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教育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教育

时间:2020-01-09 07:24:34

相关推荐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教育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量反复练习的学习模式,倡导学生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科学探究”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化学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科学探究,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作为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不仅在课堂内,在学生实验、在课外兴趣活动乃至在习题中都可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1、通过多媒体与实验相结合,创设情境,引导探究。例如,课题“二氧化硫”,作为环境污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二氧化硫。本节课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用多媒体播放“酸雨”污染的录像,渗透环保教育,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教育。首先放一分钟录橡(酸雨的危害),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看录像总结危害: 1、影响人体健康;2、湖泊酸化,鱼类死亡;3、酸化土壤,绿色植物变枯黄,至死;4、建筑物、桥梁、工业设备、文物腐蚀加快。然后通过三个创新实验来探究二氧化硫的危害,在探究中学生自己得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这样让学生自己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快乐。

探究实验一:虫子为什么会死呢?(让学生通对比实验得出结论:二氧化硫具有毒性)

探究实验二:酸雨是怎样形成的?(首先让通过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实验设计:仪器与药品?---pH试纸、火柴、烧杯、酒精灯(让学生仅用给出的仪器与药品来验证二氧化硫溶于水的酸性),学生分组设计实验??组长汇报实验设计方案,教师给予科学分析与评价,最后得出最佳实验方案。学生做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得出酸雨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得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还原性。根据二氧化硫中S的化合价,启发学生二氧化硫还具有那些化学性质(学生回答:氧化性)。教师引导学生怎样证明其氧化性?学生设计实验,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因为二氧化硫与硫化氢都有毒,采取全封闭装置。学生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教师并分析、讲评。最后得出结论: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

探究实验三:花儿为什么这样白?

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把红花放进装有二氧化硫的锥形瓶中,观察现象,颜色逐渐变浅,得出结论: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同时提出一个探究问题: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与氯气一样吗?让学生回答。最后布置探究性作业:调查研究蚌埠二中周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并写成小论文形式。

2.通过设问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培养创新。在讲“水的净化”一课时,我用三种水:淮河的河水、自来水和纯净水。设问:我们怎样将河水转变成自来水,再把自来水转变为纯净水呢?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了解静置、吸附、过滤、蒸馏的净水步骤。

3.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培养创新。在讲“金属材料”这一课题时,有个探究实验:比较金属锡、铅、合金焊锡的硬度。学生从来没有做过类似的实验,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比较软硬。这时,教师可以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例如:和面包饺子时,通常用手按一按,试出面的软或硬。然后让学生找出方法,比较三种金属的硬度。通过教师的举例,学生很容易找出相应的方法:用手按、用小刀切、相互划等手段比较金属材料的硬度。

4.借助教科书、报刊、网络等资源,引导探究培养创新。比如,高二化学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查阅报刊、网络,让学生了解到新知识不仅可以来自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还可以通过许多其他途径进行探究而获得。例如,高二化学第五章“烃”中介绍了“判断酒后驾车的方法,”知识贴近生活,而且学生也比较感兴趣。

二、 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敢于向旧知识挑战,通过探究式学习,对旧知识产生质疑,提出问题。古人云:“疑者觉悟,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科学研究、探索活动尤其需要质疑。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在教师的质疑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认识过程中,而是主动地以开放式思维去解疑。质疑,实际上构成了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造性思维链上的关节点。

例如在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以向学生质疑: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反应实验,又引导他们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进行萃取操作教学时,讲述了要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进行振荡的原理后,可向同学们质疑:当两种互不相溶的溶液发生反应时,应怎样才能使两溶液反应充分?通过这样的质疑和解疑的科学探究,学生将避免解决问题途径的单一性,而是多角度、多方法去解决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设计实验、探究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如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如我们在演示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79页[实验3?5]时,由于生成的SO2具有刺激性气味而影响课堂气氛。我们趁机诱导学生思考:如何克服这一缺陷?学生积极思维,设计改进了多种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有的说在试管口放一团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泡过的棉花;有位学生设计了用“W”型试管组装的实验装置,在演示浓硝酸与铜反应时也被我们采用。

而设计性实验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高层次要求,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一定的实验技能,通过分析、综合、推理、联想、想象等多种思维活动设计出实验的具体方案,并用实验加以验证。如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组合装置,组织环保小组测定水体污染等课外实验,能让学生亲自尝试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飞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开展课外兴趣小组和实践活动,通过探究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实践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学生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在科技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实地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总之,高中化学新课程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化学教材非常接近,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