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白居易的这首诗惊呆了名士 现代人却只能记住它的前半首

白居易的这首诗惊呆了名士 现代人却只能记住它的前半首

时间:2021-03-15 22:15:10

相关推荐

白居易的这首诗惊呆了名士 现代人却只能记住它的前半首

唐诗是中国诗歌文化的顶点,而灿若星河的唐朝诗人,更是被后世所膜拜和敬仰。至于说谁是唐朝第一诗人,也许李白和杜甫都有资格,拥趸者会为之争论不休,但如果说谁是唐朝第三诗人,相信没多少争议会落在白居易的身上。

白居易的诗歌,浅显易懂,不故意堆砌辞藻,所以流传范围极广,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佳作最多,但一般人接触最早,也最熟悉的,很可能是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脍炙人口,以草为题,赞颂了草的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句,将草的韧性写得淋漓尽致,也成为多少仁人志士在万分困难的绝境中自我激励的格言。然而,其实这只是半首诗,另外不出名的那半首,完全是与之一体的: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按照诗的题目,这后半首才是真正的点题,它说芳草的香味弥漫着整个古道,阳光照耀下的碧绿连接着远方的荒城。又要送王孙远去,这萋萋芳草见证着离别的伤感之情。

按理来说,这首诗应该是作者在十六岁,于贞元三年的应考之作。这是因为诗的题目中“赋得”是当时考场的规矩,凡是限定的题材,必须加此二字。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来立,还有一种更为广泛的说法。

在唐朝,诗人们要想在进士科的考试中脱颖而出,除却自己的水平外,还要有名士为他们制造舆论。因此,很多考生在放榜之前,都会拿着自己的习作,请求当朝的官员们指点,这就叫做干谒。

当年,白居易年纪轻轻,声名未显,就是带着这首诗去找当时的大文人顾况。顾况虽然官职并不大,但文才却是当世闻名。他接见了白居易,并且拿着白居易的名字打趣:京城米价很贵,居此不易啊!

这是很富有生活气息的话,当时不像现在,房价到不是特别贵,主要是受到物流的影响,长安的米价非常昂贵。当时高宗时期,皇帝经常和武则天一起到洛阳,米价便宜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但是,当顾况读完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后,大为惊叹道:

道得个语,居亦易矣。

能写得出如此佳句的诗人,在哪里混口饭吃都很容易。这首诗一出,立即引起了当时的好评和轰动,唐朝人张固就在《幽闲鼓吹》中将顾况惜才爱才的故事记载了下来。

此后,历经数朝数代,这首诗始终被后人所夸赞。要知道,在古代能够著书的文人无一不是饱读诗书的大学士,他们的眼光很挑剔,不少名篇都被他们提出意见。然而,对于这首诗,好评是极多的。《唐诗成法》中就明确提出:

不必定有深意,一种宽然有余地气象,便不同啾啾细声,此大小家之别。

这个“不必定有深意”是什么意思呢?原来,一直有一种说法,那就是认为白居易的这首诗中,“草”是用来比作奸党,他们的势力太过于强大,以至于无法清除,一到合适的时候就生长繁茂了。唐诗选集中最出名的《唐诗三百首》就采纳了这个说法,它很明确指出:

诗以喻小人也。消除不尽,得时即生,干犯正路。文饰鄙陋,却最易感人。

小珏认为,当时白居易年纪尚轻,也没有官场的经验,更没有体验到仕途险恶和人心得反复。所以,就当时的心境而言,他应该没有考虑到将草和小人联系到一起。但是,诗歌的魅力就在于每个人的不同理解,您的理解是怎样的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