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音乐天才阿炳小传:因染病双目失明 留下《二泉映月》千古绝唱

音乐天才阿炳小传:因染病双目失明 留下《二泉映月》千古绝唱

时间:2020-06-02 20:37:39

相关推荐

音乐天才阿炳小传:因染病双目失明 留下《二泉映月》千古绝唱

总有这么些人,在一般人眼中,他们穷困潦倒,是彻彻底底的生活的失败者,但是往往就是这些人,总能为人类文明留下点什么,令后人惊叹,令后人仰望。

提到阿炳,脑海中必定会跳出来一个词:瞎子,有的人则会知道他就是一个街头卖唱的,然而,瞎子也好,街头卖唱的也好,这确实是阿炳真实的状态,但是除了瞎子、卖唱的,人们提到阿炳还会想起他那流传千古的音乐佳作,尤其是《二泉映月》这首老少皆知的二胡曲。

为何阿炳一卖唱的瞎子可以谱写出如此千古绝唱呢?

一、 父亲的影响

阿炳原名华彦钧,1893年出生于无锡市,他是私生子,母亲在其四岁时被族人逼迫去世,父亲是一个道士,对道教音乐颇有研究,有“铁手琵琶”之称。

阿炳在八岁时便和父亲居住,二人以师徒关系相处,阿炳向父亲学习琵琶、笛子、二胡等乐器。父亲对他的要求很严,不仅要求他迎风口吹笛子,甚至还叫他在笛子上面挂秤砣用来增强腕力。

阿炳也因为父亲的教导成了一个刻苦有毅力的人,他在练习二胡的时候,血痕与厚茧便与他的手成了“亲密好友”。可以说阿炳的成功,他的严父功不可没。他不仅教给了阿炳知识,更教会他如何做事,让他成为一个有毅力、不屈不挠的人。

二、 过人的才华

阿炳颖悟绝伦,具有超于常人的音乐才能,天赋极高,他不但可以弹奏多种乐器,而且技艺高超。他有扎实的音乐素质和极高的音乐修养。

他对中国乐器样样精通,其中以琵琶为最为精通。很多民间艺人与阿炳是师徒关系,阿炳拜他们为师,向他们虚心请教,广泛和深入地学习并钻研当地的民间音乐。因为这些,阿炳有了扎实的音乐欣赏与创作基础。

三、对音乐的无限热爱

其中,除了对情感的宣泄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对音乐的热爱。

阿炳从小热爱音乐,热爱创作,对于音乐的学习与研究,他从未丧失过热情,我们不能否认的是阿炳确实有着异于常人的天赋,但是天赋只是你优于别人的一个方面,要想在各方面脱颖而出,那么你就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阿炳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却也是他下足了功夫练出来的结果,他四处拜师学艺,虚心请教,只为能让自己对音乐有更好的理解,从而有更高的造诣,从某一方面来说,阿炳也将自己的爱好变成了事业。

阿炳即使在卖唱时,他仍然享受着音乐带给他的快乐与自豪,有时候,人们出高价请阿炳拉一曲,阿炳只觉得是遇到了懂他音乐的人,他十分高兴,拉得也很起劲儿,他正享受着这份快乐。

四、跌宕起伏的人生

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二泉映月》旋律凄凉哀怨,充满了悲伤之情,我们听到后只感觉到压抑,仿佛这作曲之人在向我们倾诉着他所经历的什么,我们不一定知道创作者经历了什么,但是我们通过这首曲子可以猜到他定是经历了什么不好的事。

那我们来看看阿炳到底遭遇了什么吧。

阿炳本就生活在乱世,那时家国忧患:国际上,中国饱受帝国主义侵略打压;国内,人民饱受官僚主义剥削,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动荡不安,阿炳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份子,又是底层人民,生活自然安宁不到哪里去。

在他26岁时,父亲不幸离世,他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了雷尊店大道士,阿炳忽然变得富有起来,他只是一个平凡人,面对诱惑,也迷失了心智,放纵自己,也因为这样,他得了花柳病。有人说他的眼疾是因为鸦片,却也有人说是因为梅毒,到底怎么样,我们不得而知。

他开始吃喝嫖赌,吸食鸦片,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因为鸦片的影响,他患上了眼疾,并且眼疾随着时间一天天恶化下去,后来,他的一只眼睛失明了,他也因为眼瞎不被人欢迎,不被道观接受,所以,他三十岁左右时,便只能离开道门,流落街头,开始以卖唱为生。

从一个当家道士变成一个街头卖唱,阿炳的人生可以说是从云端跌入了泥潭,其中的失意与苦楚只有他自己知道。在他三十五岁的时候另一只眼睛也瞎了,从此以后,人家便叫他瞎子阿炳,华彦钧这个名字已经渐渐被世人遗忘。

他自己也叫人们不要叫他原来的名字,因为在他看来,华彦钧这个人已经没有多少人认识了,人们更加熟悉阿炳,他也已经习惯了阿炳的生活,这短短一句话,道出了无尽的辛酸与无奈,想来,“华彦钧”不单单是一个名字,更代表了阿炳那不堪回首的往事。

双目失明的阿炳带着墨镜,用一具消瘦如枯槁的身体在无锡的大街小巷,乃至一个个细小的泉眼边上,弹奏着各种乐器,他脸上尽是沧桑,眉间尽是愁苦。

阿炳成为了一个纯粹以卖艺度生的民间艺人。阿炳将弹唱融为一体,他不但弹奏各种乐器,还把每天听到的奇闻异事,通过他的歌喉,用铿锵有力的节奏、的歌词唱出。

《二泉映月》诞生的原因很现实,就是一个流落街头的人为了混一口饭吃创作的,但是它表达的感情很真实,真实到令人动容。乐曲通过对景色的描写,成功将情与景二者融合为一体。

音乐把我们引入夜深人静泉清月冷的境界。但是我们赏析这首曲子时不应该局限于它所描述的景色,而应该从它表达的意境来上来感受。

《二泉映月》曲调哀怨凄凉,仿佛“杜鹃啼血猿哀鸣”,我们仿佛见到一个历经磨难但是坚毅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诉他不幸的遭遇和坎坷的人生,也听到了他不为命运捉弄而低头的呼喊。

五、《二泉映月》的发展流传

《二泉映月》刚开始是一首无名曲,它能有如此优雅美妙的名字,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杨荫浏。杨荫浏是是我国有名的宗教音乐研究先锋和音乐教育家,他精通音律,极具又有才华,作品及研究成果不胜枚举。

他从小便仰慕阿炳的天赋与勤奋,他将阿炳当作他的启蒙老师,即使在阿炳后来落魄之后,他仍然对他念念不忘,还去探望他,两位音乐才子交流最多的便是音乐。

1950年,杨荫浏和另一位叫曹安和的教授来无锡为阿炳的曲子录音,当了解到《二泉映月》时,杨荫浏才得知这首动人的曲子居然没有名字,于是经过商量,他们决定将其取名为《二泉》,这里面的二泉指的是,江苏无锡二泉池,阿炳经常在那里卖唱。

但是又有人觉得《二泉》这名字听上去缺了点什么,给人的感觉始终不完整,于是阿炳自荐将《三潭印月》中的“印月”作为补充,杨荫浏觉得“印”字不是原创,转念一想,想到了无锡的映山和,对!就叫《二泉映月》!所有人表示赞同,就这样,千古绝唱《二泉映月》终于有了名字。

《二泉映月》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与重视。主席和总理在听完这首曲子后纷纷对其表示赞赏,并且号召大家将这首曲子发扬光大。

因此,在国内,《二泉映月》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曲子,被人们广泛演奏;它甚至还被改编成多种演奏形式流传国外,1985年,它还荣登最受西方人欢迎的流行乐曲第一名,这对《二泉映月》来说,对中国音乐来说,是个了不起的荣誉。

六、看戏剧人生,过百味生活

阿炳的一生如同人们观看的戏剧一般,跌宕起伏,充满传奇。但正是他所经历的这些苦难与挫折,才成就了音乐上的伟大。

从健康到残疾,从年轻不谙世事到中年体味人生百态,从一代音乐才子到街头卖唱者,身份的转变,让阿炳比任何人都懂得人生无常,世态炎凉,但是他只能把这种痛苦在他的音乐里肆无忌惮的表达。

于是才有了《二泉映月》的凄苦、愤怒、不安和宁静。《二泉映月》如诉如泣,它好像是住在阿炳体内的另一个灵魂。

我们一般人可能体会不到,要么是我们不会欣赏,要么是我们没有经历过阿炳的绝望。日本作曲家小泽征尔在听到这首曲子后掩面痛哭,由此可见其多么感人至深。

阿炳给人的感觉很真实,他不是完美主义,更不是理想主义,更没有文学小说中的大团圆结局,他是一个遭受旧社会磨难的普通人,是一个有个性的音乐鬼才。每每谈到这,本人就不禁会想起和他有类似经历的贝多芬,一样的悲苦一生,一样的身患残疾,一样的不屈不挠,一样的名流千古。

可以总结,阿炳的成功有自己本身的天赋使然,也有严父的教导使然,有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及勤学苦练使然,朱熹有句话说得好:“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要说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更多的还是因为他那困顿的生活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灵感。

阿炳的人生从物质上来说是失败的,双目失明,流落街头,食不果腹,穷困潦倒。在这个争名逐利的时代,没有多少人想过阿炳那样的生活。毕竟,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钱权往往是人们最愿意选择的工具。

但是从艺术上来说他是成功的,这里的艺术包括音乐艺术和人生艺术。每人都想像阿炳一样,能够在某方面有所成就,能够创造些什么,同时留下些什么。

阿炳已故多年,但是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流传至今,影响着很多人,当时比他有钱有势的人不少,但是却不是每个人都像他一样名垂千古,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而他本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更是被称为传奇,他不屈不挠的精神更是被人赞誉,阿炳其实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他人虽穷但志不穷,吃人嘴短,他嘴不穷。

他就像陶渊明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哪怕流落街头,却也绝不伸手向别人要,只是通过自己的才艺获得维持生存的那一点东西。他形象卑微,却在这时候高大了起来。

他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人的生命终会走到尽头,但是你所创造的价值却也不会随着你的离开而消失,所以学会创造价值,人不能白来世界走一遭却什么也不留下。

阿炳只活了短短的五十七岁,这个寿命不算长,但是他的人生经历却比很多人要丰富得多,有的人,须臾数年过着做着同样的事,却没有任何,麻木如机器。

这样的人生又是很多人都避之不及的。生活会带给我们很多磨难,这时,我们就要像阿炳一样,坦然接受,却又绝不低头,真心热爱一件事,真心为之付出,只要我们真正做到了,我们就一定会有所成就。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