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白领女性职场恐惧心理直击

白领女性职场恐惧心理直击

时间:2024-02-08 03:51:59

相关推荐

白领女性职场恐惧心理直击

女性长期处于紧张忧虑和恐惧不安的心理状态,会影响性激素的分泌而造成生殖功能失调,以致不孕。林女士结婚三年了,婚后盼子心切的小夫妻始终未能如愿,一年、二年、三年,虽然双方去医院检查都没发现有什么问题,也

1女性心理状态差降低正常受孕率

女性长期处于紧张忧虑和恐惧不安的心理状态,会影响性激素的分泌而造成生殖功能失调,以致不孕。

林女士结婚三年了,婚后盼子心切的小夫妻始终未能如愿,一年、二年、三年,虽然双方去医院检查都没发现有什么问题,也吃过不少偏方、验方,但就是怀不上。去年,林女士决定抱养一个小孩,这为小家庭增加了不少乐趣。但最近,林女士却突然被查出怀孕了。

林女士深感突然,来到某大医院检查,医生说她结婚三年都没有怀孕,完全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因为他俩一开始就盼子心切,一年后没怀孕就造成精神上的紧张,而越是紧张就越难怀孕,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不孕。后来有了一个小孩,林女士心情愉快了,进而内分泌活动恢复正常,能怀孕并非怪事。

对此,专家分析说,妇女长期处于紧张忧虑和恐惧不安的心理状态,不仅会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也会影响性激素的分泌而造成生殖功能失调,可表现为无排卵性月经、月经稀发、排卵稀少、闭经或功能性子宫出血,还可引起输卵管痉挛,宫颈粘液粘稠,不利于精子穿透等。据统计,约 60%的神经官能症妇女有不同程度的月经紊乱,降低了正常受孕率。

专家说,由于心理紧张而造成的不孕是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而改善的,只要用分散注意力的办法,帮助患者减轻精神压力,例如看喜剧电影或多参加自己爱好的文体活动,都可以帮助她们放松精神。

2白领女性职场恐惧心理直击

基于本身的生理与心理构造,女人更容易缺乏安全感,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恐惧心理。这些恐惧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地妨碍了她们迈向成功的脚步。找出自我的恐惧根源,克服恐惧心理,是白领女性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

白领女性的恐惧根源

case 1:对适应能力和控制能力的恐惧罗拉(外企职员)

恐惧内容:生活节奏被突然打乱。比如小区的24小时热水忽然停了这样的突发事件都会觉得恐惧。

恐惧表现:如果突然有什么事情打乱了计划,就会感觉手足无措,非常慌乱而导致恐惧。

恐惧类型:特异恐惧,具体来说是对秩序,实际上是适应能力的恐惧。

心理专家分析:适应变化的能力、变通性是人的重要能力之一,如果罗拉在外企工作,更要注意,自己目前虽然收入不错,上司对她也还算满意,但要开始注意适应能力的培养,否则就要影响自己的工作业绩。罗拉的特点是经验不足,同时,处理问题过于情绪化,理性的配比不够。要知道,处理问题仅仅靠情绪是不够的,还要更多的理性参与才能解决问题。

应对方法:

一、放松训练法:发生变化问题时,紧缩肌肉,深呼吸,释放现在的思想,注意自己的心跳次数等,经历和感受紧张状态和松弛状态,对全身肌肉进行“收缩——放松”的交替练习,每次肌肉收缩5-10秒钟,放松30-40秒钟,经过反复训练,使人感觉到什么是紧张,从而提高消除紧张达到松弛的韧性和张力。

二、理性处理问题:每次遇到变故时,马上想到最坏的结果是什么,这样,即便出现了最坏的结果,也因为心中有过预期而减少恶果的冲击。事实上,最坏的结果往往不会发生。

三、期待改变,在变化中求生存,因变化而兴奋,不要害怕挫折,锻炼自己遇到挫折就兴奋的习惯。事实上,许多重大的能力和经验是在变化中获得的。

case 2:对陌生环境的恐惧赵蓓蓓(人力资源经理)

恐惧内容:独自去英国读书。

恐惧表现:那段时间经常做噩梦,每次开学前返回英国时,从去机场的路上就开始手脚冰凉,飞机一起飞还会不自主地落泪,觉得自己又要一个人独自面对那个陌生而冷漠的、不喜欢的世界了。

恐惧类型:广场恐惧症。

心理专家分析:去英国读书原本是许多人求之不得、羡慕不已的好事情,而赵蓓蓓在争取去英国读书之前也应该是非常期待的,得到这个机会的时候应该是兴奋和骄傲的,那么为什么赵蓓蓓后来会有这么凄凉的感觉呢?恐怕其中的原因很复杂。

首先,赵蓓蓓出国读书的最大动力是什么,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为了镀金,将来回国后能有更大的发展?是为了去外国转转,见见世面?又或者是为了大家都说好,自己也就半推半就地去了?如果是这样,都不是出国学习的强大动力,甚至还会成为阻力,也就会出现赵蓓蓓那种恐惧心理了。

但是如果出国的目的是对知识的渴望,对成就一番事业的远大抱负,那就可能成为克服各种困难的强大动力;其次,由于动力所限,赵蓓蓓面对语言水平、生活习惯如饮食、交往环境等困难时才会有陌生、冷漠和不喜欢的感觉。攻略:白领丽人的“护心镜”

事实上,赵蓓蓓无论是在国内工作还是去国外读书,她的个性都是有待成熟的,尤其是独立性方面与她的工作能力上可能不成正比。事实上,对于独立性弱的人来说,在工作上表现优秀也不可能持续更长时间。

应对方法:认知疗法。赵蓓蓓应该主要查清产生低落情绪的原因,加强动力建设,认识到知识的乐趣,这样就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同时关注自己的个性优化,增加独立性;同时,整合自己的需求和能力,如果自己的学习动力和独立性不能支持自己外出学习的愿望,可以考虑降低期望值的做法。]

case 3:对特定物的恐惧桥晓(保险代理人)

恐惧内容:蛇。我本来是不怕蛇的,但是有一次在野外抓到一条蛇,它给我的感觉是那么的冰冷、柔软,而且一下就从我手中溜掉了,根本抓不牢它。

恐惧表现:从那以后,每次看到蛇就会想起那种冰冷、柔软并难以控制的感觉,那次的触觉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而且事后才想起自己当时根本没考虑它是否会咬我,甚至是否有毒。

恐惧类型:异物恐惧症。

心理专家分析:桥晓对蛇的恐惧源于一次野外遭遇蛇的经历,从此一看到蛇就会想起当时那种恐怖的感觉,而事后则越想越后怕,更让她难以平息。事实上,桥晓的恐惧心理既起因于真实的恐惧经历,同时也因为桥晓对自己认识不足。

首先,桥晓说自己本来是不怕蛇的,她所说的不怕蛇是不怕动物园玻璃罩里的蛇、电视里的蛇、玩具蛇,但并不是不怕有一天抓在她自己手里的蛇。实际上,一般的人都会怕真实的蛇,极少有人会接触到蛇后还不怕的,所以桥晓对真蛇的恐惧是正常的;其次,在此之后每次看到蛇就会想起冰冷、柔软并难以控制的感觉,人受过强烈刺激后,记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停留在脑海里,也是正常的。至于当时没有考虑蛇是否会咬她,是否有毒,也是常人都会有的延迟反应,谁也不会在发生事情的一刹那什么都考虑得很周全。

应对方法:采用认知疗法,不断加深对自己的认识。认识到自己其实原来就怕蛇,只是后来才知道,认识到自己的记忆会持续一段时间,但也会消退,还要认识到自己处理紧急事件的反应不够敏捷,增加以后自己处理此类事件的反应速度。能力的增长会让桥晓对自己更有信心。

此外,桥晓也可以采用结束未完成情结的做法(也叫系统脱敏法)。具体方法是用软橡胶做皮,内有软绒填充物做成蛇状物,上面抹上油,放入冰箱内一段时间,取出后有凉、滑、软的感觉,之后把此物打成结代表已控制住它。反复这样做,自我控制的感觉就能回升,而且不再怕凉滑的感觉。

case 4:对失败的恐惧赵敏(某合资公司办公室文员)

恐惧内容:害怕失败,不敢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恐惧表现:赵敏毕业于外语学院,当初也是学校的活跃分子,毕业时被父母用关系安插进一家半国有性质的合资企业,在办公室做一些文字的翻译工作。毕业6年后的一次同学聚会让赵敏大受刺激,打乱了她一直平静的心境。因为她看到了别人的成功,同学中无论是当年比自己成绩好的人还是不如自己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混”出了样子,有的做了“C某O”,有的做生意日进斗金,有的开着私家宝马小跑……

晚上回到家里,赵敏脑子里想法很多,兴奋到失眠,并连夜给自己做了计划书,要这样、要那样地设计了N条发展的道路,甚至连有钱以后怎么用都想到了。但第二天闹铃一响,她还是洗脸、刷牙、按固定的路线到单位签到上班、趁领导不注意溜出去吃一顿廉价的早餐,然后小心翼翼回到办公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恐惧类型:特异恐惧

心理专家分析:应该说这种人也有理想和追求,也有如何创业的计划,但他的理想和计划却被无情地湮没在他那恐惧失败的心理中了,他不断问这个计划能否实现创业目标?万一失败了怎么办?最终会不会不仅不能成功,而且还连现在的稳定生活也失去了?并把失败后的悲惨情景在大脑中反复演示了若干遍,最后在“理想”和“现实”两者之间,他选择了“现实”。其实,这一切都是“恐惧”惹的祸!

应对方法:“失败”是许多人恐惧的根源,因为一个成功者首先要忍受许多失败,对于安于平淡、平稳生活的人来说,这似乎真的是太可怕了!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其实“检讨”才是成功之母!因为即便是一百次的失败也不等于成功,只有通过每次失败后不断检讨自己失败的原因,校正前进的方向,才能逐步迈向成功!

那么,建立一个完善的“检讨”机制便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了,怎么检讨?谁来检讨?检讨什么?这里可以套用毛泽东的那句话——“批评与自我批评”,让别人检讨自己的行动,让行动来检讨自己的计划,让自己检讨失败的原因,其实失败并不可怕,怕的是犯同样的错误。成功的机会一定会留给那些不怕失败并善于检讨的人!

3关注孩子们的恐惧心理

针对孩子的害怕心理,父母可在行动上缓解孩子的恐惧,认真倾听孩子的害怕,保护孩子。

一份调查资料表明:正常儿童中,90%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左右2~4岁儿童至少有一种害怕;43%的6~12岁儿童则有7种以上的害怕。怕,已经成了现代孩子的一种心理疾患。

孩子的“怕”有三种类型:

自然恐惧如怕打雷、怕鞭炮声;怕影子、怕黑;怕动物。

社会恐惧如怕上学、怕考试、怕被批评;怕独自在家、怕独自睡觉;怕坏人、怕走丢、怕警察。

社交恐惧如怕说话、怕陌生人。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怕”及其对策:

0~1岁对具体的刺激产生恐惧,比如噪声。这个时期婴儿听觉较为敏感。

对策:父母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安抚,避免强化噪音。

1~2岁与抚育者分离产生恐惧,孩子对带养人的依赖性非常强,应尝试逐步分离。

对策:保证在许诺的时间回来,以减轻孩子的不安全感。

2~6岁对想象出来的东西或未知情况下的预想产生恐惧,比如强盗、黑暗等。4岁时达到高峰,此后开始下降。这个时期孩子有了独立意识,想象力也丰富起来,但又缺乏足够的认知。

对策:父母要和孩子一起面对,尽量陪伴孩子,给予心理上的支持。

6~12岁对学校、抢劫、身体损伤和自然灾害等产生恐惧,这个时期孩子开始认识到死亡,并由于父母对学习的过分关注而出现对成绩的焦虑。

对策:父母可在行动上缓解孩子的恐惧,认真倾听孩子的害怕,保护孩子。

宝宝胆子小,家长有责任

通过自身的经历,他认识到了危险,并且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有一些恐惧的经历,感受到自然后果,是宝宝对某些事物产生恐惧心理的一个重要途径。


宝宝会恐惧的几个可爱理由,你知道吗?

洗衣机、抽水马桶乃至街坊邻居的宠物狗,这些在你眼里司空见惯的东西对于一个1岁大的小宝宝来说,也许就像是侏罗纪公园里那些奔跑的怪兽。周围的世界,既充满惊喜也带来莫明的恐惧。


盘点最让宝宝恐惧六件事情

在宝贝分离焦虑开始形成之前就要开始训练他学习适应和妈咪之间短暂的分离,每次妈咪离开时都要教他和妈咪道别。

4让宝宝克服怕黑心理的方法

★植物需要阳光的温暖与滋养,也需要在夜间安静地休息,人,何尝不是呢!

★你的宝贝为什么会怕黑?是因为与生俱来的恐惧,还是缺少必要的生存锻炼?

★假如失去光明,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太阳落山,黑夜降临,循环往复,一天又一天。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在经历日夜更替,并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植物需要阳光的温暖与滋养,也需要在夜间安静地休息。人,何尝不是呢!

有的小宝宝一到晚上就哭,老人说是因为他怕黑,长大了胆大了就好了。可是到了快上学的年龄,宝贝还是胆小,一定要开着灯才能睡觉。

你的宝贝怕黑吗?为什么会怕黑?是因为与生俱来的恐惧,还是缺少必要的生存锻炼?或许,孩子特别需要爸爸妈妈的鼓励,需要你们和他一起适应黑暗的世界,与黑暗和平共处。

假如家里停电了……

——可以在室内进行的适应黑暗的活动

因为生存竞争,原始人类钻木取火,从此不再惧怕野兽与黑暗;因为希望生活得更好,人类发明了电和灯。如今,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电,如果大面积停电,城市将面临瘫痪,夜间将漆黑一片。

家中意外断电的情形完全有可能发生,万一发生在夜里,不明就里的孩子会害怕吗?如果从没经历过,孩子大多会害怕,还可能哭鼻子叫“妈妈”。但经历过一两次之后,特别是当他耳濡目染了父母的镇定与正确应对,以后再遇到便能泰然处之了。

建议活动:来一次停电演习

步骤:

1.夜间,先悄悄关闭家里的电视、电脑等电器,模拟保险丝故障或漏电(安全起见,也可以用关灯来表示,只是注意不要让孩子发现就是了),来一次“居室停电”。

2.爸爸或妈妈找到房里的宝贝,和他一起找手电或蜡烛。

3.找到手电或蜡烛之后,演示给宝贝看查找电路故障的方法,“啊!是保险丝断了,我们换一根就ok了。”“原来是插座漏电了,看,推上漏电保护开关就没事了!”“太好了,来电了!”

4.当然,除了自己动手之外,还可以电话求助物业或电力部门上门维修,你可以告诉孩子紧急维修的电话怎么打,在电话里怎么向接线员说明情况……

演习结束后,还要记得叮嘱孩子,注意用电安全。

链接:

地球1小时

地球1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向全球发出的一项倡议,呼吁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的晚上8:30~9:30熄灯1小时,以此来激发人们对保护地球环境的责任感。

短短的1小时,生活在黑暗中,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在家做一些安静的游戏,接着,秉烛夜读睡前故事,让孩子在没有电视声音干扰的氛围中香香睡去。如此温馨而甜蜜的活动,不妨每周固定那么一两天,在家实行“早熄灯1小时”计划,关爱地球、低碳生活的同时,让孩子喜欢安静、适应黑暗。

假如我是盲人……

——体验另一种活着的感受

躲猫猫是我们经常和孩子玩的游戏,蒙上眼睛时能依稀看见光,或许,从蒙眼布的下方,还能偷看。排除耍赖的因素,假如是真的看不见,走进盲人的黑暗世界之后,我们会怎么样?

${FDPageBreak}

系列假想小游戏:黑暗中的平衡

1. 金鸡独立

让宝贝闭上眼睛,随着“预备,开始!”的口令提起一只脚,以单腿独立,爸爸或妈妈同时看秒表,记录他坚持的时间。普通人习惯用眼睛辅助身体保持平衡,闭上眼睛后,我们需要通过耳内的平衡器官耳前庭保持身体平衡。通常,平衡能力越好,身体越年轻,坚持得也越久。爸爸、妈妈可以和宝贝比拼一下,不一定能赢哦!

2. 走盲道

选一段小区的健身路或盲道,爸爸或妈妈先示范,闭上眼睛,遮上蒙眼布,从路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如有必要,可以拄根拐棍,形象上可以更像一些。接着,让宝贝闭上双眼,遮上蒙眼布后,鼓励他勇敢地张开双臂,走到路的另一头,看一看,谁走得既稳又快,还没有偏离方向。

3.黑暗的一餐

据说有家黑暗餐厅生意还不错,食客并非盲人,却纷纷来到这里,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环境下用餐,这种感觉是新奇的,吃什么和怎么个吃相都变得不重要了,人们更多的是体会黑暗中的紧张、害怕和手足无措,绝对够刺激、够新奇。因此,妈妈可以准备简单的寿司、蔬菜或西式套餐,和宝贝一起闭上眼睛,享用一顿黑暗中的美餐。

进行以上游戏时,妈妈可以给宝贝讲讲海伦·凯勒的故事和她写的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励志的故事不必讲得过于严肃,可穿插一些游戏。故事能让小听众学会换位思考,也更能体会到盲人生活的不易。

假如我们在野外……

——可以在野外进行的夜间活动

教孩子认识大自然,如果只在白天认认植物和动物,是不是缺少了点什么呢?有经验的爸爸妈妈一定知道,去动物园的最佳时间不是早上,而是下午。一方面因为下午人少,很多一大早入园的游客中午已经离开,孩子不必去跟别人挤就能更从容地和动物朋友打照面;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一点,下午五六点钟,往往是猛兽出洞、百鸟归林的时候,那会儿,老虎、豹子们的精气神最佳,群鸟聚集也最热闹。

如果你有儿时在农村生活或暑假野外生存的经历,一定记得夜晚飘忽于乡野间的萤火虫,那是美好而难以忘怀的记忆。现在,只要有想法、有勇气,你的孩子也可以拥有这份难得的快乐。

夜晚来临之前,邀请孩子和你一起准备准备:

1.穿好迷彩服(深色衣服也可),身体裸露部位喷一些防蚊液。

2.背一个斜挎包或腰包,将手电筒、照相机等放进去。

3.在纸上划一个路线图,告诉孩子,“今晚我们在小区或绿地会按怎样的路线走?”“夜间活动注意安全,不要离开爸爸或妈妈超过2米!”

接下来,就可以开始我们的探险活动了。

寻觅夜行动物

讲到夜行动物,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蟑螂、老鼠两大害,那么在我们家门之外的世界,有没有喜欢在夜间活动的动物呢?当然有!

夏天的夜晚是小动物们最活跃的时候,青蛙在水边“呱呱”叫,知了幼虫钻出泥土爬上树干准备蜕皮,蚊子在那儿“嗡嗡”个不停,蛾子会朝你的手电的光柱上飞……入秋以后,动物们的声音小了很多,依然在“舞台”上坚持表演的有蚱蜢、蟋蟀、蜗牛、飞蛾、蝙蝠……如果我们壮大胆子走到户外,一定可以找到它们,运气好的话,或许还能见到放臭屁的黄鼠狼哦。

寻觅夜间盛放或睡眠的花朵

开放式绿地或小区里,最常见的夜间会睡眠的植物有睡莲和合欢树,睡莲花在白天开放,夜间收拢,故名睡莲;合欢的叶片在白天舒展,在夜间合拢;而寻常人家种的昙花,则是有名的夜间盛开的花卉。白天的时候,和孩子一起认一认这些植物,将它们的模样拍下来,晚上的时候再去看它们,同样的角度再拍一张,比较一下,不同之处还是很明显的哟。

无论是夜行的胆量,还是会观察的眼睛,都是需要培养的。相信经过多次体验,孩子不仅会破除对于黑暗的恐惧,更能从中收获知识与惊喜。

5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

孩子的恐惧来自于幼时的经历。尽管对未知和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然而,那里面包含的诸多神秘莫测的景象照样能与其有限的经历联系起来,使他们又欣喜又紧张,好似一个出生不久的小动物被母亲唤出洞穴,面对眼前这奇异的世界畏手畏脚,不知道哪些家伙是它的“天敌”。

在孩子的概念中,黑暗与魔鬼的脸、豺狼的牙以及死人的嘴巴和眼睛最具相通之处。大人们或者童话书中描述的那些恐怖故事总与黑暗有关:

不许开门,外面有大灰狼,它黑乎乎的脑袋正抵在门上呢。

宝宝,该回家了,你看天都快黑了,再不回来,狐狸可要出洞了。

一位母亲这样描述她四岁的女儿:女儿总希望屋里的灯全亮着,关掉一盏她就会大哭大闹。睡觉也开着灯,一关灯她就吓得大哭起来。她不敢一个人去厨房、卫生间,若要取什么东西,总要有大人先去把灯打开。对于女儿这种奠名其妙的恐惧,我们毫无办法。

除了黑暗孩子还惧怕孤独。一个孩子守着大房间,大房间里平时有父母家人的欢声笑语,忽然没人的时候,孩子就会惶恐得无着无落。

孤独感从人呱呱落地起就开始了,而且如影随形。孩子时时刻刻有父母相伴,父母短暂地离开也会使孩子感到恐惧,他们担心父母不在时会发生可怕的事情。孩子最怕父母因为工作、社交、旅游或者其他借口把自己扔在家里’或送到亲戚朋友家代为看管。父母也利用孩子惧怕孤独威胁孩子以达到让他们听话的目的:

“你再不听话,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

“爸爸妈妈看你这么淘气,伤心透了,你还不如不回家呢。。

“你不听话就出去,你爱去哪就去哪,爸爸妈妈不管你了。。

孩子无法把握失去父母后自己生活的前景,这犹如被丢弃在大沙漠中,孩子所感到的不是孤独而是恐惧。

孩子天生怕家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在家里缺乏安全感,是由于他们看到家里又出现巨变的因素。比如父母相互冷战或经常吵架,父母神色焦虑不安。又如父母老对孩子说:“你已经长大了,该懂事了。”“我们要作好思想准备,可能会发生一些事。”“我们会经历一些困难,但我们总会度过危机的”。当孩子看到周围一个家庭接着一个家庭破裂时,也会担心噩运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他们无法想象未来生活的前景,孤独感使他们恐惧。

孩子恐惧死亡。许多孩子对亲人离去不是悲痛,而是恐惧。一个九岁的女孩,一次在海边玩,跟她同龄的一个孩子在烈日暴晒下死了,整个海滩一片惊慌。女孩的母亲告诉她:那孩子是因为头痛而死的。从此这个女孩非常害怕头痛,头一痛她就哭着说:“我快死了。”恐惧折磨了小女孩好几十年。

每个孩子都有恐惧感,有些恐惧感是与生俱来的。但大部分恐惧感是出于后天因素。这些恐惧感随着生活经验增多可能会慢惺减少或消失,另外一些却转变为孩子的性格因素,如胆小、消沉、绝望等。既然家庭中不可避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我们的父母就应该尽量帮助孩子,让他们从恐惧的阴影中走出来:

不用恐吓的口吻跟孩子讲话。

家庭气氛明朗,父母少做些“预告”,不要误以为“预告”能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无论遇到什么事,父母要保持平静,这会给孩予以良好的影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