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明代的这篇墓志铭 全文仅112个字 却让归有光被称“明文第一”

明代的这篇墓志铭 全文仅112个字 却让归有光被称“明文第一”

时间:2019-02-04 09:08:27

相关推荐

明代的这篇墓志铭 全文仅112个字 却让归有光被称“明文第一”

明代在文学上,最为后世称道的,是小说和戏剧。但事实上,与前代相比,明代,尤其是明代中晚期,文坛可谓群星璀璨,各种文体皆有大家涌现。

尤其是在散文的写作上,更是有流派分层。其中归有光堪称唐宋派第一,实际上,也足以称明代第一。

这并非过誉,几乎所有的教科书都是如此介绍归有光:明代著名散文家、古文家。字熙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更是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与明代的其他散文家相比,归有光的文字里,情感更真实感人。而那满腔真挚情感,乃是源于归有光穷儒一生的人生况味和际遇。

虽然如张岱,也堪称一代之冠,但毕竟《陶庵梦忆》、《西湖梦寻》记载的多为文人风流韵事。生命的历程虽然也实实浸润其间,但总觉没有归有光那么彻骨,那么寒凉。

归有光一生有诸多遗憾之处:其中九次落第,一生潦倒倒在其次;最让归有光不堪的,是他生命中最爱的人,几乎都是早早离开了他。

比如他的母亲;16 岁嫁到归家,17 岁时生了第一个女儿,18 岁时在自家院子里看到一道彩虹,生了归有光。然而25 岁就离开了人世!这一年归有光年仅 8 岁。归有光含着无限悲叹,写下《先妣事略》。

归有光的发妻魏氏,是母亲生前为他所选。 魏氏是名儒魏校的侄女,归有光曾拜魏校为师。魏氏陪伴归有光仅仅四年多,生育一女,时已满四岁,後又生育一子,时才几个月大。

魏氏死时,归有光二十七岁。可以想见,这种生离死别,是多么的令人断肠。同样经历过这种生死的,比如苏东坡与发妻王弗,也曾留下千秋名篇: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而归有光,也将一生的最著名的篇什,奉献给了妻子魏孺人!

不仅如此,魏孺人去世之后,归有光唯一的家人便是魏孺人的陪嫁婢女寒花。可是仅仅四年之后,寒花便撒手人寰。这一次的生离死别,最终成就了足以立归有光千秋文章之名的《寒花葬志》。

《寒花葬志》全篇仅百余字,然而情真意切。最动人处,是归有光虽明写婢女寒花,却几次提及妻子魏孺人,表现出归有光与魏孺人夫妻之问真挚深笃的感情。

而关于寒花的几件小事,也足够动人,显示了归有光对家人的细微入里的关怀和依恋。

寒花的动作、性格、神态,自然平实,极富感染力;寒花的形象,呼之欲出,情感真挚,亲切自然。

用极淡之笔,写极浓之情,在这篇百子文中,体现地淋漓尽致。

全文内容为: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选自《四部丛刊》本《震川先生文集》

大意是:“寒花,是我妻魏孺人的陪嫁丫头。死于嘉靖十六年五月四日,可怜她葬在荒山土丘。本想她那么年轻,总该陪我终老,却早早亡故,难道这就是命吗?寒花刚来时,才十来岁,两个发髻低垂着,那么害羞生涩。一条深绿色的布裙总是拖着地,这是因为她身材还太小的缘故吧。那年天气很冷,寒花将荸荠一个个削好皮盛在小瓦盆中,这是魏孺人晚餐的食材。然而我刚进家门,饥寒难耐,想伸手拿一个吃。可是小寒花那么有原则,竟然把不给我吃。我的妻子就微微一笑,觉得这个小妮子实在是迂的很。每次吃饭的时候,小寒花都依偎着那张小桌子,安安静静地吃饭。只有那两个小眼珠,滴溜溜地转动着;我的妻子就又把她那幅憨态可掬的样子指给我看,我们就一起发出会心的微笑。

遥想当年,一家何其乐也;只是一晃已经是十年过去了。

哎,难道这就是命吗?”

这真是天底下最动情,最奇绝的文字。

读来不免让人潸然泪下!文首点明寒花身分、死去时日和安葬处所。这是一篇墓志铭的起码要素。然而作者却一语概括,乃是欲用更多笔墨去叙写其他。

“魏孺人媵也”,指明寒花不是一般婢女,而是魏孺人的贴身丫鬟,也是魏孺人的娘家人。值得一提的是,归有光一生尝尽亲人早亡之苦,而本来期望寒花可以多陪伴他一些时光,然而“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寒花时年仅十九岁,距魏孺人之死仅仅相隔四年。

“葬虚丘”,表明即便阴阳相隔,归有光依然体恤小寒花在另一个世界的凄清和孤独。而实际上,则是在叙说自己的枯寂和悲凉。

而屡屡提及魏孺人,更表明对于寒花的痛惜,从根源上而言,仍然是由于对亡妻的无限追怀。这种“尚想旧情怜婢仆”的爱屋及乌的心理状态,在古代文人士大夫心中,是十分普遍的。这也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之所以能够打动我们的重要原因。

而“事我而不卒,命也夫!”一声长叹,总写悲情。

这里的“命”,不仅指寒花的命运,也兼指魏孺人乃至多次落第的归有光自己的命运。逝者多薄命,生者亦坎坷,深沉的叹息奠定了全篇悲婉的基调。

文章的最精彩处在第二节,寒花三事、孺人两笑,娓娓道来,细腻而深情。将一个天真烂漫的寒花;温婉贤淑、娴静聪慧的魏孺人刻画地生动而逼真。

透过寒花与魏孺人;一个迂阔而质朴的寒儒形象,也呼之欲出,这便是归有光。

所以读归有光的文字,常常能见微知著,举一而反三,获得多倍的情感体验,这是归有光的笔触的独特之处。

无怪乎同时代的黄宗羲说:予读震川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往今来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精神,长留天垠。

王锡爵则言:其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语言之外。

散文中仅用数十字就描述了寒花的三件事:其一是娇小柔弱的身躯,稚态可怜的童真:“垂双鬟,曳深绿布裳”。其二是迂执中透露的调皮:“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甚可言其娇态可噱。其三是迂执中的憨态,质朴天然:“即饭,目眶冉冉动”。

而寒花质朴、单纯、天真烂漫的情态正反映出归有光夫妻的性情之真、心态之阔达。这一点,通过孺人两笑,得以彰显:前“笑”,是称许婢女而同嘲丈夫;后“又指予以为笑”,是引丈夫而共笑婢女。

可见一家其乐融融!

至此,孺人慈爱、宽厚、善良的风神,夫妻相得、主婢无间的情趣,跃然纸上,情致深沉。

最后宕开一笔,“回想是时”与“初媵”之间“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韶光易逝,似水流年。一种恍若隔世之悲叹,让人心肝断绝。“可悲也已”句,承第一节的“命也夫”再抒悼念之情,以短吁长叹收笔,更显得情深意长。

以寒花之葬志写尽人世间的至情至爱,非归有光之大手笔,不可得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