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高考历史时事热点综合测试题

高考历史时事热点综合测试题

时间:2023-03-17 17:48:30

相关推荐

高考历史时事热点综合测试题

1.“勤政为民以人为本”是媒体对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概括;“国以民为本”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条重要的治国指导思想。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孟子

材料二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奏折中,引《孟子》《周礼》的有关记载,证明了自己主张“君民共体”符合“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的古训。

材料三“我们定要为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不止是我们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命的时候所万不可少的。”——孙中山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江泽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胡锦涛)。“我们政府一定要勇往直前,永不动摇,不畏艰险,为人民的利益献出我们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温家宝)。

回答:

(1)通过材料一判断孟子的“仁政”学说产生的客观基础是

a.战国时期,奴隶主阶级的力量还比较强大

b.大一统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c.生产力发展,生产者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d.民心向背在斗争激烈的战国争雄中作用重要

(2)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存百姓”思想的历史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3)统治者不能爱护百姓就会招致灭亡,请举出三个被农民起义推翻的封建王朝。

(4)下列措施体现统治者关心人民疾苦,以民为本思想的是①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②唐朝的租庸调制 ③康熙帝实行的“更名田” ④雍正帝实行的“改土归流”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②

(5)材料二所述康有为“君民共体”的主张与“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的古训所表述的意思一样

(6)据材料二与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与孙中山“兴民权”的途径有什么不同?他们都主张兴民权,可最终却得不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主要原因是什么?

(7)比较上述材料,针对“国以民为本”这一思想,共产党人与封建统治者、资产阶级的最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

2.3月14日,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其中在第三十三条增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第三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君者,民之原也。……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则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材料二“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i则必以法数制之。”——《苟子》材料三“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四“人们支持人权,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家主权。”“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的权利。”

请回答:

(1)请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有什么差异,结合当时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形成的背景,指出其产生的原因。

(2)请举出三个18世纪末以前把天赋人权理论制度化、法制化的实例。

(3)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先生晚年民权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其产生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4)据材料五指出邓小平在人权问题上更注重什么?用所学知识简单说明邓小平注重的内容与人权的关系?

3.我国东北地区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在旧中国多次遭到列强的侵略。但是东北人民从未屈服,而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祖国每一寸土地。

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举出自清朝以来外国侵略势力在东北地区制造的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事端。

(2)“宁教自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这是历史上东北人民誓死保卫家乡的豪言壮语,他们曾进行了长期的斗争,请举出一个近代史上东北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由章.

4.维护祖国统一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政治方针。1949年春,正当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的时候,有外国势力给中共施加压力,声言为防止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矛盾激化,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希望国共两党隔长江而治。但是,中共在审时度势之后,毅然渡江作战,最终解放了除台湾极其附近岛屿以外的中国领土,取得了辉煌胜利。

回答:

(1)结合当时的国内形势论证中共做出渡江作战决策的正确性。

(2)如果当时国共两党隔江而治的局面得以形成,会给中国今后的发展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5.中日关系在东亚地区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中日两国交往的历史上曾有多次留学往来的高峰期。阅读下列两首涉及中日交往的诗歌:

日本晁卿辞帝都, 祖国沉沦感不禁,

征帆一片绕蓬壶。 闲来海外觅知音:

明月不归沉碧海, 金瓯已缺总须补.

白云愁色满苍梧。 为国牺牲敢惜身。

——李白——秋瑾写于日本

上述两首诗作者所处的时代在中日两国关系和互相学习方面有什么不同?结合日本近代政治、经济史实,说明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警示?

6.温家宝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中部地区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请分别举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山西、河南、安徽、湖北等中部省份并由中共领导的具有战略影响的史实及重要意义。

7.10月,中国文化年在法国举行;1月,胡锦涛主席访问了法国。秋,法国文化年将在中国举行。据此回答(1)~(4)题。

(1)法国历史上经济得以较快发展的时期有 ①19世纪代②20世纪30年代初③20世纪40年代初④20世纪年代五六十年代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④ d.④

(2)英法启蒙运动与中国明清之际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潮相比较,判断不正确的是

a.基本出现在同一时间

b.都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激烈批判

c.都是在资产阶级显著壮大后出现的

d.法国启蒙运动中提出了解决君主专制的合理方法,中国则没有

(3)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较.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革命前中法两国的社会性质相同

b.就土地制度而言,法国大革命的反封建措施与辛亥革命一样不彻底

c.袁世凯复辟和热月党人上台,分别标志着两国革命的失败

d.都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

(4)在高中《世界近现代史》上册中这样写道“……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于是,歇洲资产阶级发动了一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历史称为启蒙运动。”下列法国科学家的成果属于文中“自然科学突飞猛进发展”时间范围,且表述正确的是

a.拉马克把严密的方法引入化学,被称为近代化学创始人

b.笛卡儿创立了解析几何学

c.巴斯德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

d.拉瓦锡创立原子论

8.城市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聚焦点,城市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据此回答(1)~(4)题。

(1)唐宋以后我国的政治中心城市出现了东移倾向,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政治中心的东移主要是经济中心东移的结果②政治中心的东移给西部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③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是政治中心东移的因素之一④靠近沿海。对外交往便利也是政治中心东移的重要原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d.①②③④

(2)扬州地处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北宋末年以后,经济地位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当时的

a.经济发展状况 b.对外交往状况

c.民族关系状况 d,文化发展状况

(3)1858年,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了我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港,其原因是①太平天国运动切断了广州通往内地的商路②《天津条约》的签订③洋务运动的大型企业在沪建立④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的失败

a.②③④b.②④c.①②④d.①②

(4)18世纪末美国8000人以上的城市只有5个,1860年增加到14个,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工业过渡,扩大了城市规模

b.西部领土的开发,扩大了国内市场,增建了一批城市

c.移民大量涌入,美国人口急剧增加

d.石油、化工等新兴工业的创立,促进了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参考答案】

1.(1)d。 (2)吸取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目的在于维护唐朝的统治。 (3)秦朝,隋朝,明朝。 (4)c。 (5)不一样,康有为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6)途径:康有为主张通过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主张通过革命实现民主共和制。原因:资产阶级不能够提出一个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7)中共真正代表人民利益。

2.(1)一方面主张重民重人,另一方面又倡导森严的封建等级秩序。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共同与奴隶主阶级斗争的需要,也体现了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阶级本性。(2)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法国《1791年宪法》。(3)民权为全体人民所共有;在五四运动、中共崛起、十月革命胜利中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受到了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启发。(4)国家主权;历史证明,一个民族应先有主权。然后,才能保证充分地享有人权;一个国家丧失了国家主权,该国人权就会失去保障。

3.(1)明清之际,俄国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第二次片战争期间,俄国趁火打劫强占东北地区100万平方公里土地;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侵犯辽东;19世纪末,俄国强租旅顺和大连;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2)东北抗日义勇军抗日(或东北抗日联军抗日、马占山打响抗日武装斗争第一枪等)。

4.(1)中共当时具备取得胜利的条件:中共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解放区土改完成,根据地巩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为全国解放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条战线的有力配合;国统区出现政治经济危机。(2)

①中华民族陷入分裂;②两岸人员物资交流断绝,市场变窄,大大影响经济发展;③长期的军事对峙,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④两岸人民将失去安定的生活环境;⑤国际地位削弱;⑥中华民族内部文化差异加大;⑦长江水系的交通、电力开发将大受限制。

5.唐朝:与日本友好往来,日本向中国学习为主;20世纪初:日本多次侵华,中国人向日本学习为主。原因: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改变了封建落后状况,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发动甲午战争,获得赔款、市场和资源;政府扶植组成垄断组织,促进了日本经济发展。警示: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只有居安思危奋发图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6.抗日战争中: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鼓舞了士气;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配合正面战场给日军沉重打击;解放战争中:挺进中原,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为解放全中国莫定了基础;渡江战役,国民党的长江防线瓦解,国民政府覆亡。

7.(1)c (2)c (3)d (4)b

8.(1)a(2)c(3)d(4)d(注:第8题(2):因为北宋、南宋与金的战争削弱了大运河的作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