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从长城烽火台看古代信息的传递

从长城烽火台看古代信息的传递

时间:2020-02-14 01:17:16

相关推荐

从长城烽火台看古代信息的传递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一切都讲求高效率,信息传递也是如此。信息传递方式从书信到有线通讯,再到无线通讯,再到今天已经普及的数字通讯传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古代有哪些信息传递方式呢?“飞鸽传书”应该算得上最早的信息传递方式了。那时候要想训练一支能够做到准确传信的鸟难度还是很高的。其他方式还有:“内陷”、“传声”、“传光”和做标记。

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烽火台

其中,“传光”是指一些物料燃烧后会发出冲天的火光,远处的人看到了就接收到了信息,烽火台就是这个道理。

说起烽火台,就不得不提起一个典故——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位君主,为了博美人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闻讯的诸侯国马不停地奔向镐京施以援手,这也叫“勤王”。

浩浩荡荡奔赴镐京的诸侯们一进镐京城却傻了眼,城内一副歌舞升平的样子,哪有半分西戎来犯的样子。看着被周幽王戏耍的诸侯们,褒姒笑出了声,周幽王得见褒姒一笑,也是喜闻乐见。

然而这件事的影响是巨大的,直接颠覆了整个西周王朝。后来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周幽王再次下令点燃烽火台,但这一次却只有寥寥无几的诸侯前来勤王。

烽火台为什么会有如此重要的影响呢?周朝时期,“礼制”备受推崇,周天子的地位不容质疑,只要周天子点燃烽火台,诸侯国一定会到镐京勤王,战争不是儿戏,昏庸的周幽王将烽火台视为玩物,直接葬送了西周。

烽火台又叫烽燧,是古代最重要的军事要塞。烽火台建于国家边境和国防线,每隔十里就设有一座,具体的传递方法是白天燃起烽烟,晚上举火烧天。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长城烽火台

当遇到敌袭时,守城的将士立即点燃烽火台,远处的人看到烽烟或者火光,立刻点燃烽火台,就这样一处传一处,达到了传递消息的目的。相传,烽火台始建于商朝,商纣王曾利用烽火台点起烽烟侵略邻国。

古代早期的烽火台是单独建造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相继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争霸局面,各个国家之间为了防止被入侵,利用地形优势在高山堤坝处修筑起了长城,但这个时候的长城并不是相连接的,而且一分几段,每段之间再联系起来,而将其联系起来的就是烽火台。

此后,烽火台就与长城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秦朝初立之时,国家还不稳定,尤其是南北,北方有匈奴,南方有百越。

秦汉时期长城烽火台更加完善

北方的匈奴属于游牧民族,作战能力强悍,觊觎中原农耕文明已久,秦皇早已将匈奴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曾派遣蒙恬拒匈奴七百余里,但对其狡猾的“游击战术”却无可奈何,只能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南下骚扰。

“西起临洮,东止辽东,蜿蜒一万余里”,浩浩荡荡的万里长城就这样拔地而起。长城之上,遍布烽火台,此时的军事信息传递体系已经相当完善。

到了汉朝时期,统治者更加重视烽火通信,某些容易被入侵的地段的烽火台建筑规模甚至超过了长城,西汉开通河西走廊后,河西四郡的烽燧规模空前绝后,号称“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塞”,达到了“烽燧万里相望”。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朝修筑烽燧的影响传到了西域。丝绸之路开通后,从长安到中亚、西亚,整条丝绸之路上都遍布烽燧。

隋唐时期的烽火台在前朝基础上,得到了更多完善。每隔三十里,设置一座烽燧,每座烽燧安置两名官员管理,分为一正一副,下面还有若干烽卒负责烽火台的安全。

唐朝后期还出现了“炬”的概念,根据敌袭数量的多少,点燃烽火台时有一炬、二炬、三炬、四炬的规定。可见唐朝的烽燧制度已经相当先进。

宋朝的长城烽火台与前朝有所不同。宋朝沿用了用烽火台传递信息的举措,与前朝不同的是为了抵御外族入侵,采取在边境修筑堡寨的策略。

宋朝为何会放弃修筑长城御敌呢?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因为燕云十六州的丢失,燕云十六州是中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险,同时又是当时农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经济价值极高。

燕云十六州是万里长城中最重要的一段,失去了这块军事要地,也意味着失去了一座巨大的军事堡垒——长城。

第二个原因是宋朝军事装备的进步,火器和投石机的出现导致原有的防御体系被进一步削弱,统治者不得已选择建立堡寨代替过去的线性防御。

明朝在长城烽火台修筑上达到顶峰

到明朝统治中国之时,长城烽火台的应用可以说到达了一个顶峰。立国之初,国家尚未安定,北方还有元朝残余势力苟延残喘,东南沿海地区还要随时抵御倭寇的骚扰,西南方还有苗族尚未征服。

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明朝在长城和烽火台投入的成本是历代之最,长城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烽火台的修筑方式也更为先进,通通采用砖包砌,这样修筑的烽火台更加坚固。

明朝修筑长城烽火台取得的最显著的成效就是抵御倭寇。比较著名的有辽东地区的刘江。永乐十六年,倭寇入侵辽东金县亮甲店,当地的烽火台狼烟四起,刘江派兵遣将,设下包围圈,大胜倭寇。

清朝修筑长城烽火台的目的是清朝满族统治者为了限制汉人的自由,与前代相比,清朝在目的上显得相当狭隘,这也导致了后来沙俄的入侵和东北地区的丢失。另外清朝长城的修筑粗糙,对外形同虚设,与明代长城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长城烽火台在中国历史上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体现了极强的作用,虽然在某些朝代修建时有些劳民伤财,但更多的还是为百姓保驾护航。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