爸爸就是等小乔工作了,才选择结束生命。

爸爸自杀时,小乔回来了。但那也是唯一回来的一次。

小乔和我家女儿一直联系着,她不想回来,是不想面对如今这个家的环境。这也能够理解,只是,这就是可以把妈妈置身事外的理由吗?常常替小乔妈妈感伤,丈夫以那样决绝的方式离开,一手养大的女儿,不说是小棉袄,连个影都见不上。

小乔妈妈如今和谁都不联系,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她内心的苦楚,没有经历过,不敢肤浅地说什么感同身受。只希望,小乔能够多回来看看妈妈,不要让她在千辛万苦后,回过头来,总是身后凄凉地空无一人。更希望小乔妈妈,能够放下所有的过往,从新开启新的生活模式。

小喆当年上的是北京一所名牌大学,学的医。念完博士,留在北京一家知名医院。表面看,也是很出色的“别人家的孩子”。小喆心中的苦楚,只有他自己知道。

小喆说,当年能到北京上名牌大学,是妈妈动用了什么关系,让他以国防生的名义进去的。当时,只有学医才有这个机会。

说来也不奇怪,自主招生的名额,让谁去,就是中学校长一句话的事。在妈妈的坚持下,不喜欢医学的小喆屈从了妈妈。从小到大,小喆的任何事都是妈妈做主的,他能做的,只有服从。

由于不喜欢,工作上自然没有出色的表现,在优胜劣汰中,小喆如今被调到海南一家小医院。

现在的小喆,下班就是喝酒买醉,轮休就是睡觉。

他说,从小到大,到工作,周围的人都知道你是怎样的身份,那些异样的眼光,多少年来一直深深地刺痛着他的自尊心。尽管他已经非常非常努力,还是改变不了现状。

他心里的苦楚,不敢告诉爸爸妈妈。因为他已经成为了那个邻居、亲戚眼中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多年来,爸爸妈妈已经习惯了被人啧啧称赞,和羡慕的目光。

如今,小喆去了海南,爸爸妈妈的内心,也和小喆一样备受煎熬,他们不敢面对事实,还在编织一个表面看上去仍很美丽的梦幻。儿子去了海南,至今都不敢说出去。

小喆说,他爸急得头发全白了。他感觉未来一片迷茫。

记得当年小喆妈妈和我聊过这样一个观点,说如果把一个水平偏低的孩子,放到一个好学校,孩子会在好的氛围下,跟上来。即便在重点中学排末位,也比普通中学的第一好,强调这就是“宁为凤尾,不为鸡头”的道理。这也是她当初费尽周折,让小喆进到重点中学的原因。

纪伯伦说: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的明天。

相信,纪伯伦的这段话,很多家长都耳熟能详,可真正做到放手,相信没有几人。我们有各种理由去做孩子的主,参与孩子的人生,全然不知,你的过分掌控会毁掉一个孩子的未来。

我们常挂在嘴边的那句“都是为你好”,其实不但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不要盲目地去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这并不是说“别人家的孩子”都不好,而是需要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这件事。

“别人家的孩子”,有他们骄傲的地方,也有我们看不到遗憾。我们与其挖空心思,揠苗助长般地让自己的孩子挤身其中,倒不如遵从孩子的内心,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发挥他们的天性,培养他们的兴趣。

还有,学业固然重要,但我们最该让孩子学会的,首先是做一个好人,具备感恩,担当,善良等优良品质。有了这些品质,相信,孩子的人生也会很精彩。

你家的孩子,就是你家的孩子,也是独一无二的。或许,在这样顺其自然的心态中,你家的孩子,也会成为别人眼里的“别人家的孩子”。

一起共勉。

不羡慕别人家孩子的家长才是好家长

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自己应该和孩子一起朝着一个目标努力。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重要。 所谓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影响。

1.从出生到入学前,孩子是身体发育、智力发育和行为建立最快的阶段。? 0到3岁,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 他所见所闻,将立即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学习。 因此,家庭行为在孩子这个阶段非常重要,是决定成长的关键因素。

2.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事情、很多学习知识都会导致理解偏差、掌握偏差、执行失误。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往往注重纠正,缺乏原因分析和理性解释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感。 耐心和不知所措,久而久之孩子会失去学习的方向,失去自信,倾向于按照自己的理解做事,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因此,父母的鼓励和奖励非常重要。 当孩子们做的每件事都正确时,他们会受到鼓励和奖励。 当然,奖励不一定是金钱奖励。 奖励可分为精神鼓励和学习新知识的行动。 奖励,让孩子知道自己做对了,做的很好,进一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3.对于孩子来说,培养兴趣爱好非常重要。 当然,孩子喜欢做什么,喜欢什么,不是一朝一夕能发现和培养出来的。 通过正确的引导和鼓励,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学校、社会和家庭组织的社会活动,参与公益劳动,增强孩子的社会属性,发现孩子在舞蹈、音乐、美术、口才和食品生产或可塑性方面的优势, 做出理性的选择,让孩子发挥潜能,发挥才能,取得成就。

每一位家长都会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在成长的路上,讲道远比一起成长更有效。 和孩子一起探索未来是一件长期而有耐心的事情,但坚持一定会培养出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感恩的孩子。

前一段时间,在饭桌上聊起来关于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同在一个桌子上的各位新晋父母无外乎有几个话题,不知道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怎么样?不知道孩子的各门功课的掌握程度怎样?不知道应该给自己家的孩子报什么样的学习班或者补习班?

我想说,当这些问题统统砸向一个新晋家长的时候,的确,萌娃难带,思绪乱如麻,于是乎,我身边的很多同事的解决办法就是学校建议报什么班就报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学什么自己家的孩子绝对不能落下!而在我看来,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并不是那么合理!

一、这种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归根结底是眼睛定在别人家的孩子身上,而自己家的孩子是否能因材施教,并不重要!

似乎很多的家长朋友们惯用的口气就是以别人家的孩子开头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比如“别人家的孩子钢琴过了八级!”,“别人家的孩子期末考了双百!”,“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学了这个课程数学才考好的!”我觉得以这种口吻教育孩子的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语言和做法不敢苟同。

这种心理是中国人较为传统的教育纪念,就是坚决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生活中,总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作为标杆。这种心理的本质实际上是最大程度的强占社会上的稀缺资源!心情可以理解,望子成龙,爱子心切嘛!

我想说,这种心理本身就是不对了,家长通过一种自己设定的,以别人家的孩子作为标杆的这种行为本身就违背了因材施教的选择,而且不符合逻辑呢?如果家长们总去羡慕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你能满足自己家孩子能够受到和别人家孩子同等教育,那么别人家的父母不是高干就是教授,你们家孩子呢?难道作为父母你们也可以想方设法的脱离自己的岗位变成教授和高干吗?

显然,归根结底,每一个家庭在学校生活中都因为孩子的课堂学习有着共性,但是,对于课外的家庭教育,那都是鲜活的个体!如果作为家长来说,连自己的孩子什么性格,适合什么都不知道,这位家长也太神经大条了吧!

二、别逗了,哪有什么起跑线!

迄今为止,我都不清楚,是哪个搞传销的大神放了一碗毒鸡汤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逗了,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起跑线!别拿起跑线当幌子去传销你那没什么卵用的垃圾课程!

因为,人活一生,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乃至以后得个人发展,都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有重叠的阶段,但是,最终的轨迹确实千差万别的,越走到最后,你越发现能够和你走在同一条路上的人会越来越少,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你站在比别靠前的位置取胜,而是在路上的某个节点,因为太多因素的分道扬镳,让你不战而胜,最后变成了孤家寡人!

如果硬说有起跑线,也有,那就是在自己的跑道上,一个人和过去的自己进行竞技,看看自己走过的每一步路是否是静止的甚至是倒退的,而在某个阶段和一批人的插肩而过,只是为了借个光,何必总是盯着别人的跑到而不看看自己脚下呢?

三、不羡慕别人家孩子的家长才是好家长!

与其说,总是盯着所谓的大趋势,看着别人家冰雪聪明的孩子,何不多花一些心思去观察观察自己的孩子,多分析分析孩子在课堂上能够抓到的材料,(比如孩子的作业,考卷、教师评语!)仔细分析孩子在通识教育上出现的问题,像完成一个重大项目一样的去细致的纠正!另外,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争取找到一个孩子自己感兴趣的兴趣,然后进行定向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兴趣去掌握一方面手艺是一件相对容易成功的事,但是,在培养兴趣的过程中,切忌带走功利性和目的性,仅仅是兴趣而已,不要指着兴趣获得什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