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看史诗大片《长津湖》之前 你应该了解一下这九件事

看史诗大片《长津湖》之前 你应该了解一下这九件事

时间:2019-08-01 12:16:33

相关推荐

看史诗大片《长津湖》之前 你应该了解一下这九件事

史诗大片《长津湖》从开始拍摄起就备受关注,不论是曝光率还是“想看人数”都遥遥领先于同档期电影,甚至于很多电影还要回避这个巨大的“票房黑洞”:一旦上映,排片和票房肯定被《长津湖》大量吸走,其他电影只能喝汤。

在《长津湖》首映后,有观众点评:绝不亚于《红海行动》。笔者猜想,这位观众可能是从电影画面和视觉效果角度点评的,但《长津湖》还有厚重的历史,可以归入史诗片,绝非单纯的战争片。

既然是史诗片,那《长津湖》的观影也许就存在一些门槛,不光是军事上的,还有很重要的历史细节和历史人物,因此本文围绕着《长津湖》归纳了九个点,希望能对观看《长津湖》的观众有一些帮助。

一、长津湖战役的意义

抗美援朝打了三年,其中奠定战争最后局面的是第一年的连续五次战役,而在这五次战役中起到最关键作用的是第二次战役,这一战直接将美军为首的联军从鸭绿江打到了三八线,基本上属于一战定乾坤的性质。

二次战役主要分东线和西线,西线诞生了著名的“万岁军”三十八军和惨烈的松骨峰阻击战。

东线就是长津湖战役,这场战役同样很重要,但在历史上除了杨根思和冰雕连之外宣传并不多,很多观众比较熟悉的还是抗美援朝后期的上甘岭战役。

实际上,最能体现抗美援朝艰难程度的战役里,长津湖无疑非常具有代表性,所以拍摄《长津湖》这样的电影非常有必要。

二、为什么《长津湖》要拍近三个小时

《长津湖》的时长是176分钟,近三个小时的时长在国内电影界是罕见的,但笔者认为,这时间都不一定够用。

因为《长津湖》是史诗性质的大片,战争场面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涉及历史细节和历史人物的文戏同样非常重要。

要知道,抗美援朝被称为“立国之战”,但决策出兵的过程也是非常痛苦的,很多高级将领都不同意出战,毕竟咱们当时几乎是百废待兴,但我们最后还是出战了,而且一打就是上百万人,一打就是三年,几乎是赌国运之战。

可以说,如果这段决策的过程不拍出来,《长津湖》的意义就大打折扣,这也是笔者一直对《长津湖》充满期待的原因之一。

三、九兵团的实力

志愿军参加长津湖战役的当年的三野九兵团,下属20军、26军和27军,这三个军中有两个是华野的头号主力。

20军的前身是华野一纵,华野“叶王陶”三大主力里的叶,也就是司令员叶飞,该军在华野几乎打满全场,在每一场重大战役里都是头号主力。

其实,20军的历史还可以再往前追溯,其更早的师长是粟裕。

27军的前身是华野九纵,实力不亚于叶王陶,著名战将许世友的部队,继任聂凤智同样也是名满天下,这支部队在华野同样也是打满全场的绝对主力。

正因为20军和27军特别能打,所以长津湖战役里这两个军打主攻。

担任战役预备队的26军前身是华野八纵,首任司令是王建安,在朝鲜战场时的军长是张仁初,这个部队虽然名气没有一纵和九纵大,同样也是华野的中坚力量,军长张仁初在长征时是攻克腊子口和直罗镇的英雄。

华野的主力部队本来是在准备台湾海峡战役的,很多战士来自于南方,有些人一辈子都没看见过下雪,但是由于战事紧张被紧急调往了朝鲜战场。

四、九兵团的冻死冻伤问题

网络上一直流传九兵团在长津湖战役里遭遇大量冻死冻伤甚至出现冰雕连的惨状,主要原因是棉衣没有及时发放造成的。

这种观点其实就有点儿片面了,因为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显示,当时九兵团有十五万人,东北军区后勤部一共发放了厚棉衣14万件,棉鞋17万双,棉帽18万顶,棉背心18万件,基本上可以满足大兵团的冬装需要。

九兵团之所以出现大量冻死冻伤是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由于部队快速机动导致有的部队发放冬装有些乱,有一部分战士没领到。

2,军情紧急,为了赶路有些部队没有背负棉大衣,而是将棉衣轻装在了后方。

3,由于美军飞机的轰炸,部队普遍缺少热的食物,在冰天雪地里无法补充热量,有限的土豆甚至需要用嘴含着解冻后才能吃,没有热食有时候比缺乏棉衣更致命。

4,九兵团埋伏的盖马高原正值全年最冷的时候,极端气温达到零下四十度,零下二三十度是常态,这样的环境,即使穿着厚棉衣在高山上也很难保证身体不被冻伤。

5,九兵团战士多数来自南方,没有经验的他们用火烤身体冻伤部位造成了严重后果,这也是没来得及进行相关培训的结果。

其实,御寒条件比志愿军强得多的美军陆战一师也被冻得够呛,他们冻死了三百多人,冻伤七千多,占了全军人数的30%左右,比例相当高,这场战役也给美军上了一课。

可见,把锅全扔给后勤部门是不对的,当年的长津湖区域确实非常不适合打仗,更不适合埋伏,但敌人已经打到鸭绿江边,不打不行,这也是立国之战所要经历的痛苦。

五、美军的实力

很多人都以为长津湖战役美军只有陆战一师这两万多人,实际上这只是美军主力,整个东线长津湖战役里美军一共有十万左右,陆战一师之外还有美七师和三师以及南韩部队。

陆战一师是美军海军陆战队里的头号主力,在太平洋战争中打了几个很关键也很苦的战役,比如瓜岛和冲绳战役,抗美援朝之后还先后参加了越战和海湾战争。

陆战一师的战斗力有多强呢?打个也许不太恰当的比方,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整编七十四师兵力和陆战一师都是各自军队的头等主力,但这两个师做对比的话,说陆战一师的战斗力能抵三个整编七十四师都算看不起老美。

孟良崮战役时围攻七十四师的是华野五个主力纵队,其中就有一纵、八纵和九纵,长津湖战役围攻陆战一师的还是他们,但敌人要强了很多,不光陆战一师,还有美七师、三师和南韩军,所以,长津湖战役的难度可能是孟良崮战役的很多倍。

六、北极熊团

电影《长津湖》里出现了一面奇怪的旗帜,那是美七师31团也就是北极熊团的团旗,他们当年曾经曾干涉俄国革命攻入西伯利亚,所以被美国总统威尔逊亲自授予“北极熊团”称号,在美军里也是老字号。

北极熊团正常编制在3200人左右,长津湖战役时加强了一下达到4000人左右,在27军的猛烈攻击下,北极熊团两任团长均被击毙,全团伤亡加被俘达到3000人左右,只有一千来人成功逃脱,其中没带伤的只有三百来人。该团基本上成建制被消灭,这也是美军在整个朝鲜战场上唯一一个整建制覆灭的团级部队。

这面北极熊团旗的经历也很魔幻,一开始被志愿军战士当了包袱皮,后来被炊事班当蒸笼布,直到翻译发现了旗上的拉丁文才确认这是一面团旗。

七、九兵团的武器

可能受到老电影的影响,在很多观众印象中,志愿军手里的武器不是波波沙就是郭留诺夫,或者就是捷克佳廖夫,甚至经常还能看到喀秋莎的身姿,给人的印象是志愿军的火力似乎还不错。

实际上,那是抗美援朝的后期战役,志愿军已经全部换装苏式武器了。而在二次战役时,志愿军绝大多数部队还是以日械、美械为主的杂械装备。

在电影《长津湖》里,我们能看到有些战士手里端着的是英国司登冲锋枪,这就是从国军美械部队里缴获来的。

由于长津湖地区是高原山地,重装备上不来不说,在路上还容易被美军飞机轰炸,所以整个长津湖战役里,志愿军手里最重的武器居然是迫击炮,而且还没有大口径的,几乎全是60口径左右的,胡军饰演的雷公就是迫击炮手。

面对美军的钢铁防线,迫击炮不仅威力小,由于天寒地冻炮口收缩连炮弹都塞不进去,好不容易打出去了,有些炮弹还因为低温不能爆炸。

因此,九兵团面对美军只能大量使用手榴弹,志愿军战士把几颗手榴弹塞进袜子,然后甩到美军的环形工事里,美军有时候甚至用工兵锹像打棒球一样防御手榴弹雨。

可以说,长津湖是整个抗美援朝中双方火力差距最大的一次战役。

八、麦克阿瑟

这位二战英雄是有两把刷子的,仁川登陆就是例子,可惜他在朝鲜也就这一项战绩可以吹一吹了,之后他总是屡次出现昏招,而在二次战役前麦克阿瑟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圣诞节前结束战争,所以美军这一波进攻也叫圣诞攻势。

《长津湖》里出现的麦克阿森在还原度上相当高,基本上可以以假乱真了。

九、航母

在《长津湖》里出现了美军航母的镜头,实际上在长津湖战役里美军航母还真的参战了,当美军一路撤退到咸兴港时,美军停泊在海上的几艘航母战斗群派出了大量舰载机对我军追击部队进行了阻击轰炸,这大概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直接和航母战斗群交手,同时这也反映了美军的强大,要知道,如果把美军参战的几个航母战斗群也算进去,那长津湖战役双方对阵的兵力可能就是美军大于志愿军了,至于火力更是天壤之别,可见长津湖战役的艰难,胜利来之不易。

最后有一句话献给电影《长津湖》:

立国之战,值得去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