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超疏水防冰材料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超疏水防冰材料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时间:2021-04-01 02:38:23

相关推荐

超疏水防冰材料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疏水防冰材料的制备方法,属于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超疏水材料是指表面静态水接触角大于150°,滚动角小于10°的材料,水滴在超疏水材料表面无法良好浸润而保持球状滚动,从宏观上即表现出超疏水性质。研究发现,超疏水表面能延缓结冰时间、减少覆冰量、降低冰块与固体表面的粘附。近年来,超疏水表面的制备一直是材料研究方面的热点,具有超疏水性能的表面需满足下列条件之一:一是基体表面需有一定的粗糙结构;二是基体具有较低的表面能。

现有的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溶胶凝胶法、光刻法、化学腐蚀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模板法等。这些方法虽然制备原理和工艺不同,但总体上遵循一个原则:即界面粗糙结构和低表面能的结合。常用的低表面能材料主要是指含氟、含硅类聚合物,如聚四氟乙烯(ptfe)、氟硅烷类等,这类材料可表现出良好的憎水憎冰性能、防污性能和自润滑性能。wang等人利用fas增强纳米sio2颗粒的疏水性,制得了静态水接触角达163°的超疏水界面,但该方法存在着复杂耗时、设备复杂、原料昂贵、成本较高等问题,难以大规模制造超疏水表面(pengwang,etal.transparentandabrasion-resistantsuperhydrophobiccoatingwithrobustself-cleaningfunctionineitherairoroil[j].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a,,4(20):7869-7874.)。简单的刷涂和喷涂方法虽能很好地克服上述缺点,但制得的超疏水表面的微纳结构容易被破坏,从而失去超疏水性。

另外,粗糙结构的存在有助于进一步增大疏水涂层的接触角、减小水滴与基材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弱两者之间的粘附力,其中内含的空气可以形成绝热层,降低传热速率从而延迟结冰时间,若基体略微倾斜,液滴便可以在结冰之前离开材料表面,使基体上无覆冰聚集。通过在基材表面涂覆疏水氧化硅纳米颗粒构建微米-纳米复合结构,能够形成粗糙度较小、较致密的超疏水表面。但这种方法构成的超疏水表面存在着易脱落、难以在低温高湿环境下实现自防冰等问题(cn105694715a)。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单易行的超疏水防冰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通过湿法刻蚀法在材料表面构建粗糙结构,并在材料表面沉积经低表面能物质修饰的疏水性颗粒,实现表面粗糙结构和低表面能的结合。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超疏水防冰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基材的预处理:将基材用砂纸打磨后浸入盐酸与30%过氧化氢的混合溶液中刻蚀3~5min,水与乙醇清洗并干燥;

(2)纳米颗粒悬浊液的制备:将100~300nm的zno纳米颗粒分散于硬脂酸的己烷溶液中,并按zno纳米颗粒与增稠剂的质量比为10:1~20:1加入增稠剂纤维素,室温下搅拌形成均匀悬浊液;

(3)pdms溶液的制备:将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预聚体、固化剂按比例溶解在有机溶剂中,搅拌得到均匀溶液;

(4)超疏水表面制备:将刻蚀后的基材浸入到步骤(2)所得的悬浊液中,静置3~5min后取出,室温干燥后,浸入步骤(3)所得溶液中,静置40~50s后取出基材并固化,得到超疏水防冰材料。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的基材为金属合金如铁、铝合金,或有机高分子材料如环氧树脂等。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的盐酸与过氧化氢的混合溶液中,浓盐酸与30%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比为10:3。

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的硬脂酸的己烷溶液的浓度为0.02~0.05mol/l。

优选地,步骤(3)中,所述的pdms预聚体的浓度为1g/ml有机溶剂。

优选地,步骤(3)中,所述的有机溶剂选自四氢呋喃或者己烷。

优选地,步骤(4)中,所述的室温干燥时间为12~15min。

优选地,步骤(4)中,所述的固化为先在60~120℃下固化1~2h,再在100~120下℃固化1~2h。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为:

1)制备方法简单,加工过程简便易行;

2)制备的超疏水防冰材料在低温高湿环境下能够有效延缓结冰速度,可广泛应用于低温高湿环境下的机械防冰。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超疏水防冰材料的静态水接触角测试结果图。

图2为实施例2超疏水防冰材料的静态水接触角测试结果图。

图3为超疏水防冰材料在低温(-20℃)高湿(环境湿度80%±10%)环境下的防冰测试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

实施例1

(1)基材的预处理:将环氧树脂基材用砂纸打磨后浸入10:3的浓盐酸与30%过氧化氢溶液中,反应5min,取出基材并用去离子水、乙醇冲洗并吹干。

(2)纳米颗粒悬浊液的制备:将0.142g硬脂酸加入到15ml正己烷溶液中,搅拌后得到均匀溶液,将2g疏水zno纳米颗粒分散到溶液中,室温下搅拌30min后,加入0.1g纤维素继续搅拌10min。

(3)pdms溶液制备:将1gpdms预聚体与0.1g固化剂溶解到50ml四氢呋喃溶剂(thf)中,混合搅拌10min。

(4)超疏水表面制备:将刻蚀后的环氧树脂基材浸入步骤(2)所得悬浊液3min后取出,常温干燥15min后浸入到步骤(3)所得pdms溶液中,45s后取出,并于60℃固化2h后100℃干燥1h,即得到超疏水防冰材料。

如图1,制得的超疏水防冰材料表面的接触角为151°。

实施例2

(1)基材的预处理:将6061铝合金基材用砂纸打磨后浸入10:3的浓盐酸与过氧化氢溶液中,反应3min,取出基材并用去离子水、乙醇冲洗并吹干。

(2)纳米颗粒悬浊液的制备:将0.142g硬脂酸加入到15ml正己烷溶液中,搅拌后得到均匀溶液,将2g疏水zno纳米颗粒分散到溶液中,室温下搅拌30min后,加入0.1g纤维素继续搅拌10min。

(3)pdms溶液制备:将1gpdms预聚体与0.1g固化剂溶解到50ml四氢呋喃溶剂(thf)中,混合搅拌10min。

(4)超疏水表面制备:将刻蚀后的环氧树脂基材浸入步骤(2)所得悬浊液3min后取出,常温干燥15min后浸入到步骤(3)所得pdms溶液中,45s后取出,并60℃固化2h后100℃干燥1h,即得到超疏水防冰材料。

如图2,制得的超疏水防冰材料的接触角为154°。

如图3为超疏水防冰材料在低温高湿环境下的防冰测试结果。白色基片为制备有超疏水防冰材料的基片(记为a基片),对照组只经过预处理(记为b基片),开始时两基片均无覆冰。28min后,a基片表面开始结冰,而b基片表面已完全结冰。对比两基片在相同低温高湿环境下的结冰时间,可得出制备的超疏水防冰材料能有效延缓结冰时间。

对比例1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zno纳米颗粒与增稠剂的质量比为8:1。

由于zno纳米颗粒与增稠剂比例小于10:1,所得的悬浊液延展性较差,不能得到均匀涂层,疏水效果明显变差。

对比例2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zno纳米颗粒与增稠剂的质量比为30:1。

由于zno纳米颗粒与增稠剂比例大于20:1,所得悬浊液浓度较低,导致超疏水zno颗粒难以沉积到基材表面,疏水效果明显变差。

技术特征:

1.超疏水防冰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1)基材的预处理:将基材用砂纸打磨后浸入盐酸与30%过氧化氢的混合溶液中刻蚀3~5min,水与乙醇清洗并干燥;

(2)纳米颗粒悬浊液的制备:将100~300nm的zno纳米颗粒分散于硬脂酸的己烷溶液中,并按zno纳米颗粒与增稠剂的质量比为10:1~20:1加入增稠剂纤维素,室温下搅拌形成均匀悬浊液;

(3)pdms溶液的制备:将pdms预聚体、固化剂按比例溶解在有机溶剂中,搅拌得到均匀溶液;

(4)超疏水表面制备:将刻蚀后的基材浸入到步骤(2)所得的悬浊液中,静置3~5min后取出,室温干燥后,浸入步骤(3)所得溶液中,静置40~50s后取出基材并固化,得到超疏水防冰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基材为金属合金或有机高分子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盐酸与过氧化氢的混合溶液中,浓盐酸与30%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比为10: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硬脂酸的己烷溶液的浓度为0.02~0.05mol/l。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的pdms预聚体的浓度为1g/ml有机溶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的有机溶剂选自四氢呋喃或者己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的室温干燥时间为12~15min。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的固化为先在60~120℃下固化1~2h,再在100~120下℃固化1~2h。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疏水防冰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先将基材用砂纸打磨后浸入盐酸与30%过氧化氢的混合溶液中刻蚀形成微纳米结构后,浸入到纳米ZnO颗粒和纤维素的悬浊液中沉降,再浸入到PDMS的有机溶液中,取出后固化,得到超疏水防冰材料。本发明成本低廉、工艺简单,适用基体材料广,制得的超疏水防冰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冰,自清洁能力,适用于低温高湿环境下的机械防冰。

技术研发人员:杨林翔;熊党生;张璇;吴玉林;佟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理工大学

技术研发日:.08.02

技术公布日:.02.14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