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盘点中国古代过目不忘的神棍们

盘点中国古代过目不忘的神棍们

时间:2022-08-12 00:18:47

相关推荐

盘点中国古代过目不忘的神棍们

所谓天才,智力皆异于常人,历史上最寻常的就是拥有超级记忆力的天才,这些人过目不忘、一目十行、博闻强识,堪比超级计算机,有如此大脑,能不显赫乎?中国历史上记忆超群人士简直数不胜数,本文盘点几位出名的,以飨大家。

1 张汤家族

记忆力往往会遗传,汉代酷吏张汤家族就拥有超级记忆力的遗传基因,张汤儿子张安世博闻强记,一次汉武帝驾临河东,祭后土祠,遗失了三箱书籍,诏问左右之人丢了什么书,记不记得,只有张安世记得遗失的三箱中都有什么书,最神奇的是,张安世竟然一字不差地默写出来。后来亡失的书重新购买回来,校对之下,居然一字不差。汉武帝大惊,惊呼我朝竟有如此博闻强识之人,于是乎提拔张安世为尚书令、光禄大夫。

张安世长子张千秋也遗传了父亲过目不忘的本领。张千秋和霍光儿子霍禹都是中郎将,一次带兵更随渡辽将军范明友攻击乌桓。等到大军凯旋,霍光问张千秋这场战役的战略安排、地理形势,张千秋一边汇报,一边画地成图,详尽复述了击灭乌桓三王的经过。霍光又问霍禹,霍禹只记得战斗方略,至于战役地理环境、山川形势,霍禹推说:“这些文书上都记着。”两人在霍光眼中高下立判。

2 东汉太守应奉

东汉恒帝刘志时,武陵太守应奉自幼聪明,从孩提到成年,所有事都一一记着。应奉读书飞快,一目五行。在郡治当审判长时,巡视了管辖的42个县,记录了上千名囚徒。回郡向太守汇报,他对所有人犯及罪状轻重竟都能一口说清,毫无疏漏。

还有一件事能表明应奉记忆力之强。应奉年轻时为上计吏,许训为计掾,一同赶赴京师。许训听闻应奉博闻强记,暗中将沿路食宿情况,所见长吏、宾客、亭长、吏卒、奴仆的姓名一一记录了下来,想试试应奉的记忆。出差回郡后,许训把记录拿给应奉看。应奉扫了一眼说:“先前在颍川郡,纶氏都亭进餐,那送酒水的胡人亭长,怎么没有记录在案?”许训大惊,在座的同僚也都很惊讶他的记性。

还有一件事,是说应奉二十岁时,曾去拜访了彭城国相袁贺,他当时外出闭门,只有一个制车匠人开了一扇门探出半边脸张望,应奉于是离去。过了几十年,应奉在路中邂逅了这位车匠,一眼认了出来,便上去打招呼,而这位匠人早已忘记了应奉。

3 东汉蔡文姬

蔡琰,也就是蔡文姬,是东汉大文学家、书法家蔡邕的独生女,做了董祀的妻子。董祀当屯田都尉时犯了死罪,蔡文姬去向曹操求情。曹操感于蔡文姬为夫求情,就赦免了董祀。曹操听说蔡家有很多古书,就问蔡文姬是否记得。蔡文姬说:“家父赠我古书四千多卷,我因颠沛流离,没有保存下来,现在所能背诵的也只有四百余篇文章了。”曹操说:“我派十个书吏听夫人口授作笔录。”蔡文姬说:“男女有别,授受不亲,还是给我纸笔,让我书写吧。”于是蔡文姬将四百余篇文章写就,呈给曹操,竟一字不差。

4 东汉王粲

王粲,因有异才而受蔡邕赏识。一次王桀与人同行,共读道边石碑,那人问他:“你能背诵得下这碑文吗?”王粲背朝石碑,一气而出,不差一字。又一次,王粲看人下围棋,有人不小心碰乱了棋子,他说能帮着人家复局。下棋人不信,拿出块布帛盖在棋盘上,让他换个棋盘重摆,结果,棋局一道不误。

但是天妒英才,王粲41岁逝世。说起王粲,不得不提到另一位异人,他就是张仲景。张仲景的异才不是记忆力超群,而是能准确预测人的生老病死。

张仲景见王粲的时候,王粲才二十岁。张仲景告诉王粲:“您身患疾病,四十岁眉毛脱落,脱落后半年而死。不过不用发愁,服用五石汤可治愈。”王粲听闻张仲景无端咒他,没有服用张仲景调制的五石汤。三日后,张仲景问王粲喝没喝药。王粲说喝过了。喝没喝药自然骗不过医圣的双眼,张仲景说:“我望您气色,并未服药,您怎能如此轻命!”王粲还是不信。二十年后,王粲眉毛脱落,脱漏后的第187天王桀逝世。

不止王粲不信医生,齐桓公也不信医生,扁鹊就感叹:“有六种病没法治,一是为人傲慢,只信自己,不信医生;二是把钱看得比命重;三是穿衣不当,吃得不好,暴饮暴食;四是阴阳失调,藏气紊乱;五是身体赢弱,吃不下药;六是不相信医生,相信巫术。所谓“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现代人普遍有这种心理。

5 西晋张华

张华,写过洋洋洒洒的十卷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张华能写出如此分量的著作,归根结底在于记忆超群、博闻强识,四海之内,各种典章制度如数家珍。晋武帝司马炎曾问他汉宫制度和建章宫的千门万户,张华对答如流,让人听得入迷,一边讲述,一边还画地成图。晋武帝颇为赞赏,世称张华为子产再世。

三国魏都洛阳,有天殿前巨钟忽然大鸣,群臣慌乱,不知其故。张华说:“此处钟鸣,乃四川铜山崩塌之故。”不久,四川报告,铜山崩塌。这便是共鸣原理。

6 东晋僧道安

道安,书香门第出身,幼年丧父。七岁时读书两遍成诵,乡里惊呼神童。十二岁出家,因形貌丑陋,未被师父重视,让他在僧舍寺田劳作,干了三年粗活的道安没有丝毫怨言,专心念佛。几年后,师父授以五千字的《辨意经》。道安白天携经下田劳动,休息时读经,傍晚回寺将卷经还给师父,请求再借其他经书。师父责怪道:“刚借的没有读完,怎么就想借新的,这种学习态度可不好。”道安说:“《辨意经》已背会。”师父听完十分惊讶,但不相信,就借给他一卷一万字的《成具光明经》。道安照样白天携经下田,傍晚又还给师父。师父这次生气了,看着经卷让道安背诵,没想到道安居然一次不差背下了。后来道安受佛图澄赏识,拜佛图澄为师。

7 北魏邢子才

邢子才,北魏太常卿刑贞的儿子,5岁时,北魏吏部HR崔亮见到邢子才大惊,啧啧啧,看这面相,这孩子了不得啊。干HR招聘、干猎头顾问的,不会看面相,那真是瞎子摸灯。崔亮慧眼识珠,神童星探。果不其然,邢子才十岁,小学还没有毕业,就能日诵万余言。最令人称奇的是邢子才在洛阳定居时,下雨天无事可做,就翻开《汉书》读,读了5天,洋洋洒洒80万字的《汉书》便能基本记住。后来博览经史,一目五行,无所遗忘。

我们称赞某人记忆力超群,都是一目十行,但史书中形容某人记忆超群只说一目五行,即“读书五行俱下”:

诹之,字士正,少好儒学,释褐太学博士。尝从常景借书百卷,十许日便返。景疑其不能读,每卷策问,应答无遗。景叹曰:「应奉五行俱下,祢衡一览便记,今复见之于裴生矣。」

汝南应世叔,读书五行俱下。

杨绘字元素,绵竹人。少而奇警,读书五行俱下,名闻西州。

谢枋得字君直,信州弋阳人也。为人豪爽。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

杨遵勖,字益诫,……遵勖一目五行俱下,剖决如流,敷奏详敏。

门人石光霁,字仲濂,泰州人。读书五行俱下。

小说文学色彩较浓,喜欢用一目十行,如《三国演义》第六十回讲了博闻强记的张松戏弄曹操的故事:

“公居边隅,安知丞相大才乎?吾试令公观之。”呼左右于箧中取书一卷,以示张松。松观其题曰《孟德新书》。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共一十三篇,皆用兵之要法。松看毕,问曰:“公以此为何书耶?”修曰:“此是丞相酌古准今,仿《孙子》十三篇而作。公欺丞相无才,此堪以传后世否?”松大笑曰:“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窃以为己能,止好瞒足下耳!”修曰:“丞相秘藏之书,虽已成帙,未传于世。公言蜀中小儿暗诵如流,何相欺乎?”松曰:“公如不信,吾试诵之。”遂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朗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修大惊曰:“公过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后人有诗赞曰:“古怪形容异,清高体貌疏。语倾三峡水,目视十行书。胆量魁西蜀,文章贯太虚。百家并诸子,一览更无余。”

中国历史上能人辈出,记忆超群人士更是数不胜数,近代,尤其是民国大师之博闻强记更是为今人所乐道。都说拿破仑能记住每位士兵的姓名,中国皇帝大多也可以,只是史书不特地去写。比如唐宣宗,就有这本事,史书载:

上聪察强记,宫中厮役给洒扫者,皆能识其姓名,才性所任,呼召使令,无差误者。天下奏狱吏卒姓名,一览皆记之。

一目五行,过目不忘,皆是超能,用于正道便是善,用于邪道便是恶,最好学生都有这本领,人人成学霸,那中国该是怎样的光景?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