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如何看待印度掀起抵制中国制造的浪潮 – 服务器 – 前端

如何看待印度掀起抵制中国制造的浪潮 – 服务器 – 前端

时间:2021-01-03 07:05:53

相关推荐

如何看待印度掀起抵制中国制造的浪潮 – 服务器 – 前端

目前的国际社会是一个天造地设的自然格局,国与国之间几乎都存在着无法把控的关系变量,在矛盾的演进过程中,执政者相对比较冷静和理智,但总有激进的民族主义者试图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由于加勒万河谷“肢体冲突”的后续影响,印度国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抵制中国制造运动。印度人将“中国电视机”从楼上扔下去,众人一拥而上将其砸毁,这段视频收获了印度民众的一片欢呼,于是大家纷纷穿戴上“抵制中国”的文化衫和帽子以示“爱国之心”,但有人发现,这些充满了正能量的体桖和帽子均来自中国。甚至连印度开国领袖帕特尔,被视为爱国精神领袖的“团结雕像”,居然也离不开中国的技术。

这种场景似曾相识,但这样的抵制能够暂时缓解因特殊事件引发的心理冲突,但不能抵制国家间市场经济的穿插与渗透。

不但印度不能抵制,美国同样不能。奥巴马总统在船厂刚刚发表了“重振美国制造业”的演讲,身后的围幕飘然落地,龙门吊上赫然写着“上海振华”。

一位美国的产业工人,将自己的失业归咎于大量涌入的中国制造,于是暗自发狠:不用中国货!然而他连一天都没坚持下来。马桶,拖鞋,体桖,婴儿车,不粘锅,牙刷甚至自家门前的国旗都是中国制造。抵制?行,那这些东西就不要用。

尽管莫迪政府需要民族主义的声势来缓解冲突事件造成的压力,但其绝不敢将这股鲁莽的力量引向科学而理性的商业领域。其次,逐利的商家只会利用政治事件获得更多的好处,他们并不愿意以企业利益为代价,为政客的失误买单。普通的消费者只想买到便宜好用的商品,“嘴上不在乎,行动很诚实”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这些人其实都不是“反华”的主力。

印度都是什么人在抵制中国?

首先是宗教人士,他们通过煽动本教门信众的情绪,凝聚自己的宗教地位,至于方式和对象则并不重要。其次是印度鹰派和智库专家,他们本身就代表着国家的进攻单元,此时发出的声音,一定是强硬的。再就是退休官员,因为他们将不再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但可以通过言论表达自己“心系国家”的政治担当。还有一类是极其顽固的极端民族主义者,他们不仅反华,反巴,反美,反俄,反欧……反正只要是外来事物,没有他不反的。

由于各种思想势力的叠加,特殊事件的催化,“抵制运动”应用而生。而执政党和在任官员,以及真正的经济学人,甚至大部分普通消费者大都比较谨慎。

根据经验和常识来判断,狂热的抵制运动很快会随着事件的降温而逐渐消退,但如果印度真的选择以禁止中国产品,抵制中国制造来遏制中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能不能行得通?

根据世贸组织的竞争规则,国家间在经济往来中,不能无故禁止另一国的产品,中印都是世贸组织成员,从制造商,经销商或整个销售商的进口与转售,是市场来决定的,政府可以鼓励(或者煽动)消费者拒绝中国商品,但不能通过行政干预阻挠市场的需求,比如印度电信部呼吁,要求下属各企业和机构只购买“印度”制造的产品,在基础设施和设备升级时,应“尽量”使用国产设备,但谁能保证所有的“印度制造”都没有中国元素呢?相信理智的商家一定会遵从企业的需求,“诚实”的选择最适合的商品。包括砸掉中国产品的那些极端民众,他们实际上也是普通消费者,现实而理性的消费者一定会选择质优价廉的产品,而中国的电视,手机,电脑以及其他产品,恰恰具有上述优势。

中国商品占印度进口的23%,其中包括电子产品,原料药,汽车零部件,家电以及家庭用品等低端产品。拿印度人砸掉的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来说,品牌是中国的,但零部件可能来自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或东南亚,你怎么抵制?抵制中国制造,相当于抵制全世界,别忘了,中国是“世界工厂”。

说白了,不光是印度,全世界对中国都有依赖,假设印度切断一条与中国产品的供应链,就必须在短时间内拿出替代方案来补上空缺,包括建立完整的工业基础和创业环境来吸引外部资本,技术以及专业知识入驻印度,必须有长期的扶持政策和有远见的领导人来保证长远的发展。目前来看,印度显然还没有这个准备。因此,无脑的抵制如果恶性蔓延,马上会将企业置于生死存亡的境地,明智的商人绝不会如此“无脑”。

从2000年开始,中国人均GDP开始每4年翻一翻,截止今天,印度的GDP为2.5万亿美元,而中国的GDP为13万亿美元,这就是中国向世界市场大量出口的结果,而印度的部分增长率,恰恰是与中国竞争,向中国学习,购买来推动的。

正如《德国之声》在此前的报道中也列举了印度各界“抵制中国”的失败案例。印度在产业链完善程度,技术水平和其他配套设施中,距离中国仍有不小的差距,一些核心领域仍需要依赖中国,短期内难以摆脱“中国制造”的影响。

事实也是如此,尽管印度举国上下一片“抵制中国”的汹汹浪潮,但印度政府却将一项隧道工程给了新加坡的一家公司,然而,这家公司就是上海的一家子公司。

全球化贯通于每个发展中国家的时代大背景下,“商业抵制”的作用实际上聊胜于无,不但不能真正打击对手,甚至可能造成“杀敌一千,自损一千五”的悲催结果。实际上,《印度时报》已经开始质疑:这样的抵制,对印度真的有好处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