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背光模组和液晶模组的制作方法

背光模组和液晶模组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4-03-06 18:36:42

相关推荐

背光模组和液晶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液晶模组。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车载背光模组中,通常会使用铸铝件作为底板,受到模组边框大小的限制,光学膜片与铸铝件侧壁之间间隙往往较小。由于高温条件下光学膜片会发生膨胀,当膜片边缘距铸铝件侧壁无法预留出足够间隙时,膜片会因膨胀受阻导致褶皱,进而引起光学不良。

因此,现有的车载背光模组存在光学膜片膨胀受阻的技术问题,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液晶模组,以缓解现有的车载背光模组的光学膜片膨胀受阻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背板,包括底板和侧板,所述底板和所述侧板形成容纳腔;

光源,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

导光构件,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光源的出光面对应所述导光构件的入光面;

光学膜片,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导光构件的出光面上;

胶框,设置在所述背板上;

其中,至少一个侧板在对应所述光学膜片的位置设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朝向所述光学膜片。

在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中,所述凹陷部的深度为其所述侧板厚度的四分之一到四分之三。

在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中,所述凹陷部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光学膜片的宽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中,所述凹陷部的宽度小于所述光学膜片的宽度,所述光学膜片靠近所述凹陷部的一侧,所述光学膜片在大于所述凹陷部宽度的区域形成有缺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中,所述光源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与至少一个侧板之间、或者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底板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中,所述凹陷部的截面为直角切口或凹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中,所述胶框的底面设有固定缺口,设有凹陷部的侧板还设有固定凸起,所述胶框通过所述固定缺口及所述固定凸起,固定在所述侧板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中,所述固定缺口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梯形或半圆形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中,所述固定凸起由设有凹陷部的侧板顶部形成、或形成在设有凹陷部的侧板顶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中,所述固定凸起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固定缺口的深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所述反射片设置在所述底板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液晶模组,包括:

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光源、导光板、光学膜片以及胶框,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侧板,所述底板和所述侧板形成容纳腔,所述光源、导光板、光学膜片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光源的出光面对应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光学膜片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上,胶框设置在所述背板上;

液晶显示面板,固定在所述胶框上。

其中,至少一个侧板在对应所述光学膜片的位置设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朝向所述光学膜片。

在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模组中,所述胶框的底面设有固定缺口,设有凹陷部的侧板还设有固定凸起,所述胶框通过所述固定缺口及所述固定凸起,固定在所述侧板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模组中,所述凹陷部的深度为其所述侧板厚度的四分之一到四分之三。

在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模组中,所述液晶模组还包括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固定在所述胶框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液晶模组,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光源、导光构件、光学膜片和胶框,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侧板,所述底板和所述侧板形成容纳腔;所述光源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导光构件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光源的出光面对应所述导光构件的入光面;所述光学膜片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导光构件的出光面上;所述胶框设置在所述背板上;其中,至少一个侧板在对应所述光学膜片的位置设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朝向所述光学膜片。通过在背板的侧面上对应光学膜片的位置设置凹陷部,当光学膜片受热膨胀时,凹陷部不会对光学膜片形成阻挡,光学膜片可以向凹陷部方向延展,这样就不会产生褶皱,避免引起光学不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一种结构中背板和光学膜片的第一种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一种结构中背板和光学膜片的第二种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四种结构中背板的主视图和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七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八种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九种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十种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组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组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图中,结构相近的单元是用以相同标号表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液晶模组,以缓解现有的车载背光模组的光学膜片膨胀受阻的技术问题。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0、胶框20、光源30、反射片40、导光构件50、光学膜片60。

背板10通常采用铸铝件,以保证强度和较好的散热性能。背板10包括底板和侧板,底板和侧板形成容纳腔。

光源30设置在容纳腔内,光源30设置在导光构件50与至少一个侧板之间、或者设置在导光构件50与底板之间。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光源30设置在导光构件50与至少一个侧板之间。

通常仅在导光构件50与一个侧面之间设置光源30,也可以在导光构件50与几个侧面之间设置光源30,当仅在导光构件50与第一侧面121之间设置光源30时,如图1所示,光源30包括灯条31和固定在灯条31上的led灯32,灯条31固定在第一侧面121上。

导光构件50设置在容纳腔内,且导光构件50的入光面510对应光源30的出光面320。由于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导光构件50为导光板,导光板把光源30发出的侧光式水平入射光线转换为垂直出射光线,并经由导光构件50的出光面520射出。导光板一般由光学级树脂材料构成,常用的有热可塑性树脂、聚碳酸酯以及亚克力等。

在导光构件50下方还设置有反射片40,反射片40设置在背板10的底板上,组成反射片40的材料通常是上面镀了一层高反射率金属膜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醇酯)膜,或含一个核心层(具有高反射率的聚合物树脂)的上下两层pet(聚对苯二甲酸乙醇酯)膜组合体。反射片40的主要作用是把从导光构件50中泄露出来的光载反射回去,以提高光源的利用率。

光学膜片60设置在容纳腔内,且位于导光构件50的出光面520上,通常包括层叠设置的扩散片61、棱镜片62和反射型偏光增亮膜63。扩散片61一般采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醇酯)或pc(聚碳酸酯)基材,正面光滑,反面粗糙,扩散片61的功能是将通过导光构件50的出光面520射出的光线进行多次折射、反射和散射,使得背光更加均匀。棱镜片62是聚光装置,利用全反射和折射定律,将分散的光集中于一定的角度范围内出射从而提高该出射范围内的亮度。反射型偏光增亮膜63也可以提高背光的亮度。

胶框20通常采用聚碳酸酯或掺入玻璃纤维的聚碳酸酯,胶框20设置在背板10上,如图1所示,背板10包括第一顶面110,胶框20包括第一底面210,胶框20的第一底面210形成在背板10的第一顶面110上。

在现有的车载背光模组中,通常会使用铸铝件作为底板,受到模组边框大小的限制,光学膜片与铸铝件侧壁之间间隙往往较小。由于高温条件下光学膜片会发生膨胀,当膜片边缘距铸铝件侧壁无法预留出足够间隙时,膜片会因膨胀受阻导致褶皱,进而引起光学不良。

本实用新型中,背板10的至少一个侧板在对应光学膜片60的位置设有凹陷部100,凹陷部100朝向光学膜片60。当光学膜片60受热向水平方向x膨胀时,凹陷部100不会对光学膜片60形成阻挡,光学膜片60可以向凹陷部100方向延展,这样就不会产生褶皱,避免引起光学不良。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一种结构中背板和光学膜片的第一种俯视图。背板10包括底板和侧板,底板和侧板形成容纳腔。容纳腔包括底面11和侧面12,容纳腔的底面11为底板的上表面,侧面12为侧板的内表面。侧板包括与底板相连接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图均未示出),侧面12包括与底面11连接的第一侧面121、第二侧面122、第三侧面123和第四侧面124,其中第一侧面121和第二侧面122相对设置,第三侧面123和第四侧面124相对设置。结合图1可知,在本实施例中,背板10的第一侧面121、第二侧面122、第三侧面123和第四侧面124均与第一顶面110连接且垂直。

以图1中仅在导光构件50与第一侧板之间设置有光源30为例,在一种实施例中,仅在第二侧面122上形成凹陷部100,当光学膜片60受热向第二侧面122膨胀时,凹陷部100不会对光学膜片60形成阻挡,光学膜片60可以向凹陷部100方向延展,这样就不会产生褶皱,避免引起光学不良。当然,也可以仅在第三侧面123或第四侧面124上形成凹陷部100,具体原理与第二侧面122相同。

在一种实施例中,在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形成凹陷部100,例如在第三侧面123和第四侧面124上形成凹陷部100。当光学膜片60受热向第三侧面123和第四侧面124膨胀时,两边的凹陷部100均不会对光学膜片60形成阻挡,光学膜片60可以向两边的凹陷部100方向延展,这样就不会产生褶皱,避免引起光学不良。

在一种实施例中,在相邻的两个侧面上形成凹陷部100,例如在第二侧面122和第三侧面123上形成凹陷部100。在光学膜片60向第一侧面121膨胀时,由于第一侧面121上设置有光源30,因此光学膜片60与背板10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不会因膨胀受阻;在光学膜片60向第二侧面122膨胀时,第二侧面122上的凹陷部100不会对光学膜片60形成阻挡,光学膜片60可以向第二侧面122上的凹陷部100方向延展;在光学膜片60向第三侧面123膨胀时,第三侧面123上的凹陷部100不会对光学膜片60形成阻挡,光学膜片60可以向第三侧面123上的凹陷部100方向延展;在光学膜片60向第四侧面124膨胀时,虽然第四侧面124上未形成凹陷部100,但光学膜片60在遇到阻挡是可以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即向第三侧面123膨胀,此时第三侧面123上的凹陷部100不会对光学膜片60形成阻挡,光学膜片60可以向第三侧面123上的凹陷部100方向延展,这样就不会产生褶皱,避免引起光学不良。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侧面122、第三侧面123以及第四侧面124上均形成有凹陷部100,这样光学膜片60受热向四周膨胀时,均不会受到阻挡,这样就不会产生褶皱,避免引起光学不良。

在一种实施例中,在第一侧面121、第二侧面122、第三侧面123以及第四侧面124上均形成有凹陷部100,这样光学膜片60受热向四周膨胀时,均不会受到阻挡,这样就不会产生褶皱,避免引起光学不良。

当然,光源30还可以设置在导光构件50与两个或者三个侧板之间,未设置光源30的侧板中形成凹陷部100的方式与上述实施例类似,可以全部侧板上都形成凹陷部100,也可以在部分侧板上形成凹陷部100。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凹陷部100的截面为直角切口,即形成凹陷部100时,分别沿水平方向x和沿竖直方向z切除。为保证光学膜片60膨胀时不受阻挡,沿水平方向x切除的深度在保证铸铝件成型厚度的前提下(最小厚度0.8毫米),需要给光学膜片60预留出足够的高温膨胀间隙。在一种实施例中,凹陷部100的深度为其侧板厚度的四分之一到四分之三。

沿竖直方向z切除时,凹陷部100距底面11的高度h2小于或等于光学膜片60距底面11的高度h1,在本实施例中,h1与h2之差为0.1至0.2毫米,即光学膜片60膨胀进入凹陷部100时,在竖直方向z上光学膜片60的底部与背板10之间保持0.1至0.2毫米的距离,这样可以保证光学膜片60可以顺利地往凹陷部100内膨胀,不会与背板10产生碰撞。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凹陷部100的宽度s2大于或等于光学膜片60的宽度s1,这样光学膜片60膨胀进入凹陷部100时,这样可以保证光学膜片60可以顺利地往凹陷部100内膨胀,不会与背板10产生碰撞。当凹陷部100的宽度s2大于或等于光学膜片60的宽度s1时,凹陷部100的形成方式有多种。

如图2中的a所示,凹陷部100仅形成在容纳腔内,即凹陷部100的宽度s2小于或等于第三侧面123和第四侧面124之间的距离。

如图2中的b所示,凹陷部100形成在容纳腔内并贯穿至背板10侧板的外侧,此时第二侧板的第一顶面110与其他侧板的第一顶面110分离开。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凹陷部100的宽度s2小于光学膜片60的宽度s1,光学膜片60靠近凹陷部100的一侧,在大于凹陷部100宽度的区域形成有缺口601。在光学膜片60膨胀进入凹陷部100时,由于形成有缺口601,这样可以保证光学膜片60可以顺利地往凹陷部100内膨胀,不会与背板10产生碰撞。

需要说明的是,凹陷部100的形状不限于此,还可以是其他形状,只要保证膨胀时光学膜片60的底面和侧面均与背板10不接触即可,本领域的工作人员可根据需要设计凹陷部100的形状。

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0、胶框20、光源30、反射片40、导光构件50、光学膜片60。

与图1中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凹陷部100的截面为凹槽,凹槽的截面形状可以是矩形,梯形或半圆形等。当凹陷部100为凹槽时,背板10的第一顶面110相对于图1中凹陷部100的截面为直角切口时面积更大,因此对胶框20和背光空间的支撑作用更强,同时凹槽也能保证当光学膜片60受热向水平方向x膨胀时,不会对光学膜片60形成阻挡,光学膜片60可以向凹陷部100方向延展,这样就不会产生褶皱,避免引起光学不良。

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0、胶框20、光源30、反射片40、导光构件50、光学膜片60。

胶框20的第一底面210形成在背板10的第一顶面110上,与图1中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胶框20的第一底面210设有固定缺口211,设有凹陷部100的侧板还设有固定凸起111,胶框20通过固定缺口211及固定凸起111,固定在侧板上。

固定缺口211的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梯形或半圆形中的至少一种,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凸起111直接由设有凹陷部100的侧板的顶部形成,即形成凹陷部100时,在背板10的第一顶面110上沿竖直方向z向下切除一部分,第一顶面110的面积相对于原来减小,剩下未切除的部分形成固定凸起111嵌在固定缺口211内。

由于固定凸起111需要嵌在固定缺口211内,因此当固定凸起111直接由凹陷部100形成时,凹陷部100的形成状态如图2中的b所示,凹陷部100形成在容纳腔内并贯穿至背板10侧板的外侧,此时第二侧板的第一顶面110与其他侧板的第一顶面110分离开,即固定凸起111的顶端与背板10的其他部分独立,固定凸起111可以嵌在固定缺口211内。

固定凸起111的形状取决于凹陷部100的形状,在一种实施例中,固定凸起111的形状与固定缺口211的形状相同,两者的截面形状可以均是矩形、梯形、半圆形中的至少一种,或其他形状。

在一种实施例中,固定凸起111的形状与固定缺口211的形状不同,例如固定缺口211为矩形,固定凸起111为半圆形。可根据需要设计固定凸起111和固定缺口211的形状。

固定凸起111的高度h3大于或等于固定缺口211的深度h4,这样可以保证固定凸起111能完全伸入固定缺口211中,在竖直方向z上支撑起胶框20和背光空间,同时保证凹陷部100的水平切面不会与胶框20的第一底面210产生干涉。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胶框20的第一底面210上形成固定缺口211,背板10的第一顶面110上形成固定凸起111,且固定凸起111嵌在固定缺口211内,一方面可以使背板10在竖直方向z上支撑起胶框20和背光空间,另一方面可以使背板10在水平方向x上卡住胶框20,避免了胶框20的侧壁较薄而变形过大引起不良。

如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0、胶框20、光源30、反射片40、导光构件50、光学膜片60。

与图5中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固定凸起111形成在设有凹陷部100的侧板的顶面上,即图6中固定凸起111是在背板10的第一顶面110上另外形成的,而不是直接由设有凹陷部100的侧板的顶部形成。

固定凸起111的形成方式有多种。

在一种实施例中,先在背板10的第一顶面110上沿竖直方向z向下切除一部分形成凹陷部100,然后再在第一顶面110上重新进行一次或多次切除,最后顶部未切除的剩余部分形成固定凸起111,然后嵌在固定缺口211内,形成的效果如图7中所示。

如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四种结构中背板的正视图和俯视图。凹陷部100的截面为直角切口,凹陷部100的形成方式有多种。

如图7中的a所示,凹陷部100仅形成在容纳腔内,即凹陷部100的宽度s2小于或等于第三侧面123和第四侧面124之间的距离,固定凸起111形成在第一顶面110上。在形成凹陷部100时第二侧板上的第一顶面100被切除了一部分,在形成固定凸起111时,对剩下的第一顶面100再进行一次或多次切除,切除的部分为112,最后顶部未切除的剩余部分形成固定凸起111。

如图7中的b所示,凹陷部100形成在容纳腔内并贯穿至背板10侧板的外侧,此时第二侧板的第一顶面110与其他侧板的第一顶面110分离开,固定凸起111形成在第二侧板的第一顶面110上。在形成凹陷部100时第二侧板上的第一顶面100被切除了一部分,使得第二侧板的第一顶面110与其他侧板的第一顶面110分离开,在形成固定凸起111时,对第二侧板剩下的第一顶面100再进行一次或多次切除,切除的部分为112,最后顶部未切除的剩余部分形成固定凸起111。

固定凸起11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胶框20上对应的固定缺口211的数量与之相等。

在一种实施例中,先在背板10的第一顶面110上沿竖直方向z向下切除一部分形成凹陷部100,再在切除后的第一顶面110上增加材料,形成固定凸起111,增加的材料可以与背板10的材料相同,也可以不同,然后固定凸起111嵌在固定缺口211内。

本实施例中的固定凸起111体积更小,因此胶框20的第一底面210上形成的固定缺口211也可以更小。

固定凸起111的形状与固定缺口211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固定凸起111的高度h3大于或等于固定缺口211的深度h4,这样可以保证固定凸起111能完全伸入固定缺口211中,在竖直方向z上支撑起胶框20和背光空间,同时保证凹陷部100的水平切面不会与胶框20的第一底面210产生干涉。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胶框20的第一底面210上形成固定缺口211,背板10的第一顶面110上形成固定凸起111,且固定凸起111嵌在固定缺口211内,一方面可以使背板10在竖直方向z上支撑起胶框20和背光空间,另一方面可以使背板10在水平方向x上卡住胶框20,避免了胶框20的侧壁较薄而变形过大引起不良。

如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0、胶框20、光源30、反射片40、导光构件50、光学膜片60。

与图5中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凹陷部100的截面为凹槽,凹槽的截面形状可以是矩形,梯形或半圆形等。凸起111直接由凹陷部100形成,即形成凹槽后,凹槽上方未切除的部分形成凸起111嵌在第一凹槽211内。

当凹陷部100为凹槽时,背板10的第一顶面110相对于凹陷部100为直角切口时面积更大,因此对胶框20和背光空间的支撑作用更强,同时凹槽也能保证当光学膜片60受热向水平方向膨胀时,不会对光学膜片60形成阻挡,光学膜片60可以向凹陷部100方向延展,这样就不会产生褶皱,避免引起光学不良。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凸起111直接由设有凹陷部100的侧板的顶部形成,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固定凸起111需要嵌在固定缺口211内,而凹陷部100的截面为凹槽,因此在形成凹槽时,如图8中所示,凹槽上部的侧板厚度t1要小于凹槽下部的侧板厚度t2。此时,凹陷部100形成在容纳腔内并贯穿至背板10侧板的外侧,且第二侧板的第一顶面110与其他侧板的第一顶面110分离开,即固定凸起111的顶端与背板10的其他部分独立,固定凸起111可以嵌在固定缺口211内。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胶框20的第一底面210上形成固定缺口211,背板10的第一顶面110上形成固定凸起111,且固定凸起111嵌在固定缺口211内,一方面可以使背板10在竖直方向z上支撑起胶框20和背光空间,另一方面可以使背板10在水平方向x上卡住胶框20,避免了胶框20的侧壁较薄而变形过大引起不良。

如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0、胶框20、光源30、反射片40、导光构件50、光学膜片60。

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为直下式背光模组。光源30设置在导光构件50与背板10的底板之间,光源30与背板10之间还设置有反射片40,光源30自下而上发光,导光构件50的入光面510对应光源30的出光面320。

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构件50为扩散板,扩散板将光源30发出的入射光充分散射,并且对灯影有良好的遮蔽效果,实现光源更柔和、更均匀。

由于背板10的侧面包括第一侧面121、第二侧面122、第三侧面123和第四侧面124,且光源30设置在导光构件50与背板10的底板之间,则第一侧面121、第二侧面122、第三侧面123以及第四侧面124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形成有凹陷部100。

在一种实施例中,仅在第二侧面122上形成凹陷部100,当光学膜片60受热向第二侧面122膨胀时,凹陷部100不会对光学膜片60形成阻挡,光学膜片60可以向凹陷部100方向延展,这样就不会产生褶皱,避免引起光学不良。当然,也可以仅在第一侧面121、第三侧面123或第四侧面124上形成凹陷部100,具体原理与第二侧面122相同。

在一种实施例中,在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形成凹陷部100,例如在第一侧面121和第二侧面122上形成凹陷部100。当光学膜片60受热向第一侧面121和第二侧面122膨胀时,两边的凹陷部100均不会对光学膜片60形成阻挡,光学膜片60可以向两边的凹陷部100方向延展,这样就不会产生褶皱,避免引起光学不良。当然也可以在第三侧面123和第四侧面124上形成凹陷部100,具体原理相同。

在一种实施例中,在相邻的两个侧面上形成凹陷部100,例如在第一侧面121和第三侧面123上形成凹陷部100。在光学膜片60向第一侧面121膨胀时,由于第一侧面121上设置有凹陷部100,光学膜片60可以向第一侧面121上的凹陷部100方向延展,在光学膜片60向第三侧面123膨胀时,由于第三侧面123上设置有凹陷部100,光学膜片60可以向第三侧面123上的凹陷部100方向延展;同时,在光学膜片60向第二侧面122和第四侧面124膨胀时,虽然第二侧面122和第四侧面124上未形成凹陷部100,但光学膜片60在遇到阻挡时可以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即向第一侧面121和第三侧面123膨胀,此时第一侧面121和第三侧面123上的凹陷部100不会对光学膜片60形成阻挡,光学膜片60可以向第一侧面121和第三侧面123上的凹陷部100方向延展,这样就不会产生褶皱,避免引起光学不良。

在一种实施例中,在第一侧面121、第二侧面122、第三侧面123以及第四侧面124上均形成有凹陷部100,这样光学膜片60受热向四周膨胀时,均不会受到阻挡,这样就不会产生褶皱,避免引起光学不良。

在本实施例中,凹陷部100的截面为直角切口,即形成凹陷部时,分别沿水平方和沿竖直方向z切除。为保证光学膜片膨胀时不受阻挡,沿水平方向x切除的深度在保证铸铝件成型厚度的前提下(最小厚度0.8毫米),需要给光学膜片60预留出足够的高温膨胀间隙。在一种实施例中,凹陷部100的深度为其侧板厚度的四分之一到四分之三。

沿竖直方向z切除时,凹陷部100距底面11的高度h2小于或等于光学膜片60距底面11的高度h1,在本实施例中,h1与h2之差为0.1至0.2毫米,即光学膜片60膨胀进入凹陷部100时,在竖直方向z上光学膜片60的底部与背板10之间保持0.1至0.2毫米的距离,这样可以保证光学膜片60可以顺利地往凹陷部100内膨胀,不会与背板10产生碰撞。

凹陷部100的形成方式与图2中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凹陷部100的形状不限于此,还可以是其他形状,只要保证膨胀时光学膜片60的底面和侧面均与背板10不接触即可,本领域的工作人员可根据需要设计凹陷部100的形状。

如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七种结构示意图。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0、胶框20、光源30、反射片40、导光构件50、光学膜片60。

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为直下式背光模组,与图9中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凹陷部100截面为凹槽,凹槽的截面形状可以是矩形,梯形或半圆形等。当凹陷部100为凹槽时,背板10的第一顶面110相对于凹陷部100截面为直角切口时面积更大,因此对胶框20和背光空间的支撑作用更强,同时凹槽也能保证当光学膜片60受热向水平方向x膨胀时,不会对光学膜片60形成阻挡,光学膜片60可以向凹陷部100方向延展,这样就不会产生褶皱,避免引起光学不良。

如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八种结构示意图。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0、胶框20、光源30、反射片40、导光构件50、光学膜片60。

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为直下式背光模组,胶框20的第一底面210形成在背板10的第一顶面110上,与图9中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胶框20的第一底面210设有固定缺口211,设有凹陷部100的侧板还设有固定凸起111,胶框20通过固定缺口211及固定凸起111,固定在侧板上。

固定缺口211的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梯形或半圆形中的至少一种,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凸起111直接由设有凹陷部100的侧板的顶部形成,即形成凹陷部100时,在背板10的第一顶面110上沿竖直方向z向下切除一部分,第一顶面110的面积相对于原来减小,剩下未切除的部分形成固定凸起111嵌在固定缺口211内。

由于固定凸起111需要嵌在固定缺口211内,因此当固定凸起111直接由凹陷部100形成时,凹陷部100的形成状态如图2中的b所示,凹陷部100形成在容纳腔内并贯穿至背板10侧板的外侧,此时第二侧板的第一顶面110与其他侧板的第一顶面110分离开,即固定凸起111的顶端与背板10的其他部分独立,固定凸起111可以嵌在固定缺口211内。

固定凸起111的形状取决于凹陷部100的形状,在一种实施例中,固定凸起111的形状与固定缺口211的形状相同,两者的截面形状可以均是矩形、梯形、半圆形中的至少一种,或其他形状。

在一种实施例中,固定凸起111的形状与固定缺口211的形状不同,例如固定缺口211为矩形,固定凸起111为半圆形。可根据需要设计固定凸起111和固定缺口211的形状。

固定凸起111的高度h3大于或等于固定缺口211的深度h4,这样可以保证固定凸起111能完全伸入固定缺口211中,在竖直方向z上支撑起胶框20和背光空间,同时保证凹陷部100的水平切面不会与胶框20的第一底面210产生干涉。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胶框20的第一底面210上形成固定缺口211,背板10的第一顶面110上形成固定凸起111,且固定凸起111嵌在固定缺口211内,一方面可以使背板10在竖直方向z上支撑起胶框20和背光空间,另一方面可以使背板10在水平方向x上卡住胶框20,避免了胶框20的侧壁较薄而变形过大引起不良。

如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九种结构示意图。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0、胶框20、光源30、反射片40、导光构件50、光学膜片60。

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为直下式背光模组,与图11中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固定凸起111形成在设有凹陷部100的侧板的顶面上,即图12中固定凸起111是在背板10的第一顶面110上另外形成的,而不是直接由设有凹陷部100的侧板的顶部形成。

固定凸起111的形成方式也有多种。

在一种实施例中,先在背板10的第一顶面110上沿竖直方向z向下切除一部分形成凹陷部100,然后再在第一顶面110上重新进行一次或多次切除,最后顶部未切除的剩余部分形成固定凸起111,然后嵌在固定缺口211内,具体行程方式与图7中相同。

在一种实施例中,先在背板10的第一顶面110上沿竖直方向z向下切除一部分形成凹陷部100,再在切除后的第一顶面110上增加材料,形成固定凸起111,增加的材料可以与背板10的材料相同,也可以不同,然后固定凸起111嵌在固定缺口211内。

本实施例中的固定凸起111体积更小,因此胶框20的第一底面210上形成的固定缺口211也可以更小。

固定凸起111的形状与固定缺口211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固定凸起111的高度h3大于或等于固定缺口211的深度h4,这样可以保证固定凸起111能完全伸入固定缺口211中,在竖直方向z上支撑起胶框20和背光空间,同时保证凹陷部100的水平切面不会与胶框20的第一底面210产生干涉。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胶框20的第一底面210上形成固定缺口211,背板10的第一顶面110上形成固定凸起111,且固定凸起111嵌在固定缺口211内,一方面可以使背板10在竖直方向z上支撑起胶框20和背光空间,另一方面可以使背板10在水平方向x上卡住胶框20,避免了胶框20的侧壁较薄而变形过大引起不良。

如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十种结构示意图。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0、胶框20、光源30、反射片40、导光构件50、光学膜片60。

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为直下式背光模组,与图11中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凹陷部100的截面为凹槽,凹槽的截面形状可以是矩形,梯形或半圆形等。凸起111直接由凹陷部100形成,即形成凹槽后,凹槽上方未切除的部分形成凸起111嵌在第一凹槽211内。

当凹陷部100为凹槽时,背板10的第一顶面110相对于凹陷部100为直角切口时面积更大,因此对胶框20和背光空间的支撑作用更强,同时凹槽也能保证当光学膜片60受热向水平方向膨胀时,不会对光学膜片60形成阻挡,光学膜片60可以向凹陷部100方向延展,这样就不会产生褶皱,避免引起光学不良。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凸起111直接由设有凹陷部100的侧板的顶部形成,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固定凸起111需要嵌在固定缺口211内,而凹陷部100的截面为凹槽,因此在形成凹槽时,如图13中所示,凹槽上部的侧板厚度t1要小于凹槽下部的侧板厚度t2。此时,凹陷部100形成在容纳腔内并贯穿至背板10侧板的外侧,且第二侧板的第一顶面110与其他侧板的第一顶面110分离开,即固定凸起111的顶端与背板10的其他部分独立,固定凸起111可以嵌在固定缺口211内。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胶框20的第一底面210上形成固定缺口211,背板10的第一顶面110上形成固定凸起111,且固定凸起111嵌在固定缺口211内,一方面可以使背板10在竖直方向z上支撑起胶框20和背光空间,另一方面可以使背板10在水平方向x上卡住胶框20,避免了胶框20的侧壁较薄而变形过大引起不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液晶模组,如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组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液晶模组包括液晶显示面板70和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0、胶框20、光源30、反射片40、导光构件50、光学膜片60。

液晶显示面板70和触控面板80通过粘合层90固定在背光模组的胶框20上,粘合层90的材料通常为双面胶或泡棉,液晶显示面板70和触控面板80之间也设置有粘结材料(图未示出),粘结材料通常为光学胶。

下面结合图1至图14对液晶模组进行具体说明。

背板10通常采用铸铝件,以保证强度和较好的散热性能。背板10包括底板和侧板,底板和侧板形成容纳腔。

胶框20通常采用聚碳酸酯或掺入玻璃纤维的聚碳酸酯,胶框20设置在背板10上,背板10包括第一顶面110,胶框20包括第一底面210,胶框20的第一底面210形成在背板10的第一顶面110上。

光源30设置在容纳腔内,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光源30设置在导光构件50与至少一个侧板之间,通常仅在导光构件50与一个侧面之间设置光源30,也可以在导光构件50与几个侧面之间设置光源30,如图14所示,光源30包括灯条31和固定在灯条31上的led灯32,灯条31固定在第一侧面121上。

导光构件50设置在容纳腔内,且导光构件50的入光面510对应光源30的出光面320。由于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导光构件50为导光板,导光板把光源30发出的侧光式水平入射光线转换为垂直出射光线,并经由导光构件50的出光面520射出。导光板一般由光学级树脂材料构成,常用的有热可塑性树脂、聚碳酸酯以及亚克力等。

在导光构件50下方还设置有反射片40,组成反射片40的材料通常是上面镀了一层高反射率金属膜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醇酯)膜,或含一个核心层(具有高反射率的聚合物树脂)的上下两层pet(聚对苯二甲酸乙醇酯)膜组合体。反射片40的主要作用是把从导光构件50中泄露出来的光载反射回去,以提高光源的利用率。

光学膜片60设置在容纳腔内,且位于导光构件50的出光面520上,通常包括层叠设置的扩散片61、棱镜片62和反射型偏光增亮膜63。扩散片61一般采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醇酯)或pc(聚碳酸酯)基材,正面光滑,反面粗糙,扩散片61的功能是将通过导光构件50的出光面520射出的光线进行多次折射、反射和散射,使得背光更加均匀。棱镜片62是聚光装置,利用全反射和折射定律,将分散的光集中于一定的角度范围内出射从而提高该出射范围内的亮度。反射型偏光增亮膜63也可以提高背光的亮度。

在现有的车载背光模组中,通常会使用铸铝件作为底板,受到模组边框大小的限制,光学膜片与铸铝件侧壁之间间隙往往较小。由于高温条件下光学膜片会发生膨胀,当膜片边缘距铸铝件侧壁无法预留出足够间隙时,膜片会因膨胀受阻导致褶皱,进而引起光学不良。

本实用新型中,背板10的至少一个侧板在对应光学膜片60的位置设有凹陷部100,凹陷部100朝向光学膜片60。当光学膜片60受热向水平方向x膨胀时,凹陷部100不会对光学膜片60形成阻挡,光学膜片60可以向凹陷部方向延展,这样就不会产生褶皱,避免引起光学不良。

在一种实施例中,光源30设置在导光构件50与至少一个侧板之间,未设置光源30的侧板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有凹陷部100。

当然,光源30还可以设置在导光构件50与两个或者三个侧板之间,未设置光源30的侧板中形成凹陷部100的方式与上述实施例类似,可以全部侧板上都形成凹陷部100,也可以在部分侧板上形成凹陷部100。

在本实施例中,凹陷部100的截面为直角切口,即形成凹陷部时,分别沿水平方和沿竖直方向z切除。为保证光学膜片膨胀时不受阻挡,沿水平方向x切除的深度在保证铸铝件成型厚度的前提下(最小厚度0.8毫米),需要给光学膜片60预留出足够的高温膨胀间隙。在一种实施例中,凹陷部100的深度为其侧板厚度的四分之一到四分之三。

沿竖直方向z切除时,凹陷部100距底面11的高度h2小于或等于光学膜片60距底面11的高度h1,在本实施例中,h1与h2之差为0.1至0.2毫米,即光学膜片60膨胀进入凹陷部100时,在竖直方向z上光学膜片60的底部与背板10之间保持0.1至0.2毫米的距离,这样可以保证光学膜片60可以顺利地往凹陷部100内膨胀,不会与背板10产生碰撞。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凹陷部100的宽度s2大于或等于光学膜片60的宽度s1,这样光学膜片60膨胀进入凹陷部100时,这样可以保证光学膜片60可以顺利地往凹陷部100内膨胀,不会与背板10产生碰撞。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凹陷部100的宽度s2小于光学膜片60的宽度s1,光学膜片60靠近凹陷部100的一侧,在大于凹陷部100宽度的区域形成有缺口601。在光学膜片60膨胀进入凹陷部100时,由于形成有缺口601,这样可以保证光学膜片60可以顺利地往凹陷部100内膨胀,不会与背板10产生碰撞。

需要说明的是,凹陷部100的形状不限于此,还可以是其他形状,只要保证膨胀时光学膜片60的底面和侧面均与背板10不接触即可,本领域的工作人员可根据需要设计凹陷部100的形状。

在一种实施例中,凹陷部100的截面为凹槽,凹槽的截面形状可以是矩形,梯形或半圆形等。当凹陷部100为凹槽时,背板10的第一顶面110相对于凹陷部100为直角切口时面积更大,因此对胶框20和背光空间的支撑作用更强,同时凹槽也能保证当光学膜片60受热向水平方向x膨胀时,不会对光学膜片60形成阻挡,光学膜片60可以向凹陷部100方向延展,这样就不会产生褶皱,避免引起光学不良。

胶框20的第一底面210设有固定缺口211,设有凹陷部100的侧板还设有固定凸起111,胶框20通过固定缺口211及固定凸起111,固定在侧板上。

固定缺口211的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梯形或半圆形中的至少一种,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凸起111直接由设有凹陷部100的侧板的顶部形成,即形成凹陷部100时,在背板10的第一顶面110上沿竖直方向z向下切除一部分,第一顶面110的面积相对于原来减小,剩下未切除的部分形成固定凸起111嵌在固定缺口211内。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凸起111的形成方式不限于此,在一种实施例中,凹陷部100截面为直角切口,固定凸起111形成在设有凹陷部100的侧板的顶面上,即固定凸起111是在背板10的第一顶面110上另外形成的,而不是直接由设有凹陷部100的侧板的顶部形成。

在一种实施例中,先在背板10的第一顶面110上沿竖直方向z向下切除一部分形成凹陷部100,然后再在第一顶面110上重新进行一次或多次切除,最后顶部未切除的剩余部分形成固定凸起111,然后嵌在固定缺口211内。

在一种实施例中,先在背板10的第一顶面110上沿竖直方向z向下切除一部分形成凹陷部100,再在切除后的第一顶面110上增加材料,形成固定凸起111,增加的材料可以与背板10的材料相同,也可以不同,然后固定凸起111嵌在固定缺口211内。

这种方式形成的固定凸起111体积更小,因此胶框20的第一底面210上形成的固定缺口211也可以更小。

固定凸起111的形状取决于凹陷部100的形状,在一种实施例中,固定凸起111的形状与固定缺口211的形状相同,两者的截面可以均是矩形、梯形、半圆形或其他形状。

在一种实施例中,固定凸起111的形状与固定缺口211的形状不同,例如固定缺口211为矩形,固定凸起111为半圆形。可根据需要设计固定凸起111和固定缺口211的形状。

固定凸起111的高度h3大于或等于固定缺口211的深度h4,这样可以保证固定凸起111能完全伸入固定缺口211中,在竖直方向z上支撑起胶框20和背光空间,同时保证凹陷部100的水平切面不会与胶框20的第一底面210产生干涉。

本实用新型在对应有光学膜片60的侧面上形成凹陷部100,因此当光学膜片60受热向水平方向x膨胀时,凹陷部100不会对光学膜片60形成阻挡,光学膜片60可以向凹陷部方向延展,这样就不会产生褶皱,避免引起光学不良。

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胶框20的第一底面210上形成固定缺口211,背板10的第一顶面110上形成固定凸起111,且固定凸起111嵌在固定缺口211内,一方面可以使背板10在竖直方向z上支撑起胶框20和背光空间,另一方面可以使背板10在水平方向x上卡住胶框20,避免了胶框20的侧壁较薄而变形过大引起不良。

如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组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液晶模组包括液晶显示面板70和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0、胶框20、光源30、反射片40、导光构件50、光学膜片60。

液晶显示面板70和触控面板80通过粘合层90固定在背光模组的胶框20上,粘合层90的材料通常为双面胶或泡棉,液晶显示面板70和触控面板80之间也设置有粘结材料(图未示出),粘结材料通常为光学胶。

与图14中结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为直下式背光模组。光源30设置在导光构件50与背板10的底板之间,光源30与背板10之间还设置有反射片40,光源30自下而上发光,导光构件50的入光面510对应光源30的出光面320。

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构件50为扩散板,扩散板将光源30发出的入射光充分散射,并且对灯影有良好的遮蔽效果,实现光源更柔和、更均匀。

由于背板10的侧面包括第一侧面121、第二侧面122、第三侧面123和第四侧面124,且光源30设置在底面11上,则第一侧面121、第二侧面122、第三侧面123以及第四侧面124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形成有凹陷部100。

本实施例中凹陷部100、固定凸起111和固定缺口211的设置方式与图14实施例中的设置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实用新型在对应有光学膜片60的侧面上形成凹陷部100,因此当光学膜片60受热向水平方向x膨胀时,凹陷部100不会对光学膜片60形成阻挡,光学膜片60可以向凹陷部方向延展,这样就不会产生褶皱,避免引起光学不良。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胶框20的第一底面210上形成固定缺口211,背板10的第一顶面110上形成固定凸起111,且固定凸起111嵌在固定缺口211内,一方面可以使背板10在竖直方向z上支撑起胶框20和背光空间,另一方面可以使背板10在水平方向x上卡住胶框20,避免了胶框20的侧壁较薄而变形过大引起不良。

根据上述实施例可知: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液晶模组,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光源、导光构件、光学膜片和胶框,背板包括底板和侧板,底板和侧板形成容纳腔;光源设置在容纳腔内;导光构件设置在容纳腔内,光源的出光面对应导光构件的入光面;光学膜片设置在容纳腔内,且位于导光构件的出光面上;胶框设置在背板上;其中,至少一个侧板在对应光学膜片的位置设有凹陷部,凹陷部朝向光学膜片。通过在背板的侧面上对应光学膜片的位置设置凹陷部,当光学膜片受热膨胀时,凹陷部不会对光学膜片形成阻挡,光学膜片可以向凹陷部方向延展,这样就不会产生褶皱,避免引起光学不良。

综上所述,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板,包括底板和侧板,所述底板和所述侧板形成容纳腔;

光源,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

导光构件,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光源的出光面对应所述导光构件的入光面;

光学膜片,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导光构件的出光面上;

胶框,设置在所述背板上;

其中,至少一个侧板在对应所述光学膜片的位置设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朝向所述光学膜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的深度为其所述侧板厚度的四分之一到四分之三。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光学膜片的宽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的宽度小于所述光学膜片的宽度,所述光学膜片靠近所述凹陷部的一侧,所述光学膜片在大于所述凹陷部宽度的区域形成有缺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设置在所述导光构件与至少一个侧板之间、或者设置在所述导光构件与所述底板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的截面为直角切口或凹槽。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框的底面设有固定缺口,设有凹陷部的侧板还设有固定凸起,所述胶框通过所述固定缺口及所述固定凸起,固定在所述侧板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缺口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梯形或半圆形中的至少一种。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凸起由设有凹陷部的侧板顶部形成、或形成在设有凹陷部的侧板顶面上。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凸起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固定缺口的深度。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所述反射片设置在所述底板上。

12.一种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光源、导光板、光学膜片以及胶框,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侧板,所述底板和所述侧板形成容纳腔,所述光源、导光板、光学膜片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光源的出光面对应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光学膜片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上,胶框设置在所述背板上;

液晶显示面板,固定在所述胶框上;

其中,至少一个侧板在对应所述光学膜片的位置设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朝向所述光学膜片。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框的底面设有固定缺口,设有凹陷部的侧板还设有固定凸起,所述胶框通过所述固定缺口及所述固定凸起,固定在所述侧板上。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的深度为其所述侧板厚度的四分之一到四分之三。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模组还包括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固定在所述胶框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液晶模组,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光源、导光构件、光学膜片和胶框,背板包括底板和侧板,底板和侧板形成容纳腔;光源设置在容纳腔内;导光构件设置在容纳腔内,光源的出光面对应导光构件的入光面;光学膜片设置在容纳腔内,且位于导光构件的出光面上;胶框设置在背板上;其中,至少一个侧板在对应光学膜片的位置设有凹陷部,凹陷部朝向光学膜片。通过在背板的侧面上对应光学膜片的位置设置凹陷部,当光学膜片受热膨胀时,凹陷部不会对光学膜片形成阻挡,光学膜片可以向凹陷部方向延展,这样就不会产生褶皱,避免引起光学不良。

技术研发人员:周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05.24

技术公布日:.02.18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