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河流湖泊环境保护心得体会范本 爱护河湖保护生态的发言稿(5篇)

河流湖泊环境保护心得体会范本 爱护河湖保护生态的发言稿(5篇)

时间:2018-07-30 15:32:13

相关推荐

河流湖泊环境保护心得体会范本 爱护河湖保护生态的发言稿(5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描写河流湖泊环境保护心得体会范本一

大家好,一路辛苦啦!

首先,我代表我所在的旅行社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忱的欢迎。我是本次大家河南之旅的导游员,这一路上,不仅有我给大家介绍我们河南各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还有一位性格稳重的老大哥为大家的安全出行保驾护航,那就是我身旁正在专心开车的李师傅了。他可是我们旅游车队的金牌司机!各位就尽管敞开心扉,迎接我们河南人民的热情吧。在接下来几天的行程当中,哪位对我或李师傅有意见或好的建议,随时可以提出,我们会以更优质的服务来满足大家的合理要求。最后,我预祝本次旅行能够在各位的支持下圆满结束。

现在我们的车已经行驶在连霍高速公路上了。一直向西,经过上街、巩义、偃师,大约2个小时到洛阳市的孟津县下高速就到了我们今天的旅游目的地――洛阳黄河小浪底风景区。

说话间,我们已经进来到了巩义境内。说到巩义,就不得不提这里的陵墓。大家是不是觉得很纳闷,好好的提陵墓干什么?因为啊,我国著名的北宋时期共有9位帝王,除了宋徽宗赵佶以外,其余的8位皇帝都埋在巩义,加上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父亲的陵墓和宋徽宗的衣冠冢在内,就形成了大家通常所说的“八帝十陵”。除此以外,巩义还葬有皇后陵20多座,名将功臣墓9座,皇子公主、亲王夫人等皇室宗亲陵墓上千座,在巩义形成一个庞大的陵墓群,成为了当地一大旅游特色。我们所熟知的名臣寇准、包青天包拯、杨家六郎杨延昭都长眠在这里哪!

接下来,我把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古都洛阳给各位简单地介绍一下。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城,也是中国著名的八大古都之一。它像一颗辉灿烂的明珠闪烁在世界的东方。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洛阳则是这个摇篮的中心。从商周到隋唐时期,洛阳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与欧洲、北非和亚洲各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 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的产生和发展与洛阳密切相关,中国四大发明与洛阳息息相联。周易八卦在此发祥,老子在此著《道德经》,左思的《三都赋》曾经使"洛阳纸贵"、许慎作《说文解字》、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司马光修改《资治通鉴》等等。洛阳因居天下之中,易守难攻,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众多的王朝先后在此建都。洛阳素以“九朝古都”闻名中外。 所谓“九朝”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众多的王朝。这一种说法不确切,在中国古代,讲究阴阳之说,单数为阳,“九”为至尊,它是虚数,泛指最大、最多的意思。二是指九个王朝。这种说法又不符合历史事实,究竟有多少个王朝建都洛阳呢?依据史实和专家考古发现,认为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算起,先后被作为国都时间长达一千五六百年,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

洛阳丰厚的历史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思想财富和供人凭吊的遗迹旧址。河南第一个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20xx年又被国家旅游局首批5a级景区;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被誉为"释源"、"祖庭";北部邙山有东周以来诸皇陵形成的我国最大的古墓葬群,出土了40余万件珍贵的文物,建成了目前全国第一座地下式的古墓博物馆。而我们今天要去游览的黄河小浪底风景区,是河南省以黄河中下游水利枢纽工程、峡谷河流为主要特色,体现黄河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大型山岳湖泊型风景区,是开展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最佳场所,它不仅是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有挑战性的杰作。

好了朋友们,黄河小浪底风景区的停车场到了。请大家关好车窗,带上自己的贵重物品随我下车。我们在黄河小浪底风景区的游览时间是2个半小时,请大家记住我们的车牌号是豫a,希望2个半小时后各位准时在车上集合,不要迟到。

谢谢!

描写河流湖泊环境保护心得体会范本二

各位,今天请大家参观的是郑州市黄河游览区,这一个游览区位于郑州市西北,距市内约三十公里,南依岳山,北临黄河。1970年,为了解决城市用水和农田灌溉问题,在这里修建了提灌站,工程历时两年,后经八年的努力,终于在这里建成了一个占地面积十七平方公里的游乐场包。今天主要请大家看一看滔滔好宽阔的河床,以及这周围的景色。

据说,日本也有”人类起源于河流”的说法,黄河自古就被称之为中华民族的母亲。她与悠久的历史同流至今,与中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象征着中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历史上曾多少文人骚客以诗描写黄河的汹涌澎湃之势;唐朝诗人李白在他的《将进酒》一诗中以铿锵有力的句子这样赞誉黄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在近代,日本人士很熟悉的郭沫若先生曾留下了”黄河之水通江户,珠穆朗玛连富士”的名句,用比喻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另外,中国还有一个广为人们所使用的谚语,叫做”不到黄河心不死”。基于上述的意思,我想,今天务必请诸位到黄河边上一游,面对着气势磅礴的黄河,回想对比一下我们两国间过去那种关系和今日的友好关系,希望大家能从汲取进一步发展我们之间友谊的力量。这样,我就安排了这一个参观计划。

首先请看正面的这条河,这就是中国的第二条大河----黄河。众所周知,她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在山东省注入大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0_平方公里。据说东京至博多的新干线长1176公里,那么请您记住:黄河的长约从东京到博多两个半来回的距离。黄河的源头是一股清泉,但是由于游经中游的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流入河中,因此到了下游时,竟成了世界上最混浊的河。”百年待河清”这一日本人也使用的中国谚语,就是比喻黄河水之混浊的。

每年经黄河水流走的泥沙有16亿吨之多,水中含沙量年平均37%,到了雨期,达到60%。如果用这些泥沙修建一个高一米、宽一米的堤防的话,这一个堤防可以绕地球27圈!这些泥沙的三分之二流入了大海,三分之一沉淀在下游的河床上,每年将河床抬高三到五厘米。因此,下游河床已高也堤外的地面,成了悬河。这就是洪水泛滥的原因,也就是说,下游是这条大河的薄弱环节,这一带的河床也比郑州市内的地面高出七米。

由于这些原因,过去的人们饱尝频繁泛滥的洪水之苦。据记载,历史上20_年之间,洪水竟泛滥了1500次,实际上是四年三决口。其中最惨无人道的是1938年国民队伍曾人为地决堤,引起洪水泛滥。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像这样被充作战争的有力武器,难怪百姓常言道:”乱世洪水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黄河流域的人民群众在中、下游修建了1000多公里长的大堤,建起了水利发电站,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因此,解放后的41年间,黄河从末泛滥过。而且,经过治理的黄河水被充分利用于城市用水、农田灌溉和发电,成了一条造福于民的河。

总之,这条大河对人类社会、对自然界既有破坏,也有创造,正是这条大河孕育了中华儿女。那边那个白色塑像,就生动地表现了这一个主题。塑像高5米重12.5吨,取名”哺育”。身着唐装,端庄贤淑的母亲慈爱地望着怀中的孩子,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与黄河年在关系。

诸位请看周围的山,这一带的山称邙山,一直从洛阳绵郑州,过去是荒山秃领,经过绿化,现已是浓阴覆盖。游览区的一些参观项目就掩映在这绿色之中。

先请看右面的山头,那里一些古象的雕塑,欢腾奔驰,妙趣横生。只是为什么在如此优美的地方不修一些外形美观的动物,而偏偏是古象呢?诸位能回答得出吗?好,请大家好好猜一猜。

诸位请往左边的山上看,那里有游览区的另一个重点项目----古代黄河治水传说中的大禹的像。耸立在黄河岸边峭壁上的这座石像,高10米,重150吨。左手握一像锄头似的工具,右手高举,目光炯炯凝视着河的远方。大禹的父亲鲧也曾治水,但最终失败。大禹治水时,总结教训,发明新方法,缍成功。并打下政治权力的基础,成为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之王。”制黄河者治国家”一语或许就由此而来。为治理这条暴虐的河,过去的民众用尽了智慧和体力,而人类的智慧又在治水中发展。因此黄河又被看作是智慧的源泉、中国文化的源泉。

为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黄河文明,现在山下正兴建一座将由三千块碑组成的黄河碑林。碑林集中了从唐朝至现代前来这里瞻仰黄河的诗人和文人们的作品,一旦完工,可与集中了历代石碑的西安碑林相媲美。

周围的山上还有一些亭台楼阁,均起眺望的作用。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一诗中这样写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正如诗中所描写的那样,登上高处,远眺黄河,更能领略其气势。如果可能,今天我想领诸位一直登上那个最高的亭子。

那么,在登山之前,让我们来听一听关于古象的答案吧。诸位猜到了吗?

看来答案各异,实际上四、五十万年前的河南是亚热带,当时有许多亚热带的动、植物,其中就有古象。而且,据出土的甲骨文一人牵一象的象形文字证明,三千多年前还有古象存在。另外,古代中国分为九州,现在的河南省属豫州,豫即象很多之意。因此,”豫”这一个字仍用作河南省的简称。山上的古象塑像显示了这一个典故。

除了以上介绍的内容以外,还有公元前220_年西汉时期,刘邦、项羽争霸的古战场、用砖雕来表现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中故事的民间艺术馆等等,由于时间关系,请恕不一一讲解了。

讲解肤浅,内容零乱,很抱歉!只是今后每当诸位看到了日本的江户桥时,请不要忘记我们的黄河,还有郑州和中国。

描写河流湖泊环境保护心得体会范本三

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代沟是一条湍急的河流,那么交流就是河上飞架的大桥,沟通着你和我,在交流中理解,在交流中共进。

交流是彼此把自己有的提供给对方,是沟通,是分享。

炎炎夏日的午后,太阳炙烤得大地蒸腾出丝丝热气,蝉儿在树上不知疲倦地聒噪着,令人倍感厌烦,突然,教室里迸出一声怒唱,随即一阵吵闹响起,竟盖过了那聒噪的蝉鸣。

走进门一看,嘿,好家伙,一群人正在“唇枪舌战”呢,不消说,这又是我们班那群“大师”在开交流讨论会呢。

每一次班会课上班主任老师总要抛出几个问题来让我们思考,让我们在沟通交流中发展思维。

今天的问题是初三学生该不该用手机呢?不用看那个高举着双手赞同的,一定是班上最调皮的疯子了,此时,他正侃侃而谈,什么玩游戏是劳逸结合,玩手机能帮我们放松大脑,还能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游戏中发展友情等等。他话音刚落,沉默便站起来反驳:“沉迷手机游戏伤身,许多中学生生甚至因为手机而与父母闹翻,影响学习,我们正处学习紧张的阶段,因此初三学生不该使用手机。”

唉,学霸真是把学习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可是疯子怎么会认输呢?他不服输地与沉默呛了起来。许多同学纷纷加入,讨论得是热火朝天。

不知不觉间,一节课的时间过去了,老师笑着问我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沉默沉默了,疯子也不说话,他们似乎被对方说动了。老师说道:“手机本身没有好坏,只是我们应该合理使用,不能沉迷其中,不是吗?所以我们不该一味地认同,也不能一味否定,应该辩证思考。”嗯,对呀,我们班全体同学都十分赞同。

通过这场交流大会,我们明白了自身思想的狭隘与片面性,从而恍然大悟,能够正确对待手机,让我们彼此间共同进步,完善自我。人与人的交往,必少不了交流。

让我们学会交流,多与他人交往,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吧!

描写河流湖泊环境保护心得体会范本四

《池子与河流》是一首寓言诗,通过池子与河流之间的对话,表达了他们对生活、对人生不同的态度。池子享受无忧无虑、清闲自在的生活,认为人世间忙忙碌碌太辛苦、不值得;河流则立志做一条“伟大的河流”,认为人生就应该奔流不息,保持清洁,给人们带来利益。他们最终的命运截然不同:河流至今长流不断,而池子却一年年淤塞,最终完全干掉了。这个寓言揭示了“才能不利用就要衰退,它会逐渐磨灭;才能一旦让懒惰支配,它就一无所为”的道理,教育人们不要贪图安逸、虚度年华,应当为社会多作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

整首诗一共10小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8小节)是池子与河流的对话,展现了池子与河流不同的人生态度:池子懒惰、贪图安逸、得过且过;河流则志向远大,勤奋努力。这部分有些词语比较难理解,比如“行吟诗人”,指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一种诗人,擅长写抒情诗和叙事诗;“推究”,推求探究(原因、道理等);“哲理”,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淤塞”,(水道)被沉积的泥沙堵塞。第二部分(第9、10小节)揭示池子与河流各自最终的命运,河流至今长流不断,而池子却年年淤塞,最终完全干枯了。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有所不同,指向“粗知文章大意”的教学目标。略读课文承担的另一个功能,是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本首诗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滔、涯”等8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结合生活实际对池子与河流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本课是诗歌,一般教学时都要抓住诗歌的特点,以读为主线,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了解人物的不同想法。具体该怎么设计本节课呢?匆忙中我参考了网上现成的教学的设计:

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三、角色朗读、初识观点。

四、辨析观点、总结寓意。

接着,我又观看了教学用书里配套的光盘,里面正好有一节《池子与河流》的课例和专家点评,我观看光盘后,又借鉴了光盘里的导入和板书设计。大致理清头绪后,我开始做课件。不知不觉间,已经是凌晨一点了。课件制好了,教学设计也整好了,可是,总觉得还缺了点什么。

次日清晨,当我在讲台上站定,开始讲课后,我才发现,自己的课件和教学设计参考了太多别人的东西,缺少自己清晰独特的教学思路,呈现在课件上的好多东西过于追求琐细的内容,轻视了学习方法的点拨。课后,组内教研时,同伴也指出了这一点缺憾——问题过多过碎,不够简约;讲得像精读课,重内容轻方法。

教然后知不足,经过这次课例之后,我发现自己在略读课的教学设计上仍然存在短板。进行略读课文教学的步骤其实无非就有三部曲:自读——交流——积累。即先由学生充分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交流自读体会,就课文的内容、写法展开讨论;最后视课文特点安排积累、扩展、延伸方面的练习或实践活动。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使略读课文的教学达到以下基本教学要求:第一,概览全文,了解大意;第二,交流重要信息;第三,有针对性地积累语言或向课外延伸。自读阶段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我们对略读课文理解的要求不宜过高,但对默读速度的培养应予以重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略读、浏览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交流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合作学习。这个阶段,重在交流自读的收获,讨论自学中遇到的某些问题,从中既可以展示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又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积累、扩展阶段既可侧重对课文语言的积累,又可侧重向课外扩展、延伸。侧重什么,应视文章内容和特点而定。由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时间有限,对积累或扩展延伸的内容应有所选择。

如果让我重新执教本节课,我会围绕“池子与河流的观点、做法、命运各有什么不同?你觉得谁说的话更有道理?“这个主问题来开展教学,一个点,一条线,层层推进。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敢于删繁就简,把语文教简单。除此之外,我要重视语用教学,再拓展延伸两篇寓言,让学生学会根据寓言故事中主人公的观点、做法、命运来提炼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总之,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更关注语用,我们要用课文教,而不是教课文。对于课文,我们要相信学生,学会割舍,删繁就简,抓住一个点层层推进,要教学生关注文本是怎么表达的……每次课例都是一种学习,今后,我要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积极投身到下一步的语文教学中去。

描写河流湖泊环境保护心得体会范本五

各位,今天请大家参观的是郑州市黄河游览区,这一个游览区位于郑州市西北,距市内约三十公里,南依岳山,北临黄河。1970年,为了解决城市用水和农田灌溉问题,在这里修建了提灌站,工程历时两年,后经八年的努力,终于在这里建成了一个占地面积十七平方公里的游乐场包。今天主要请大家看一看滔滔好宽阔的河床,以及这周围的景色。

据说,日本也有”人类起源于河流”的说法,黄河自古就被称之为中华民族的母亲。她与悠久的历史同流至今,与中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象征着中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历史上曾多少文人骚客以诗描写黄河的汹涌澎湃之势;唐朝诗人李白在他的《将进酒》一诗中以铿锵有力的句子这样赞誉黄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在近代,日本人士很熟悉的郭沫若先生曾留下了”黄河之水通江户,珠穆朗玛连富士”的名句,用比喻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另外,中国还有一个广为人们所使用的谚语,叫做”不到黄河心不死”。基于上述的意思,我想,今天务必请诸位到黄河边上一游,面对着气势磅礴的黄河,回想对比一下我们两国间过去那种关系和今日的友好关系,希望大家能从汲取进一步发展我们之间友谊的力量。这样,我就安排了这一个参观计划。

首先请看正面的这条河,这就是中国的第二条大河----黄河。众所周知,她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在山东省注入大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0xx平方公里。据说东京至博多的新干线长1176公里,那么请您记住:黄河的长约从东京到博多两个半来回的距离。黄河的源头是一股清泉,但是由于游经中游的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流入河中,因此到了下游时,竟成了世界上最混浊的河。”百年待河清”这一日本人也使用的中国谚语,就是比喻黄河水之混浊的。

每年经黄河水流走的泥沙有16亿吨之多,水中含沙量年平均37%,到了雨期,达到60%。如果用这些泥沙修建一个高一米、宽一米的堤防的话,这一个堤防可以绕地球27圈!这些泥沙的三分之二流入了大海,三分之一沉淀在下游的河床上,每年将河床抬高三到五厘米。因此,下游河床已高也堤外的地面,成了悬河。这就是洪水泛滥的原因,也就是说,下游是这条大河的薄弱环节,这一带的河床也比郑州市内的地面高出七米。

由于这些原因,过去的人们饱尝频繁泛滥的洪水之苦。据记载,历史上20xx年之间,洪水竟泛滥了1500次,实际上是四年三决口。其中最惨无人道的是1938年国民队伍曾人为地决堤,引起洪水泛滥。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像这样被充作战争的有力武器,难怪百姓常言道:”乱世洪水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黄河流域的人民群众在中、下游修建了1000多公里长的大堤,建起了水利发电站,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因此,解放后的41年间,黄河从末泛滥过。而且,经过治理的黄河水被充分利用于城市用水、农田灌溉和发电,成了一条造福于民的河。

总之,这条大河对人类社会、对自然界既有破坏,也有创造,正是这条大河孕育了中华儿女。那边那个白色塑像,就生动地表现了这一个主题。塑像高5米重12.5吨,取名”哺育”。身着唐装,端庄贤淑的母亲慈爱地望着怀中的孩子,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与黄河年在关系。

诸位请看周围的山,这一带的山称邙山,一直从洛阳绵郑州,过去是荒山秃领,经过绿化,现已是浓阴覆盖。游览区的一些参观项目就掩映在这绿色之中。

先请看右面的山头,那里一些古象的雕塑,欢腾奔驰,妙趣横生。只是为什么在如此优美的地方不修一些外形美观的动物,而偏偏是古象呢?诸位能回答得出吗?好,请大家好好猜一猜。

诸位请往左边的山上看,那里有游览区的另一个重点项目----古代黄河治水传说中的大禹的像。耸立在黄河岸边峭壁上的这座石像,高10米,重150吨。左手握一像锄头似的工具,右手高举,目光炯炯凝视着河的远方。大禹的父亲鲧也曾治水,但最终失败。大禹治水时,总结教训,发明新方法,缍成功。并打下政治权力的基础,成为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之王。”制黄河者治国家”一语或许就由此而来。为治理这条暴虐的河,过去的民众用尽了智慧和体力,而人类的智慧又在治水中发展。因此黄河又被看作是智慧的源泉、中国文化的源泉。

为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黄河文明,现在山下正兴建一座将由三千块碑组成的黄河碑林。碑林集中了从唐朝至现代前来这里瞻仰黄河的诗人和文人们的作品,一旦完工,可与集中了历代石碑的西安碑林相媲美。

周围的山上还有一些亭台楼阁,均起眺望的作用。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一诗中这样写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正如诗中所描写的那样,登上高处,远眺黄河,更能领略其气势。如果可能,今天我想领诸位一直登上那个最高的亭子。

那么,在登山之前,让我们来听一听关于古象的答案吧。诸位猜到了吗?

看来答案各异,实际上四、五十万年前的河南是亚热带,当时有许多亚热带的动、植物,其中就有古象。而且,据出土的甲骨文一人牵一象的象形文字证明,三千多年前还有古象存在。另外,古代中国分为九州,现在的河南省属豫州,豫即象很多之意。因此,”豫”这一个字仍用作河南省的简称。山上的古象塑像显示了这一个典故。

除了以上介绍的内容以外,还有公元前220xx年西汉时期,刘邦、项羽争霸的古战场、用砖雕来表现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中故事的民间艺术馆等等,由于时间关系,请恕不一一讲解了。

讲解肤浅,内容零乱,很抱歉!只是今后每当诸位看到了日本的江户桥时,请不要忘记我们的黄河,还有郑州和中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