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书法创作漫谈第一期:什么是书法创作?(唐楷之)

书法创作漫谈第一期:什么是书法创作?(唐楷之)

时间:2022-08-24 03:11:34

相关推荐

书法创作漫谈第一期:什么是书法创作?(唐楷之)

作者简介

唐楷之,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王冬龄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欧阳中石先生),北京大学访问学者(朱青生教授指导),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成员。承教于刘江、章祖安、祝遂之、陈振濂、邱振中、曹锦炎、任平诸师。任教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上海书协草书委员会副主任,兰亭书法社社员、中国美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广西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

正文

常常听到有一种观点:“古人书法没有创作一说”。 久而久之,从轻信到反思,在对历代名作和书论研习中越发感觉到有必要针对这一问题说明一二。

书法创作是什么?

在《大学书法创作教程》第一章开篇即指出“创作”这个概念向来是含糊不清的,而“创作”这个词是在清末民初由西方经日本引进中国的。我们先不去深究“创作”词意的源由,仅此可知“创作”是随着近代历史文化发展而来的泊来品。固然有其基本涵义,如作品形式、表现境界、独创性,以及成熟规范的书写展现技巧等等。

那么,在历代书法名迹和书论中,仅仅因为没有提出“创作”这个词,就能否定中国古代书法“创作观”了吗?是中国书法从来就没有“创作”,还是在书法“创作”本身的独特性?显然,我们不能纠结一个外来的名词,而是要从书法创作的深源去发现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而又自成体系的理论领域。

首先,从历代经典书法名作中,我们随处可见形式、技法、内容(观念)等要素,这是与“创作”相关联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书法创作有其显著功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特征。历代书家身份特殊,除了自书或文学意义上的抄录外,更多的是文人间书翰尺牍,这些大多属于日常书写的范畴,并不损艺术品格。

由此,形成了中国书法别开生面的特殊幅式类型——尺牍,或延申为折页、册页等特色形式。随着多媒体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日常书信手札、稿书这一类兼具文献与艺术个性的书法逐渐退出实用功能,发挥成为书法创作中一种有意味的表现形式。

诸如著名的“天下三大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和宋代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从创作的观念、形式和技法三大要素来看,均反映了古代书法“创作”特征。《兰亭序》艺术思想是高度的“天人合一”,尽管有人质疑其文学价值问题,但从《古文观止》和故宫藏“神龙本”上均可见,其文本反映的是中国哲学、美学“天人合一”的旨归,充沛着终极关怀的人文思想。其技法特征和审美意蕴自不待言。

有评论说唐代行书笔法甚于晋人,这是没有能够从其中“绞转”、“映带”以及游丝、叉锋的笔法源头,和似平反奇的结字规律,以及欲断还连、势相递变的行气中领悟到晋人笔翰的典雅深邃。难怪有诗云:“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帖》均是记载历史事件的重要文献,更是体现书者特殊遭遇的生命奇迹。难以抑制的磅礴情氛呈现独特的艺术观念和技法形式充盈笔墨之间,哪怕是随心涂抹的“勾、圈、乙、点、涂”等手法都成为血脉贲张的震撼音符,达到不可复制的高峰。

其次,从古代书论中,我们发现诸多关于“创作”的论述。如唐张怀瓘《书估》记载子敬与逸少的对话:“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颇异诸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其中著名的“大人宜改体”已成为名言,但怎么改呢?子敬提议“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这是行家里手才听得懂的话题。“稿行之间”的创造性和可能性无穷,目的是迥异于“往法”。

北宋苏东坡《书论》:“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此处明确“不践古人”而“自出新意”的观点,与其上子敬逸少所论“于往法固殊”是同一个目标,主张以自己的笔墨风格表现创作的核心目标——独创性。

这种“独创性”是与天俱来或自然传承的呢?米芾《海岳名言》自论是“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亚栖云:“凡书通则变”,“各取其长而融通变化”。古代书法创变之功在于博采众长,自如融通而臻神妙之境。由此可知,古人书作和书论中虽然没有今天流行的、引进的“创作”一词,然并非缺失创作的机杼、思想和文心,更不缺乏笔精墨妙、圆通变应、自如聘怀的技法语言体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