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白居易很有用的一首诗 教你如何看清一个人 值得一读再读

白居易很有用的一首诗 教你如何看清一个人 值得一读再读

时间:2018-12-01 06:39:05

相关推荐

白居易很有用的一首诗 教你如何看清一个人 值得一读再读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

但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唐代有着“诗魔”之称的白居易也曾写过类似意思的一首诗。

这首诗便是《放言五首·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首诗写于公元8,当时的白居易因为上书朝廷请求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而得罪了当时的权贵,被陷害贬为江州司马。

在贬谪途中,想起五年前的好友元稹写的五首《放言》,“眼前仇敌都休问,身外功名一任他”,当年的元稹也是因为得罪权贵被贬出京都。

如今白居易也步了好友的后尘,一时感慨万千,于是便写下了五首《放言》,也有应和好友之意。

而这其中的第三首算是最有用的一首诗,教人如何看清一个人,值得一读再读。

诗歌开头便提出要赠给元稹一个方法,来解疑,不是一般所言的占卜术。

那么到底是什么呢?诗人没有明说,而是举了两个例子:试玉和辨材。

真正的玉可以经过三天三夜的炙烤,而栋梁之材则需七年之后才能辨别。

诗歌到了此处,诗人用来“决狐疑”的法子已经不言而喻了:时间。

接着他又举了两个反面例子,周公和王莽。

周公曾因百姓的流言蜚语而饱受争议,王莽在没篡位之前是何等的谦恭。

如果他们早早地便去世了,那么他们的真面目将永远被埋没。

整首诗来看,有论点论据论证齐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诗歌所表达的意思与“日久见人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最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激励元稹,他们都是为奸人所陷害,但在白居易看来无论是坚贞之士还是栋梁之才,都需要经过磨练,他希望元稹可以振作起来,因为时间会证明一切。

诗歌中提到的周公和王莽便是最好的例子。

周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后没多久便因病去世。

他在临终前将幼子成王和新朝托付给了弟弟周公旦,相当于后世的“摄政王”。

当时有人嫉妒周公旦的权势,便四处散播留言说他要篡位。

很多不明真相的人曾信以为真,但时间证明,周公旦是个忠孝仁义之辈。

他在周朝稳定,成王长大后,便还政于他,无论是当时的臣民还是后世之人提到周公旦都不得竖大拇指,他成了后世贤臣的榜样。

而王莽则恰恰相反。

他是西汉元帝皇后王政君娘家的侄子,父兄早逝,靠着伯父一家过活。

当时的王家人因王政君的关系,大都嚣张跋扈,为非作歹,只有王莽谦恭有礼,颇具君子风度。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不过是他伪装的表象,最后恰恰就是这样一个谦恭守礼的所谓君子一举灭亡了西汉,建立了新朝,史称“王莽篡汉”。

如果当初周公旦在还政之前便去世,那么也许关于他意欲篡位的流言就不会消散。

而同样的王莽若是死于篡汉之前,那么留给世人的印象便是“谦谦君子”。

所以说,时间才是最好的照妖镜,是人是鬼,一照便知。

而这也是白居易所要告诉好友元稹的道理,他希望好友能够重新振作,经受住考验,时间可以辨别一切真伪。

而这样深刻的道理,放在今天同样适用。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真也好,假也罢,善也好,恶也罢,时间总会让我们看清一个人,告诉我们真相。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