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羌族四绝之一:羌族碉楼在哪里?

羌族四绝之一:羌族碉楼在哪里?

时间:2021-03-15 13:01:39

相关推荐

羌族四绝之一:羌族碉楼在哪里?

羌族建筑以碉楼、石屋、索桥、栈道、水利筑堰而闻名。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记载了羌族人以山居住,以石为屋,高至十几丈。那么,羌族碉楼在哪里呢?羌族文化带你去了解一下。

碉楼主要建在村庄住宅旁边,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于御敌和储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形、六角形和八角形。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为石片和黄土。墙基深1.35米,用石头砌成。石墙内侧垂直于地面,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略微倾斜。施工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靠高超的技艺和经验。建筑稳定可靠,经久不衰。1988年遗址永平堡于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发现,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保存完好。

羌族自古以来就有建房的传说,《后祝书》·据《西南夷传》记载,岷江上游的冉夷,大家都住在山上,垒石为室,高到十几丈,叫琼笼。《天下郡国利病书》还说羌人:垒石是碉以居,如浮图数重,门内以木上下,货藏在上,人居其中,畜匿其下,高二三丈称之为鸡笼(鸡),十几个丈人称之为碉堡。这种以砌石为室的建筑代代相传,至今已成为羌族的建筑特色。岷江、涪江上游的居民也时兴木结构吊脚楼。这座建筑多建在一边倚坡,一边临坎,房柱下伸,落在坎下。底部半空半实,可圈养牲畜,堆放柴草。建筑周围有走廊,美观、干燥、舒适、大方。与其他吊脚楼不同,这种吊脚楼的特点是:周围用片石做墙,屋顶用片石盖,屋柱、楼板、间墙用木头盖,具有川遥山区汉族住宅和羌族碉堡两个特点,是羌汉建筑文化交融的产物。

碉楼是羌族特色建筑,有几千年的历史。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以及多年的战斗和武斗,羌族选择了基地标准和碉楼的建筑形式,以防御和生存。碉楼建在房间的侧面,寨落和要关,分为房碉、村碉和战碉。房碉即民居,较低,一般分为三层或四层,底层养畜,中层住人,高层堆物。村碉建在村旁高处或中心,用人、圈畜、存物、驻守。望碉上层高,视野遥远,类似古代的烽火台。房碉和村碉用于防御扭伤和抢劫,观察敌情,指挥作战。一旦发生敌情,全寨人将武器和粮食带入内部以避免和自卫。战碉专门用于战争,可驻扎在车队,守关把关,多建在雄伟险峻的山峰或巍峨的关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与守护地成角。

碉楼由片石或黄土混合而成。施工时不需要吊线、绘图或柱架支撑。都是用目测和经验做的,信手做的,下大上小,笔直如切。有四棱、六棱、八棱,高6-7米,最高1314米。每高1~ 1.2米,一角有梯口,立独木梯上下。三、四层各有条形望孔,便于观察和通风。顶为平台。门开在二楼,进出搭梯,然后抽梯关门。底层为圆厕。羌族碉楼不是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傲然屹立,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稳定发展,各民族平等友好,没有战争和吞并的危险。碉堡的攻防功能已经消失,道路沿线的羌族人建造了瓦房。古碉楼仅用于储物,现存的碉楼作为历史见证,仍高耸在羌寨,标志着创作者的智慧和技艺。

玛雅文化成就,天文历法数学领域不一般

最初的宗教舞蹈:蒙古安代舞的起源

赫哲族炉鱼的起源是以捕鱼和狩猎为生的

赫哲族建筑挖地尺真的存在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