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大美四川行”走进眉山三苏祠:古祠新生 文化馥郁

“大美四川行”走进眉山三苏祠:古祠新生 文化馥郁

时间:2021-11-11 15:01:38

相关推荐

“大美四川行”走进眉山三苏祠:古祠新生 文化馥郁

三苏祠南大门 摄影 刘浪涛

祠中的苏轼塑像 摄影 刘浪涛

国际在线四川消息(记者郑建超 黎萌)惠风和畅,天朗气清。近日,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大美四川行”采访团来到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了解曾经遭受过汶川“5.12地震”及芦山“4.20地震”的三苏祠修缮情况;瞻仰、感受三苏文化。

三苏祠位于眉山市中心城区纱縠行南街,是北宋著名文人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明代洪武元年改宅为祠,祭祀三苏,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模拟重建。现成为占地106亩、具有300多年历史的清代古典园林式博物馆。长期以来,三苏祠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广大民众拜祭三苏的聚集场所。

百年大修 古祠新生

完成大修后,三苏祠获得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称号 摄影 刘浪涛

据了解,5.12汶川大地震以及4.20芦山地震相继对三苏祠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一些重要的文物建筑受损严重。其中受损最严重的是南大门、前厅、东厢房、飨殿、启贤殿、来凤轩、披风榭等16处;这些建筑都是三苏祠内重要的文物,也是四川不可多得的园林式祠堂建筑精品。

尤其是芦山地震发生后,三苏祠的灾后恢复重建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务副主席刘晓峰,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时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等第一时间亲赴三苏祠调研灾情,组织专家开展救助,并提出了“整体规划、整体维修、整体提升,保护第一、修旧如旧,把三苏祠建成灾后维修的精品项目,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典范”的明确要求。8月,三苏祠闭馆维修,总投资8000余万元,是三苏祠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维修。

重修后的披风榭 摄影 刘浪涛

百年大修,古祠新生。三苏祠维修历时两年多的时间,4月重新对外开放。震波损毁了建筑,却没有打垮眉山人的信心,这才有了三苏祠从毁伤到完善,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复兴之举。

文化馥郁 三苏文化圣地

三苏祠一景 摄影 刘浪涛

唐宋以降,三苏一门三父子均名列唐宋八大家,而苏东坡则更被誉为北宋文学成就最高者,北宋文坛盟主,不仅在文学方面,在书画、军事、医药、建筑、环保、水利、音乐、茶道等领域均有建树,堪称全能性人才。走进三苏祠,处处都能够感受到馥郁的三苏文化气息。

祠内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屋宇典雅,堂廊相接,匾额对联,缤纷耀彩。两棵树龄超过600岁的古老银杏树分居大门前方左右。讲解员告诉我们,这是“兄弟树”,寓意苏东坡与弟弟苏辙两人,而在进大门的右手旁边则有一颗千余年的老榕树,被誉为眉山第一树,也是东坡之父苏洵的象征,所以三棵树又被称为“父子树”。

参观过程中,记者尤其对祠内陈列室里横放置的一副铜制版画—古纱毂行发生了兴趣,作品再现了北宋时期纱毂行街道车水马龙,丝绸兴隆的繁华景观,再现苏轼小时候成长的地方和环境。史料显示,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就是靠在这条街道从事丝绸生意起家的。直到今天三苏祠外面的大街依然叫纱毂行街。由于画风和张择端所做《清明上河图》有几分神似,这幅长卷铜质版画也被称为眉山版的“清明上河图”。

铜质版画《古纱毂行》,被誉为眉山版《清明上河图》摄影:郑小利

在展陈室的墙壁上有苏轼诗《和子由蚕市》。诗有云:闲时尚以蚕为市,共忘辛苦逐欣欢。诗歌以及苏母以蚕为业的史料揭示了古眉山丝绸业的兴旺,也是眉山市作为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重要佐证。

展馆陈列的苏轼、苏辙诗 摄影 刘浪涛

苏轼盘陀雕像 摄影 刘浪涛

蜡像苏母教子 摄影 刘浪涛

在祠内启贤堂,苏家古井至今依然泉水依旧,井旁有数百年黄荆灌木树,主干已枯但新芽已长成树形,这也是苏家黄荆条条下出人才的遗迹。古井旁边则有苏宅遗物,为苏轼亲手栽种的并蒂丹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该荔枝树枯萎,如今大家看到的是这颗近千年树龄的荔枝树的树根。在当年苏轼种植荔枝树的地方,今人又新栽一荔枝树,如今也亭亭如华盖,每年结出香甜的荔枝来。

在当前国家繁荣文化事业,提倡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作为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故里,眉山市加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大力弘扬三苏文化,不断提高眉山文化的辨识度和感召力,真正让“三苏父子”走向民间百姓。历久弥新的三苏祠承载着千古流芳的东坡文化,将继续在灿烂的中华文明中散发它独特的魅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