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江苏历史文化名镇——沛县敬安镇的来历和“三十三间楼”的传说

江苏历史文化名镇——沛县敬安镇的来历和“三十三间楼”的传说

时间:2019-12-07 15:03:43

相关推荐

江苏历史文化名镇——沛县敬安镇的来历和“三十三间楼”的传说

江苏历史文化名镇——沛县敬安镇的来历和“三十三间楼”的传说

徐州往西北行七十里,在徐丰公路中段,煌煌然横亘一重镇,名曰敬安集。

敬安镇地处丰沛铜三区(县)之间,东枕京杭运河,南临沙河大堤,西望芒砀,北倚华山,地理之险要可见一斑。

据史志记载:“敬安集始建于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城(指彭城)西北七十五里,旧属五乡,辖村五十二”。

这里是历代官府驻兵设防囤积粮草之地,有“徐州北门锁钥”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

那么“敬安”这一名称是怎样得来的呢?

这里有一个传说。

话说,明朝时候,正德帝(1506--1522)出京巡视路过这里,随行人员见天色已晚,便在此住宿。

临行前,村中一位老者上前叩拜,说,受周围百姓之托,请求给本地赐名,正德帝瞅了老人一眼,微微一笑,却紧鞍上马而行了。

老者虽未听到皇帝的玉言,却看到皇帝的笑容和那紧鞍动作,于是他灵机一动对众人说:“皇帝无言,紧鞍只笑,咱就叫‘紧鞍’满好。”

时间长了,紧鞍’变成了“敬安”,简单好记,寓意吉祥。

敬安出名人,最著名的,当属抗日英雄朱玉贤。

敬安有传说,最著名的还是他的“三十三间楼”的故事。

朱玉贤将军出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世居铜山县敬安镇(今属沛县)北街,早年入奉天讲武堂,后追随张作霖在奉军任职,官至陆军中将。

当年的奉军没有铁饭碗和离休待遇,19,朱玉贤解甲归田后,在老家敬安集广置房产,建起了上下各11间的三层洋楼,这就是敬安人妇孺皆知的“三十三间楼”。

“三十三间楼”,是一座每层都是十一间的三层房屋。青砖青瓦,木门木窗,在一片平房与茅草房之间,当然是鹤立鸡群,成为远近闻名的敬安一景。

房子建好后,朱玉贤还开设了商店与酒坊,生意非常红火,他经常周济附近乡亲,为百姓称道。

“三十三间楼”为敬安的商贸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年,这里商铺鳞次栉比、货物堆积如山,不仅徐州的广济堂药店在这里设有分铺,就是山西的泉泰、泰顺等商行也来这里经营布匹、杂货等,而且,敬安敬安还是徐州西北一带物产集散地!

1938年,日军为了打通津浦铁路,连接华北与华中战场,扩大侵略,采取南北对进的方针,夹击徐州。

朱玉贤投入到了抗日救国、保卫家园的滚滚洪流中,他集合了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组成苏鲁抗日游击队,奔赴山东滕县、峄县,支援“徐州会战”的台儿庄战场。

三个月后,敬安沦陷,朱玉贤告别家乡敬安,组织抗日游击队,活动在徐州铜山、丰县、沛县一带,坚持抗日杀敌。

1939年秋,朱玉贤在一场扫荡反扫荡的战斗孤身突围,身负重伤,倒在一片烟田里,凝铸成一座历史的丰碑。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将军的儿子朱宪典捧着父亲的照片,重回“三十三间楼”。

又过了三年,社会天翻地覆。“三十三间楼”被分给多户贫苦农民,拆墙卖砖,不久,伫立在敬安集三十年之久的标志性建筑“三十三间楼”,转眼间灰飞烟灭。

从此,曾经为人津津乐道的“三十三间楼”,在敬安的历史上,成了永久的传说。

明天说说敬安集民国初年土匪火并的故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