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没有空调的古代人如何对抗夏日酷暑

没有空调的古代人如何对抗夏日酷暑

时间:2024-09-07 13:41:42

相关推荐

没有空调的古代人如何对抗夏日酷暑

最近一周,全国各地纷纷进入了“暴热”模式,尤其在北京这样逼近40度的高温天气中,分分钟“热化”百问君脸上精美的妆容。幸好,窝在空调房里啃着冰镇西瓜,可以缓解我们的燥热。

那么,古代没有空调的时候,人们是怎样安然度夏的呢?

百问君搜罗了全网的资料,发现了古代人避暑的方法,不由得惊叹中华民族果然就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啊!

冷巷

(室外)

(室内)

这里的冷巷,并不是冷冷清清的意思,而是真正可以给建筑降温。

冷巷有2个特征:一是狭窄,一般都仅容2到3人并排通过;二是幽深,内部很少受太阳直射。

当自然疯吹过这里时,因为截面积小,风会在这里加速,气压变低,就可以通过伯努利效应带走建筑两旁的热空气,达到通风降温的效果。

没有自然风的时候,冷巷因为受太阳辐射少,空气温度低,再加上有垂直温差,可以和建筑两旁的热空气形成对流,也能起到通风降温的效果。

这种原理,就和斗笠一样。

这大概就是冷巷被称为岭南建筑的精髓的原因吧。

自动风扇

喜欢看清宫戏的,一定对下面这张图不陌生。

这可不是舶来品,这完全是用扇子制作而成的。

自动风扇的雏形是风扇车,这是一种人力驱动的鼓风器械,最早应用于军事。

然后,军工技术逐渐民用化。慢慢地成为了农用器械,也成了消暑神器。

再然后,水车的加入,让风扇车从人工手摇变成了靠水力驱动的自动风扇。

再后来,又加入了一些具体细节,改良用户体验。比如,将大型风扇车放在水池后面;宋代宫廷还加入了天然的香薰——让风扇车对着数百盆鲜花吹,这样冷气中还带有花香。当然这种设备并不是普通老百姓能用得起的。宋代一些高档的茶楼酒馆中,有这种“水机风扇车”,往往可以吸引到很多王孙贵族来听书避暑。

冰鉴

大家还记得小时候卖冰棍雪糕的泡沫箱子吗?其实,这就是古代的冰箱了,在古代,称它为冰鉴。

冰鉴分里外两层,外层放冰,内层就可以用来冰镇果蔬和酒了。

冰鉴结构分两层,外层放冰,内层放一些水果和饮品,这就是冰镇水果和饮料了。

春秋战国时期,冰鉴是青铜的,后来就逐渐被木质的取代了。

看图,我们可以看到,冰鉴上方有孔,这时冰鉴既可以当作冰箱冷藏食物又可以通过孔将冷空气传出来,当做空调来使用。

深井

相信大家对深井并不陌生,小时候,很多农村的院落里就会有这样一个深井,既能储物又能降温。

皖南西递有座老宅子,叫青云轩,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这种设施。

地上的圆孔底下就是一口深井。由于地下相对恒温,所以冬暖夏凉。夏天,把孔打开,就会有冷气冒出来,冬天则是暖气。据说,这种设计早在三国时期曹操筑邺城时就用过了,还真不得不佩服古代人民的智慧。

家居神器

扇子

这可是百问君的首推,就算现在,扇子也是夏日必备呢。

蒲扇,折扇,羽毛扇,团扇,可谓是应有尽有~

凉枕

这个应该能排第二。

最开始的凉枕都是陶瓷制品,到后来,慢慢发展成竹制品了。

还有一种:竹枕

竹枕并不是用来枕的,功能相当于现在的抱枕,也被称为“竹夫人”。

《红楼梦》中有一个谜语,谜底就是“竹夫人”。

有眼无珠腹内空, 荷花出水喜相逢。

梧桐叶落分离去, 恩爱夫妻不到冬。

竹质的清凉,现再上中空透风的形状,实在是居家旅行、纳凉避暑必不可少的神器……

盘点完实物,我们来点高雅的,看看在诗词歌赋中是怎样描述古代人避暑的~

皇室避暑

汉代皇家的避暑房称清凉殿也叫“延清室”。《汉书》称清凉殿“清室则中夏含霜”。 《三辅黄图》“清凉殿”载:

“以画石为床,文如锦,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如屈龙,皆用杂宝饰之”“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相洁”。

“含凉殿”为唐朝皇帝后妃的避暑寝殿,北临太液池,傍水而建,夏天十分凉爽。张仲索在《宫中乐》 中描述了“含凉殿”里避暑的情景:

红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

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

宋朝,据《武林旧事》“禁中纳凉”条载,宫廷中的复古殿、选德殿和翠寒堂环境幽静宜人:

“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

国戚贵族避暑

《诗经·七月》中说: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意思是三九隆冬奴隶凿冰藏储起来,待到来年夏天供贵族避暑时饮用。贵族在宴席上饮冰镇米酒。

文人雅士避暑

李白《夏日山中》说: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凉爽得扇子都懒得摇啦~

宋代梅尧臣云:

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

不须何朔饮,煮茗自忘归。

禅房清幽、古木参天、人迹罕至、纳凉品茗、乐而忘返,避暑纳凉好地方。

元代释英《山中景》 说:

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

遥知城市里,扑面火花飞。

城镇烈日当空赤照,山中却是风轻袭人、凉意阵阵,到此消暑烦热顿消。

刘禹锡喜欢依亭台楼榭避暑:

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虎凉玉簟空。

陆游喜欢依桥畔风景纳凉 :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依胡床 。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月光柔柔,绿柳成行,笛声参差,莲香四溢,如此意境中体会凉意和爽快。

清代诗人江堤喜欢在柳阴下避暑乘凉:

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桑实画风。

风来无质难上纸,巧借柳枝相形容。

夏夜里的杨万里梦游入竹林深处,微凉浸身,热闷释然: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南宋李清照《醉花阴》中透露出的避暑神器是玉枕:

“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百姓避暑

南宋诗人杨万里记述小贩沿街叫卖冰块的情形:

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

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以上内容来自知乎、果壳

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

孜孜不倦地穿梭在知乎、豆瓣、果壳等各大知识社区的互联网重度用户,为您精选每日热点问答与知识,最新最热最精华,足不出户就可以让您观一隅而窥全豹,读一册而品万端。

商务合作请联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