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曾经红极一时的余秋雨散文 为何现在被人调侃为“初中生读物”

曾经红极一时的余秋雨散文 为何现在被人调侃为“初中生读物”

时间:2023-01-07 03:08:13

相关推荐

曾经红极一时的余秋雨散文 为何现在被人调侃为“初中生读物”

在各种网红横行的当下,文化学者们也不甘寂寞,不时出现一个大师级的人物,引来万人瞩目。

若是细细论起文化界网红的鼻祖,余秋雨先生绝对是其中翘楚。在那个电脑还是显示经济实力物品的九十年代,文学的传播需要依靠纸媒和电视,与网络相比,其力度广度皆不可同日而语。尽管如此,余秋雨先生的7散文作品著作依旧可以卖到“洛阳纸贵”,就连地摊上盗版书也是经常缺货。此热度持续十余年才渐趋冷却,也算是一个奇迹了。

《文化苦旅》是我读到的第一本余先生的书,该书已经出版多年,名声卓著,被视为文化青年的必备读物。当时我正在读初中,文学文化在少男少女的心中还有着最后的神圣。为了吸引女同学的注意,我攒了多天的早点钱买了一本《文化苦旅》,本是情窦初开少年人的泡妞手段,原本打算装装样子而已。哪曾料到,翻开以后就再也停不住了。废寝忘食地读了几日,期间因为在课桌下偷看被老师骂过;回家不写作业被家长殴打过;暗恋的女同学也诧异的发现,我不再有意无意的在她面前晃悠,甚至放下高傲亲自递来纸条对我进行责问。我对此间种种均置若罔闻,沉浸在书中无法自拔。即便多年以后,我也能记起忘记当时心中的震撼和激动。

正所谓人红是非多,余秋雨先生以文字被人们熟知后,顺便带火了他的个人履历和私生活。当余先生频频出现在各种电视节目时,想必已经有了“娱乐”明星的心态,大家喜之、贬之,不过是人们的八卦心理作祟,算不得真。

直至文化界诸多人士也纷纷向他“开炮”,余先生才真正地成为了众矢之的,儒雅变成了“道貌岸然”,学问成为了“哗众取宠”。就连他那些红极一时的散文集如:《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等,也被许多人调侃为“初中生读物”,来形容其内容的可笑,品味的幼稚。

我等粗糙之辈,自不懂得什么高深的文学专业理论,也无暇去字斟句酌地挑毛病。哪怕到了现在,我再看《文化苦旅》等书的时候,依然觉得它们是难得的好文章,对于那些说其是“初中生读物”的人不免腹诽一番,觉着是一群登徒子唐突了佳人。

要说文化界专业人士对余秋雨先生作品的贬低也算是情有可原。文人相轻并非一味的是坏事,反过来也会刺激一些有志者创作出好的作品。而一些如我这般的半吊子文学爱好者也大肆宣扬此论,就有点不明所以了。

其实仔细想来也不难理解。一来,观当下坊间的文化氛围,大众对文字的态度已经由过去的欣赏加批评变为批评加批判,不知为何大家都有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底气,对专家学者的著作文章嗤之以鼻,一番不屑之下便从心中否定了他们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研究成果,甚至“专家、学者”等名词都成为了人们中的贬义词语,似乎言语不犀利、不鄙视一两位名人就会拉低自己的档次。

我们的思维模式也由“思考”转化为“刺激”,当儒敌不过痞、雅成为俗的时候,无端的戾气便到处寻找“刺激”,来满足填补自己不忿的内心。似余秋雨先生这般老牌文化名人首当其冲成为了泄愤的对象,一些正在变为老牌文化名人的学者如易中天先生等,也早已走下神坛,被众说了个纷纷纭纭。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现在普通大众的文化就是“评论区”文化:简短、随意、攻击性强、不负责任、吸引眼球。把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说成“初中读物”,符合了以上几点,谁要是敢于提出异议,必将引来文字——人品——道德——文字的固定模式反驳,逻辑缜密到让人哑口无言。从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用了百年的时间努力想要把文学艺术从人治思想中独立出来,目前来看依然不够乐观。

再者,余秋雨先生前些年经常和一些负面新闻联系起来。其中内情我等不知,不便评论。但是这样的话题,势必影响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从而令人对其作品生出抵触。恰好我们对文化人有种文人必须清贫的固有思维,一旦知道文化人所获经济利益不菲时,就会以“风骨”为由进行口诛笔伐。仿佛是这世道,娱乐明星纸醉金迷理所应当,文学科技工作者就必要甘于困苦,而当他们真的清贫时,无数人报以同情,要是发迹起来,同情瞬间荡然无存,迅速的、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都嗅到了金钱的味道,轻易抹杀了他们的成果。此矛盾态度,是千百年来的小民心态,我等皆在其中,是无可厚非的。在它的作用下,余秋雨先生的作品被调侃为“初中生读物”,也许只是一种调侃,毕竟义务教育让我们都上过初中。

三是这些年一些解放前和海外的文化名人被大家推崇。我们读到了很多过去时代的、之前未曾听闻的文章,新鲜感倍增。与之相比,余秋雨先生的作品,新鲜感已经过去,被鄙弃也在情理之中。实话说来,过去文人的文章自有可取之处,很多文化大师的文字也是千锤百炼,发人深思。可以此来否定现今大部分文学作品,是不妥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产物,我读过去很多大师的散文,除却对过去岁月的好奇之外,并无太多共鸣。若论起来,真不如当年初读余秋雨散文,也不及这些年阿勒泰李娟的散文更吸引我。当然,这些观感仅适用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

新媒体出现以后,散文式微。在成功学和家长里短故事充斥网络的当下,我们缺少的,恰恰是散文的隽永。无论在你我的观感中,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否是“初中生读物”,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你来我往的争吵,而是对文字文学的尊重。

作品均为原创

请关注风舞鹰翎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