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水下考古技术能否打破神秘水域魔咒

水下考古技术能否打破神秘水域魔咒

时间:2020-02-18 08:26:01

相关推荐

水下考古技术能否打破神秘水域魔咒

养生之道网导读:——新闻缘起——中国内陆水域首次开展水下考古人工潜水探摸有中国“百慕大”之称的鄱阳湖老爷庙水域,3月18日举行首……

—— 新闻缘起 ——

中国内陆水域首次开展水下考古人工潜水探摸

有中国“百慕大”之称的鄱阳湖老爷庙水域,3月18日举行首次水下考古潜水探摸工作。据介绍,鄱阳湖老爷庙水域潜水探摸项目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织,是鄱阳湖老爷庙水域水下文物专项探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樊昌生介绍,此次首次人工水下实地探测是为了确定老爷庙水域是否有沉船,是一艘什么样的船,是哪个年代的船,船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

就此次鄱阳湖老爷庙水域的首次人工水下探摸,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肖发标。

—— 三个疑问 ——

鄱阳湖老爷庙水域,中国的“百慕大”?

鄱阳湖老爷庙水域位于江西省都昌县与星子县之间鄱阳湖区域,全长24公里,宽15公里,是鄱阳湖连接长江出口的狭长水域,有“拒五水一湖于咽喉”之说。湖的东岸有一座庙宇称为老爷庙,这片水域也因此得名。

自古以来,这段水域就是鄱阳湖最为险要之处,水流湍急,恶浪翻滚,让过往航船难以提防,沉船事故常常发生,而且无从打捞,因此被誉为中国的“百慕大”,也被称为鄱阳湖的“魔鬼三角区”。

一提到百慕大,人们往往会将其与神秘还有恐惧这些词联系在一起,鄱阳湖老爷庙水域也是如此,自1960年以来的50多年时间里,这里有近100多艘船沉没,有的甚至是2千多吨的大船,仅在1985年8月3日这一天就有13艘船是接连失事,看似风平浪静的湖面确实暗藏杀机。而且以前用过各种方式来打捞残骸,但都捞不到,中国百慕大的名因此而来。

至于沉船的原因科学界至今也没有统一的说法,比较常见的解释是这片水域的水流比较复杂,容易引起漩涡。另外这片区域是江西一个比较大的一个风区,湖面的风力非常大,也容易造成事故。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地地下磁场非常异常,容易诱发雷电袭击船只。

由于这片水域存在一些大鱼和江豚,有人认为可能是大鱼或江豚掀翻了通过这里的船舶。但这种说法遭到了一些人的否定,因为即使大鱼和江豚可以掀翻一些小型帆船,但它们并不能打翻几十吨甚至上千吨的船舶。也有人猜测,老爷庙水域可能存在湖下溶洞和暗河,当遇到恶劣天气,湖面产生龙卷风导致湖水出现漩涡,正好通过这里的船只就被吸到湖下溶洞或地下暗河中去了。

不过这些说法至今没有得到权威部门的一致认可,或许这次水下的发掘可以为揭开中国百慕大神秘面纱,提供有价值的线索还有证据。

水下考古技术,何以探摸老爷庙水域?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樊昌生介绍,为了揭开这片神秘水域隐藏的水下文化遗产,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开始,启动鄱阳湖老爷庙水域水下文物的专项探测工作。

7月利用磁法探测技术对这片水域进行了普查,在普查中发现了9个磁异常区,当年10月发现了16个磁异常点,其中12个磁异常点疑似沉船。

8月,又采用浅地层剖面与旁侧声纳探测技术对其中的3个疑似沉船点进行了探测,取得了这3处疑似沉船点的精确位置及其水深、埋深等数据,选择在今年鄱阳湖枯水期进行水下考察。

3月18日,中国首次内陆水域水下考古行动在鄱阳湖老爷庙水域展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本次从全国征调了专业水下考古队员,潜水队伍由来自北京、山东、福建、广东及江西本省的六位专业水下考古队员组成。肖发标说,尽管天气晴好,但鄱阳湖水下温度只有17摄氏度,考古潜水员只能分为两批间隔20分钟,下水对掩埋物进行发掘。

随着水下考古船舶的行驶,考古队很快到达了第一个疑似沉船点,两位水下考古人员换上了潜水服准备下水,而另一组队员则把水泵架在了船头,还在水泵的头部绑上了一定重量的铅块。水下考古人员介绍,因为水下船体有些部位被淤泥盖住了,需要借助水泵的冲力把覆盖在沉船上的淤泥冲掉,绑上铅块可以增加水泵的稳定性。

十几分钟后,在大家的焦急等待中,第一批专业考古潜水的两位队员回到船上,据考古潜水员介绍,此次下水只摸到了船体、船舷,感觉有一块长条的铁块往上翘,像似向上翘的船体。

这艘铁沉船,离我们有多远?

随着4名专业考古潜水员浮出水面,揭开了一艘长28米、宽7米的铁沉船的神秘面纱。这是在这片被称为“中国百慕大”的水域确认发现的第一艘失踪沉船。

“由于鄱阳湖枯水期也是鄱阳湖能见度最差的时期,此时,湖里的能见度要比海里的差,几乎是零,所以探测工作只能靠人工触摸来完成。但水下考古队员克服老爷庙水域水下能见度差、水流急、水温低的困难,最终确认一处沉船遗址。”肖发标说,由于能见度低,还有一些影像资料无法取得,考古潜水员只能打捞上一些铁质部件。

考古专家根据打捞上来的铁部件,结合之前探测到的数据,确定其为一艘铁沉船。由于铁部件上没有多少凝结物,初步判断此沉船的年代不会久远,极有可能是上世纪80年代从江西省向外省运输木材和粮食的船只。

首艘沉船,打破老爷庙水域船只不翼而飞的魔咒

肖发标说,虽然这次发现的船只不是一艘古代沉船,不具备文物价值,但却是被誉为“中国百慕大”的鄱阳湖老爷庙水域发现的第一艘沉船,打破了之前老爷庙水域船只不翼而飞的传说,打破了老爷庙没有沉船、找不到沉船的魔咒。

同时它的发现,肯定了之前通过科技手段探测的水下磁异常点确实存在水下沉船的调查结果,其他探测点的磁异常点都比这个点弱,掩埋物的体积也比较小,是古代沉船的可能性大,一旦确定其他掩埋物为古代沉船,并且具有较大的考古价值,将申请定点打捞。

“此次水下考古潜水探摸工作,是中国内陆水域首次以潜水探摸方式开展的水下考古。该项目的实施将为中国今后在内陆水域开展广泛、深入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积累经验。”肖发标说,这次鄱阳湖水下调查工作原计划持续到3月24日,但由于18日以后,天气情况不是很好,一些水下探摸工作无法开展,估计还要推迟几天。此次考古行动之后还将对这一水域其他可能存在的沉船进行考察。

■ 延伸阅读

老爷庙水域变身风力发电场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当初以防灾减灾为目的的“老爷庙大风及其对航运的影响”课题带来另一个收获:鄱阳湖老爷庙区域为风能资源丰富区,可开发风力发电项目。这颠覆了江西省为风能资源匮乏区的传统观点。

1984年,为研究老爷庙水域船损灾害的成因,江西省气象局成立 “老爷庙大风及其对航运的影响科研小组”。小组在星子县蓼花、都昌县老爷庙、永修县松门山分别布设了一个气象观测站,在1985年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气象观测。期间还进行了三次短期加密考察,取得了20余万个原始数据。

为期1年的观测数据表明,老爷庙水域年平均风速可达7米/秒,为内陆罕见。这里特殊的地形对风场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老爷庙水域的北部,是与长江相连的狭长的水道,长40余公里,宽3公里至5公里。西北面是和水道平行、连绵起伏的庐山诸峰,东南面是荒凉的沙丘。从每年的9月到来年的5月,当北方冷空气南下时,因庐山和湖口水道的共同作用,冷空气通过狭长的湖口水道,产生狭管效应,风速猛增,在老爷庙水域风速达到最大。而江西境内的赣江、抚河、饶河、信江、修河五大河流,均在这里汇入长江。鄱阳湖有250公里宽,老爷庙水域的宽度紧缩为15公里,这造成水域紊乱,形成了水流的狭管效应,从而使老爷庙成为我国内陆湖中最凶险的水域。

自1985年后,以原项目组成员为基础,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持续不断研究鄱阳湖区域的风能资源分布,研究范围从老爷庙区域扩展至整个滨湖地区,为该区域风能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经过江西省气象局、发改委能源局以及风电企业的共同努力,在江西省鄱阳湖区重点风场内已竖立了几十座风能资源监测塔,取得了大量宝贵的实测梯度数据;并已开展了国家、省部级等风能相关科研项目20余项,对鄱阳湖区风能资源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鄱阳湖地区风能资源受狭管湖道地形作用,盛行偏北风,除老爷庙水域外其他水域风向稳定,风能主方向与主导风向吻合较好,有效风力持续时间长,风力资源品质较优。此外,江西风能资源丰富区和较丰富区大多为距鄱阳湖几十米到百余米的丘陵岗地,资源集中,有较好的开发条件,而且不占用农田,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